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防暴队英勇维和:海地战歌 >

第9部分

中国防暴队英勇维和:海地战歌-第9部分

小说: 中国防暴队英勇维和:海地战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τ库τ ;www。7mihua。com

    齐勇提起催泪弹就苦笑:“其实就是为了提高你的反应能力,只要你被呛过一次,那就是刻骨铭心……你能想象到那是什么概念吗?满眼望去,全是白烟,根本看不到人。想要自身不受到伤害,第一要冷静镇定,第二要动作利索,第三当然是要学会正确使用防毒面具。这三点缺一不可,只要手脚稍乱,就一定会中招。”

    每次训练结束,单是整理废弃的催泪弹就足有100多颗,周围的老鼠都被活活熏死了。而负责整理的队员也会眼泪汪汪大半天,只能拿清水去洗,如果洗得不干净不彻底,那就会足足疼上一天。“实在是挺痛苦的。”队员杨世伟苦笑着说。

    这个时候,随队的吴海权医生都会给队员们点些眼药水减缓疼痛,一个个队员的眼睛红得像兔子似的,吴医生又不善言辞,心疼两个字生生卡在嗓子眼里,上不去也下不来,只能拿纸巾给每个队员都轻手轻脚地擦干净溢出来的眼泪。“这算是我为队友们尽一份心吧。”吴医生说。

    文化课的学习算是所有的训练中相对来说队员们感觉比较轻松的。但是在面临“语言关”的时候,许多队员也不由得纷纷挠头。

    海地的官方语言是法语,但90%以上的老百姓说的都是当地土语“克里奥尔语”,而联海团人员又大多讲英语。为及时掌握各种情报信息,方便执勤过程中与其他维和力量、随队翻译和海地民众交流,这三种语言都要学习。

    在第五支防暴队里,具有英语或法语等级资格证书47人,占总人数的。其中专业英语八级14人,占。尽管大部分队员还有一些英语底子,但是那些平日里寒暄的常用语言在海地维和期间却基本没什么用处,而一些警务用语却是必须了解的。比如“Putyourhandsbehindyourhead。”是:“把双手放在头上。”“Openthedoor,orwearegoingtobreakitdown!”是:“开门!要不然我们就撞门了。”“Wearetakingyouintocustody。”是:“我们要拘留你。”……于是,艰苦的学习开始了。

    为了迅速提高英语类队员的英语水平,维和中心的教员们积极提供了民事维和警察英语培训资料,人手一册,除英语教员经常授课外,还由曾参加过民事维和的同志分别组织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取得了较好效果。

    由于海地曾为法国殖民地,因此法语在当地比英语还要常用,队员们开展了“日学一句,周写一文,月读一书”活动,配发甄选队员每人一册《法语日常会话1200句》,为他们强化外语创造条件。另外还配发每名队员一份《法语、克里奥尔语100句》。一时间,无论是教室还是宿舍里,都可以听到“叽里呱啦”各种不同的语言练习声,混成一片,颇为有趣。队员们开玩笑说,等到所有语言的学习都结束,每个人都会成为“多国翻译”。
第二章 磨砺(18)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在大部队赴天津外训期间,学院外籍教师还为甄选队员进行口语、听力强化训练,并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考试。这样多轮强化训练下来,所有人的外语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对于即将参加联合国外语能力甄选考试的语言队员来说,维和中心安排的语言学习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听写方面,在听完一篇长达八分钟的案情报告后,语言队员必须把其中涉及的案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处理结果等二十个要点列出,队员们至少写出十六个要点才算合格。

    为了提高队员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任课教员要求每名队员在课堂上必讲英语、法语,如果谁违反了纪律,将会受到“象征性”的处罚。刚开始,队员们都很不习惯,时常在课上提问时会顺口溜出一句中文,往往被“罚”得很惨。

    然而随着这一规则的强化和落实,队员们终于养成了自觉在课堂上绝对讲外语的良好习惯,语言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好,有时聊起天来,还真有点外国人的味道。

    为了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许多外语队员克服了高强度训练带来的身体极度疲劳,早早起床,在户外迎着寒风大雪大声朗读外语。清晨,聆听着自己的发音,细密的雪粒飞进嘴里,凉凉的,也是一种异样的感受。

    队员们还在周末外出的时候购买了大量的英法国家的原汁原味的文选,通过学习和模仿,增强了语感,作文中遣词造句“中文化”的现象大为改善。最后,有几篇文笔优秀的英语文章,连外籍老师也大吃一惊,连声称赞:“verygood!”

