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大国崛起中的领军人物 >

第2部分

大国崛起中的领军人物-第2部分

小说: 大国崛起中的领军人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愿意和其他的人结婚。”这桩婚姻无疑引起了大多数英国国民的担忧。首先,菲利普坚定地信仰天主教,他的宗教信仰必然会对玛丽产生重要影响;其次,英国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西班牙和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争夺中。这样,害怕英国落入外国人统治之手的人士和英国国教徒遂紧紧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反对玛丽女王的强大力量。这股反对力量自然而然地将希望寄托在了信仰国教的伊丽莎白身上。由于伊丽莎白的身份,即使她不想,也必然会成为反对派的精神支柱。
  玛丽也意识到了来自伊丽莎白的威胁,姐妹之情最终无法战胜现实政治利益的巨大诱惑。于是,玛丽开始逼迫伊丽莎白改信天主教。伊丽莎白表面上虽然皈依,但内心里仍然是一个新教徒,这引起了玛丽的极度不满。了解姐姐想法的伊丽莎白则更是小心谨慎,生怕授人以柄,遂向玛丽申请隐退,玛丽马上答应了这一请求。本以为退隐生活就能远离斗争中心的伊丽莎白,却又一次被无情地卷入到一场叛乱中。
  1554年1月25日,托马斯·怀亚特爵士在肯特郡发动起义,反对玛丽女王。这次起义遭到镇压,但是,玛丽由此更不能容忍作为反对派精神支柱的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为此受到严厉的审讯和监禁,有一小段时间,伊丽莎白甚至被关入伦敦塔。面对严苛的审讯,伊丽莎白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否认对自己的指控,她甚至在窗户上写道:“对我多有怀疑,但无一可以证实”。面对这样的公主,玛丽一时无计可施,面对国内反对迫害伊丽莎白的呼声,玛丽不得不将其从伦敦塔中放了出来。直到今天,我们也无法得知伊丽莎白是否真的参与了这场叛乱阴谋,但是从这一事件中,却能看出她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伊丽莎白保全了性命,但玛丽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婚礼却使英格兰重归天主教控制的可能性增大,对此,英格兰人民,特别是上层贵族都极其不满。随着玛丽和西班牙的联姻,如许多人所料,天主教势力卷土重来。1554年11月30日,英国重新宣布为天主教国家,在玛丽的敦促下,英国议会通过了《惩治异教法》,决定用火刑来对付信奉新教的异教徒。随之而来的,是在英国发生了大屠杀,数百名异教徒被处死,玛丽也得了“血腥玛丽”的称号。

权欲横流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4)
玛丽的血腥政策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了更大的反抗。伊丽莎白又一次被卷入叛乱中,但是与上次不同的是,玛丽因害怕激起更大的社会愤怒,她只是要求伊丽莎白到宫中来陪伴自己,其实是为了方便控制她。玛丽的要求遭到伊丽莎白的拒绝,玛丽又开始考虑为伊丽莎白安排一桩婚姻,使之便于控制。但是,头脑清醒的伊丽莎白却强硬地拒绝了玛丽。1558年,在全国的反对声中,怀嗣无望的玛丽最后郁郁而终,25岁的伊丽莎白登上了王位。
  种种磨难没有打垮伊丽莎白,反而磨练了她坚强的意志,造就了她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西摩事件”和姐姐玛丽的失败,深深地教育了伊丽莎白。作为国王,尤其是一位女王,自己的婚姻和爱情、信仰和宗教,无一不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在她统治期间,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她能否继承父亲的意志——将英国变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只嫁给英格兰
  伊丽莎白在继承王位之后,迅速显露出其高超的治国手腕。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正处于由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时期,新旧两股势力斗争十分激烈。面对国内复杂的派系、宗教关系和危险的欧洲局势,伊丽莎白在继位之初,采取了较为中庸的国际与国内政策。同时,伊丽莎白还以自己的婚姻为筹码,周旋于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寻求他们的支持,稳固自身的统治。
  伊丽莎白非常清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为了防止反对派阻止她顺利即位,伊丽莎白从一开始就谨慎行事,以便取得更多人的拥戴和支持,稳固自己的统治。在这一过程中,她显现出出色的政治统治能力。
  伊丽莎白十分注重赢取民心。在其即位之后,她就迫不及待地从自己居住的哈特菲尔德皇家庄园踏上了去伦敦的道路,目的就是要向臣民们展示自己的风采,博取他们的好感。此举显示了伊丽莎白深谙赢取民心之道,这成为其日后实行平民政治的一种资本。一路上,伊丽莎白向人们充分展示了自己宽宏大量、平易近人的风度,赢得了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爱戴,就连西班牙使者也都被她所感染。在写给国内的报告中,使者写道:“她非常热爱她的臣民,她坚信臣民们都站在她的一边。这的确是真的。”不只是在其统治之初,伊丽莎白在位期间都热衷于出巡,甚至经常去臣民家中做客。在臣民们看来,他们所崇敬的女王光临自然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而这一手法也成为伊丽莎白赢得英国臣民尊重、稳固自身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赢取民心的同时,伊丽莎白马上着手建立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枢密院和政府,将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中。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的君权得到空前加强,几个世纪以来被不断重申的《大宪章》,在其统治期间没有再被重复过。
  伊丽莎白在统治中能够做到任人唯贤,她任命了一大批来自社会中下层的非传统贵族家庭的有才之士。她果断地任命自己所信任的威廉·塞西尔担任首席国务大臣,以便政权能够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经过亨利八世时期的政府改革,首席国务大臣已由原来只为国王管理信札文书等事务的国王秘书变为政府权力的核心。
  威廉·塞西尔是来自剑桥圣约翰学院的知名学者,他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处事能力,得到了女王的赏识。虽然才华横溢,但却行事谨慎,因而得到历届当权者的信任。他曾经历过多次政治风波,但都能全身而退,足见其具有审时度势的非凡能力。塞西尔精明过人,精于算计,甚至连选择妻子也是看重才华而不注重容貌。塞西尔的这些特点正好为伊丽莎白所看重,而他也确实没让伊丽莎白失望。塞西尔一生始终忠心耿耿,办事谨慎,考虑周到,经常能纠正伊丽莎白情绪激动情况下做出的各种欠考虑的决定,伊丽莎白称之为“最好的大臣和最大的敌人”,英国史学家则称之为“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个非常完美的大臣”。
  伊丽莎白登上王位后,她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英国的宗教问题。由于伊丽莎白被罗马天主教会认定为私生女,信仰英国国教的她很可能被罗马教皇宣布无权继承王位,而支持当时有权继承英国王位苏格兰女王玛丽,因为玛丽信仰天主教。因此,从继位开始,伊丽莎白就考虑到自己的地位不太稳固,她十分注意保持与天主教会的良好关系。在国内,她在自己的即位诏书中明令禁止在宗教上做任何改变,而她自己也不去公开场合祈祷或者举行宗教仪式,而是在自己的私人教堂中做弥撒,以防给人留下一种公开支持国教的印象。在国外,伊丽莎白注意保持与罗马教廷的良好关系,没有撤换她姐姐玛丽派驻罗马的大使。同时,伊丽莎白还注意保持与当时最强大的天主教国家——西班牙的关系。面对自己的姐夫、登基为西班牙国王的菲利普二世对英国所表现出的傲慢态度,她也能做到不卑不亢。

