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2008去北京 >

第6部分

2008去北京-第6部分

小说: 2008去北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宣扬皇权神授,皇帝还不惜煞费苦心,在京城四方先后建成了规模空前的九坛八庙。上至天地日月,下至风雨雷电,包括祖先、社稷、先农、先蚕,还有至圣先师和历代帝王,都纳入到了皇家祭祀体系之中。这都是为了昭告天下,其统治神圣不可侵犯,让百姓俯首听命,以求江山稳固。
  入关后的清政府,继承了这一切。然而从关外狭小低矮的沈阳故宫,入主高大森严的北京紫禁城的清朝皇帝,却并未因此心满意足。习惯于凉爽湿润气候的满族统治者,难以忍受宫内的干燥闷热,于是转而苦心经营西郊的三山五园,作为皇家的夏宫。又在长城内外建起大量行宫,以供围猎之需。其中的热河行宫,也即避暑山庄,面积甚至数倍于京城皇宫。这些离宫别苑,位于山清水秀之间,重楼叠阁,俨然成了人间仙境。皇帝往往在此乐不思归,于是本为享乐而建的园林,又成了皇朝的另一个统治中心,决定着帝国的命运。
  不管久居深宫的明朝皇帝,还是钟情别苑的清朝皇帝,他们都没有忘记在位时为自己修建庞大的陵寝。无论是京城北郊的明十三陵,还是分列东西的清东陵和清西陵,甚至还有远在沈阳周边的清关外三陵,都是风水绝佳、建筑考究的万年吉地。当然他们也忘不了,布下重兵为其守陵,以免死后遭遇不测,虽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规模庞大、布局严谨、用料考究、装饰华丽的皇家建筑群,无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建筑的最高境界,皇家建筑更是其中的典范。虽然历经沧桑,有些惊世之作早已荡然无存,但保存完好的也不在少数。这些构筑在木头之上的经典杰作,至今还在闪耀着光芒,令世人慨叹。
  

胡同与四合院(1)
胡同与四合院是北京的名片,承载着北京大量的文化财富,鲜活的历史血肉,以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精气神儿。北京城被誉为世界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城市建筑杰作,胡同与四合院无疑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同”二字来自蒙古语,意为“水井”,始于十三世纪的元朝,人们近水而居,从而形成民宅、街巷,元大都营建之初,做过非常系统的城市规划,根据街道的不同宽度,分别定名为街、巷、胡同,胡同就如同京城的毛细血管,连接着大都子民的寻常生活。走在胡同深处,高高低低的屋檐上面,是深深浅浅的槐荫,曲曲折折的铁丝上挂着鸟笼,画眉、黄莺跳跃其中,唱着婉转的歌曲;头皮刮得锃亮的老头儿,在楚河汉界两边杀得不亦乐乎,老太太们坐在院内的阳光底下,边择菜边聊着家常;鸽群掠过天空,振翅的风声之后,是一带回响悠长的鸽哨;间或走来一位走街串巷的小贩,叫卖声绕梁不绝:“臭豆腐——,酱豆——腐儿”……在这样的场景中,北京城送走了数百度春华秋实、夏阳冬雪。
  胡同的名称颇值得玩味,透着股子北京人的随意与幽默。有的以形状命名,如扁担胡同、小喇叭胡同;有的以标志性建筑为名,如三眼井胡同、铁影壁胡同;有的以政府部门为名,如东厂胡同、缎库胡同;有的仍留有历史名人的痕迹,如文丞相胡同、三不老胡同;还有的与生活必需品相关,如绒线胡同、笤帚胡同等等。形形色色的胡同名称,完全可以拼凑出一幅色彩斑斓的老北京生活画卷。
  胡同两边,整齐地排列着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四合院因四面房屋围合而得名。它是极其适合北京气候特点的住宅,高大的梁架,延伸的屋檐,让室内变得冬暖夏凉,厚厚的北墙抵御了肆虐的西北风,宽敞的院落则留下了接触自然的活动空间。四合院又是蕴含着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住宅,只用一个街门与外界相通,关起门来自成天地,符合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所有房间都朝向中心院落开门,一家人其乐融融,光照良好的北房供德高望重的长辈居住,充分体现注重家庭和睦以及敬重老人的伦理道德标准。四合院同时也是展示精美建筑艺术和体现哲学精神的住宅,从门口的照壁、对联、门簪、抱鼓石,到影壁、砖雕、雀替、垂花门,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无不洋溢着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大门通常开在院子东南角或西北角,则是中国风水理论在住宅实践中的运用。四合院还是等级制度分明的住宅,名门大户的府第,往往由多个四合院纵向或横向连缀而成,紫禁城是其中最极端的代表;院门分为多种形式,从最高级的王府大门,到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再到如意门、蛮子门、小门楼,从院门的建筑形制,就能大致分析出主人的地位高低和财富多寡。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是传说中令人艳羡的四合院生活,当然不是每一家都拥有私塾先生和营养良好的女佣,不过四合院中,树照例应该有几棵的,要么是红红火火的石榴树,要么是万事如意的柿子树,要么是象征多子多福的葡萄架。闲暇时漫步院中,看缸内金鱼往来倏忽,仰树梢蓝天云卷云舒,观庭院玉簪花开花落,听檐角雨滴时有时无,这样的生活,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城的烙印,永存于许多老北京人的记忆中,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骑着自行车,或者乘上叮当作响的三轮,慢慢晃悠在胡同里,跟背着书包的小丫头学上几句脆生生的京片子,随意瞥进一家四合院中的民俗接待户,在大妈的帮助下亲手包上几个饺子,或者就到胡同角的小吃店吸溜一碗炒肝儿,似乎成了外来者体会京味儿的常规项目,更深入或更狂热的游客,还可以选择本书介绍的好园、竹园、中堂客栈等四合院式宾馆入住,或到花家怡园、谭华轩、梅府家宴等饭店进餐,体验现代化的四合院生活。然而真正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情,如今只能蜷缩在水泥森林的夹缝中苟延残喘。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余条,到上世纪80年代,只剩下3900余条,随着近几年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每年都有数百条胡同永远地从北京版图上消失。一种已存在数百年的城市结构,老北京独特历史风貌的最重要载体,正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成片消失,令人扼腕,却又无可奈何。
  

