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用生命爱中国-伯格理的故事 >

第1部分

用生命爱中国-伯格理的故事-第1部分

小说: 用生命爱中国-伯格理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从银行白领到国际主义战士
撒母耳—波拉德*

  英国康沃尔郡(Cornwall)位于英国的西南部,20世纪30年代,《蝴蝶梦》(《REBECCA》)小说和电影的流行让康沃尔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那里有美丽的滨海庄园和世界上最大的温室花园。1864年4月20日,伯格理出生于康沃尔郡卡米尔福特。

  伯格理原名撒母耳-波拉德。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伯格理的父母的父母也是虔诚的基督徒。伯格理的爷爷是圣经基督教教会的创始人。当年就是他和约翰&;#8226;卫斯理一起不分昼夜,骑马穿过康沃尔的每一个渔村和矿区工棚,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传福音。

  伯格理是家中的长子。他的妈妈从一怀上她就不断地向上帝祷告,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成为上帝的仆人。他们给孩子取名撒母耳,意思是:这个孩子是从上帝那里求来的,我们也要把他终身献给上帝。*

  柏格理是他6个儿子中的长子,9岁上学,13岁进入教会办的希博尔公学,品学兼优,敏锐善辩,热爱体育运动,尤其擅长板球、足球和游泳。

  柏格理的父母有6个孩子,由于牧师的收入有限,因此一家人的生活过的紧巴巴的。作为家中的长子,柏格理决心不再重复他们家几代人所从事的牧师职业和所面对的贫寒,他决心靠自己的努力让父母和弟弟妹妹们过上丰腴的生活。1881年,柏格理参加英国公务员考试,名列全英国第三名。

  这个年轻人踌躇满志地离开家乡,来到英国首都伦敦。在英国邮政银行担任一名公务员成天坐在高背椅上点钞票。金钱、财富、体面的生活,凡是世人所看重的,似乎都要成为柏格理脚下所要走过的路。

  困在笼子里的狮子

  但有一个人不愿意看到儿子的这个选择,这个人就是柏格理的妈妈。儿子离开家乡之后,他每天恒切为儿子祷告,盼望上帝拣选自己的儿子,就象圣经上上帝亲自拣选哈那的儿子先知撒母耳一样。柏格理在银行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上帝就垂听了他母亲的祷告。他越来越讨厌这里按部就班、平静舒适的生活,描述自己就像困在笼子里的狮子。

  柏格理天生就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1885年,英国传教士李文斯顿深入非洲传教的传奇经历风靡一时。1813年,李文斯顿出生于苏格兰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一个茶叶商。,他10岁时就得去棉花田做童工,早上6点出门,晚上8时回家。他自幼好学,往往看书到午夜,直等到母亲把蜡烛吹熄后,才不得不上床睡觉。童年时李文斯顿就受荷兰传教士郭实猎的影响,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就是先在郭实猎夫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学习,后来被送到美国耶鲁大学留学的。郭在中国沿岸的种种传奇事迹,让许多英国年轻人心仪不已。因郭氏是在中国用行医的方式宣教,李文斯顿也盼望有一天去中国。他在极贫困的环境中靠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医学院的学习。1840年,正当李文斯顿要去中国宣教时,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往中国传福音的门,暂时关上了。一天,李文斯顿漫步在伦敦街头,忽然看到街边有一场“反奴隶贩卖”的演讲,演讲的人是在南非布道20年的墨菲特,李文斯顿进去听。墨菲特详细地讲述了他亲眼目睹的当地土著被奴隶贩子像牲口一样抓获,遭受暴打凌辱,被贩为奴隶的悲惨遭遇。演讲快要结束的时候,上帝的话借助墨菲特的嘴临到李文斯顿:“在我住的地方,南非的库鲁曼布道所北边,我能看到千万道炊烟,从数不清的村落升起。但那些人从来没有听到过福音!”

  李文斯顿大受感动。上帝未他关上了中国的大门,但又为他指明了去非洲路。他立刻决定说:“我决定要去非洲,而且我的目标是宣教士从没有到达的地方。”

  李文斯顿是第一位深入被称为“黑暗大陆”的非洲中部,进入非洲部落的传教士。他由南非上岸,三次探险,深入非洲三万里,经历千难万死。但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他从未对任何人——包括非洲食人族的人和奴隶贩子发射过一粒子弹。他是进入非洲内陆的第一名医生,他的医术救了很多人;他是画出非洲内陆、河川的第一人;他是终止在非洲贩卖奴隶的关键人物……

  李文斯顿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热爱的非洲人民。1873年,李文斯顿在第三次深入非洲内陆,探勘尼罗河源头路线的途中因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荣归天家。在非洲土著的赞美歌声中,李文斯顿探险队的队员把他的心脏取出,葬在非洲的地理中心(Heart of Africa)其坦波斯的一颗树下。从此,这位在非洲人民还处在蒙昧和被人奴役状态,就平等地对待他们,用上帝的爱爱他们,传福音给他们的朋友,永远活在非洲人民的心里。*

  李文斯顿的传奇经历让年轻的柏格理激动不已。邮政银行狭窄的空间再也容不下这位年轻人的凌云之志。上帝的灵深深地触摸着他,他决心像李文斯顿那样,到没有传教士去的地方。他后来告诉他的友人,他立志要在上帝的指引下,引领一个民族信福音。

  他在日记中写到:“相信这是天父的意愿,要我带领人皈依基督教。我决心像我父亲那样,不仅仅限于口头祷告,我还要投身实际的拯救工作。但愿主指引我以正确的方向。抑或怀着对基督教的热爱而鞠躬尽瘁 ,抑或得到圣灵和智慧而升华。”

  上帝的话象当年临到的哈那的儿子一样临到他。柏格理妈妈的祷告应验了。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上帝派他去那里?

