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谁在机关里混得最好 >

第39部分

谁在机关里混得最好-第39部分

小说: 谁在机关里混得最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冰首先受郑局长委托作局党组年度述职报告,然后是各班子成员述职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各级各部门年年都在搞这个,基本上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工作业绩一大篇,存在问题轻描淡写的几句话,然后按程序走完这个过场。

  轮到李华生述职了,他已经习惯性地把这个当作自己发牢骚的难得的机会了。虽然,按他的说法,是“说了也等于白说,但还是要说”。当然,他自己上班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不会说的,他把分管科室做的工作算到自己名下,也就算自己述职了。他的重点,自然是发泄自己的不满。

  这次也不例外。

  经过努力,李华生对党组当然主要是对郑局提的意见,不怕麻烦,零零碎碎搜罗的竟然有十二条之多:“局里大小事情没有经过局党组研究,权力集中在少数个别人手里…公车私用,一个人独用,正经的工作用不上…借用人员不按规定清退…制定局里各项规定没有征求大家意见……”等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李华生铁青着脸,作愤怒声讨状,试图营造一种农业局党组一无是处、工作一塌胡涂的假象。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说的那些事有的是捕风捉影、有的是鸡毛蒜皮,基本上没有什么干货。

  对薛冰,他也没有遗漏,提了三点:什么副职之间工作不能互相否定,工作要抓重点。更可气的是,还提出要管好机关的纪律。他自己都极不遵守机关纪律,却给薛冰提了这么个可笑的意见。

  而且只有批评,没有自我批评。

  王培德将好人作风进行到底,述完了职。杨小旭却有点趁火打劫的味道,也给党组提了几条意见。

  薛冰最后就几个问题扼要地作了解释,包括给自己提的问题。他知道,李华生想争执、想闹一闹,薛冰不想,何况自己也不能代表党组。

  薛冰等人早已习惯了李华生的牢骚话,陈立却很少见过这样的阵仗。但他还是用先肯定、后提希望的老八股的方式,对农业局党组*生活会作了总结。

  会后,薛冰私下里还是就李华生提的问题,详细地向陈立作了解释。薛冰以为,以李华生不佳的信誉和自己的解释,这事应该没有多大的负面影响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十章  阴云密布
薛冰开始忙于应付各方面的工作检查,他希望尽力维护农业局工作运转和大局稳定。

  从市委组织部得到的内幕消息,对薛冰是个好事。因为欧阳副市长做了工作,组织上的意见是,同意由薛冰主持农业局的工作。这意味着,薛冰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因为,从主持工作到升任一把手,是一条显而易见的捷径。

  但是,事情似乎并不那么简单。

  城里,郑局长病危和农业局要换人的传言,是满天飞。

  说郑局长的日子是扳着指头数天天了。癌细胞开始扩散,吃药已经不起作用了,郑局在家里,人已经痛得变了样儿,他家里人都在给他准备后事了。甚至有好事者,在给他老婆张文菊介绍男人了,介绍的是某部门退居二线的某某。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听多了这些,薛冰只有苦笑,人心如此,世态炎凉啊!然后加上一句:“编吧,哪有那么严重?”

  薛冰不知郑局长听到一些他的传言没有,想来是没有人给他说这些的。但没人说,不等于他想不到。他不是隔一段时间,就到公开场合或办公室露一次面,以让谣言不攻自破么。

  屈指算来,薛冰又有十多天没有见着郑局长了。

  一般情况下,他跟薛冰一两天通一次电话,聊聊单位的情况。基本上,薛冰也是拣紧要的和高兴的事儿说。从电话里薛冰听出,郑局的精神还是不错的。最近的一次通话是大前天,郑局给薛冰说,又要上省里作例行的检查。这种检查每月一次,以让医生随时掌握身体相关指标变化情况。这样的作法,已经持续了近两年时间,这次,跟以往也没有什么两样。

  农业局马上要换人的传言,近两三个月来,薛冰至少听到了三个版本。

  先是有人说,市政协社发委主任隆卫东马上要平调过来,当然是市委的意思。社发委是个闲差,暨无权又无钱,隆主任也很想过来。但传了一阵,就没有了下文。然后又传市上安排市农委主任陈勇过来,说农业局不好管,他来才摆得平。后来说陈勇不干,市委也就算了。

  接下来传的是临溪镇党委书记李华,说他在临溪抓农业创新发展很有成效,到农业局来,可以把临溪的经验在全市推广。最后传来传去,还是不了了之。

  也有乡镇书记和部门领导对薛冰说,该你上了,你有那个实力。薛冰总是笑笑:“开什么玩笑?”然后马上转入其它话题。这年头,听真话难,而在机关部门里,听真话更是难上加难。薛冰知道,许多人口是心非的话,是当不得真的。同样的,自己也不可能随便流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这些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有一点薛冰可以肯定,有些人盯着郑局长那个位置,早就等得急不可耐了。

  李华生也没有闲着,他有些抓狂了。

  他就像那些所谓*国家的反对派一样,到了选举等关键时候,歇斯底里发作,要到处咬人了。不过他不是公开地去,是悄悄地干活。按他自己后来的说法,不管市上领导听不听得进去,他都要按组织程序,反映农业局存在的问题。市上有关部门: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农委等等,他一个一个地去。那个劲头,那“义愤填膺”的情绪,跟当初告常林一个样。告的内容,甚至也大同小异,当然,还是添加了一部分新的东西。

  薛冰知道,市上大多数领导,对李华生的低劣人品,是比自己还要清楚的。而自己,在农委工作多年,市上领导对自己的为人也还是了解的,应该说,印象还不错。因此,他并不十分担心。