胡同与四合院(2)
胡同与四合院的式微,甚至消失,实际上代表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消亡。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以及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似乎已经容不下那种四世同堂、共聚一院的传统大家庭生活,城区内土地的稀有性,也使得规整的四合院住宅,变成了仅仅属于少数人的极致奢华。北京已经在旧城内划定了3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南锣鼓巷、北锣鼓巷、东四、西四、国子监以及什刹海地区是现存胡同较为集中的街区。
  借着2008人文奥运的东风,也许能稍稍减缓胡同四合院离去的脚步,留住青砖灰瓦和绿树红花,留住妙不可言的老北京风情。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城墙和城门(1)
中国古代都城的明显标志是建有绕城的城墙,并在城墙上开设城门以供出入。自金代建中都起,共有四个朝代在北京建都,历朝历代都在城墙和城门的建设上下足了功夫,尤其明代把城墙和城门的建设推向了极致,不仅建设了皇城、内城和外城的三重城墙,还建造了“内九、外七、皇城四”共二十座城门。然而,沧海桑田,昔日的城墙和城门大都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灰飞烟灭了。当往日的辉煌铅华尽洗的时候,人们猛然发现铅华褪处曾经是那么的灿烂,于是开始凭吊那些往日的遗迹,保护与重建的努力也在进行之中,那么我们来看看,北京现在还有哪些城墙和城门可以让我们纪念。
  金代的中都在现今北京的西南,都城的中心大致在现在北京广安门外西二环路一带。金中都的城墙周长40里,开13座城门,考古发现已经确定了金中都城墙的走向和城门的位置,但是除了西南角城墙和南城墙水关还有部分遗迹可寻之外,其他城墙和城门都已没有踪迹。在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原金代南城墙水关遗址处建有辽金城垣博物馆。水关原是河道沟渠穿过城墙的通水口,这个遗址是金代的水系经过南部城垣时的水口,1990年才被发现。在博物馆的一层展厅里,详细介绍了水关的建筑结构、功用以及挖掘经过,地下一层就是水关挖掘整理后的遗址现场。
  元朝的大都是一座系统规划的都城,是十三、十四世纪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元大都是根据中国传统规制在平地上总体规划而建成的,规模宏大,其城墙周长达60里,有城门11座。后来明朝建都北京的时候,略向南移,大部分城墙在元大都城墙基础上重建,只留下北部城墙和西北部一段城墙。由于元大都的城墙都是夯土而成,所以俗称“土城”。现在这个角尺形的土城遗址已经辟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公园西侧南起明光村北至学知桥,折向东后,经健德桥、土城环岛到太阳宫惠忠庵村,全长约9千米,以八达岭高速公路为界划分为两大区域,每个区域又分为若干景观。蓟门桥附近的“蓟门烟树”景观是旧燕京八景之一,相传当年“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拂空,四时不改”;环园路西侧的“大都建典”景观,有一组大型雕塑,展现了元世祖忽必烈和他的将士们进驻北京的景象;土城环岛西侧的“海棠花溪”景观内生长有成片的海棠树,每当春天来临之际,小月河两岸就变成粉红色花朵的海洋;安定路与樱花西路之间的“大都鼎盛”景区内有以元世祖忽必烈为主体的大型室外雕塑和壁画,展现了元大都的盛况;在樱花西路与樱花东路之间的“水街华灯”景区的小月河北岸已经形成一条颇具规模的大都酒吧街。
  明朝修筑北京城是最舍得花本钱的,相继建起了皇城、内城和外城三重城墙,总长80里,设置20座城门,城墙都是墙砖包面,城门都建有宏伟的城楼、箭楼和坚固的瓮城,内外城的四角都有角楼,城墙外层有凸出的墩台,整座城墙既具备军事防御功能,又具有中华传统的审美元素,是世界建城史上的一朵奇葩。可惜的是,在北京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墙和城门都已被拆除殆尽,只留下一点点残垣断壁和几座孤零零的城楼。
  明朝的皇城是围绕紫禁城的一圈城墙,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被拆除,只在东城区北河沿还残留了一段皇城城墙遗址,现在已经开辟为皇城根遗址公园。公园南起东长安街,北至平安大街,长千米。北端保留有一段明代内城墙遗址。沿途有欧美同学会、老舍故居、北大红楼等古迹。公园南侧与菖蒲河公园衔接,东有金街王府井,西有故宫紫禁城,是一块名副其实的黄金宝地。另外在景山和地安门之间近年发现一段皇城城墙,现在正在重新修复之中。
  明朝的内城墙大都已经不见踪影,有踪迹可寻的有三处,一个是在崇文门和东南角楼之间的东南城墙遗迹,一个是东南角楼北侧的一段残垣,还有一处是西便门附近的西城墙南端一段。原内城有九座城门,俗称前门的正阳门是九门之首,现在前门城楼和箭楼经过多次修复还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南侧。北城墙的德胜门城楼已经没有了,但是德胜门箭楼还依然屹立。内城墙的东南角楼还依然保存完好,与东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