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思想的历险 >

第3部分

思想的历险-第3部分

小说: 思想的历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望传播民主与自由的理想。但美国仍会在技术上与一些极权主义国家进行联盟,以确保局面的稳定。我不相信它会像帝国一样去直接控制别国的政府。  对于硬币的另一面,孤立主义已不是可行的选择。我们的世界已如此全球化,“9·11”同样证明置身事外已不太可能。对于美国人来说,帝国主义是个糟糕的选择,他们很难接受。  年轻时,你希望做什么?  我希望成为一名记者。我对于时事与新闻非常感兴趣。我在高中的最后两年开始学习经济学。我对于事物如何发生、人们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感到很好奇。  那么为什么不成为一名学者或是金融分析师?  是的,我最初的选择是学者或记者,但最终选择后者。我不喜欢做一个银行家或是从事其他职业。  《经济学人》是一份与众不同的媒体,而它的编辑似乎也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记者。他们从不满足于单纯的报道,但又非学院派与机构分析师。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  我的基本工作是向人们解释事件是如何发生的。《经济学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一直试图告诉人们该如何去做。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不断地说“我相信”、“我认为”是不够的,我们要通过分析与争论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很多报纸是意见报纸(Opinion Paper),但我们更多是依靠建立在证据与事实之上的分析。只有很少的出版物以事实为基础,建立其相应的逻辑推理。    

访谈(3)
《经济学人》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经济学,它还关注政治、环境、科技、生物技术等诸多问题。我们与经济学家最大的关联之处在于,我们用经济学家的方式来思考,在准确的数据之上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  那么作为这样一份兴趣广泛的杂志的总编辑,你必须是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吗?  在成为总编辑前,我懂商业,理解经济学。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必须对中国政治、技术、波斯尼亚、非洲等很多问题都有所理解。这是个伟大的工作,因为我学到了很多新东西。  谈一谈你在日本的经历,它如何塑造了你的世界观?  我是在1984年去日本的。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人们试图理解,日本如何与众不同。但我却吃惊地发现,日本并没什么不同之处。日本给我的冲击是其股票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破产。它塑造了我看世界的角度—寻找共通点、常识性,而非刻意强调不同。  不管是经济学原理,还是个人心理,总是遵循一些普适原则。这不仅是类似于民主的概念,也关乎人们对自己重要性的感觉。所有国家与种族都分享这一基础信念。我前往寻找不同,却只找到类似之处。  请谈一谈你对布莱尔的个人印象。《观察家》杂志称其为一位后现代总统,因为他善于辞令,却缺乏实质行为;他虚伪,迎合中产阶级的庸俗趣味。  它的一些观点是对的,但并不全面。托尼·布莱尔映衬了今日英国社会的变化,他遵循了撒切尔的部分传统,但他不够勇敢,不敢进行改革。英国人本身就不够勇敢,他们不愿作出痛苦的改变,他们容易接受现状,不愿作出艰难的选择。  我们的政治是否正在琐碎化?是否不再可能出现类似丘吉尔那样的伟大政治人物?伟大的政治人物是否还必须是一位伟大的知识分子与观念冒险者?  领袖的形象常常是被媒体夸张的,时机对于他的影响很可能比他个人的素质还要大。或许你并不接受我的观点,布什总统将成为一名伟大的领袖。他不是伟大的知识分子,但他赶上了“9·11”这个时刻。他可能因此而成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  2002年11月,英国伦敦    

汤姆·格罗瑟
汤姆·格罗瑟(Tom Glocer,1959-),路透集团首席执行官。  格罗瑟领导的路透集团是全球领先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他也是路透控股的电子证券中介商Instinet公司的董事。格罗瑟同时还是欧美许多行业和公众组织的积极参与者。他的其他身份包括:纽约市投资基金会的董事及其执行委员会委员、新加坡货币管理局顾问、英美工商协会顾问。  格罗瑟于1981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政治学学士;1984年毕业于耶鲁法学院,获法学博士。  加入路透集团之前,格罗瑟是纽约Davis Polk&Wardwell律师事务所专事合并和收购的律师。他曾创办教育类游戏软件开发公司。1993年,格罗瑟出任路透美洲公司的副总裁和副法务官。1995年升任路透美洲控股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兼总法务官。1997年,成为路透拉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负责路透集团在中南美洲的业务。2000年2月,被任命为路透信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同年6月,加入路透集团董事会。2001年7月,就任现职。     txt小说上传分享

