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海风云录 >

第103部分

南海风云录-第103部分

小说: 南海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从欧战中由内务部特工和情报人员用各种方法传回来的战场数据,都成为南海联邦各级军事指挥部门和军事学院的必备教材,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在各种演习中,刻意模仿交战双方的实力,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在演习场上较量一番,然后在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
    刘芾对巨舰大炮的海战没有丝毫兴趣,因为他一点都不懂海战,也从来也没接触过,虽然他也喜欢那些庞大的战列舰,但只限于喜欢它们的外貌,对于打仗来说,能有省事的绝不使用费力的。
    在刘芾这个军事盲看来,如果德国人把建造战列舰的钱和物资,都建成潜艇,那也不会让英国的舰队把自己的舰队给堵在港口里出不了门。虽然德国的潜艇没有南海联邦的先进,但是架不住数量多啊,哪怕用5艘潜艇换一艘英**舰,英国人就是造船业再发达,也不可能赶上损失的速度,更别说,把这成百上千条潜艇都撒出去,看见协约国的船就揍,不用多,半年,英国人就得投降。
    当然了,早知道尿炕就睡筛子了,德国人也不可能先知先觉,处于这个时代中,你很难能想出几十年后的摸样,除非真有穿越这个东西存在。
    虽然刘芾对这个时代的战列舰对决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他对欧战中出现的坦克和飞机战斗都很留意,别且特别拜托大卫的公司,看看能不能从欧洲弄个坦克残骸和飞机残骸运回来。
    虽然南海联邦已经发展出来了单翼机和双翼机,并且已经有了空军这个dú lì军中,民用航空公司也将要开业,但是刘芾还是想看看其他国家的飞机样子,如果能实际较量一下,才能让人更放心。
    同理,坦克也是这样,刘芾从后世的网上和书上都看到过这个时代英国和法国坦克的样子,虽然具体xìng能不太清楚,但是刘芾清楚哪些初期坦克的德行,基本就是个摆设和吓唬人的东西,不仅速度极慢,而且故障非常多,火力也不够,只能说是坦克的雏形。
    现在的南海联邦中虽然还没有装备坦克这种装备,但是这种陆军利器已经研制出来不止一年了,但是由于制造成本和使用对象问题,刘芾一直没有同意开始批量生产这种武器。
    因为在刘芾看来,在亚洲地区,有装甲车就已经能够满足现阶段的作战任务了,再装备坦克这种昂贵且极其耗费后勤的武器,没有那个必要。而且刘芾对研究做研制出来的塔克还有些不满意,至少看到它那个有棱有角、方方正正的炮塔,就非常别扭。
    尽管这种坦克刘芾不太喜欢,但是对比欧洲坦克的数据,不得不说,这种坦克如果大量出现在欧洲,肯定会改变现在欧洲的战壕站。先不说它75毫米滑膛炮和12毫米重机枪的攻击力,只凭借60--80毫米的特种装甲厚度,就可以在欧战中横着走,除非被中大口径的火炮直接命中。而它那强大的柴油12缸发动机可以推动着30吨重的身躯在公路上跑出55公里的时速,就是在越野中也可以跑出25公里以上的速度。
    虽然刘芾没有同意批量生产和装备这种坦克,但是刘芾知道,在未来的战争中,这种钢铁爬虫将会是陆地战争的主角,所以他严令几个研究所同时参与到这种坦克的改型设计中来,并且还在安北、三宝颜和台湾岛上都增建了几座大型的拖拉机工厂,平时生产工程机械和农用机械,在需要的时候,很快就可以改为生产坦克地盘和车身。
    就在1916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欧洲还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一个人在11月21rì离开了这个世界。
    86年之前,在奢华的dì dū维也纳降生了一个小男孩,他血脉高贵,是600年历史的哈布斯堡家族嫡系传人。18年后,这位年轻人成为了欧洲第二大帝国的皇帝。他异常勤奋,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洗冷水澡,睡行军床,能熟练运用他的子民的八种语言,还娶了一位美丽的王后,他们过着王子公主般通话的生活。
    可是等到他68年的统治生涯结束时,一切都恍然如梦,他的弟弟被人在南美枪杀,妻子在rì内瓦被一个意大利人刺死,儿子年纪轻轻就自杀,选定的继承人,自己的侄子又在萨拉热窝死于非命。
    他非常愤怒,我为此发动了报复xìng战争,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这场被后人称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超大战争,不仅让数千万人倒在血泊之中,也使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帝国风雨飘摇,这个人就是奥匈帝国的悲剧皇帝,斐迪南大公的叔叔,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和中国历史上很多末代皇帝一样,他们并不是不努力,相反,他们往往都很勤奋,也很开明,如果不是赶上了那个时代,他们可能都算是一代明君,但是,历史上就没有但是。

