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第一日不落帝国 >

第64部分

第一日不落帝国-第64部分

小说: 第一日不落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零一章 娶妻不如纳妾
    杨文晖看上了一户铜匠的女儿,yù娶回家当正妻,李基等人在调侃之余坚决支持。

    “我们到这个水平还不能自主婚姻,还混个球?在保重身体的前提下,要娶几房姨太太都可以,但是正妻一定要选好,智商低于130的坚决不能要,身高低于160的也最好不要当正妻。否则会后悔。我至今没有找到我心动的姑娘就是因为要求比较高。我们当中只有刘欣娶了几房妾,大家基本都是光棍。举行个集体婚了恐怕是不可能了。我们都是父母双亡、有车有房的富一代,在这个传统婚姻占据主流的社会比难以获得理想的家庭生活。毕竟吃惯了高级料理的人,很难适应粗糠腌菜。低于16岁的不好下手、大于18岁的老姑娘又很少见。就这么一直耽搁也不像话。打拼的诺大家业也是要传给后代的,万一没有后代岂不是便宜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那就掉的大了。”

    “江山美人是所有高等动物的共同爱好,光有地盘,没有雌xìng繁殖后代,无论多么强大的物种都会消亡。”吴祈觉得自己每天教授解剖和药理都要麻木了,没有哪一个医学宗师会每天做几十场手术上十几节课,连谈情说爱娶妻生子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找一个年龄、身高、肤sè、相貌、智商、情商都符合我们需要和底线的女人太难了,内陆地区基本没有22岁以上未嫁的老姑娘,看来只有少数民族才有这样的机会。大理和诸多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也许可以找到符合我们标准的对象。我们收到的rì本侍女全部都属于不和主流的现代型美女,太高(多为移民混血)、太壮(不像公卿富户之女不事生产,多cāo持家务农活,比较健康)、太丑(没有剃眉染齿,不是圆盘脸而是鹅蛋脸等‘非主流’)都是他们那边的观点,不是我们的。老刘先找的那几个妾不也是贫家之女吗?富贵家庭的女孩符合我们审美的基本没有。”

    “这个铜匠之女长相、身材、思想各个方面都不错,要不是老杨微服私访,到市场上调查货品有没有以次充好,也不会碰上这个帮铜匠父亲收发货物的美眉。把她娘弟兄家扶植起来,专门负责西南地区的矿业和有sè金属产业也好减少我们的负担啊。”孙昌每天打报告要求增加人手,可是信得过的学生和合作伙伴太少,每天都在琢磨走外戚线路,搞家族企业型区域代理。

    “老杨算是修成正果了,哥几个还是光棍呢!除了妾室生了孩子的老刘和马上就要小登科的老杨,我们还有十三太保的终身大事要解决呢!你有什么高见吗?”

    “哥们几个的终身大事要办,但是不需要太急。我们的预期寿命起码可以达到80岁,和现在不到50岁的平均寿命比起来,晚婚几年并不是什么问题。这个令老杨倾心的美女不过刚刚18岁,算是白富美了,在诸多部族中,高级铜匠的父亲身价也算是中上级阶层的作坊主了。据说祖上还是后蜀的大官,应该家风不错,看她几个哥哥的谈吐和气质也算还过得去,应该不会出现婚后没有共同语言或者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反正我们都算是暴发户土鳖,和工匠之女应该不会出现不同阶层之间的鸿沟。”刘蛟想起自家叔叔和婶子的口角起因就头疼。

    “如果要是娶一个贵族世家的小姐为妻就糟糕了,不说对传统礼节和习俗的讲究引发的纠纷,强势的老婆娘家会不会引发常见的矛盾?”赵守忠经常出入高官权贵之家,见过不少所谓的大家闺秀。真正能够得到幸福的极少,多数婚姻都是政治联姻的产物。相濡以沫的贫寒之妻在诸多进士出身的高官家庭中就像大熊猫一样稀少。

    大宋帝国又有榜下捉女婿的习俗,青年才俊被权贵之家招为女婿很多,因此穿越众基本看不到真正符合穿越众观念的模范夫妻。

    俗话说的‘门当户对’有其合理xìng。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家庭氛围、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在一个家族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即便周围的环境有变化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在一般情况下来说,道理上确实符合社会所处的现实环境。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反而会把真正的缘分永远地天壤相隔开来。

    门当户对一般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适合结亲。我认为在如今的封建社会,这种践踏人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必然是要改革的。所谓门当户对,是指男女双方在思想上有共同的高度,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的相互认同,在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上的相似。这样有共同语言的夫妻更容易步入幸福美满的婚姻。

    “都说来散心的,怎么扯到婚姻大事去了,哥几个先纳妾后娶妻才是正事,我都怀疑穿越来之后,大脑关于好sè的皮层受到了影响,一直对女sè没什么兴趣,加上每天忙着教学和工作,几乎都快忘了有这种需求了。”王能吐槽道。

    “是啊,我们的确没有什么这方面的yù望哎!我深有同感,虽然这现象对于寿命和健康是好事,但是繁衍子嗣又不能忽视,要不然不是白来一趟了?老刘以前可是号称牲口情圣的花丛老手,到了这边竟然只纳了两个妾室,生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肯定是受到了影响,不然按照来之前的xìng格,他起码要纳十个以上的妾室,生十七八个子女。”高竞调侃道。

    “你老高也别说别人,每天请了一堆美女当模特和设计助理不是也没动她们一根手指吗?甚至有流言说你喜好龙阳呢!这可能就是躺枪的待遇了。”刘欣反驳道。

    “好了,别吵了,我们在婚姻和男女之事上的确很容易引发学生和合作伙伴的注目和议论,猜测和流言肯定会因为我们长期不娶妻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也不可能为了平息流言而随便找个女子娶了。合作伙伴家族的女子肯定是不行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学习大宋帝国的皇家,专门挑贫民家的下手吧!反正师生恋、国际婚姻、萝莉控之类的我们内部是不会有人反对的,对吧?”

