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是秦二世 >

第313部分

我是秦二世-第313部分

小说: 我是秦二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道诏令,就是命冯去疾、李由、张苍、孔鲋等人即刻派遴选出的官吏出咸阳星夜兼程赶往陈郡和砀郡等人,命中尉杨瑞和挑选一千中尉府卫卒随行护卫。
第二道诏令。则是罕见的强制姓命令!
咸阳十万富户并所有世家贵族朝中吏员,每家每户都必须赶制御寒衣物十件送至尚坊。三天之内,必须凑足至少百万件的御寒衣物送交尚坊之中。再次征召关中劳役十万人,由尚坊提供车辆牛马,中尉杨瑞和领卫卒一万亲自押运至陈县。
无论是南下陈郡砀郡两地的官吏,还是御寒衣物,最迟一月之内必须抵达陈郡。超过期限,则直接入罪。
平楚之战大劫以及寿春平定、熊心、项梁等贼首被生擒的消息,让整个关中之地成为欢乐的海洋。短短两天,原本以为将要花费大气力才能消灭的楚项余孽,就这样灰灰湮灭。一干贼酋更是悉数就擒,大秦兵锋之盛,让所有关中秦人无不心有荣荣焉。
紧接着两道诏令,尤其是第二道诏令中皇帝第一次流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焦急之态,让关中百姓在兴奋之余感受到了楚地局势的严峻。
近百万件的御寒衣物,自然不可能为皇帝南下的大军准备的。各大军团在南下之时就已经为即将到来的严冬做好了准备,尚坊精致的御寒衣物准备充足。
如此急迫的需要御寒衣物,使用的对象只能是楚地亦或是大秦百姓。显然,延续数月之久的六国遗族复辟之乱,导致了陈郡、砀郡等众多郡县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
严冬将至,这些御寒衣物将会是无数大秦百姓活下去的关键。
十件御寒衣物,对于众多的咸阳富户和世家贵族而言,根本算不上什么。甚至他们本身府中就有上百件乃至更多的御寒衣物。
也许是为了攀比,也许是为了在皇帝面前争功。以范家、苏家、方家为首的老秦世家贵族,在当天夜里就凑齐了足足十万件御寒衣物,递送到尚坊。
三家的动作,顿时引爆了整个咸阳。短短不到一天,在南下陈郡等地的官吏还没有出发时,尚坊田仁已经收到了足足一百五十万件御寒衣物,其中不乏有很多绫罗绸缎精制而成。
而关中老秦百姓,也同样在有力出力有人出人。一件两件的御寒衣物陆陆续续的朝着大秦尚坊汇聚而来,同时十万劳役也同样在短短一天的时间之内征召到位,大秦二世元年九月十八寅时,浩浩荡荡的南下车队开拔出咸阳,朝着陈郡星夜兼程而来。
于此同时,淮河下游九江钟离城,一场宿命的对决正在开始。
冯劫和韩信两路大军的斥候,同时发现了刚刚从钟离渡河而来的项羽大军!
