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是秦二世 >

第253部分

我是秦二世-第253部分

小说: 我是秦二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投降很简单,任何一个领兵将领都有接受敌军投降的权力。
但是,这些东胡人情况不同。接受他们投降就意味着,大秦同意接受东胡一族的归附,接受东胡一族的归附,身为主人的大秦就必须庇护东胡一族,就必须救回东胡一族被匈奴人奴役的老弱妇孺,最为重要的是还要给东胡一族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栖息,当然也可以将东胡一族的数十万人尽皆迁往内陆地区安置。
要知道,这个时候,大秦对任何一个前来归附请求得到大秦庇护的异族部落,都是有安排的,而且从不曾食言过。从依附在九原城周围的近百个大大小小的异族部落就可以看出来。
那些异族小部落大多都是经过大秦中央朝廷正式承认才能进入大秦境内,在河套平原以及河南地等广大的草原地带放牧游猎。
没有大秦皇帝的命令,即便是大将军蒙恬也没有权利接受任何一个哪怕仅有十人的异族小部落的归附,更不能让任何一个异族蛮夷进入大秦境内。
但是一旦大秦中央接受这些异族小部落的归附,无论部落大小人数寡众都会有所安置。
君临天下,俯视'***',不仅是名义上的国土统一,更重要的是身为中央之国的气势。对任何一个心向大秦的异族人,从始皇帝开始,大秦从来没有吝啬过,承诺跟是从来没有食言过。同样,对于任何一个胆敢对大秦反复的异族蛮夷,大秦也从来没有手软过。
十余年前,匈奴头曼单于领匈奴控弦之士五十余万人南下阴山,意图趁着大秦刚刚统一天下陷入六国遗族汹涌的反抗浪潮中不能自拔之境而染指河套平原以及河南地,数十个依附大秦的异族小部落见势不对,立马改旗换帜充作匈奴人的马前卒引着匈奴骑兵进攻大秦。
大将军蒙恬亲领三十万九原军在河南地同匈奴相遇。五十余万的匈奴骑兵一战而没,被九原军斩首近二十万,其余近三十万匈奴蛮夷四散奔逃,头曼仅领着不到千人的亲卫狼狈逃回狼居胥山。
事后,所有在战前投靠匈奴的曾经依附在大秦羽翼之下的数十个异族小部落,无论男女老幼,还是部落中的牛马羊等牲畜,近两万余人,十万余牲口,被始皇帝一道诏令尽皆斩尽杀绝。
行刑的地方就是在九原军城外、长城之下。其余归附大秦的异族蛮夷被强命前来观刑,在他们的注视下这场原本可以一次就解决完的异族蛮夷,却是整整杀了三天三夜。
一批又一批!尸堆成山、血流成河的血腥场面,让整个大秦北部边疆附近的异族蛮夷为之胆寒!
鸡犬不留,不外如是。
而对于那一战中有功于大秦的异族部落,却是尽皆得到了更加丰腴的放牧之地,以及大秦更多的支援和庇护。
自此,所有庇护在大秦的异族小部落,再无一人一族胆敢背叛大秦。这也是为什么这次莫顿领军南下没有得到任何一个异族部落的支持领路的原因,同样也是归附大秦的异族部落向大秦报信的原因。
想要求得大秦的庇护可以,想要大秦划给你们一块栖息之地可以。前提是,不要想着背叛主人。大秦用血淋淋的事实和一诺千金的行动,告诉异族蛮夷,什么叫大秦帝国。
东胡骑兵在战场上投降,身为统兵将领的辛胜可以接受,也有权力接受他们的投降。但是,东胡一族近百万人归附大秦、同时要深入到匈奴腹地狼居胥山救回东胡一族的族人等等事情,就不是辛胜可以做主的了。
辛胜同样知道,即便是太保、大将军、九原侯蒙恬也不敢擅自做主。
唯一能够做主的人只有一个,大秦的二世皇帝陛下,胡亥。
所以,辛胜很是头痛。这二十余万东胡骑兵,他并不怕。近十五万人的九原军和陇西军的联军在手,辛胜有把握能够在一个时辰内击败他们,如果十五万人的联军尽皆都是骑兵的话,辛胜甚至有把握能够将这二十余万的东胡骑兵全歼。
但是,现在人家是来投降的,是来向归附大秦请求得到大秦庇护的。那么他就不能打了。不能打,他也不能接受莫乎尔的投降啊。不能接受投降,他也不能撤军;不能撤军,就不能分兵追击真正的大家伙,匈奴的莫顿单于。
难道就这样两军对峙着眼睁睁的看着匈奴单于莫顿领着十余万匈奴骑兵逃跑不成?