  柏格理等待着。

  中国,最迷人的地方

  1886年11月,中国内地会中国委员会在安庆召开,中国内地会的成员范约翰看到一个异像。他写信给戴德生的妻子珍妮,说:“我们满心期望有100位新同工,于1887年往中国去。”每天饭前,中国内地会的创始人戴德生都和他的朋友一起唱出下列的祈祷文:

  主啊!求你赐下100位工人,

  都合乎你的心意,是你拣选的,

  把你的爱传到远方——

  使我们喜悦地赞美你;

  主必纪念这事情,

  我的耶稣必成就万事。*

  祈祷在地球的另一端,很快得到回应。位于英国康沃尔郡,人数不多的圣经基督教教会,属于卫斯理公会,其教友仅仅分布在英格兰西部与南部,成员绝大多数属于劳动人民——农民、渔夫或者矿工。但就是这些生活在贫穷中的人,却具有狂热的传教热情。他们感到上帝赋予他们这样的责任:去关心、去爱远在地球另一面的中国人民。他们愿意奉献他们非常有限的金钱支持愿意去中国的传教士。

  柏格理,这个注定要为上帝做事的年轻人,毅然放下他在银行的舒适工作,放下他漂亮的渔网*,他要听从上帝的指示:到遥远的中国去。

  作为一名薪水丰厚的文职官员。柏格理的收入远远超过他的父亲,放弃银行的工作意味着他必须重新回到他从小经历过的那种捉襟见肘的生活。但为了上帝,他乐意放弃。为了上帝,他愿意往低处走!

  在向圣经基督教教会提出愿意去中国的申请时,他一定想起了李文斯顿立下的誓言:

  “我认为成为宣教士的主要职责是宣讲真理、教导劝勉人与传福音,并且将基督的信仰溶入艺术与科学,成为进入人心与良知的管道。我知道,我将面临的是讥笑、厌恶与反对,我将存着耐心、忍耐、努力去面对。我也知道,我可能因为长期没有看到人信耶稣而沮丧,长期生活在异邦文化中而力竭。但是,无论这些因素影响我多深,我仍会依靠圣灵和耶稣,对这一切外来负面的影响,我将永不屈服。”

  在申请书的最后,柏格理说到他的情况:“我没有结婚,没有爱人,我了无牵挂。”

  上帝真是爱中国。他没有派他的仆人李文斯顿来中国,但他献给中国一个和李文斯顿一样优秀的儿子:

  撒母耳—柏格理。

  * 注1:中文通常译为“塞缪尔—波拉德”,笔者根据《圣经-撒母耳纪》的译法译出;

  * 注2:参见《圣经-撒母耳纪》;

  * 注3:参见《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 注4:选自《戴德生——挚爱中华》

  * 注5:参见《圣经—马太福音》,彼得立即放下渔网跟随耶稣。

  孔子的“勒马悬崖”

  作为中国人,要问一个问题:柏格理和其他外国传教士不远万里,离乡背井,出生入死,来中国要干什么?他们不图名,不谋利,口口声声地要拯救中国人的灵魂,这些外国人,为什么这样关心和他们毫无关系的中国人的灵魂呢?

  原来,这些传教士认为中国人不信上帝,是走迷了路,而且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因为不信上帝 ,正在毫无希望之中走向灭亡。

  戴德生在他的《中国的属灵需求》一书中以英国人的严谨做了精确的计算,并用英国人容易理解的画面把中国人的悲惨处境展示给他的同胞:

  如果中国人每日排队经过你的面前,以每天走30里的速度计算。他们不断的走,日复日, 年复年,也需要走上17年零3个月,这条人龙才走得完。”

  问题是这条世界上最长的人龙将要走向那里呢?戴德生一点不怀疑这些人正在走向灭亡。在他徒步到中国泰州办事的途中,戴德生一边沿途观察,一边不停地思索:

  这里每隔两三里就有一个乡村或集镇。千千万万人在这里出生、长大、死去,从来没有离开家乡半步。令人想到这里,就感到非常痛苦。

  戴德生痛苦什么呢?他痛苦这些人不知道福音,而不知道福音,这些人唯一的结局就是灭亡。在描述过这些悲惨的景象后,他狠狠地敲打他祖国的基督徒:

  你们能否袖手,坐视不救,眼见这千万人走向灭亡?他们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人给他们传福音。但英国人民却清楚地知道,使英国有今日,也使我们有今天,全赖这福音。

  最后,他给他的同袍说起主耶稣的教导:

  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原来,基督教认为,死并不是生命的结束。一个人只有相信上帝,他的灵魂才能得救,死后才能上天堂。天堂是人死后能去的最美最好的地方。而不相信上帝,人生的结局就只能是永远的灭亡。

  这些传教士在中国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他们谈论的死后如何如何的问题是无稽之谈。他们极其重视的属灵问题,中国人并没有这种需要。正应了一句话“热脸碰到了冷屁股”

  我的同学波波信誓旦旦地说:我就想下地狱。

  儒家的孔子是中国人的榜样。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当他的学生向他请教“死”的问题时,他一句话打发了他:“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不是不信,孔子是不语,不语不等于不信。不语一方面是他自己也没有搞清楚,一方面是希望他的学生不要分心,集中精力做事。孔子的兴趣不在宗教,他是一位政治学家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