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读史有学问 >

第14部分

读史有学问-第14部分

小说: 读史有学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则天称皇以后,也并不是万事顺利的。首先,她必须解决两个矛盾,一是她同李唐宗室争夺地位的矛盾;一是因滥杀而造成的她与大臣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延,她与李氏的矛盾逐渐淡化下来,重要的是要解决与大臣之间的矛盾。而那批酷吏,可就成了替罪羊。武则天禁锢了当年滥告滥杀的二十七名酷吏,处决了来俊臣等人,使矛盾渐渐缓和下来。应当说,武则天晚年时期的政治气氛还是比较宽松自由的,她的统治也应当是稳固的。
  但新的危机又出现了。武则天虽与群臣在表面上维持着良好的君臣关系,但当年滥杀所造成的阴影始终无法彻底驱除,因此,她的晚年应当说是很孤独的。在这种心态下,她求助于自己的男宠,先是僧怀义(冯小宝)和御医沈南璆,后逐渐不太满意。在这时候,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把年轻貌美又精通音律的张宗昌推荐给了母亲,武则天一见之下,十分宠爱,不久,张宗昌又把哥哥张易之拉了进来,于是,两兄弟就代替了前面的两人,成为武则天的又一代男宠。由于武则天在私生活上很需要他们,又在政治上倚靠他们,所以,他们两人的权势越来越大,以致连武三思、武承嗣这样权贵,也都争相趋奉他们,称张易之为“五郎”、张宗昌为“六郎”。
  二张得势以后,经常胡作非为,贪赃枉法,随意打击不顺从自己的官吏,又私自杀害了议论二张兄弟权势过大的李显的长子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妹夫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引起了朝廷官员的愤怒。一些大臣多次收集张氏兄弟的犯罪证据,想将其绳之以法,但都被武则天赦免。官员们看到用法律制裁不了二张,就准备用武力将其杀掉。
  政变的目的起初并非为了推翻武则天,仅是为了杀掉张氏兄弟。宰相张柬之等五位朝廷的重要人物,联络羽林军将领以及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一大群势力,乘武则天卧病不起之机,攻占了玄武门,突入宫中,在武则天的迎仙宫搜出张易之、张宗昌,就地处死,完全控制了武则天。事情既已至此,就顺便把武则天请下皇位,迎立中宗。政变的第二天,武则天下《命皇太子监国制》,第三天,武则天宣布传位太子,第四天中宗宣布复位,武周政权即告结束。
  公元705年十一月,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愤恨而没。死前遗嘱:“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第二年,其子唐中宗不顾众人的强烈反对,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护灵柩回长安,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武则天称帝十五年,前后专政近五十年,在她掌握政权期间,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相当的贡献。她首先重视发展农业,推行均田制,抑制豪强和土地兼并,奖励垦荒,做得很有成效。在她统治期间,全国人口由三百八十万户增长到六百一十五万户。其次是发展科举制度,并亲自主持考试,选拔了一大批庶族地主出身的优秀人才,并开“武举”科,选拔有军事才能的人。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间,共取进士二百零五人,而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五十五年间,取进士一千多人。她还极其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倡导编纂了许多文化典籍。她还重视加强边防,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周边关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防、发展商业等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女皇武则天(7)
当然,武则天晚年生活靡费很大,让她的侄子武三思及男宠张氏兄弟把持朝政也造成了政治的混乱,尤其是她纵容女儿太平公主争权夺利,做了许多坏事。另外,她任用酷吏,大杀宗室大臣,李唐宗室近支被杀尽,除自己的亲生儿子李显、李旦以外,唐高祖、太宗、高宗的子孙被全部诛除。十四年间的五十八个宰相,被杀被贬各有二十一人,占百分之七十二以上。武则天终于落下了一个“千古忍人”的恶名。无论如何,武则天还是像一颗流星划过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苍穹,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引发着后人无限的思考。她所有的意义,就在于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
  的确,她想把李唐王朝变为武周王朝的企图是失败了,后人谈起武周时期,只是把它当做唐朝的一个小插曲,或是唐朝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本不把它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朝代,更何况武则天临死之前,还政于李氏,仿佛本来就是李家的政权,自己只是代为管理一段时期而已,连自己都不承认有独立的皇帝资格。
  当然,武则天更没有把中国变为一个“女儿国”,没有把中国的男皇制改为女皇制,尽管她不服,尽管她采取了许多畸形的手段进行抗争,她还是失败了。她所争取到的最大的荣誉是能与高宗合葬,这或许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她有着同皇帝平等的女皇地位,但要想压倒男皇,那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然而,已经够了,武则天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皇帝宝座上,给门阀士族势力以毁灭性的一击,使这块板结的土壤开始松动;也给黑沉沉的男人世界以沉重的一击,使中国的男人们终于被迫正眼看看女人;也重重地当众打了中国宗法观念一记耳光,让中国男人从此不敢忘记中国女人的威力。
  

