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逃离外企 >

第2部分

逃离外企-第2部分

小说: 逃离外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生涯和生活,我们都在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这些曾经让我们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的企业。     
  我也点了一根香烟,看着李白。就在这一刹那,我产生了写《逃离外企》这本书的念头。我想把李白这几年的职业道路问个清楚,我想看看李白最终会如何选择他未来的职业道路和人生。我想来写写我们这一代职业人对职业生涯的思索,我想来写写那些形形色色的外资企业,还有外资企业内部的形形色色。     
  这些形形色色组成了一个个在光环笼罩下的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公司。但是我要褪去这些耀眼的光环,我要来写写它们里面的人,这些在伟大与卑微之间徘徊,在制度严明、高效与官僚腐败之间游离,在庞大的公司帝国与现实的职业道路之间不断地做出选择的人,一群外资企业的人。     
  这些人,还有他们走过的职业道路,以及他们正在思考或者已经做出选择的未来。         
→虹→桥→书→吧→BOOK。  
第4节:未来的路(1)       
  未来的路     
  在我做版主的论坛里,曾经有过一个帖子,题目叫《经理人,40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写的是对职业生涯的思考。这个帖子的点击率出奇的高,很多网友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设计中的〃出路〃有不少:挣够钱退休、做咨询顾问、猎头、做代理商、当作家、回学校读书,等等。网友的讨论很热烈,这也反映出了这一代职业经理人对未可知前途的不安与思考。当燃烧的青春都已经献给自己所热爱或者并不怎么热爱的职业之后,等到不惑之年,我们又将如何选择脚下的路?     
  当代的中国职业经理人基本上出身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这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有关。在20世纪的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中国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靠国家分配工作的时代也逐渐过去,更多的人开始自己选择职业。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消费品行业,可口可乐在1984年开始在中国设立装瓶厂,宝洁在1988年进入中国。跨国巨头的进入,不仅带来了资本、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为中国培训出了第一批职业化的经理人才,这些人才经过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练,已经逐渐成为各个行业领域的中坚。但是,不确定性依旧存在,虽然到目前为止各种管理人才大多都是紧缺的,但是这种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一方面,不少企业急于长大,急于寻找优秀的经理人才,另一方面,却有不少优秀的经理人才正埋没在某个平凡的职位中,甚至是失业。     
  带给我们每位经理人尊严的是我们的职业和职位,失去这些,事实上我们也就什么都不是了。我见过太多30多岁的经理人,昨天还是某某企业的经理,一场公司的政治斗争或者一次企业间的收购行为,转眼间变成了失业者。我相信有这样经历的经理人是不在少数的………李白就是眼前活生生的例子,这是个高流动频率的行业,我们已经不再奢望像过去那样终生在一家单位工作了,我们有更多的选择………然而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即便你能一直不失业,但是,企业的层级是金字塔型的,做主管也许只要一年,做经理也许要五年,做总监也许要十年甚至更长,再往上呢?你想过吗?     
  曾经在一次培训中,导师让我们做过这样一个游戏:双腿并拢的时候左右摇晃自己的身体………你会感觉到很容易失去平衡;然后双腿分开一定的距离再摇晃自己的身体………你会感觉保持平衡其实很容易。导师通过这个游戏告诉我们,你的延展度决定了你的安全感。这些〃延展〃就是你的专业技能、学识、人际关系网络、经验……     
  我们来看看几种类型的职业发展,让我们一起思考自己的未来,未来要做些什么,现在要准备些什么。     
  第一种类型是站在职业金字塔的顶端………至少,沿着这条晋升之路坚持地走下去。这条路确实很崎岖,你也会越走越孤独,并且,你也需要一些好运气。走这条路的人,往往最初的选择就是非常正确的………虽然这也许带着点偶然。在外资企业发展的经理人,能做到高位的,往往有这样的一些特点:有着非常好的教育背景、能熟练地使用英语、第一家进的公司通常就是著名跨国企业、熟悉并擅长运用公司政治。在内资企业发展的经理人,通常通往高位的必要条件是对老板非常忠心或者深受老板赏识,对做市场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手法、擅长学习也擅长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永远为企业工作下去,他们将是真正意义上一生都献给企业的人。他们和发达国家在战后的那一代人一样,勤奋、忘我地以工作为中心。总监、总经理甚至CEO将是他们的目标,而且其中有一部分人也必将达到。         
§虹§桥§书§吧§BOOK。  
第5节:未来的路(2)       
  那么他们需要为自己准备点什么呢?     
