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沸腾十五年 >

第4部分

沸腾十五年-第4部分

小说: 沸腾十五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都没看上这块,前者在帮着给电信卖交换机,后者虽然有孙正义的投资,进入互联网较深,包括承建了他们投资的吉通网的Internet部分,但更多仍是做基于电信的软件系统和部分设备的销售,最终没有成为亚信的正面对手。
  各地电信乐于进行进行互联网方面的建设和实践,还在于1995年也是*最大对手联通高歌猛进的一年,新技术新趋势的诱惑加上来自对手的压力,使得*不得不加紧对互联网的投入。
  关于*上马互联网业务是如此仓促的佐证还在于,在分拆出*后,负责与互联网业务对接的各地电信的数据分局在*新的一轮组织结构调整中荡然无存,被肢解到其他业务单元中去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联通、吉通等公司的创办和成立,至少从推动电信垄断和更加高效来说,是有其正面意义的,特别是对中国互联网来说,*在1995年开始迈出的一小步,却成就了中国互联网的一大步。
  

神秘的深圳讯业
1995年5月,*开始对外允许申请电信增值服务牌照,于是有了第一批的5家ISP。5家之中,和讯虽然申请了牌照但没有进入,世纪互联虽然杀入,但很早转型。其他三家是万平国的中网、张树新的瀛海威和王鹏的深圳讯业。这些ISP,都做过在Internet圈地,然后将电信取而代之的梦,所以,在一开始,他们和电信之间的关系相当的矛盾,一方面是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也是潜在的竞争对手。
  就投资额和当时的举措来说,深圳讯业是排头兵,深圳讯业当时的投资额到现在都是个天文数字:4个亿。即便今天,4个亿的投资规模也是让人惊讶的,何况是整个产业刚刚拓荒的1995年。深圳讯业的创始人王鹏极其神秘,媒体上并无关于这个人的半点消息,坊间传说他是军人出身,相貌堂堂,在各地政商两界有广泛的人脉。
  1995年7月,深圳讯业集团从深圳开始了“泰坦尼克号”起航,下列数据可看出讯业集团在中国网络界的前瞻性:1994年10月,获得原中国邮电部第一张批文,获准从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业务;1995年5月,注册域名(中国在线);1995年10月18日,COL第一个站点开通。就是这样一个至今还披着神秘面纱的企业在船长王鹏的带领下从深圳开始了漫长地远航。深圳讯业集团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美国在线(AOL)营运模式,做中国的AOL。
  深圳讯业采取与各地联合创建的模式进行运做,王鹏先从深圳农行贷出4个亿,然后拿这笔钱到思科、太阳微系统、摩托罗拉那里买全套的互联网接入设备,用这些设备找当地政商名流一起合作,对半分股份,因此一下子在全国铺开,为公众提供拨号接入服务。不过,这家公司起得快,也衰败的快,1998年刚过,就传出深圳讯业各地分公司难以为继、相继关门的传闻,而之后,深圳讯业几乎是一夜之间,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之后唯一与深圳讯业有关的新闻是深圳农业银行信贷科科长接受调查的消息,该科长被当时的深圳讯业老员工回忆起,在很长一段时间经常出没深圳讯业在深圳八卦岭的办公室里。
  深圳讯业虽然来去匆匆,但却也间接培养了诸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是网盛科技的董事长孙德良,1995年夏天,23岁的孙德良从沈阳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回到老家,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能在杭州找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孙德良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讯业杭州分公司,因为很多北大、清华、浙大等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孙德良没能应聘上程序员岗位,反而因为大学背词典的功底,歪打正着成为这家公司的翻译。
  后来与康哲等人一起创办中文linux软件公司蓝点并担任该公司CEO的邓煜也曾在1996年前后做深圳讯业杭州分公司的网管。1988年,13岁的邓煜随父母从南昌迁到深圳,1995年,高中毕业后不久的邓煜跑到杭州和人一起做电器生意,并由此自学Internet成材,进入深圳讯业杭州分公司。1999年,回到深圳后的邓煜和他论坛认识的好友廖生苗、李凌一起写下风靡一时的Bluepoint linux; 并拉来邓煜当时服务的盛润公司的同事、前《深圳特区报》的记者康哲当他们的董事长。2000年3月7日,蓝点在美国三板市场上市,第一天股价上涨400%多,市值超过4亿美元。但随即泡沫破灭,蓝点在内地也遇到红旗linux不计成本的肉博战,最终中文linux市场集体沦陷,蓝点也在三板市场上彻底套牢,最后以100万(人民币)贱卖给元征,之后邓煜和康哲单飞。
  在各地的讯业关门中,以深圳讯业的交接最为顺畅。这一方面,讯业的总部就在深圳,另一方面,也与深圳讯业当时的常务副总经理/总工刘匀本身在这个行业的老资格有关。刘匀,重庆人,1971年生,1993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毕业。1995年,刘匀只身加入由吉通、联想和方正联合投资创办的易迈电子邮件公司,和当时也在易迈,后来成为瀛海威网管的周宇成为中国最早开发和应用电子邮件商务系统和建站软件系统的最早的几个人之一。
  刘匀1996年6月来到深圳万用网,半年后的1997年年初,猎头开出月薪8000的价钱把他挖到了讯业金网深圳分公司当常务副总经理兼CTO,2000年,刘匀在主导1998年年底讯业金网深圳分公司的用户与深圳169的平移一年多后,离开深圳,去了上海,与讯业香港投资人刘轼宣一起创办了中国领先的电子支付公司环讯,现在的刘匀已离开环讯,正在做着手机钱包 方面的技术和商业的双重实践。
  