“杯酒释兵权”(1)
在封建专制社会里,权力就是一切。因此,怎样有效地控制权力,一直是帝王将相乃至志士和野心家所关注的问题。得权者想永久地控制权力,无权者想得到权力。于是,二者之间就出现了无休止的斗争,中国的古代社会,就在得权—失权、无权—争权的痛苦轮回中走完了自己的历程。
  据说农民起义能够推动历史的发展,对于这一宏辞阔论,在此先不予讨论,农民起义能够促进权力的转换倒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当政治腐败、沉渣泛起、浮在社会上层的尽是卑鄙无耻的小人的时候,农民起义了,把社会渣子给沉到底层,把一些精英分子泛到社会的上层。但过了不久,原来的那些精英开始蜕变发霉,变成渣子了,农民就又起义,再把他们沉下去。这样一来,农民起义是不是像历史的车轮,先不必说,倒确实像置于历史长河上的一架老水车,不断地转动,在转动中把倒干了水的水筒转下来,把饱装了水的水筒提上去。使有权者失权,无权者有权,农民起义真是一部权力转换的机器,是社会转动的润滑剂。
  看来,不论大权与小权,想“传之子孙”,把住不放,是不大可能的,用今天话说,叫作“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然而,掌权者还是梦想永远掌握权力,他们总是不愿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会失去权力,尤其是那些帝王们,谁愿意承认自己的王朝也像前代一样是历史过客呢?谁不认为自己的王朝是人类最后的王朝或是最后的归宿呢?于是,他们想尽办法集中权力,巩固王朝。
  其实,办法也不多,经过广大帝王们的反复实践,也只能总结出这么几条经验:
  一曰诬陷杀头。对于掌握大权的臣下,尤其是功臣,特别是开国功臣,最突出的是开国武将,一定要斩草除根,否则,他们手握大权,日久必生二心。其办法倒是简单,就是罗织构陷,说他谋反,或是心怀怨望(就是今天所说的不满情绪),就足以将其杀死甚至灭族,而且灭族一定要灭干净,否则后患无穷。例如,春秋时期晋国的权臣屠岸贾灭了赵盾一族,但由于赵盾的家臣公孙杵臼和程婴舍死相救,总算藏下了一个赵氏孤儿,就是这个赵氏孤儿,长大以后向屠岸贾复了仇。所以,中国历代帝王多接受教训,决不心慈手软。
  二曰结纳笼络。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几乎每一个开国帝王都要杀戮功臣,独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不然,他的开国功臣皆得善终,实属难能可贵。刘秀的“柔道”玩得炉火纯青,把人玩得一个个筋酥骨软,俯首贴耳,乃至整个民族,自东汉以后,都失去了不少阳刚勇武之气。历史上,刘秀对待开国功臣,不是杀戮,而是和他们做儿女亲家。好在皇帝儿女多,与开国功臣们差不多能供求平衡,使得满朝文武,都与皇上成了儿女亲家。在刘秀看来,这一决策实在英明,不是“妻子岂应关大计”,而是妻子可以安天下,谁再造反,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可能成功了。但历史的发展实在太爱跟人开玩笑,你刘秀来软的,我大臣也来软的。大臣们的确没有通过造反这种强硬的手段去夺取权力,但其“和平过渡”的方式,实在是太微妙了,当权力送来的时候,想不接受都不行。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历来皇帝多短命,所以多立年幼的皇帝,大者十数岁,小者才数月。儿童皇帝不懂事怎么办?靠太后,太后靠谁?靠娘家的父兄,父兄是谁?自然是开国功臣的后代,于是,这权力还是落到了开国功臣的手里。东汉一代的大半个时期,不是外戚专权,就是宦官专政,几乎没有正常过。最后,还是何氏外戚与宦官十常侍争权把东汉给灭亡了。这恐怕是刘秀所始料不及的。
  三曰武大郎开店。最保险的做法是用白痴、傻子,不用贤能之士。让手下人全觉得你是文曲星投胎,武曲星转世,崇拜畏惧尚且不及,哪里还有人来夺你的权?只是这样一来,也有问题,对内权力可谓无忧,对外却就有忧了。尤其是外敌入侵或是内生变乱,何人可使?何人可用?即使亲自出马,一帮土偶木梗还是不能成事,最终还是要失去权力。这类例子太多了,几乎每个封建王朝的后期都是如此,贤人远引,小人毕至。朝廷之上的一群小爬虫,如果不是出于无能而真诚地待奉君主,那更是包藏祸心或为一己之利而陷君于不义乃至祸国殃民了。
   。。

“杯酒释兵权”(2)
赵匡胤似乎没有用上述的办法,而是创立了一种新方式:权力和平过渡。虽避免了以上方法的缺点,但这方法的副作用更大:武备松弛,边防不固,积弱不振。
  赵匡胤是宋太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据说,赵匡胤出生之时,有红光绕室闪烁,异香盈室,经宿不散,赵匡胤也体罩金光,三日不变。但无论后人怎样附会,他还是人,还是肉胎俗种。
  赵匡胤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祖籍涿郡,其父赵弘殷,是后周的一员高级将领。虽然如此,赵匡胤也只能读上几年的书,无力继续深造。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遗憾,因为赵匡胤本不喜欢“子曰诗云”,倒是极爱枪棒,又兼生就得力大无比,在不经意间就学了一身武艺。二十一岁时娶妻,但因见跟着父亲仕途无望,就决心独闯天下。
  关于赵匡胤的传说是很多的。在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就有《宋太祖千里送京娘》一篇,描述他如何急人之难,又如何仗义疏色,以致弄得京娘最后羞惭自杀,让后人读了往往产生一种说不清的滋味。
  据说赵匡胤力气既大,又皮坚肉厚。一次,他骑马穿过城门,没想到马忽然颠狂,在狂奔中将他掀起,赵匡胤的头撞在城门的拱顶上,跌下马来。别人以为赵匡胤已经脑浆迸裂了,可他从地上爬起来,追上奔马,一跃而上。还有一次,赵匡胤看见一群麻雀在地上吃食,他猛扑过去,想捉住麻雀,没想到用力过猛,一下子撞到屋墙上,连屋子也给撞塌了。人说赵匡胤有金甲神护身,遇难不死,其实无非身强力壮兼会武功而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