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思想国 >

第1部分

思想国-第1部分

小说: 思想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推荐:

    【新星文学】思想国:著名学者熊培云第一部文字结集,再版增加近十万字内容)

    著名学者熊培云第一部文字结集

    精选了作者在巴黎留学及驻欧采访期间所撰写的部分文字

    记录了一个游子置身异国的所见所想

    及其身在中国转型时期的种种乡愁

    再版增加近十万字内容

    包括近年有代表性的文章作品,以及万字长序

    特别为本书精选二十幅左右作者于留学时间的摄影图片

    如果三月播种,九月就有收获,焦虑的人啊请你不要守着四月的土地哭泣。土地已经平整,种子已经发芽,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来完成。——熊培云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思想国》为著名学者熊培云第一部文字结集,精选作者留学巴黎期间撰写的部分文字,其中包括欧游旅途中的感想见闻,对欧洲时事的现场直击,也有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国情现状的深刻观察。这一部“彼岸书”记载的不仅是思想者的精神履迹,更寄托了对未来中国的乡愁与期许,“思想国”这一概念也由此逐渐深入人心,“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里,人人可以自由地思想与旅行。这将是一个人道的、人本的,以知识为信仰的新新中国。”此次再版增删了部分内容,作者特别为本书撰写了万字长序,省察当下时代,描摹心路历程,使得“思想国”这一主题更加完整丰富。
ㄨ米ㄨ花ㄨ在ㄨ线ㄨ书ㄨ库ㄨ ;book。mihua。net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熊培云

    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创始人。

    过去或现在与熊培云写作相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文字沟通理性与心灵,自由、明辨、宽容、温暖。近年来在海内外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人人皆可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代表作有《重新发现社会》(新星出版社)、《自由在高处》(新星出版社)《思想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译著有《中国之觉醒》(法文,香港田园书屋)。
目录
    目录

    再版序?我想和这个世界平起平坐5

    初版序?从理想国到思想国21

    上编?巴黎往思

    第一辑

    米哈博桥上的眼泪5

    街道上的巴黎15

    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愁19

    风范大国民22

    巴黎大学如何考试26

    汉字与国运29

    巴黎墓地书33

    做蝴蝶,还是做蚊子41

    寻访罗曼·罗兰45

    第二辑

    美国化与法国病65

    文明政治,轻松生活77

    法国式同居83

    杀人不偿命,欠债要还钱86

    萨特的鸦片91

    左脚社会,右脚经济94

    谁改革,谁下台?99

    骚乱面前,人人平等108

    一场丰衣足食的反叛111※米※花※在※线※书※库※ ;。。

    如何驯服主权120

    纳粹秀128

    良心没有替罪羊134

    下编?中国与世界

    第三辑

    一个人的宪政143

    吾民吾国,上下求索148

    国家是个珠宝盒151

    好女色还是好国色155

    必须保卫公民的自救权利159

    争自己的传统,就是争国家的自由161

    谁是新青年165

    为什么学外语170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该有174

    数目字统治177

    我们的声音从来没有沉没181

    一个开放的社会必将前途无量185

    中国应该向中国开放188

    第四辑

    寻找替罪羊193

    社会戾气与权利观念201

    不文明的冲突209

    中国与人类共命运215

    破碎的民主222

    虽自由无以言说229

    对话程抱一234

    补?遗

    识时务者为俊杰

    ——谈我们如何参与时代命运249

    初版代跋?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

    ——给朋友的信265

    初版编辑手记?许医农271

    初版推荐序?秦朔273

    再版后记?感谢上苍,我们都是读书人277

    附?录

    附录一?问世间国为何物285

    附录二?书缘与人缘302
再版序:我想和这个世界平起平坐(1)
    再版序

    我想和这个世界平起平坐

    《思想国》算是我的第一本书。当时我刚回国,有不少心得需要整理。只是由于缺少经验,加上又遇到了些波折,换了东南西北几家出版社,这本书的出版并不十分理想。同样遗憾的是,书名的灵感来自我敬重的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九三年》,然而我在书中对雨果的介绍却只是蜻蜓点水。事实上,在我生命中对我最有影响的两位法国作家,除了罗曼·罗兰,另一位就是维克多·雨果。

    回想当年我在法国的学习与生活,有不少记忆与雨果有关。比如说在巴黎大学的时候,我经常坐在索邦院内的雨果塑像下读书、聊天,喂偶尔落在脚边的鸽子。有一天,正是在这里我读到一则与雨果有关的新闻:在刚刚结束的一项青年投票中,雨果获评法国历史上对法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game。mihua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法国,在这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不是力挽狂澜的戴高乐总统,也不是纵横捭阖的拿破仑皇帝,而是那个写下了《九三年》、《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的雨果,是那个因为反抗路易·波拿巴复辟帝制而流亡近二十年的雨果。

