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潘石屹的博客 >

第13部分

潘石屹的博客-第13部分

小说: 潘石屹的博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乡下人,我想他们可以缺乏知识,但是不能缺乏人性。别人可能看不起你,但是你不能做让别人看不起的事情。现在好多大学的校园都在建设,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学校的学生被民工抢了钱,某女生被民工强奸。这些不能简简单单的就用没受过教育,被别人轻视所原谅。
  人性应该是平等的,不要要求别人给你什么,想要尊重,说出来,做出来。
  你好
  /// 2005/12/20 /// 00:57:42
  师父告诉我:一如经典上所说的,真能造就人的,应该是一个人的慈性,因为能有慈性,才会有磁性。我牢牢记住师父的教诲和庭训,觉得自己领受了这份好处,也应该把这能造就人的不二法门,分享这世间的每一个人,以免迷惑的众生,像无头苍蝇般,到处求神问卜。这社会,的确有很多的可怜人,没有财富、没有地位、没有名、没有利,甚至没有事业、家庭和朋友。因为这些人没有慈性,所以没有磁性。他们没有能够吸引人的磁铁般力量,什么也吸引不住,什么也吸引不到自己的身边来。像成家立业,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当然吸引不住对方,他就不会有人嫁他或娶她,这样怎么成家?又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他就不会有职员,不会有朋友,也不会有客户,当然也不可能有钱,有生意,这样又如何谈立业?且放眼看看四周的人、事、物,举凡能成大功或立大业的人,都一定是个磁场的中心,是个能强力吸引人的灵魂人物,这种人必然一生应有尽有,不会有任何欠缺,只要他真想要,也必可因他的慈性而一一吸引到手。
  骆驼
  /// 2005/12/20 /// 12:59:52
  少数富人的同情,有时候正是社会整体对弱者不关心的悲哀的表现。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我们为什么要做善事
  //blog。sina。/u/4679dbbf010001b7
  人们有了一定的财富,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总会考虑做一些善事,做一些公益的事业帮助大家。但人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这个问题我也考虑了很久,从身边的人的一些言行里可以看到:有些人做善事是为了出名,追求更大的名气,这比较符合中国传统里光宗耀祖的思维习惯;有些人是为了更大的利益,更多的财富,把这种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和商业一样做成可以等价交换的交易;还有一些是因为过去受助于人,需要报答;也有一些是为了面子;另外一些比较有钱的朋友,做慈善事业为的是活得更安心,死了以后也安心,也为自己的孩子们、自己的后代谋一些后福。
  仔细想这些理由,大多数要做慈善事业的都没有逃脱物质的、等价交换的原则,要么是为了更大的、更多的利益;要么是为了报答过去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行等价交换,是一种不同时期的交换和补偿。
  其实用物质的办法来解决物质的问题是永远无法解决的,它只能维持在一个水平上,最终是死胡同,是行不通的。做慈善和公益的事应该是我们自身精神的需要,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我们自己精神的进步和提高。否则,我们只是从物质的层面上去追求,是没有结果的,甚至会在做一些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谎报捐款数字、捐款事实的情况,打肿脸充胖子,把每一次的捐款作为一个在物质层面上交易,一次获得更大的名、更大的利的机会。这就完全走到了反面。
  最近我在想,只有当人的精神进步的时候,人们才有团结、快乐、帮助别人的愿望,精神的进步和提高是我们愿意做这些事情的源泉,如果我们仅是用物质的手段、商业的手段、等价交换的原则是永远解决不了这些精神层面的问题的,如果精神不能进步,我们也就会越来越不团结,越来越不快乐,有再多的物质财富也不会得到快乐。承认我们的精神世界,并且在各方面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我们做人、做事就有了原则,就有了方向,做一些慈善事业、公益事业也同样有了原则,有了方向。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不光要做善事,还要知道为什么做善事。
  评论///
  窦粒儿
  /// 2006/01/06 /// 16:54:58
  人们都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任其自由地发挥,因此,才会在做完善事或者公益活动后,凭着内心深处的奢望,促使自己去追逐回报。
  正白旗
  /// 2006/01/06 /// 17:10:36
  用物质的办法来解决物质的问题是永远无法解决的,它只能维持在一个水平上,最终是死胡同,是行不通的。
  这句话说得好,物质终归是物质,它对一个人所起到的支持作用,只会局限于物质存在的那一个时间段里。当物质消失时,这种支持与帮助的作用就会随之消失,让这个人又回复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但精神上的改变又是何其难,它远没有物质来得那么直接那么快,不要怨许多接受救济的人为什么那么短视。当一个人饥饿时,你让他摆脱大饼的诱惑而去接受精神的洗礼,是多么的勉为其难啊!
  褪色的浮