    升旗仪式

    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是维和防暴队在临行前最重要的一项大型活动。2月1日清晨4时许,当夜色还笼罩着整个大地的时候,125名防暴队员已经早早地起床,整装前往天安门广场观礼升国旗仪式。

    尽管清晨的北京冷风刺骨、寒气逼人,但在天安门广场汉白玉旗座的东侧,队员们身着蓝色的维和服,列队整齐,精神抖擞,热情高涨,翘首企盼升旗仪式的开始。路人何曾见过这样特殊又英武的观旗队伍,纷纷好奇地驻足围观,一时间闪光灯亮个不停,维和队员们形成了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7时15分,霞光尽染,朝阳蓬勃。

    在《歌唱祖国》的雄壮旋律中,国旗护卫队的武警官兵护卫着神圣而鲜艳的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城楼走出,跨过金水桥,穿过长安街,步伐整齐,走向升旗台。

    125名维和警察防暴队员昂首挺胸,用庄严的目光迎接着国旗,等待着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到来。

    7时23分,国歌声响起在天安门广场的上方。

    全场肃穆,巨幅五星红旗伴随着朝阳冉冉升起,迎风飘扬,指挥员向国旗行举手礼,队员向国旗行注目礼。

    所有的防暴队员脸上都呈现出庄严的表情,每个人的心中瞬间都鼓胀起一种澎湃的激情。有些队员的眼眶红了,有些人在寒风中轻轻地吸着鼻子。也许只有这一刻才能深切理解为什么许多奥运健儿、异乡游子会在听到国歌、看到国旗升起的时刻眼含热泪。当你一切为了这个国家而努力,当你即将离开生养自己的这片热土,再面对这样的旗帜,聆听这样的歌声,总会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和骄傲。那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一种和这个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升旗仪式以后,全体队员来到国旗护卫队,参观了护卫队营区营貌、荣誉室和内务,举行了互赠礼物仪式。护卫队护旗手将一面崭新的国旗赠送给防暴队,防暴队将刻有自行设计的防暴队队徽的水晶球赠送给护卫队。仪式上,护卫队领导这样勉励防暴队:“你们代表中国警察,代表中国出征海地执行维和任务,使命神圣而光荣。你们让五星红旗在西半球高高飘扬,祖国以你们为荣,人民为你们感到自豪。预祝你们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平安返回,胜利凯旋!”
第二章 磨砺(19)
    护卫队护旗手还向防暴队三名护旗手现场传授了国旗护卫知识及升旗动作要领,向全体防暴队员讲解了国旗知识、护卫队职责、成长历程及先进事迹。护卫队员严整的警容、优良的作风为防暴队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队员们也受益良多。

    参观完国旗护卫队后,胡运旺政委做了小结讲话。胡政委说,天安门是伟大祖国的象征,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对即将代表中国赴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第五支防暴队队员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很有必要。参观升国旗仪式,是防暴队自组建以来第一次走出去进行现场教育,也是防暴队开展“四个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在于通过观看升旗仪式,增强队员们对国旗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增强队员的民族自豪感、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和为世界和平尽责的责任感。全体防暴队员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将之与坚持“三个第一”建队指导原则结合起来一体贯彻。全体队员要通过了解国旗了解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屈辱史、争取独立自主的抗争史、建设富强民主国家的奋斗史,增强维护和平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树立国家利益第一、民族利益至上的观念,坚定投身维和事业的决心和信心,时刻注意自身形象,遵守外事纪律,维护中国良好形象,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充足的工作干劲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下一阶段的教育训练中去,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迎接联合国甄选评估做好准备,为出征海地打下坚实的基础。♀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当天,全体防暴队员还参观了天安门城楼,瞻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遗容,向毛主席敬献了鲜花,参观了中国军事历史博物馆,了解我军的发展史和武器发展史。许多队员在这次活动中感触良多,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在他们返回营区的整齐步伐中,每个人的心脏似乎都和着沉甸甸的脚步,一下一下,像是最坚定的决心,也像是最豪迈的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全体队员们在最后的联合国甄选评估中取得了双百分百的优异成绩。其中,甄选队员阅读、听力成绩优秀率达到100%,评估汇报表演科目动作完成准确率100%,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扬,赢得了联合国考官的高度评价。

    在广阔的表演场地上,在一百二十五名庄严肃穆维和勇士注视的目光中,观看完整个汇报项目的海地任务区联海团防暴办副主任尤利斯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热血沸腾的总结语:“恭喜你们,你们成功地成为光荣的联合国维和警察中的一员了。”

    离情依依

    对于世界来讲

    你是一个士兵

    但是对于你的亲人和情人来讲

    你就是整个世界

    ——阿拉曼战役阵亡官兵纪念碑碑文

    就在2007年2月24日,张伟保回江西探亲返队的前一天,母亲被医院确诊为胃转肝癌晚期。那时,张伟保已是一名“准维和警察”,正在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参加出国前的培训。

    在张伟保的记忆里,母亲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没有任何文化,13岁就做童养媳来到了张家。从张伟保记事起,她就一直加倍呵护着这个最小的儿子,以至于几个哥哥都说她偏心。张伟保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有七个兄弟,都要靠母亲勤俭持家来养活拉扯大。张伟保还记得自己在寄读学校上学时,每个星期回一次家,母亲总是背着父亲把几元零花钱塞到自己的手里——他知道这钱是母亲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