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见证亲历1-时代风云 >

第3部分

见证亲历1-时代风云-第3部分

小说: 见证亲历1-时代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的军队终于被赶了出去。
  经历过这次复辟的溥仪虽然还未成年,但他也从失败的痛苦中感受到一丝希望:看来天下渴望复辟者大有人在,他重新登上皇位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溥仪怀着对祖先的无限崇敬痛下决心,一定要把辛亥革命夺走的东西再夺回来!
  对紫禁城里的人来说,1918年并不存在,他们称其为“宣统十年”。他们也并不关心在那高高的宫墙外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事情,心中所想的就是两个字“复辟”。然而,高墙外面的变化却正在发生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邵飘萍“铁肩辣手”
著名报人邵飘萍
  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中,著名报人邵飘萍的名字是被经常提到的。
  《京报》馆旧貌
  1918年10月,邵飘萍在创立新闻编译社之后,又在北京创办了《京报》。这张报纸的宗旨是:“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为了激励报社同人,他还挥笔写下“铁肩辣手”四个字,悬于报社办公室内。
  “铁肩辣手”出自明朝杨继盛的一副对联,上联是“铁肩担道义”,下联是“辣手著文章”。邵飘萍非常欣赏这副对联,特别欣赏其中的“铁肩”、“辣手”这四个字。他将其置于报社,表明他之办报要为民请命,要监督政府,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
  位于北京宣武门外魏染胡同的《京报》馆,是《京报》业务量扩大后搬迁的报社新址。虽说这里的住户几经变换,可是这座两层的砖木结构小楼,还保存着旧日的模样。这栋小楼的临街立面采用西洋式砖壁柱装饰,大门处有古典柱式门廊,楼门的上方中央镌刻“京报馆”三个字,是邵飘萍亲笔题写。当年,为了使报刊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现实,邵飘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邵飘萍重视时政的报道,一些重大的事件均由他亲自采访、写头条、写评论,能够及时地反映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信息。这使得《京报》的发行量从原先的两千份猛增到一万多份。
  《京报》
  化装采访的邵飘萍
  邵飘萍和夫人祝文秀
  据说,邵飘萍是个很讲究“派头”的人,他自己抽的香烟是特制的,印有他的名字;他外出采访时乘坐的洋车装饰得很华丽,两边各装了三盏十分漂亮的灯,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专车,后来换为马车,再发展为小汽车,都显得很豪华。然而,对邵飘萍来说,如此讲究“派头”,却有着特殊的原因。
  那时的北京,作为中央政府所在地,处于最混乱、最腐败、最没有秩序的时期。邵飘萍要周旋于各派势力之间,这就迫使他不得不讲派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解释道:“比如说当时很多人没有小车,他自己有个小车,他买个小车,买小车对他来说采访是很方便的。别人一看,邵飘萍居然开上车子了,说明他肯定有实力。”因此,邵飘萍并不是有意去耍派头,而是为达到工作的目的,不得不这样做。
  1918年,邵飘萍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大成立了新闻学研究会,教授新闻采访课。当时,在聆听邵飘萍讲课的学生当中,有许多后来十分著名的人物,如毛泽东、高君宇、罗章龙、谭平山、陈公博等人。而邵飘萍讲授的新闻实务课,更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反响。
  1918年即将过去,32岁的邵飘萍还在为他的《京报》而忙碌。
  在第二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中,邵飘萍在《京报》上设置专栏,对五四运动做了长达一月之久的连续报道,并且亲自撰写文章,揭露当局的卖国罪行。
  邵飘萍激进的办报行为触怒了段祺瑞政府,1920年《京报》馆被查封,邵飘萍也被迫流亡日本。也正是在流亡期间,邵飘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于192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段祺瑞政府垮台之后,他又一次回到北京,恢复了《京报》的出版。
  1926年4月,被邵飘萍斥为“独夫民贼”的奉系军阀张作霖进入北京。4月24日,邵飘萍返回报馆料理事务,被早已埋伏的军警逮捕。4月26日凌晨,邵飘萍被押至天桥刑场。临刑前,他向行刑官挥手作别道:诸位免送!枪手当即开枪,子弹由后脑射入,自右眼下穿出。一代著名报人,就这样与世长辞。
   。。