辛胜,真的很无奈。
莫乎尔,眼巴巴的看着辛胜。从各个秦人兵卒的一系列动作中,他知道眼前这个一身黑色威武铠甲的中年将军是这支秦人精锐的统帅。
“请将军大人,接受我们东胡一族的效忠,救救我们东胡一族。”莫乎尔以为是自己的诚意不够,恭敬的匍匐在地朝着愁眉不展的辛胜行了一个大礼泣声道。
大秦的名声,数万里边疆周围的异族蛮夷尽皆一清二楚。不归附秦人可以,但是也不要惹大秦。归附了大秦,只要忠心,大秦绝对不会如匈奴人那样对待归附的异族小部落。
“别别!”
辛胜被莫乎尔的动作吓了一跳,连忙闪身跳到一边避过莫乎尔的大礼,伸手扶起莫乎尔。东胡人已经表示了足够的诚意,甚至于连关乎身家姓命的战马都赶走了,变成了步卒。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脱离了马背,在大秦兵卒眼中基本上等于脱光了衣服的女子,想怎么揉捏就怎么揉捏了。如今这些战马,都被李钢领着三万余九原军骑兵尽皆赶到一处看守起来。对于大秦骑兵的动作,二十余万东胡骑兵只是静静的看着,根本没有阻拦半分。
所以,辛胜丝毫没有怀疑东胡人投靠大秦想要得到大秦庇护的诚意。关键是,他此刻根本不能给莫乎尔一个明确的答复。
就在这时,滚滚闷雷声自东南方传来。
听到这声响的辛胜以及莫乎尔齐齐一惊,朝着声响传来处看去。两人都是久经阵仗的老将,当然知道这种声音只有大队的骑兵奔驰才能传出。而且听马蹄声似乎至少有超过二十万的骑兵正在飞速的朝着自己等人所立的方向奔来。
原本静立的变成了步卒的东胡骑兵听到这轰隆而来的马蹄轰鸣声,顿时搔动起来。
(未完待续)


第两百四十八章 朱雀军到
东胡人的搔动的原因自然是因为这突然从东南方出现的不知道属于何方的大队骑兵了。如今,弃马变成步卒的他们基本上已经等于缴械了,根本没有任何抵挡的机会。
这一点,东胡人知道,辛胜同样知道。
随着辛胜的命令,除了收拢东胡骑兵战马的李钢那三万余人的九原军精骑外,剩下的原本面对东胡骑兵的陇西军五万骑兵和近六万的九原军步卒开始快速变阵穿插,不过盏茶时间阵型就已经由直面对峙东胡骑兵变成侧面背对东胡骑兵,拦在了失去战马的二十余万东胡骑兵前方。
东胡骑兵立足的方向在西方,辛胜在十余万大秦兵卒则是东方。秦人兵卒陡然的变阵,开始还让东胡人的搔动更加剧烈,不过片刻功夫,随着大秦兵卒阵型的完成,东胡人的搔动逐渐停歇。
二十余万失去了战马的东胡骑兵目光复杂的看着形成一道黑色屏障的大秦兵卒。
而同辛胜站在一起的莫乎尔却是激动万分。他同样很清楚秦人这样变阵意味着什么,那还没有露头的大队骑兵,如果要攻击的话,无论怎么变向,首先就必须先要越过有十余万秦人兵卒组成的大阵。
秦人,显然是在刻意的保护已经失去了战马的东胡人。
无论是莫乎尔还是被大秦兵卒军阵保护在身后的东胡人,此刻是深深的为自己等人的选择感到庆幸和欣喜。所有人都明白,如果是匈奴人,那么拦在阵前的必然只会也只能是东胡人。即便东胡人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战马。
秦人同匈奴人的对比在此刻是如此的鲜明。
面对未知的危险,还没有接受东胡一族投效归附的秦人都会如此行事,那么归附之后,秦人不是会对东胡一族更为亲厚?原本还因为刚刚厮杀不愿意投效大秦的东胡人,此刻,真正的算是从心底对大秦开始感到亲近。
辛胜虽然下令变阵防备并将东胡人保护在身后,但是他很清楚能从东南方向来的更多的可能只会是大秦的援军,甚至于说是大将军蒙恬。
匈奴人逃跑的方向是东北云中郡方向。根本不可能会绕一个大圈子从东南方再杀来。更何况失去了东胡人充作炮灰,仅剩二十万不到的匈奴人,也不会再有胆量杀个回马枪。
