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读史有学问 >

第63部分

读史有学问-第63部分

小说: 读史有学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基说:“如今之势,不可拘泥于兵法。张士诚只是一自守汉罢了,他胸无大志,只求自安,不愿多事,如果你集中力量攻打陈友谅,他也不会乘虚攻金陵,不敢轻举妄动。而陈友谅劫主称帝,没有一时一刻忘记金陵,且占据长江上游,可以顺流而下。他野心勃勃,企图扫荡群雄,因此他才是目前最主要的敌人。如果你集中兵力对付张士诚,陈友谅趁虚而入,明公还有退路吗?如果先灭陈友谅,则张士诚的存亡全操于我手,还有何惧呢?先灭陈,后扫张,继而西攻陕西,北上大都,天下岂不可定了吗?”
  这一番话,实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把朱元璋说出了一身汗。此后,朱元璋就按照刘基定下的这一策略,平定了天下,建立了明朝。
  在具体的战役中,刘基也屡立大功。
  刘基到朱元璋军中不到两月,陈友谅就挟持徐寿辉率大兵来攻,并联合张士诚东西夹击。当时,敌兵浩大,朱元璋势小,因此诸将主张不一,有主战的,但更多的是主逃,甚至主降。在众人议论纷纷时,刘基旁立不语,朱元璋最后问及刘基的意见,刘基斩钉截铁地说:
  “先斩言降者和言逃者,才能取胜。陈友谅挟徐寿辉而来,乃是向我示威,逃无处逃降则死无葬身之地,唯今之计,只有决一死战。陈友谅虽说势大,但属不义之兵,士气不振,且又远行深入,疲惫不堪。而我们则是守卫疆土,将士齐心协力,以逸待劳,再多设埋伏,定会成功。况且陈友谅骄悍有余,智计不足,正应了骄兵必败、悍兵必败的古训。以此看来,战之必胜。”
  刘基的这番话,坚定了朱元璋和诸将士的必胜信念,也确实符合当时的形势,道出了胜败的根源。
  陈友谅进军初期,因其势太大,打了一些胜仗,在占领了太平以后,就使人椎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后来深入朱元璋的防地,被刘基困住,弄得缚手缚脚,施展不开,屡吃败仗,最后退至江州。
  江州临水而建,城墙多建在水中,易守难攻,朱元璋攻了数日,城完如故,陈友谅以为固若金汤,便放心回去睡觉了。谁知刘基暗中测量了城墙高度,造了许多坚梯,载于船尾,趁黑暗缓缓移至水中的城墙边,军士顺利登上城头,一举攻克。陈友谅还以为天降神兵,忙携带妻子,乘船逃往南昌。
  在后来的鄱阳湖大战中,刘基又多出奇计,帮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并将其杀死于湖中,彻底消灭了陈友谅的大汉政权。在奉韩林儿为小明王问题上,刘基与朱元璋等人的看法完全不同。朱元璋接受韩林儿的封爵,其目的是为了不招人眼,把元兵的矛头都指向韩林儿、陈友谅等人,他这样做,确实为自己赢得了发展的时间,但随着形势的推移,再尊奉韩林儿,就有害无利了。
  公元1361年正月,朱元璋在金陵中书省设座,遥拜小明王,刘基独傲立不拜。朱元璋问其故,刘基说:“韩林儿虽是韩山童(红巾军重要首领)之子,但自身并无建树,只是一个牧童罢了,且他姓韩不姓赵,却诡称宋裔。宋亡已久,人心不归,何必要假借前代年号?大丈夫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摆脱别人的牵制。如果继续尊他的名号,将无以自立。”朱元璋当时未作什么表示,但他已深受刘基的影响。后来因救韩林儿而差点被陈友谅趁虚打败,才越加相信刘基的话。最后,朱元璋干脆杀了韩林儿,自树一帜。这在当时看来,也是一个正确的策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政坛上的奇人逸士(4)
刘基在明朝的开国中立有三件大功:
  一是指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即摆脱韩林儿而自树一帜,以收揽人心,威服天下;
  二是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即先攻陈友谅,后灭张士诚;
  三是在各个战役中屡出奇计。
  难能可贵的是,开国以后,他能坚持自己的一贯主张,要求“以仁治天下”。朱元璋在登基之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感到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就向刘基请教,刘基说:“生民之道,在于宽仁。”对于吏治的腐败,他深恶痛绝,建议朱元璋严加治理。他还仍然保持着刚正不阿的性格,对于文臣之首的李善长,他也毫不通融,不顾李善长的求情和威胁,毅然以御史中丞的身份杀死了李善长的亲信、贪污犯李彬,引起了朝野震动。后来,他敌不住李善长的百般陷害,干脆回家闲居。
  刘基极有知人之明,他深知朱元璋生性多疑,外宽内急,所以不去跻身仕途,而是尽量洁身远引。
  一次,朱元璋想把李善长换掉,让他当丞相,刘基说:“李善长是功臣勋旧,能够调和众臣。”
  朱元璋奇怪地问:“李善长多次说您的短处,您为什么总说他的长处呢?我想让您当丞相,不知意下如何?”
  刘基说:“国之大事,莫大于置相,易相犹如殿之换柱,如用小柱,非折即扑,我就是这样的小柱,怎么可以换上去呢?”
  朱元璋又问:“杨宪如何?”刘基说:“杨宪有当丞相的才能,却无当丞相的器量。丞相必须持心如水,不偏不倚,杨宪做不到。”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器量更浅,胸怀更小。”朱元璋最后说:“胡惟庸怎么样?”刘基答道:“万万不可。当丞相好比驾车,胡惟庸不仅驾不好车,还会弄得辕断轮摧。”
  朱元璋还是让这几个人当了丞相,结局如何呢?杨宪因犯律被杀,汪广洋被赐死,胡惟庸谋反,其案株连之多,被杀三万人,连李善长也被连累灭族。刘基可算有知人之明了!