毛泽东的第一次北京之行(1)
1918年8月19日,一列从湖南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坐着二十多名湖南学生,他们准备到北京学习法文,然后再赴法国勤工俭学。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毛泽东是一位高大英俊的年轻人,这一年他刚刚25岁。
  毛泽东来到北京之后,起初住在湘乡会馆,后来搬到了东城区鼓楼豆腐池胡同,住进了他在湖南时的老师杨昌济的家里。
  当时,在北大哲学系任职的杨教授住在一所幽静的两进院落的四合院内。前院的北房东侧是杨先生的卧室,住在北房西侧的是他的女儿,名叫杨开慧。而毛泽东则住在前院靠院门的房间里,与他同住的还有提前来到北京的蔡和森。
  18年后,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时,曾经谈到了这次北京之行。他说,那年夏天,我决定到北平去,那时叫北京。当时湖南有许多学生打算用“勤工俭学”的办法到法国去留学……虽然我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而且新民学会也支持这个运动,但是我并不想去欧洲。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多,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毛泽东和埃德加·斯诺
  北大红楼
  因为当时来北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居住得较为分散,联络不太方便,毛泽东等人就在景山东街三眼井租了三间平房,从杨昌济家里搬了出去。当时住在这里的除毛泽东外,还有蔡和森等另外七名新民学会会员。由于人多屋小,房间里就显得十分拥挤,睡觉的炕上每个人仅有一块砖那么宽的地方,要想每人各盖一条被子都不可能。正如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里所说的:“隆然高炕,大被同眠。”
  1918年夏天,在离紫禁城东北角不远的沙滩,北大的新校舍建成了。新校舍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五层的工字形楼房,由于它通体皆为红砖,所以被人们称为“红楼”。在红楼有一层全部为图书馆,有更为宽敞的资料库,更为明亮的阅览室。
  陈独秀、李大钊的工资表
  毛泽东的工资表
  在杨昌济教授的推荐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谋到一份差事,主要是在图书馆的第二阅览室打扫屋子,登记每日新来的报纸和来看报纸人的名单,以及管理15种中外文报纸。
  在84年后的2002年5月,原北大红楼作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在陈列室内展出的一件文物十分有趣,那是1919年2月北大职员的“薪金底册”,也就是当时北大财务部门使用的“工资表”。在那份“薪金底册”上,陈独秀的名字位于蔡元培之后,月薪300元;时任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居中,数量是120元;而作为图书馆助理员的毛泽东名列表格末端,月薪仅有8元。
  尽管毛泽东已经是新民学会的领导人之一,在湖南小有名气,但在北大这块精英聚集之地,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外地青年,没有人会注意到他,更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带着湖南乡土气息的图书馆助理员,在不久的将来竟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著名领导人,蒋介石悬赏25万银洋要他的头颅。
  多年之后,毛泽东曾以一种略带自嘲的语气回忆这段在北大的经历:……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 想看书来

毛泽东的第一次北京之行(2)
杨开慧
  但是毛泽东并没有灰心,能够在北大工作,使他得到了许多听课的机会。他对政治的兴趣日益增长,他的思想也越来越激进。
  1918年的年末就要到了,25岁的毛泽东仍然在北大图书馆默默工作着,按月领取他每月8元的工资,同时也更广泛地接触新事物、接受新思想。而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他爱上了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
  毛泽东在湖南读书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杨开慧。那时的杨开慧还是个14岁的小女孩,但现在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在北京,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渐渐萌生了爱情。杨开慧后来曾经说道:“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是完全看见了我的心。”毛泽东也真诚地爱上了杨开慧,他曾经写过一首叫《虞美人·枕上》的词来抒发自己的恋情,其中说道:“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色长天总难明,无奈披衣坐起薄寒中。”那充满柔情的诗句,与他后来戎马生涯中所作的那些气势磅礴的诗篇形成强烈的对比。
  杨开慧
  两年后,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长沙结婚。又过了十年,杨开慧被叛徒出卖,在长沙惨遭反动军阀杀害。许多年后,毛泽东对他的第一位爱人仍然充满深深的怀念,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1918年即将过去,而此时住在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的毛泽东正准备离开北京。在第二年春天,他南下去了上海,为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们送行。后来自上海返回湖南,结束了他一生中第一次北方之行。
  当然,那时他自己肯定不会想到,1949年,当他又一次来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成为著名的革命领袖。他在战友们的簇拥下登上当年可望而不可即的天安门城楼,以难以抑制的激动向全世界高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他在中南海里的新住所,离他的三眼井那个破烂的小院仅隔着一段很近的距离,即使是步行,也只需几十分钟。而走完这段路程,他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
  平淡的1918年就这样过去了。叱咤风云的人物行色匆匆,在不经意间为这平淡的一年涂抹上一层绚烂的色彩,让她成为历史长河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这就是北京的1918年。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撤离延安(1)
1946年,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停战协定,发动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在惨遭失败后,又集中精力针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1947年3月初,蒋介石派出了大批飞机轰炸陕甘宁边区的核心——延安。3月13日,胡宗南的15个旅约14万官兵分两路向延安进攻。
  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并且在枣林沟村兵分三路。毛泽东和中央前委留了下来,继续向西转移,以七百多人的队伍吸引身后的数万敌军。
  1947年3月18日的延安已经成为一座空城,与原来人来人往的景象相比,空旷的街道和无人的房屋,显得异常冷清。延安的群众、中共中央各机关、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都已经撤走了。
  在延安的外围,国民党的军队正在迅速逼近,有着十年中共中央驻地历史的延安即将沦入胡宗南之手。
  (1) 兵临延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