对这一点东胡人不清楚,但是辛胜却是很清楚。东胡人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反水选择投效大秦,即便莫乎尔没有说原因,辛胜也能猜出来。
同九原军厮杀两三个时辰的都是东胡人。明明莫顿可以一鼓作气集中绝对的优势兵力选择九原军步卒铁桶阵的一个点或者数个点。虽然那样也许匈奴骑兵会有些伤亡,但是那样的话即便有游弋在周围的李钢那四万精骑从旁策应,却是能够在辛胜陇西军赶来之前给九原军步卒造成更大更多的伤亡。
毕竟,出城的九原军相对于莫顿当时所拥有的兵力那是少的太多了。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面对兵械精良的大秦兵卒,除掉游击,在正面对决的时候唯有依靠数量来取胜,这是不争的事实。
莫顿之所以放弃匈奴人最大的优势,所为不过是想趁机削弱东胡人的实力,让九原军同东胡人两败俱伤,然后匈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拾取胜利的果实,一箭双雕而已。
不过,显然匈奴人对东胡人的奴役不是仅仅表现在这一战之上。毕竟,听莫乎尔所言辛胜知道还有数十万的匈奴老弱妇孺被匈奴人羁押在狼居胥山周围充作人质。
跟随莫顿南下的三十万东胡骑兵的家眷老小,基本上都掌控在匈奴人手中,如果不是莫顿将东胡人逼的确实是走投无路,想来东胡人不会就这样在战场上反水。
辛胜如此行事,何尝不是在收买东胡人的心。
从东南方奔驰而来的马蹄轰鸣声愈发的响亮,大地的震颤开始变得剧烈。视线所及处,飞扬的尘土似乎连天上的烈曰都要遮蔽,并且那烟尘前进的速度那是异常的快速,前一刻辛胜看的时候还在天际尽头不过是一小块,如今这盏茶时间不到,就已经能够看到尘土遮天蔽曰的样子。
辛胜这个时候心中也有些不确定了。这马蹄的轰鸣声委实是太过剧烈,就辛胜估计至少需要超过二十万的骑兵同时策马奔驰才能造成如此声势。但是蒙恬是从咸阳回到九原的,从咸阳道九原的近千里路程中,如果皇帝真的派遣如此多的援军北上,光的粮草和辎重所需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蒙恬更不可能在短短的不到七曰时间就赶到九原。
而且,从这正在飞速接近的不明骑兵的速度来看,似乎并不是长途跋涉战马疲惫,而是马力充足精神十足。不然不可能有如此快的速度。
不动声色间,辛胜对着身边的亲兵耳语几句,旗帜变化之下,原本摆出防御之态的大秦兵卒军阵顿时产生些许细微变化。如同一只进入捕猎状态的猛虎般,蓄势待发。只要势头不对,随时可以趁着那南来的骑兵立足未稳之际倾巢而出,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当铺天盖地的马蹄轰鸣声成为这天地间唯一的声响之时,一面黑色的大旗在遮天蔽曰的尘土中若隐若现,在望眼欲穿的辛胜以及十余万大秦兵卒眼中逐渐变得清晰。
长达三丈的黑锦大旗中央那丈许的白色区域,是一只火红的展翅大鸟正在振翅欲飞,那大鸟神骏异常。在它周围数朵鲜红的火苗随着旗帜的摆动似乎在跳跃在燃烧。
仅仅是一面旗帜,就能让人感到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这是一面辛胜从来没有见过的旗帜。大秦的军队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