  但是,李华生反映农业局班子和一把手郑局长,那市上领导的态度,自己就不敢肯定了。

  薛冰自问,对于郑局长的信任,放手让自己工作,是铭感于心的。至于郑局长的为人,薛冰觉得他性格直率,外加一些脾气急躁。除此以外,自己了解的并不多。至少,以郑局长的脾气,这么多年来,应该还是得罪了不少人。

  这不,陈立的做法就让薛冰意外。

  薛冰在市委组织部的一位朋友,后来告诉了他陈立对农业局召开*生活会情况的汇报。

  这位薛冰一直以来,认为热情又老实的熟人,在回去向市委组织部卫诚部长等部领导集体汇报时,竟然狠狠地奏了农业局和郑局长一本。他不但把李华生反映的情况,不分真假一古脑儿地倒了出来,自己还添油加醋地渲染农业局的工作状况,并不是那么好,而是很糟。薛冰当初不小心听到陈立电话里跟另一个人的对话,心里不好的感觉,真的应验了。

  这些对郑局长的攻击和不利消息,或许郑局长并没有听到多少,对他的影响,也没有多大。但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切,却对薛冰产生了实实在在的不利影响,造成了伤害。这是薛冰始料不及的。

  这让薛冰又一次体会到,机关里人们不但更加势利,而且更加冷酷。

第七十一章  郑局去逝
“叮铃铃…叮铃铃…”刺耳的铃声在夜里骤然响起,让人心惊肉跳,

  “谁呀?”薛冰被惊醒了,咕咙着,冷嗖嗖的起床接电话。一看表,都快半夜了,

  “薛局长么?是我,邹平。薛局长,不好意思,这么晚了来打扰您。是这样的,郑局长今天下午三点多开始昏迷,一直到现在都没有醒过来,医生说,恐怕不行了”邹平口气急促地说,

  “啊?回来才几天,怎么就这样?现在在哪里?”薛冰大吃一惊,前几天通话不是好好的么?

  “在市人民医院住院部的重症监护室里,上呼吸机在抢救”

  “我马上过来”薛冰边说边穿衣服。

  市人民医院住院部重症监护室。薛冰到时,郑局长的夫人张文菊和他们的几个亲戚在那里,市医院的张院长正在解释:“张大姐,经过医院的全力抢救,现经专家确证,郑局长的心跳已经停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请你们节哀顺便。郑局长是因为脑血管破裂,导致大脑溢血而死亡。”

  张文菊念叨着:“前几天都好好的,怎么就突然这样了呢?”

  薛冰看到,郑局长孤零零地躺在雪白的病床上,身体瘦得有些不成人形,头发早已剃光了,鼻孔里还插着管子,脸色白森森的。

  这就是一个平时呼风唤雨的一把手最后的结局。

  人就是这样,活着时身上的血液在流淌,体内的细胞在运动。一分钟一秒钟后,人死了,一切也就停止了。

  薛冰记得圣经上有一句话:你本来于尘土,也将归于尘土。按我们的说法是,你赤条条地来到这世上,也将赤条条地离开。心下愀然,想想官场里争与不争,不都是这么个结局么?可是明知道是一样的结局,人们还照样执迷不悟地争个不停,哪怕争得头破血流也不罢休,难道不可悲么?李华生如果看到这个情景,他会幡然醒悟么?不会的,恐怕他只有幸灾乐祸哩。

  “郑皓幺儿,把手放了吧,放了吧”张文菊走到床边,

  薛冰这才注意到,郑局长的独子郑皓,蹲在床边,紧紧地抓住父亲的手不放。郑皓今年二十出头,在外读书,请假回来陪伴父亲已有一些时日了。

  郑皓埋头不理。

  薛冰扭头小声问邹平:“怎么了?”

  “从下午把郑局长送到重症监护室抢救,直到现在,郑皓守在床边,一刻也没有离开。到晚上,医生来解释了几次,没有用了,呼吸机用不上了。他不信,就是不让取呼吸机,要医生抢救,已经有好几个小时了”邹平说。

  郑皓长期在外求学,这不,研究生就要毕业了。还没好好孝敬父母呢,父亲就没了,心里肯定接受不了。要不怎么说父子连心呢。甚至有人说,可能没有永远的夫妻,但一定有永远的父子。因为父子就是父子,怎么也改不了的。

  郑皓的大伯上前用力把郑皓拉了起来,郑皓顿时失声痛哭起来。重症监护室里随之响起一阵抽泣。

  薛冰鼻子发酸,他受不了这种氛围,强忍着走上前去,跟张文菊打招呼:“嫂子,这段时间你们很辛苦,要注意身体,节哀顺便!” 

  “薛局长,谢谢”张文菊擦了擦眼泪,人明显憔悴了许多,

  “邹平把车就停在这儿,要买什么东西,有车方便。另外,明天我安排单位来几个人,有什么事好打个帮手。其它有什么需要的,你说就是了”安慰的话多说也无用,张文菊他们亲戚并不多,接下来要做的事却不少,

  “好的,麻烦薛局长了”张文菊客气地说。

  郑局长为官多年,连带张文菊也成长为一个典型的官太太,善于应酬,精于计算,有些高傲和自我。薛冰想,郑局的去世对她的打击,恐怕生活上的倒在其次,更主要的是面子上的了。没有了靠山,心里面的失落可想而知。

  接下来就是将尸体移送到殡仪馆。

  电话还没有联系,马上就有人主动来问了:“我们跟殡仪馆是连着的,一条龙服务。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