    一年后,我去《世界报》总部寻访一位漫画家,同样在那里遇见雨果。《世界报》果然出手不凡,报社大楼的正面是块镶满图文的玻璃幕墙,上面除了一幅倡导世界和平的插画,剩下全是雨果的文字。其中最触动我的一句是“Sanslapresse;nuitprofonde”(若无新闻出版,万古如长夜)。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至今未忘当年自己是如何站在奥古斯特·布朗基大街上,一次次绕过树枝,仰面默念幕墙上的雨果,久久不肯离去。上下五千年,思念漫太古。今天当我重新写下雨果的这些文字时,突然想起仓颉造字后的“天雨粟,鬼夜哭”。据说在有了文字的那一刻,人类文明开始了。“有了文字,人民生活有保障了,一切罪恶在颤慄了。”(《拥护新闻自由》,《中央日报》1945年3月30日社评)

    几个月后,就在我即将离开巴黎的时候,我还曾心事重重地流连于孚日广场附近的雨果故居,恳请管理员允许并帮助我在雨果的木书桌和鹅毛笔前留影。我承认,在我有限的阅读中,雨果的作品深深打动了我,他让我看到文化的价值在于弃恶扬善,在于理性的清明,在于人心的决断。那些年,我在雨果身上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之于这个时代的抱负和梦想,即我和我的时代同路人,将以怎样的卑微的努力,使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家能够告别革命与苦难的循环,能够从服从刀剑走向信奉思想,真心拥抱一种有智慧和有尊严的生活。

    (一)

    中国到哪里去?谈到今天的中国,许多人喜欢拿某个国家的某个时期与其相提并论。比如说它像辛克莱尔《丛林》里的美国,像水俣病泛滥时期的日本,抑或更像政治和解之前的南非——那时候南非也有人会莫名其妙地死在监牢里,而原因可能只是他在洗澡时不小心踩着了一块肥皂。
再版序:我想和这个世界平起平坐(2)
    当然,读者还可以找到一些其他的历史截面,说今天的中国像是某个时期的苏联、北非、阿富汗,甚至中东——理由也许只是前些天在中国某个地方竟然也发生了自杀性袭击事件。如果遇到一个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他可能还会皱着眉头说现在的中国像先秦、像盛唐或者晚清。总之,只要你愿意,总能找到几个可以重叠的特征将两个天遥地远甚至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但那些特征却又是真实的,绝非杜撰。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关于大革命时期法国的评价似乎同样适于今天的“盛世中国”。这里是朝气蓬勃的新世界,又是悖论满身的旧王国。这里愚蠢与聪明交织,黑暗与光明缠绕。这里有的人踌躇满志,有的人垂头丧气;有的人富可敌国,有的人家徒四壁;有的人直登天堂,有的人直下地狱。︰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201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在西单附近的一家中餐馆和一位法国学者聊天。他说,今天的中国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东欧,也像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780年—1940年)。我笑了笑,说如果对照法国历史,今日中国所处的时代是既像法国大革命之后,又像法国大革命之前。

    前者,1789年开启的大革命并不像预想的那样成功,革命带来了某些方面的进步,同样带来了预料之外的恶果,甚至一次次回到帝制时代。革命不过是历史转型的开始,而承受了暴力之苦的许多法国人包括知识分子已经惧怕流血,从而寄希望于日积月累的社会建设。我曾说中国是“二十世纪流血,二十一世纪流汗”,想必以流汗之世纪代替流血之世纪,也是今日绝大多数中国人之所想。

    至于说像法国大革命以前,并不是说社会矛盾使中国一定会再次爆发革命,而是说这两个时代的社会心理有着惊人的相似。和路易十五时代相比,路易十六的有限改革已使法国面貌一新:政治由专制走向开明,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国民自由可谓有增无减,然而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生活难以忍受。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里所分析的,“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

    这就好比一个生来手脚都被戴上镣铐的人,当他有朝一日被解除了手铐,自由虽然增加了,但这种局部改善可能让他感受到更深的痛苦,也让他有机会提出更多的要求:其一,当他开始行使双手的自由时,不仅发现脚上的镣铐会间接限制双手的自由,还有可能将脚上的镣铐视为其一切不幸生活的根源,并为此感到羞耻;其二,因为恢复了对现实的疼痛感,在手铐被去除后,他理所当然地会认为脚镣同样应该去掉,道理是一样的,而且迫不及待;其三,他不再是个完全被绑着四肢的人,双手的自由将为他除去脚上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