(未完待续)


第二十二章 悍然进攻
先秦时代,为了沟通华夏大地众多水系,自春秋时开始,为了种种目地,华夏先民已经开始在各个水系之中开始挖掘运河进行勾连。
公元前6世纪初,当初的春秋霸主楚国就在江汉平原上开挖了杨水,从后世的长江沙市一带到汉水沙洋一带,沟通了汉水和长江,大大缩短了从汉水至长江的航程。这是有记载的华夏最早运河工程。到了西晋时期,为了加强长江中下游与京城洛阳的联系,这条运河被再次开挖,改称为杨夏水道。
春秋时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吴国,出于政治军事上的争霸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开凿了不少运河。当时吴国首都在今苏州,主要敌国是西面的楚和南面的越。为了攻打楚、越,吴国开挖了胥溪和胥浦。
胥溪以后世江苏宜兴为起点,经溧阳、高淳,沟通水阳江,从芜湖入长江,把太湖水系与长江连接起来。胥浦约在后世金山(上海)和嘉善(浙江)之间,汇纳太湖上游众水,经淀山湖、泖湖,东流入海,勾通了太湖和东海。
胥溪和胥浦的通航为公元前486年吴国打败楚、越作出了贡献。楚、越并入吴国版图之后,北方的齐国成为吴的主要争霸敌手。
为了伐齐,吴国修筑了苏州至扬州的运河,把首都迁至邗(后世扬州),并于公元前485年开凿了著名的邗沟。邗沟从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达淮安入淮河,最早沟通了长江和淮河。开挖运河,促进了吴国经济的发展,使其由弱变强,称霸一时,并成为“通渠三江五湖”、“不能一曰而废舟楫之用”的国家。
战国初期,魏国强盛,迁都于后世河南开封。在公元前361年魏国开挖了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鸿沟。
上述杨水、胥溪、胥浦、邗沟和鸿沟等,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最早的人工运河工程,这些古老运河在后世有的或许早就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有的却依然能够看到些许踪迹或者说仍在使用。而在先秦时代,这些运河却大多都运转良好,这些运河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及东南沿海,加上众多的天然河道,构成了庞大的水路交通网,对古代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春秋战国之后,始皇帝统一天下,为了平定南越之地,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命蜀郡监御史禄(主掌一郡监察之权,同郡守、郡尉官职相等)以及另外三位工匠开挖了华夏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两条运河之一,灵渠。除灵渠外,另一条运河就是后世隋炀帝杨广开挖的京杭大运河。
灵渠开凿于公元前221~前214年,它沟通了长江支流湘江和珠江支流桂江。
漓江水位高而湘江水位低,如何使湘江北水翻坡南入,流通到漓江进行勾连,在后世也许很简单。但是在先秦没有任何准确的测量仪器,没有开挖机械,没有爆炸火药,只能用目测、步测的方法来决定地势的高低。只能用铁锥铁钻来钻取石块,用锄铲来开凿渠道的情况下,开挖灵渠之艰难可想而知。
史禄等人就是在这等简陋的条件下,用时三年,一次一次地探索,一次一次地目测,一次一次地搬运,完成了这一构造完整的宏伟水利工程体系。
灵渠的开挖,对大秦平定岭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原连接南越之地最为便捷的通道,极大的促进了南越之地同中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为了加强对楚地的统治,遣刑徒三千人自后世江苏镇江至丹阳,顺应丘陵地势,开挖了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国开挖的胥溪而至会稽郡吴县(后世江苏苏州)。又自后世浙江崇德向西南开凿新水道抵钱塘(后世浙江杭州),这条运河被称为丹徒水道。而丹徒水道也奠定了后世隋代江南运河的走向。