权欲横流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5)
通过这些措施,伊丽莎白的统治地位日渐稳固。1559年1月15日,伊丽莎白举行了盛大的加冕仪式。加冕仪式顺利进行,伊丽莎白成为头戴王冠、手持权杖,正式成为英国的君王。
  尽管伊丽莎白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和爱戴,但在当时,人们对女人能否很好地治理国家还存在着疑问,因为玛丽女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即使是威廉·塞西尔在与伊丽莎白共事两年后,他仍会说:“这么重要的事,以一个女人的知识是无法理解的。”对于这些偏见,伊丽莎白努力改变自己柔弱的女性形象。她一方面将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中,在决定重大问题的时候,专断独行,说一不二,而且表情严肃。另一方面则有意改变自己清新脱俗的高雅形象,故意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像男子一样豪爽大气。
  身为女人的伊丽莎白,同样无法回避令全国人民担心的婚姻问题,但是与玛丽不同,伊丽莎白在处理这件事情上表现得游刃有余。她充分运用了自己身为女人又握有大权的优势,周旋于各个男人和国家之间,以期实现自己和英国的最大利益。英国在历史上一直不断卷入欧洲大陆国家的斗争中,西班牙和法国一直对英国虎视眈眈,伊丽莎白则利用自己的婚姻,周旋在各国君王之间,使他们心醉神迷。最终,伊丽莎白错过了月下老人安排的最后一班车,终生未嫁。美国历史学教授威尔·杜兰曾经说:“伊丽莎白一世在外交上最大的秘密武器就是她一直未嫁。”
  伊丽莎白保持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考虑,她将自己的婚姻大事当作英国最大的筹码和一部分外交政策。所有人都知道女王爱恋着英俊的莱斯特伯爵,即罗伯特·达德利,但是伯爵早就有妻子。而且,即使在其妻子去世之后,臣民们也强烈反对他们结合。更重要的是,伊丽莎白明白,自己的婚姻牵扯到太多的派系之争。嫁给国内的贵族,也许会引起派系之间的冲突和宗教矛盾;选择国外的君王与贵族,则会使英国人担心外国干政。在两难抉择中,伊丽莎白选择了独身,她把婚姻当成了一种获取最大利益的手段。登基后的20多年中,她始终吸引着一个个求婚者,甚至到她53岁还在上演着这种戏码。伊丽莎白利用未婚这个条件吸引来自欧洲各个王室的求婚者,分化、瓦解她和英格兰在欧洲的敌人,从中获取实实在在的政治利益和丰厚的礼品,保障英格兰的安全和自己的统治。
  当时,刚刚登上王位的伊丽莎白是欧洲最有权势的女人,即使不漂亮,也会有一大批追随者,更何况她年轻漂亮,多才多艺,因此,吸引了大批王公贵族向其求婚。第一个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是她的姐夫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伊丽莎白从未考虑过嫁给自己的姐夫,但是,伊丽莎白需要利用西班牙这个筹码,因为当时英法两国正在和谈,和谈的内容是苏格兰和加来港问题,伊丽莎白希望利用西班牙作为谈判的筹码。因此,她对这桩婚事迟迟不作答复。等到英法双方的谈判有了眉目之后,伊丽莎白立即拒绝了菲利普二世的求婚,这当然也为后来两国交恶埋下了伏笔。菲利普二世虽然求婚遭拒,但幸运的是他最早从这场闹剧中摆脱出来。之后,瑞典王子埃里克、苏格兰的阿伦伯爵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大公都曾先后向伊丽莎白求婚,当然都没有成功。伊丽莎白只是想方设法的利用他们,利用他们对自己的迷恋来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另一个著名的求婚者是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弟弟阿朗松公爵。1577年,阿朗松公爵出兵攻打尼德兰新教徒,他派人向伊丽莎白求婚。伊丽莎白明白,如果能让阿朗松公爵在尼德兰调转枪口,同当地的新教徒联合起来,抵抗西班牙镇压者,英国就不用出兵援助尼德兰新教徒。于是,一场新的爱情戏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