清华研究生主席万平国创办中网
深圳互联网虽然领先,但还是比不上北京。亚洲互联网从来都是首都效应,北京又是当时互联网接入最早放开的地方,因此,不论深圳讯业还是深圳万用网,虽然在实力上未必差,但从动静上反而不如在北京的中网的万平国和瀛海威的张树新。
  1993年,从斯坦福大学拿到管理科学和工程学双硕士学位的万平国决定回国,担任一家美国公司的办事处代表,1994年,万平国决定投身Internet,而正是这一年的4月,万平国在斯坦福的校友杨致远创办了雅虎。
  万平国个头不高,湖北人,人很聪明,也很活跃。曾为清华研究生沙龙的主席的万平国在读书的时候他很巧妙地利用清华的名气,在各省省长来京期间请他们到清华演讲、交流,把清华的研究生沙龙搞得风风火火。万平国是个人才。
  万平国创办中网,先筹来3000万元;有这笔钱垫底,中网活的要比其他ISP要滋润,要鲜活;这笔钱是清华大学等几个机构给的,也因为是要等这笔钱到位,中网迟到1995年5月才开张,这个月瀛海威同时创办。1995年的3000万相当于现在的好几个亿,财大自然气粗,当时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冠有“北京”两字,万平国因为注册资金雄厚,要到国家工商局注册,所以就叫中网。
  中网公司制定了一个宏伟的商业计划,斥巨资购买了当时最昂贵、最先进的CISCO路由器7507六台、几十套SUN当时最先进的服务器;因为采购量大,绝对是属于大客户,中网的举措甚至惊动了Cisco、Sun两家公司的高层,两家公司的副总裁都亲自跑到北京来。中网当时计划做10城市接入,声势很大。有这么一个段子,时任中国邮电部数据通信局局长刘韵洁闻讯到中网参观后感到了压力,所以中网才买了大量的设备,全面发展互联网接入业务。万平国一看形势不好,就把10个城市提供ISP服务的计划搁置下来了,用他的话来说,这是最小的损失。后来,这些设备用于如下用途——自用了一部分,研究开发用一部分,卖给别的ISP一部分。
  万平国是个能领风气之先的主,也是个能见好就收的主,1999年的免费电脑(即交多少年的网费,送一台电脑,剩下的钱分多长时间付)就是万平国的杰作,做着做着,国内厂商立刻跟进杀价,4999元的电脑兜头浇向万平国。万平国这时毫不犹豫地撒手,“不跟你玩了”。
  万平国能说,在清华的时候敢面对几千人的大场面侃侃而谈;也敢说,1998年底,国家计委根据《价格法》的规定,召开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电信价格听证会,探讨社会普遍关注的电信资费问题,万平国做为ISP的代表参加了听证会。成果是:1条2M 带宽的月租费从400多万降到43万,再降到22万、15万,到今天的8万,用户的上网费也从20元/小时降到了4元/小时。
  万平国也会说,最早的监管部门多从意识形态来看互联网,担心会危害国家安全。在这些难题面前,万平国以他的口才、他的技巧游走于各级政府部门,汇报情况、解释互联网,并说服他们、影响他们。同时,万平国还花很多时间,写了大量文章讲述什么是互联网,并再三给政府建议互联网应该先发展,加以利用,再加以管理。万平国认为:“如果没有当时我们这些人的工作,今天的互联网可能还是这样一种状态:谁要用互联网,拿身份证,开介绍信,先备案,再申请。”
  万平国不仅去影响监管,同时也扎实的做市场,中网在1996年推出300元包月的服务,为推广这项包月服务,万平国拿出一些帐号给了一些记者,其中有个叫洪波的记者,一年后,这个记者离开了他供职的《软件》杂志,来到中网,担任主管非ISP之外的网站新业务的副总经理,这个叫洪波记者网名叫Keso,如今是中文第一科技名博。
  2002年,在ISP领域坚持了将近7年的中网转型做了网络安全厂商,keso也离开了中网,而我们也只能在诸如网络安全或网络管理员之类的相当专业的活动现场看到万平国,中网的声音也逐渐听不见了。
  

另一个学生会主席张树新
和万平国一样,张树新也曾是位学生会主席,她是中国科技大学的第一位女学生会主席,按照张树新自己的说法,根红苗正的她本可以从政,但她不喜欢自由被剥夺的感觉,放弃了;她也可以保研,但她觉得自己成不了居里夫人,也放弃了。她最后选择了去中国科学院体系下的一张报纸《中国科学报》做记者,她说她有从小有战地记者的梦想,这个理由虽然很牵强,但很能咋呼一些人,能给她增添不少光环。三年后的1989年,这位不满足自己只当喉舌的新闻工作者去了中科院的高技术企业局企业战略规划处工作。当时中科院高技术企业局的局长叫张宏,*长女邓楠的丈夫。
  张树新在高技术企业局战略规划处写了三年的报告,主题是中科院2000年发展规划,其中重点讨论计算所公司(当时还不叫联想)与计算所的关系。讨论计算所公司和计算所会不会变为中国的AT&T和中国的贝尔,到现在,这还是个理论上的课题。
  1991年,这个不安分的女子下海了,张树新开了一家叫天树的策划公司,张树新也确有策划意识,并靠这个赚到了钱。1992年,张树新作为总策划和节目推广人的身份,联合中国癌症基金会请崔健义演,当时的广告是“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崔健从1989年起开始禁演,这次三年后的开禁无比轰动,也相当成功,张树新由此有了第一桶金。之后,张树新进入传呼行业。
  寻呼是中国通讯行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