  胡惟庸因刘基曾在朱元璋面前贬评过自己,就怀恨在心,当了丞相之后,就诬陷刘基的儿子,也诬陷刘基占了有王气的坟地。刘基本来在家过着隐居的生活,下棋品茗,逍遥自乐,却忽然被传到京城,令其对证。虽然最后朱元璋还是把他护送回家,但他还是忧愤成疾,于公元1375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张良、韩信、萧何同为汉初三杰,但韩信遭戮,萧何也曾被囚,唯有张良,刺秦王而得脱,事刘邦而无咎,可谓三杰之首。
  中国历史上的奇人逸士很多。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奇人当数武王伐纣时的姜子牙了。姜子牙自知有很大的本领,但时运不济,他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耐心等待。他可谓事事不顺心,即使做点小买卖,老天也与他作对。
  一次,他借钱买了点面到街上去卖,没想到一阵风把面全吹跑了,弄得他血本无归。但他没有灰心,等待时来运转,他在渭水边上钓鱼,用的是直钩,所以一条鱼也钓不到,他老婆来送饭,见他用直钩钓鱼,不禁大怒,就把鱼钩弯过来,趁他吃饭的功夫就钓了许多。姜太公见了,反把那些鱼都放到水里,并对老婆说:“我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岂可勉强?”后来,连老婆都跟他离婚了,他还是在等待。一直到了八十岁,周文王才来到渭水边,请他出山。周文王亲带车马,在他的身边一站就是半天,姜子牙终于被周文王的态度所打动,出山相助。
  据说姜子牙不仅智谋超人,还道术精深,既能出谋划策,又能掐会算,甚至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后被封于齐。在当时,齐地是膏腴之地,鱼米之乡,又是最为经济发达的“开发区”,其享禄之厚,为百官之首。姜子牙也被尊称为太公,可谓福寿双全。
  《高逸图》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政坛上的奇人逸士(5)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唐/白居易/中隐
  秦末汉初的张良也算是一位奇人,他奇有四处:一是散尽家财,誓为韩国报仇,寻访刺客,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虽未成功,但其勇烈刚毅,不能不叫人啧啧称奇。其二是他得遇奇缘,习得兵法。据说张良遇到一位老人,那老人让张良把掉在地上的鞋子给他穿上,张良照办了,老人就约他黎明在某地相会,授以兵法。张良连去两次,老人都先他而到,老人给他最后一次机会,于是,张良干脆从晚上等到黎明,根本就不回去,总算使老人满意了。老人觉得他品德甚佳,才质不凡,就授他兵法,张良从此就成为一位卓越的军事家。这个“张良纳履”的故事,直到现在还常常被拿来教育儿童尊敬老人。其三是他屡出奇计,助刘邦脱困危、胜项羽,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其四是能功成身退,不贪名利,既躲过了刘邦、吕雉对功臣的诛戮之祸,又免去了像萧何那样的屈身之辱,只是洁身远引,钻研兵法,恰像清溪湍湍,避世而流。
  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当然也算得是一位奇人。他躬耕隆中,不辍诗书,用他的话说,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等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见他仁德至厚、诚信可嘉,便决定辅他共图大业。诸葛亮未出隆中就三分天下,既出隆中,更东联孙吴,北抗曹魏,火烧赤壁,再取成都,终于证实了他三国鼎立的预言。但诸葛亮之奇,还不全在此处,与其他人相比,他是洞察世事偏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明知天下大势,三足而立,魏、吴皆不可图,但他却要实现刘备匡扶汉室、继承汉统的遗愿,不辞辛劳,六出祁山,终于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呕血而亡。
  隐居山林不足为奇,奇的是在经时济世中偏能显出其奇人逸士的本色。政坛上的奇人逸士,“兼济”与“独善”兼得,现在想来,犹令人向往不已。
   。 想看书来

谦让制胜的政治家(1)
古人云:“谦受益,满招损。”这意思是说谦逊退让往往会得到好处,而骄傲自满却往往招致灾祸。不管现在的人怎样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管人们怎样为现代人的道德沦丧而忧心忡忡,古人一些谦逊的美德,还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矫正眼下世风的信心。我们当然不是提倡回到古代去,身穿长袍马褂或是头戴高帽,脚登草履,也无意厚古薄今,感叹一代不如一代,去做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只是想“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明得失”罢了。
  谦让往往和虚伪相纠结,有时很难分清哪是谦让,哪是虚伪,或是真诚的谦让被人有意无意地看做虚伪,虚伪的推辞也会被看做是真诚的谦让。尽管这样,历史上那些为了大局或是出于个人的品德而真诚谦让或是真诚让贤的事例还是为人们所认知、所称道,一直流传至今。
  在春秋战国时期,鲍叔牙让贤是著名的一例。
  鲍叔牙和管仲原是好友,二人相互之间十分了解和推重。后来两人分别辅佐齐襄公的儿子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齐襄公死后,兄弟俩争位,进行了火并,管仲曾偷偷地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幸亏衣带钩挡住,小白才未丧命。公子小白即位后,鲍叔牙为了齐国能够得到管仲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