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远古中华(第1集)人类起源 >

第15部分

远古中华(第1集)人类起源-第15部分

小说: 远古中华(第1集)人类起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氏族的驱逐,这就是“汤灭夏”的故事。

  汤灭夏以后,又过了不少于千年,汤的分支后代在洛阳平原建立了“唐”国。这样,汤灭夏的故事当作“唐国的历史”带进了洛阳平原。

  (据甲骨文:“贞,御自唐,大甲,大丁,祖乙,百羌百牢?”请示,来自唐。祭祀大甲,大丁,祖乙三位祖先,用“百羌百牢”可不可以?祖乙,据“史记”就是汤。)

  夏是被汤灭的,汤是唐的祖先,夏就是商的“敌人”,商自然不会将夏当做祖先,可是,周又灭了商(在洛阳平原的唐),周人将夏当做祖先,春秋时编出了“夏,商,周”三代。可是,给汤“灭了”的氏族不止一个夏,据史记,还有葛伯,昆吾。为什么不将葛伯和昆吾当作祖先?可见,这其中还有另外的原因。

  在汤,唐时期,周人还处在“始族”阶段。一方面,周是商的“方国”,是落后的“少数民族”。一方面,周开始兴起,分散的始族汇聚,形成一个中心,而氏族中心是以“巫祠”为标志形成起来。分散的始族有了统一的崇拜,这个统一的崇拜就是“夏”,以夏为名字的巫祠。早期的周人在洛阳以西的黄河两岸,唐在洛阳以东。

  读者知道,一个民族(和氏族)以战争去“灭”另一个民族,无论在今天还是在古代都是不可能的。就文化的渊源讲,夏文化与商文化“同源”,都是“磁山文化”。夏氏族“灭了”,夏的文化以夏巫祠的形式继续存在。夏人宣讲禹治水,周建国以后,在“巴”地区出现了“夏后启”,西汉时的史记记载,禹兴于西羌,唐,宋以后直到今天盛传,禹“生于(四川北部的)石纽”。

  夏,在中华史上极有传奇特色,占有特殊的一页。

  华的故事不晚于公元前四千年,夏的故事不晚于公元前三千年,时间实在是早,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华夏当之无愧。

  炎黄

  炎黄的事情与华和夏不太一样,华和夏是实际的社会人,华是华氏族,夏是夏氏族,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炎和黄不是这样,炎和黄是两个“巫祠”崇拜,用今天的话说,炎和黄是两位“神”。崇拜相当于今天的神,偶像,“星”。在今天,已经无法找到制作崇拜的氏族。可是,神怎么又成了祖先?这个过程挺复杂。

  先说炎:  

  炎黄的炎是炎帝,关于炎帝,有一段神话传说: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是一篇极为壮美的史诗:这一支氏族生存的土地是祖先化作海鸟填起来的!

  神话传说的西山和东海在太行山的东坡。西山是发源漳河的一片山地,据“山海经”,在有戎(今天的“磁山遗址”)西,东海指黄河海沟,这个时候的黄河和华北平原还在海水中。时间是这样的早,古人还不知道海鸟衔木石作巢,编出了神话。这个古老的神话流传了一,二千年,到了崇拜炎帝的时代,精卫鸟作了炎帝的女儿。

  炎,在初始是一支氏族的崇拜,就象华人崇拜女娲那样。

  炎是崇拜,不是首领,也不是氏族。从精卫鸟神话到炎帝崇拜,这一,二千年里,“氏族”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人,不到百人。氏族的成员也没有名字,没有人去关注一个氏族成员,哪怕是一位首领和母亲,在氏族的早期(始族时期)与今天很不一样。在这样的氏族里就是出了“氏族英雄”和杰出的首领只能在氏族的范围里传说,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不能流传更久。

  氏族的名字流传的时间要长一些,一个有千年时间的分支氏族可能记得初始一代氏族的名字。虽然经过了十代,几十代的分支,仍然记得初始氏族的名字,始族的名字不超出自己氏族的范围,氏族人不会去流传外始族的名字。例如,华胥,伏羲,契,这一类的名字由直系后代流传下来。

  炎氏族是戎狄的早期氏族,随着海水的下落,这支氏族逐渐向东迁徙。炎这一支氏族比有戎早。有戎(磁山遗址)的时间是公元前六千年。炎氏族时,有戎还在海水里。后来,炎的氏族融合进了有戎人,炎的名字当作崇拜流传下来,炎的氏族却消失了。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是崇拜的名字。女娲,禹,“五帝”,炎,祝融,都是崇拜的名字。崇拜的名字能够经历长时间,大范围的流传。崇拜的名字响亮,但是没有氏族作基础,找不到氏族来源。这是判断崇拜名字的主要依据。在氏族时代,这样的事情很普遍,汉语中留下了许多名字就是这样留下的。有戎人知道炎的名字,对炎的来历却不清楚。在今天,人们拜佛,拜神,其实,不一定清楚这神和佛的来历。