项羽十万大军以及三万余劳役九月十四从曲阳出发,用了两曰时间到达钟离,然后大军从邗沟浮渡,进入东海郡的盱眙县(后世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游弋在会稽的五十余条南越楼船也长江直接进入邗沟从吴县给项羽送来了大批秦弩所需要的弩箭。
这些弩箭,都是投靠项梁的虞氏族人在会稽郡给项梁大军打造出来的。毕竟,子婴可以提供秦弩给项梁,弩箭显然不可能提供太多。相对于制作复杂的秦弩,弩箭的制作可是极为简单的。
而这个时候,韩信已经过了东海郡的广陵城(后世扬州市广陵区),准备领大军顺着邗沟到达丹徒水道然后直接南下进逼会稽郡治吴县。
冯劫则是从泗水的符离县(后世安徽省宿州市附近)开拔,从钟离进入九江郡平定九江东部。
严格的说起来,盱眙应该是恰好处在符离于广陵正中间,符离到盱眙同广陵到盱眙的距离几乎一样。只是因为冯劫和韩信进攻的方位不同,所以在收到皇帝命令两人大军进剿准备从东海北上进入山东等地的项羽大军时,冯劫大军的斥候很快就发现了项羽大军的所在。
此时,冯劫同项羽大军相距不过五十余里,而调头挥军北上正在寻找项羽的韩信十万大军,距离项羽所在,却是足足有近一百五十里之遥。
韩信的斥候发现项羽大军所在之时,冯劫已经领着麾下的十万秦军调转方向,先朝东而行堵住项羽北上的必经之路然后南下朝着项羽大军所在的地方压了上来。
然后冯劫一边将发现项羽大军所在的信报禀报给胡亥,一边将自己想要同韩信联手吃掉项羽大军的意思用信报传给韩信。
虽然冯劫看不起韩信尤其是韩信受胯下之辱的事情不知道怎么传了出去之后,冯劫更是看不起,而且两人因为河东郡魏豹叛乱之事生了龃龉,但是冯劫怎么说也一个领军多年的老将,在这个关头自然不可能因小失大。即便他很想自己一个人就收拾掉项羽,不过那也只是他想想而已。
他很清楚项羽如果窜入山东等地所能造成的危害。
冯劫同样很清楚自己的麾下兵卒的实力以及项羽大军的实力,胡亥连续数封给他们的信报中已经将项羽的兵力说的一清二楚。
正因为如此,冯劫才主动给韩信去了信报,表明自己想要同韩信联手赶在徐闯那数万的青龙军到来之前,将项羽大军给解决掉的想法。
他相信,自己和韩信的这二十万大军,任何一路大军单独碰上项羽,都不能阻拦的住项羽,甚至于还会被项羽击败。
不是冯劫对自己麾下大军的实力没有自信或者说是他对项羽大军的实力高看。而是这是事实。
冯劫领着大军在距离项羽大军二十里的地方扎下了营寨。他并不想在这个时候同项羽对阵。只要项羽不进攻,他打算就这样同项羽对峙直到韩信的大军赶到。
那样的话,两路统计二十万大军前后夹攻之下,项羽必败无疑。
冯劫想的不错,韩信在收到他信报的同时,就已经催动大军快速北上,朝着盱眙所在赶了过来。
第一天,如冯劫所想的那样,项羽果然在发现这路堵截在他北上必经之路上的秦军有些拿不准,除了频繁的斥候刺探外,并没有任何动作。
项羽和张良没有想到应该是兵力空虚的东海怎么会出现这么一股不少于十万的秦军。而且还正好出现在他们北上的必经之路上。
当然那,项羽可以绕道,但是如今已经有了这么一股秦军盯着,谁知道会不会有更多的秦军在赶来。如果绕道绕到最后反而绕到秦军重围之中,那就是找死了。
好在,这一天中虽然损失了不少的斥候,但是项羽总算弄清楚对面那股秦军是哪支秦军了。就是原本应该驻扎在寿春对岸的秦军两处大营中的一支。
毕竟,楚军斥候同冯劫和韩信这两路秦军交手不是一次两次了,双方不能说知根知底,至少对旗号等标志还是都很了解的。
弄清楚秦军的身份是不错,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原本应该还在寿春被项梁进攻的秦军跑到这东海来了,而且还在自己大军前面,那么最少也是跟项羽大军一道离开大营东进才能赶到这里。
难道寿春对岸的秦军只剩下一支也就是十万人了?
可惜,项羽和张良等人的高兴没有持续多久。
当项羽听到项梁三十万大军在淮河北岸仅仅不到两个时辰就全军覆没、而且项梁和范增等一众将领进阶被秦军所生擒的消息时,他一度以为是自己出现了幻听。连续问了三遍那逃出生天满身是血的江东子弟,直到全部都是同一个答案之后,项羽才颓然无力的怔怔瘫倒在铜案之上。
一直以来,项羽无论做什么都不用考虑太多。该做什么,如何做,都有项梁给他安排的好好的。如果仅仅是三十万大军全军覆没项羽也许根本不会放在心上。兵没了可以再招,这个世道最不缺的就是人。可是项梁没有了,也就意味着他项羽最大的依靠没了。
今后的一切都要靠他自己了!
第二天,也就是大秦二世元年九月十八,在大帐中合计了一夜的项羽和张良携手走出大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