    “我们虽然都是二十五六岁的老油条了,但是得益于穿越的影响,外表看上去反而有一点返老还童,根据老高的化验,我们的骨龄和细胞活化度都仅仅处于17岁左右,而且老化速率比正常人慢一倍,也就是说,我们也许可以活到120年以后,所有的数据和体检结果都指向这一猜想。所以就连赵守忠这种文坛宗师,风月班主都没有结束单身贵族(真的是拥有开国伯身份的贵族)的生活。我们这些个钻石王老五都快被那些得知具体情况的老交情烦死了,一天到晚的收到相亲xìng质的邀请,要不然也不会到这没有多少人烟和熟人的大理来散心了。”李飞继续吐槽。
第一百零二章 那烂陀寺的中兴(上)
    元佑七年(西元1092年)的年终,辰基书院的年终会议上李基正在听取主管西南地区的孙昌汇报各项工作进度“什么?发现了印度!这有什么好激动的,早在一千年前的汉代,中国就知道印度了,大规模的交流倒没有,小规模的不断啊。”

    “我说的是大规模的三路交通线路可以打开了,海路从泉州可以直航到锡兰和鹏茄罗,陆路可以经过吐蕃的北线和大理的东线分两路到达。我们许诺的游学那烂陀寺就可以实现了,rì本的光海都写了几十封信请求到那烂陀寺交流了。再说了,我们要求开拓市场,消化沿海几十个州县增加的各种消费品产能,不搞航海和殖民怎么解决?光广州府一年生产的印花布就能供应整个广南东路,多出来的十倍产能怎么办?”孙昌解释道。

    刘欣接住话头“老板的意思是通过产业分工来解决,但是这要很长的时间,大量的技术积累,海量的专业人才,以及难以计数的资本投入。我们投资见效快、周期短、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纺织印染行业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但是不能建立在对内摧毁家庭纺织业的基础上,所以只能走高端路线和外贸路线了。”

    “那宗教交流和贸易倾销有什么关系?”

    “干系可大了!当年要不是狂热的布道者西葡两国的传教士推动者殖民探险,寻找基督徒和迷茫的羔羊,西方这两个封建国家不可能在探险上下这么大的决心,花费这么多钱。

    没有强大的信仰支撑,谁都不可成为商业史和殖民史的英雄。就连唐玄奘也是在信仰的支撑下才成功的嘛!况且宗教交流的幌子作为倾销的前戏也不失为一招好棋啊!”赵守忠说话总是在最后才说重点。

    “上座部佛教可不是禅宗,我们要通过佛教派系大融合来树立权威和东印度公司的殖民体系中的宗教思想部分吗?这可是一个大工程,不通过武力像阿育王一样推行,恐怕又是一个百年工程。

    我们都不是佛教徒,也没人受过戒,但是我们推广技术,改善民生,带领合作伙伴及其家族致富,让所到之处一片繁荣,虽然借了不少佛教的渠道和名头,但是也实现了普度众生宗旨。想来佛祖也不会怪罪,甚至会支持我们的做法。

    我们到这个时代来就是一个难解的秘密,是祖先的保佑还是神佛的旨意谁也不敢肯定,所有我们一向平等的对待所有宗教和信仰,稍稍偏向一点佛教,毕竟这个宗教是东方世界的主流和最大信众基数的第一大教嘛!单纯的从概率上说还是一个非常好的的工具和现成的网络。

    老白,你接触的西洋商旅最多,每天接触大食和天竺的商旅想必知道一些那烂陀寺的情报,好像入伙前去过印度旅行过吧,有什么重点说一下。”李基点名让白佳这个老油条不得逃避汇报工作。

    “我就简单说几句啊。”

    “别这么说!谁不知道你的德行!简单说几句就是半个小时。你学生反应你这句口头禅影响他们下课甚至耽误他们上下一节课又不是一次两次了。”兼职总教务长的赵守忠调侃道。

    “那好!官腔就不打了。那烂陀寺(NālandāVihāra),据史料记载,那烂陀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印度中部都会巴特那(华氏城)东南90公里。那烂陀寺规模宏大,现有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万余僧人学者聚集于此,玄奘在此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义净在此从宝师子学习十年;此外来此学佛的唐代僧侣还有慧业、灵运、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灯、道琳、智弘、无行等法师。我国唐代第一高僧玄奘在这里学习五年。玄奘《大唐西域记》和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对那烂陀寺都有说明,而义净对当时那烂陀寺的布局和建筑样式,叙述尤其详细准确。

    传说此地原本是庵没罗园(庵没罗家的梨树园),后来五百商人捐金钱买下献佛,佛在此说法三月。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