  审视近几年来的〃逃离外企〃现象,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外企经理已经碰到了职业发展的一个〃集体瓶颈〃,而且这个尤以营销经理为甚………再划得细点,是以在总公司以外工作的销售经理为甚。这些销售经理虽然能力大多不错,但是在教育背景和英语能力上,普遍不及总部其他部门的经理,并且多年的〃Field Sales〃生涯,或多或少已经让他们有点不适应总部的沉闷气氛,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江湖习气。他们的〃逃离外企〃,说到底,是一种对延续职业生涯的渴望。对他们而言,如果要在外资企业继续发展,需要的是以国际化管理风格而不是本地化管理风格来加强自己的工作,并且还需要为自己多做一些继续教育的投资………这些教育也许是CEIBS(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这是最让外资企业信赖的国内MBA学府)的MBA文凭,也许是掌握更为熟练地运用英语能力。那么,如果下定决心走时下流行的〃空降〃道路,也许更要做的是对中国本土企业文化的再学习,否则,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一直在内资企业发展的经理,事实上也有被〃杯酒释兵权〃的危险。草根的民营企业也许会在草创时期用很多自身其实有很多缺陷的江湖豪客型的经营管理人才,但是,守〃天下〃或者打更大的〃天下〃需要的是更多专业人才。以前你可以不懂什么是ROI什么是CRM、ERP而照做生意不误,但是,更高的职位需要你的知识也要与时俱进。你要学习网络时代不断被更新了的知识,要掌握不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电子工具,指望不懂供应链管理还做营销的时间,恐怕不会长了。     
  第二种类型是自己创业,做经销商或者是做咨询顾问。     
  做经销商的路,迟走不如早走。新产品上市的成功可能性越小,做经销商成功的概率也越小。商业渠道的变革,对这条创业之路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商品流通中间环节的经销商,随着渠道变革正在完成一个〃大小小大〃的转变。区域内同类别产品的经销权垄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私营经销商企业的发展,至今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的显著特点是专业化和专业垄断加速。未来的区域内每个大经销商将会越来越成为某类产品的代表………这个是卖水的,这个是卖化妆品的,这个是卖打印机的,这个是卖空调的。经销商和制造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也将越来越紧密,留给你创业的空间,也必将越来越少。糊口也许是可以的,但是做大,需要的条件实在太多了。生意是会越来越难做的,现在要做大一个新产品的难度要比十年前难太多了。我的不少同行的创业经历也证明了这点,虽然他们在营销上的能力比十多年前走出国有批发企业的第一批经销商们要强的多,但是,最好的机遇显然并没有留给他们。他们也时常戏谑地说自己无非是〃花钱买了份工作〃。小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是很弱的,你不长大,就注定要成为商业渠道变革的又一个牺牲品。对于他们而言,通过行业内积累的人际关系网络,找寻机会,找寻突破口做大,成为细分市场区域内的翘楚是很重要的。     
  那么做咨询顾问呢?说实话,其实做经理的人和做咨询顾问的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现在自诩为〃实战派〃的顾问,我个人并不看好。他们或多或少缺乏专业顾问的训练和经验,也或多或少给人以江湖术士的味道。做得好经理的人并不见得一定做好咨询顾问。之所以现在〃实战派〃顾问颇为吃香是和我们的本土市场还不成熟有关的。这种〃不成熟〃你能指望它持续多久呢?我想,尽管你可以骂麦肯锡不懂中国市场,但是,如果本土咨询公司想要做大,他们还是你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虹→桥→书→吧→BOOK。  
第6节:透明的天花板(1)       
  未来,也许你也可以转行,做作家、做企业家、做教师……做什么都有可能,对未可预知的未来,你可以做的是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为前景做更多的规划。去学校充电、结交更多的朋友、积累更多的资金,甚至是写更多关于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的文章。     
  透明的天花板     
  我和李白谈了很久。     
  我印象中的李白,一直是一个以在〃世界500强〃工作为荣的人。所谓的〃外资企业〃,狭隘的说并非是专指〃非内资企业〃。在业内,〃外资企业〃通常只被定义为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大公司,甚至就是专指这些欧美的世界500强企业。这些企业,一般也意味着悠久的历史,优厚的薪酬福利和西方化的管理。这些企业出身的人也通常会被看作是有着良好的职业背景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     
  李白在和我以前的交谈中偶尔也会流露出对亚洲企业、港台企业以及国内企业的不屑。事实上这也是外企经理们所惯有的优越感。     
  但是李白今天问我的一句话,让我感到惊讶:〃船长,你对逃离外企怎么看?〃李白能说出这句话,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眼前的这位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了8年的年轻人。     
  〃我看到有不少人离开了外资企业,去了国内的企业发展。〃李白继续对我说,〃其实我最近一年来也在想这个问题。我以前压根没有想把国内企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但是我看到尽管有些外企经理在国内企业工作得不算很好,但是也有做得不错的,而且这样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     
  〃那你觉得是为什么呢?〃我反问。     
  〃也许是〃透明天花板〃吧。〃李白又抽了一口烟,〃就算没有总裁被炒那档子事,就算我现在升到了全国通路营销经理,我这几年来对〃透明天花板〃的感觉也还是越来越明显了。外企是我们做事的地方,却不是我们做事业的地方。〃     
  〃是吗?〃我拿烟的手微微地颤动了一下。李白说的话,让我想到了很多。     
  〃逃离外企〃,是一个近几年来职场的热门话题。单个离开的、集体跳槽的,这些年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     
  近年来趋势性的人才由外资企业向本土企业的流动,虽然不像当年微软的吴士宏跳槽TCL、HP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