第一章 印尼的排华运动

    1917年,刘芾迎来了他穿越以来的第31年,如今,作为一个统治着几千万人口和上百万领土面积的国家的总统,他已经47岁了。在这30年中,他以台湾这个小岛为基地,苦心经营,终于建立了一个还算强大的国家。虽然这个国家现在还处于大开发阶段,而且大部分人民的生活还只能用贫困来形容,但是如果能平稳过渡几年,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让所有国民都生活得有希望、有尊严的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
    虽然这个国家是由近百个民族所组成的,而且联邦的政策也是所有民族平等,不过实质上还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因为所有的官方语言都是汉语,从小学开始,学生们就只能学习汉语,使用华人的文字,熟悉华人的历史,甚至过华人的节rì,估计过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之后,除了能从相貌上有些区别之外,大家也就没啥区别了。
    就在刘芾处心积虑的想搞个民族大融合的时候,一个很不和谐的声音从南海联邦的邻国传了过来。刚开始还只是少数的海商们在茶余饭后互相议论,涉及面并不是很广,南海联邦zhèng fǔ也没有留意到。但是随着内务部的介入,一个很惊人的消息被摆上了刘芾的办公桌,荷属东印度地区,发生了排华运动,而且牵涉的地区很多,几乎遍布了整个爪哇岛地区。
    在内务部的这份报告中提到,在爪哇岛上,由一个叫“伊斯兰联盟”的组织挑头,鼓动当地人参与对华人的商店和住宅进行焚烧、对当地的华人居民进行驱逐甚至杀害等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而是从1912年起,就开始了。
    刘芾看完了内务部的报告,又走到墙边,看了看地图,突然笑了。这到不是刘芾冷血,看到海外华人被欺负还高兴,而是刘芾终于找到了一个进攻荷属东印度的借口。
    从地图上看,现在的南海联邦的领土非常分散,除了安南三省是一整块土地之外,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都相距的比较远一点,而且岛屿众多。就在安南三省和菲律宾群岛之间,就夹着一个世界第三大岛,婆罗洲,也叫加里曼丹岛。
    这个岛的面积非常大,有近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差不多是南海联邦的80%的面积。加里曼丹岛的地形和台湾岛差不多,中部为高山,四周是平原,虽然没有什么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加里曼丹岛到位于整个东南亚的中心部分,西边是苏门答腊岛和马六甲海峡的东侧出口;北边隔着南中国海和安南省相邻;东北边是菲律宾群岛;东边隔着望加锡海峡和苏拉威西岛面对面;而南边穿过爪哇海,就是爪哇岛了。
    在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吞并了菲律宾群岛之后,按照刘芾的计划,下一步就是加里曼丹岛到了,不过由于英属的马来西亚有一部分领土在加里曼丹岛上,所以刘芾不能像进攻法属印度支那一样,毫无借口的就对加里曼丹岛用兵,那样会激怒英国人,还将得罪美国人,搞不好英国人和德国人弄个啥停战协议的,先过来和自己拼命。
    不过现在,有了爪哇岛上的排华运动当借口,刘芾可以非常理直气壮的冲上加里曼丹岛,打击荷兰这个殖民地,并且再以加里曼丹岛为基地,继续向南,直接杀上爪哇岛。而爪哇岛的南侧,就是另一块非常让刘芾垂涎的大陆,澳洲!
    在这个时期的东南亚格局中,除了法国人的印度支那地区和英国人的印度和马来西亚地区外,最大的一个西方殖民地就是荷属东印度地区了,它包括了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全部国土,贯穿了整个东南亚的南部地区。
    从历史上看,荷兰人在16世纪就已经登上了这块土地,而他们上岸的地方,正是爪哇岛,并且在上面建立了商站,收购当地的香料。后来,荷兰人攻占了爪哇全岛,并把当时的雅加达命名为巴达维亚,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部。
    后来,荷兰人又赶跑了比他们来的还早的葡萄牙人,占领了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的大部分,并在东印度公司解散之后,正式由荷兰zhèng fǔ接管,并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岛屿都统称为荷属东印度。
    在东印度公司建设巴达维亚的时候,他们用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华人去巴城经商和工作,作为当时东南亚著名的香料贸易港口,在1658年,巴城之中就有大约5000多华人,而在全爪哇岛上的华人,荷兰人也没有准确的统计过。
    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和补充,到了这个时代,居住在荷属东印度的华人已经接近百万。其中土生华人约占了一半,然后是福建华侨最多,剩下的是客家人和广东肇庆籍。
    华人在荷属东印度大概分为3种职业,一是在苏门答腊岛上,哪里的华人大多数是被荷兰人从大陆贩卖过去的劳工;而是在婆罗洲,这里的华人大多数是客家人,他们在这里从事采矿和淘金等职业;而在爪哇岛上,华人主要从事的是放贷业务,也就是高利贷。
    从业务范畴和最终的结果来看,这些爪哇岛上的华人与很多地方的犹太人非常相似,他们都是在当地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去从事一些金融业务,最后由于侵犯了当地人过多的利益而被以各种名义迫害。
    当时在爪哇岛上大概有30万华人,只占人口比例的1%左右,而正是这百分之一的华人,控制了整个爪哇岛上的经济和贸易方式。
    爪哇岛土地肥沃,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种地,这里生产烟叶、香料、染料、木棉、木薯和糖等农作物,而华人在这里,对当地人放贷,提供给他们种子、贷款等,然后由当地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烟草或其它作物,然后按照契约把收获的作物交给华人放贷者。
    然而,由于这种契约是用当地农民的土地作为抵押物的,所以,慢慢的,很多因为各种原因还不上贷款的当地人就失去了土地,而华人放贷者手中的土地反而越来越多,到了19世纪初的时候,华人利用手中的土地,建立了很多大型种植园、木棉厂、酿酒厂、印染厂、碾米厂和榨油厂,并雇佣当地失去土地的人到这些华人开办的企业中工作劳动。
    由于华人资金雄厚,而且通过对农民的信贷掌握了原料的来源,就等于控制了整条产业的上游,慢慢的,当地人开办的种植园、工厂由于原料和销路问题,竞争不过华人,从而被收购或倒闭,当地整个的产业链从头到尾都被华人cāo控,引起了荷兰人和当地人的不满。

第二章 酝酿

    在荷兰人的引导和鼓动下,当地人把各种愤怒都转移到了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