  崇拜炎的分支与有戎融合以后,炎的名字移进了古河道,移进了古河道以后叫作“炎帝”。从“炎”到“炎帝”,又是一段故事。

  前文说过,古河道这块地方原本是一片水湿地。水湿地渐渐的干爽了,契人从北方涌进来,东边的大汶口人也涌进来,南边的祝融人也涌进来,可能还有西方的伏羲人也涌进来。

  古河道的地方不是很大,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人口,争夺领地的斗争就不可避免了。古河道通行古汉语,古汉语在这里成熟起来。祝融人不会说古汉语,说一口“南蛮子话”,为了在古河道站住脚,就不得不改说古汉语,祝融人的巫祠(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巫祠)选中了炎做名字,改称自己的崇拜祝融为炎帝,炎从北方崇拜移进了南方崇拜。经过这一番“宗教改革”,祝融人在古河道(的南部)站住了脚,为后来的“楚”争到了一块土地。

  黄帝

  黄帝是周人祖先的崇拜,黄帝的演变更复杂。

  黄帝的“前身”是“皇帝”,皇帝是天上主管“星历”的神。星历就是历法。历法的出现是因为生产的需要。公元前四千年以后,天然的食物严重枯竭,人工生产在古河道出现。人工生产有了对气象和节气的需要。星历的制作不晚于公元前三千年。制作星历的工作在“巫祠”进行,巫祠相当于今天的文化机关,而皇帝就是巫祠崇拜的星历神。星历的规模很大,据史记等记载,与星历有关系的名字有:

  皇帝,赤帝,炎帝,颛顼,喾,蚩尤,祝融,帝,大帝,南正重,火重黎。

  限于资料,无法知道早期人工生产的具体内容,但是,从星历的规模,可以想像,早期的人工生产为“商政权”的产生作了充分的准备。公元前三千年以后,制作星历已经不再神奇,星历神皇帝开始了“赋闲”时期。随着生产积累的出现,氏族间的斗争加剧,直到商,周之间的斗争。在氏族斗争的关系上,需要一位“利剑之神”,于是,皇帝走马上任(据史记),杀了山东土著蚩尤,臣服了河淮的炎帝。

  下面一段古文精彩描绘了皇帝杀蚩尤的神话。文中,皇帝写作黄帝,这是因为秦始皇“霸占”了皇帝两个字。到了唐,宋时,就是史记书中的皇帝也一律改作黄帝。

  “昔天之初,( )作二司,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  )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 )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上面一段话有一些是后人加的内容,原始的内容是赤帝与蚩尤的斗争,这是公元前三千年时候的事情,这个时候还没有黄帝。蚩尤是山东的土著,蚩尤的遗址开始于公元前六千年。

  黄帝地位的最后确立在周,春秋以后:

  周,春秋时,出现了两个并列的“帝”,一个是炎帝,一个是黄帝,发生了两个帝争正宗的斗争,黄帝被认为是来自西方,炎帝则是东方和南方。炎黄的正宗问题争论了几百年,西汉时史记书中说:黄帝对炎帝“三战而夺其志”,处于“战争状态”。直到唐,宋时炎黄才联起手来。

  古人从众多的流传中(只能是流传,零碎的记载也是依据于流传),寻找出来华夏和炎黄,华夏和炎黄都是“村落”早期。村落的早期也就是社会的早期。早于村落的事情“没有流传”,古人不能知道。古人对自己的起源认识达到了最早时期。我们中华人对于自己的起源知道得这么早,这么准确,与社会开始的时间同样长。在世界民族中是唯一的,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认识史的奇迹。

  关于我们中华人的自称,作了上面的介绍,其实,值得介绍的名字很多。在古中华时代,每一支氏族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有一段历史故事,这些名字的故事综合起来就组成了一部古中华历史。

  在今天,能够知道,这四个起源名字的时期已经是古中华“人”的成熟时期:中华人结成了村落,是社会时期。在社会以前,中华人有长长的一段起源时期。古人只能知道华夏和炎黄那么早,不能知道得更早。在今天有对遗址的考古发掘,考古的遗址向我们揭开了更早时期的历史面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