痛苦变革中的路透社(1)
在绝大多数时刻,媒体热衷于轻信与不负责任地下判断。随手翻阅身边的报章,你会发现,对安然公司大肆吹捧与无尽贬损的是同一个人,口气同样坚定、充满感染力。在繁荣年代里,媒体与公众相互帮助以掩盖缺陷。而当困境到来时,一切似乎又都丑陋不堪,人人值得怀疑。  “只有在浪潮退去之后,你才知道谁在裸体游泳。”汤姆·格罗瑟喜欢沃伦·巴菲特的这句名言。在过去一年中,它成了重思商业世界的朴素的金科玉律。但是,格罗瑟能证明自己穿着游泳衣吗?  不错,在这个商业信誉严重衰微的时代,格罗瑟领导的路透社依然是全球最值得信任的公司之一。正如他所说:“它有150年的传统积淀下来的道德规范、良好的公司治理和独立的董事会。”  但是当我们在2002年12月初进入舰队街的路透社总部时,这家世界最大的商业信息提供商的股票价格已跌落至18年来的最低点—从2002年年初的英镑跌至现在的英镑。它的市值在2002年2月高达200亿英镑,今天只有30亿英镑左右。超过2000名员工在过去一年半中丢掉了饭碗。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相信,直到2005年,路透社的盈收水平才可能得到彻底恢复。而汤姆·格罗瑟在2002年10月也承认,未来的一年至18个月中,前景依旧“很糟糕”。  态度谦和、有着热情笑容的格罗瑟先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为此负责呢?如果你在18个月前走进他宽敞、简洁而富于现代感的办公室时,他还是新闻界眼中最令人惊奇的商业领袖之一。他是路透社150年历史以来第一位非记者出身的首席执行官。他是第一位领导这家欧洲最声誉卓著的公司之一的美国人。同样重要的是,他竟然只有41岁。除去新陈代谢过快的高科技公司,这个年纪最多只能徘徊在最高层的边缘。  媒体还喋喋不休于他的个人背景与嗜好。在1993年加入路透社前,他是一名擅长兼并与重组的律师,一位技术爱好者,喜欢在业余时间编写软件……总之,他是一位“革命性”的人物,他将改写路透社的历史。他更代表了未来商业领袖的方向:常常被描绘成躲避细节的战略家的CEO将必须了解技术问题。他还从某一侧面说明了美国式的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在华尔街丑闻爆发前,欧洲公司一直倾心于美国公司的高效管理。  “我的工作,以及我的目标和我的使命,就是尽可能努力,让路透社在其历史上最困难的时候,将它的旺盛生命力继续保持100年。”汤姆·格罗瑟不认为自己是一名激进分子,却坦言如今可能是路透社151年以来最困难的时刻之一。公司的转型恰好与全球经济的衰退重叠在一起,格罗瑟的勃勃雄心也因此面对重重阻力。自2001年7月成为CEO以来,他一直试图将路透社的主要服务都移植于互联网上。他解释说这个转变主要由三方面组成:首先,他要重组路透社的整体产品结构;其次,他要建立公司内部系统,以提高运转效率;第三,他要致力于将路透社由一家以产品为中心的公司转化为客户导向的服务型公司。  在某种意义上,汤姆·格罗瑟试图重新定义路透社在当代商业世界的位置。长久以来,外界甚至路透社的内部员工都意识到自己身份的模糊性。在朱利亚斯·路透于1851年创办路透社之后的100多年中,它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新闻机构之一。尽管今天91%的收入来源于金融服务,但它遍布全球的超过2000名的新闻从业者却是该公司的主要价值来源。  “当我在达沃斯时,我常常要参加两种不同的论坛,我要与一些媒体机构的领导人共同探讨新闻业务,也要与其他通常意义的公司领导会面。”格罗瑟喜欢这样的交叉,尽管他并不认为这对领导者的品质提出了特别与众不同的要求。当然,这也要求领导者在做出举动前更加小心翼翼。在过去的18个月中,每当裁员与控制预算在编辑部门发生时,外界就对此表现出高度的关注。他是否在破坏“编辑独立原则”?而格罗瑟对我们解释道:“在削减成本的过程中,新闻部门裁减掉的员工人数是最少的,这个部门的裁员率是2%,而全公司的裁员率是15%。因此,你可以看到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而且我也没有看到改变方针的必要。”  在2001年10月的一次公司内部战略会议上,格罗瑟对于正在痛苦转型的公司作出了这样的描述:“路透社通过驾驭事实与技术的力量为客户增加价值,设计更新更好的方式……”,“人们总是习惯于在事情发生后才作出批评”。汤姆·格罗瑟不认为他的变革证明了前任遗留下了诸多低效管理遗产。他更相信,这是路透社必须面临的战略转移。  在第14个月那次清晰、果断的演讲中,他将路透集团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成功扩张归结于Wintel联盟这样的技术平台的出现,它造就了信息消费的平台。而今天的路透社必须将互联网视作一个平台。不管他多么雄心勃勃和与众不同,他不得不承认他赶上了一个糟糕的时刻。在他上任两个月后,“9·11事件”发生了。“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危机。”格罗瑟对我们回忆说:“以前我们也遇到过压力很大的困难时刻,但只有这一次称得上危机。”除去几百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更有6名员工因此而丧生。紧接着安然公司引发了一系列丑闻的发生,这或许是30年来最令人窘迫的情形。在繁荣时代,金融服务公司、咨询机构热衷于消费金融信息,而如今的大量裁员使路透社不断面临着订单的减少。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痛苦变革中的路透社(2)
在那间充满玻璃装饰的办公室中,格罗瑟用他的蓝牙键盘向我们演示了路透社的结构流程。尽管他抱歉地说这或许增加了我们理解的难度,但谁都看得出他在使用这些技术手段时的兴奋情绪。他没有如愿成为一名建筑师。建筑因结合了科学、工程学和艺术而如此迷人,但他遗憾地说:“我的画工太差了。”他说他深受科学史作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影响。库恩在这本划时代著作中主观地相信,创造现代科学的巨人们都是首先从自己的观念出发而创造出具体的科学理论,而非反过来。41岁的格罗瑟似乎正在运用这一理论完成路透社的范式转化,他不断提醒我们要用更长远的目光来看待正在面临的痛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