  /// 2006/01/06 /// 20:17:53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就如同马斯洛5种需求的一种,也是分为多层面的。我认为,通常的人,精神境界的层面高低与物质层面的高低是相关的,而且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物质层面高的人,往往较为容易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就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这只是对于一般的人而言。但是,对于具有慧根,以及生活在特殊环境中的人,在天赋智慧下、后天环境影响下,会较一般人更能达到高的精神境界,所谓高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忘己置心于天下及百姓的人,而忘我的不同程度则决定了不同层面的精神境界。
  至于行善,我认为是发生在点滴生活中的,不一定像您说到的那样壮大或者壮举。但是,积少就会成多,也就成了所谓的事业。对于大众,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或者是一种境界。而善举的大小,决定于不同人的不同能力,对于能力大的人,相对其自身也许仅仅是滴水之劳,对于能力小的人,相对其自身也许已经是全部。所以,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善举。但我认为,后者的善举更大,或者说精神境界更高!
  慈善事业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大肆宣扬的慈善晚会、募捐拍卖,等等。那些不排除被一些人当作一种炒作的方式与手段,当作一种提高名望的渠道,如是便有太多的个人目的,有太多的利己。同时,为了包装为了造势会付出更多的财力物力,甚至在一晚的慈善晚宴上,捐款的总额还不如当晚的消费费用。这就是现在所谓的慈善事业!
  相反,我认为慈善事业是每一位社会人一生的事业,就如同每个人一生的事业(通指工作)一样,是用心长期在做的举动,而不是一小撮人的事业。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祥和平安,能够做到此,也就无所谓原则、方向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自然是平衡的
  //blog。sina。/u/4679dbbf010000nx
  我的童年是在贫困和疾病中度过的,因此从小就对疾病非常畏惧。上小学时,因妈妈有病,我好几个月没有上学,好强的妈妈在病床上给我补落下的课。妈妈告诉我,生物分三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当时的我对前两种都好理解,地里的庄稼就是植物,家里养的鸡和猪就是动物。唯有微生物怎么也理解不了。妈妈只是告诉我微生物很小,小到肉眼看不见。我想,既然人看不到,完全可以像算术中的四舍五入一样忽略不计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微生物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大自然总是平衡的,有时会有一些不平衡,但最终还是会达到平衡。如物质不灭定律。世上的物质其实并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只是存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平衡;生命总是在不断地延续的,在不同的阶段,它存在的形式不同。如有时是以种子的形式存在,有时是以叶子的形式存在,有时是以花的形式存在,这是一种平衡;佛教讲的因果报应,也是一种平衡。植物有平衡,动物有平衡,微生物也有平衡。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也有平衡,因为他们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今天,非典在流行。非典到底是什么东西?首先有专家说是衣原体,是细菌。又有专家说是新型的冠状病毒,是病毒不是细菌。对付病毒和细菌是完全不一样的,好比对付一只老虎和一群毒蜂。争论了两个月,终于有了定论:是病毒不是细菌。是病毒在向人类发起了进攻,这些眼睛看都看不到的小东西,发作起来威力还挺大,考验着人类的免疫力,也考验人和人之间结构的免疫力。每当人体受到病毒的攻击时,人的身体就产生一种抗体,一种病毒产生一种抗体,不同的病毒产生的抗体是不一样的,这种抗体就是人类的免疫力。非典这种病毒在此前一直没有出现过,所以人体没有产生过对应的抗体,人类也没有研制出对付这种病的药。一种无药可治的病,就变得十分可怕和恐惧。
  在非典流行的同时,发生的交通事故、工伤事故造成人员的伤亡,其实要比非典造成的伤亡多得多,人们为什么没有这种恐惧?因为人们早就知道它的存在,也没有传染能力。非典的出现也让我们思考一些现在面临的问题,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尽头在哪里?人类似乎可以改变一切,人类可以为所欲为,无所不能,任意地杀宰其他动物。这些生命没有地方可以告状,但是大自然会让它们有机会生存下去,否则,大自然中只有人类时,人类也就会走向灭亡。现在人类甚至可以克隆自己。当我看到报道说一位科学家,要求多克隆几个他时,我感到的是恐怖和灾难的来临。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非典爆发后,有一条政策叫:“村自为战”,防止疫情进入农村。村村开始用大石头、木头、各种路障把村子围起来。当政策到了村里时,村干部的土围子心态全表现出来了。普通的农民有他们的一套理论:因为我们的祖上积了德,所以这场瘟疫我们村子里一例也没有,城里人整天花天酒地,这是报应。这也是农民理解的一种平衡,几代人之间的一种平衡。有位朋友给我发条短信息:“大吃大喝治不了,非典治了;公款旅游治不了,非典治了;文山会海治不了,非典治了;欺上瞒下治不了,非典治了;卖淫嫖娼治不了,非典治了。谁治非典?!”这也是一种平衡。
  2002年我进入了人生的不惑之年。这一年,好事太多了,庆典的事情也太多了,似乎什么都顺利,生意上顺利,张欣又在国际上获了大奖,即使遇到困难时也总能得到贵人的帮助。快到年末时,我总是在想,命运给一个人的福分是一定的,要珍惜,要惜福。我提醒自己忘掉四十岁的生日,要找点罪受。到了2003年初,我决定放下手头的工作,开车向西部出发,自己给自己找点罪受。
  《西行25度》这本书是我给自己四十岁生日的礼物。
  评论///
  笑傲人
  /// 2005/1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