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

第15部分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第15部分

小说: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1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她的高考作文《文化的传承》被《文汇报》选登,是全上海七万名理科考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学生。
  (二)乐观为强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潜能,凡事作出积极的选择。显然,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那么,应当怎样培养孩子乐观的良好习惯呢?父母的首要任务是把孩子做对的事情从平凡的生活中挑出来,大加赞扬。
  据调查,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赞扬。作业写错了,被老师批评;成绩没考好,被爸爸妈妈批评;玩的时间长了,被爷爷奶奶训斥……然而,在一个孩子成长的历程中,令他们记忆最深刻的不是长辈的批评,却是那些难得的赞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孩子们也不例外。
  一位名叫李丽的母亲,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写道: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挨父母的打骂训斥,我也不例外。但我早记不清我为什么挨骂,甚至打得很疼的那一两次;父母老师的夸奖,我却记得很清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四 自信心(3)
比如,刚上学不久,妈妈有时向邻居夸我一回来就先写作业。其实,当时我也不清楚先做和后做有什么区别,但听到夸奖后,就每次放学都先做作业,即使想出去玩,也能按捺住,为的就是听妈妈的夸奖。
  再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开家长会回来后说老师夸奖我泼辣。我不懂什么是泼辣,妈妈就解释说:“老师表扬你上课大胆发言,能在班里承担工作。”我真高兴,老师夸我呢!
  从此,我发言更积极了,还和另一个同学承担起我们班每周出一期黑板报的任务。班里的文体活动我都积极地参加,几乎每年接力赛我都是第一棒。排演高中毕业典礼合唱,没人敢承担指挥的任务,大家推举我,我就干干脆脆地去干。直到如今,我身上那股敢拼敢闯的劲儿可能就源于老师当初的一个“泼辣”的词。
  可见,夸奖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常常要比批评大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大多来源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周围人给他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能行,就会在生活中树立起自信心;反之,如果周围的人总是向他传递一些消极的评价,如批评、指责、打骂等,孩子们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无能感,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从李丽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一次小小的赞扬、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有时是终生的。
  也有的父母会说:“我怎么发现不了孩子的优点呀?我总觉得孩子一无是处,怎么夸奖他呀?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他还差远了,我怎么表扬他呀,一表扬他不就骄傲了吗?”其实,有这种想法的父母是在用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当然,并不是说父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一定不对,关键问题是你“挑剔”的是什么。如果你“挑剔”的是孩子的缺点、短处,那么你传达给孩子的肯定是消极的信息。如果你“挑出”的是孩子的优点,那么,你自然会肯定孩子、赞扬孩子。
  苏珊是一位优秀的美国母亲,她在###中这样讲述自己给孩子的夸奖:
  在大多数的家庭中,父母都是当小孩儿做错了事时,才“挑剔”他们。在我们家里,我们却互相“挑出”做对的事情。当我们看到某个小孩儿做出使我特别高兴的事时,我会走到他身前,把手放在他肩上,然后看着他的脸说两件事:第一,我具体告诉他做了什么事;第二,我明确告诉他我对这事的感受。然后我静默几分钟,让他感受到我的心情多么愉快。我把这种做法叫做“一分钟赞美法”。我觉得赞美小孩儿只需一分钟,可是赞美所产生的愉###受,却会持续孩子的一生。
  一次,我的儿子吉米从学校拿回了成绩单,他有些神色不安地把成绩单递给我。他当然知道成绩单上是怎么写的:两个“甲”,三个“乙”,一个“丙”,他的历史得了“丙”。
  我看了成绩单以后,我对孩子说:“吉米,你太棒了!”
  吉米听了我的话,眼中有些闪闪发光。
  “你看看你的成绩单,你得了两个‘甲’和三个‘乙’!”我把手放在吉米的肩膀上,安抚了一下说:“我真高兴,你的成绩很好,我真高兴!”
  吉米很快抱住了我,然后似乎有点尴尬的样子,“那,我能出去玩一会儿吗?”

四 自信心(4)
“当然,任何人的成绩单上如果有‘甲’和‘乙’,都可以出去玩一个下午。”我笑着对吉米说。
  “谢谢你,妈妈!”孩子高高兴兴地去玩了。
  这时,一位来我家里访问的年轻妇女神情显得很诧异,她说:“我不明白,您的孩子成绩单上不是有一个‘丙’吗?”
  我说:“是的,他有一个‘丙’。”
  那位年轻妇女说:“可你什么也不说,一字不提,这是不是不负责任?”
  我对那位妇女说:“不,那是我孩子的责任。如果我承担起他的责任,他就不会负责任。你想想‘责任’这个词语的意思,它意味着‘反应能力’。我给我孩子的最大礼物之一,就是让他们有活力,能对生活有所反应。我协助每一位孩子乐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你已经看到,我儿子对他的‘甲’和‘乙’很高兴,他体验到了得到好成绩的结果,他和我都觉得愉快。他可以尽情玩一个下午,他今天不必做杂事和家庭作业,今天对他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
  “那么,你如何处置孩子的那个‘丙’呢?”那位年轻妇女又问。
  “这件事我要在星期六早上全家的目标设定会上来做。我会问吉米:你希望你的历史得多少分?我想,吉米已经发现他得到好成绩时,内心是多么愉快。因此,我想他也会希望历史得到好成绩,这完全是因为他喜欢那种成功的感觉。事实上,我们内心的反应大部分都是:‘如果你认为那件事我做得好,那么我会再做一个更好的给你瞧瞧。’当我儿子做对的事情被挑出来赞美的时候,他会希望自己再做对某件事。孩子不是在为我而守规矩,而是为了自己把事情做对。当吉米为了使历史得到好分数而设定目标时,我和我先生都会协助他,但我们真正的秘诀只不过是协助孩子希望做好。”我对那位年轻妇女解释说。
  从这位美国母亲的成功经验中可以发现,给孩子赞扬不能说些假大空的话,而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更为重要的是,必要时父母还可以忽略一下孩子所犯的错误。要从内心里相信孩子不是在故意犯错,不要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却用放大镜来看待孩子的缺点。
  一般情况下,父母们常犯的错误是:当孩子做对某些事情时,父母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而当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一点儿事情,父母就觉得孩子不努力,不是好孩子,因此而大发雷霆。其实,父母的首要任务是把孩子做对的事情从平凡的生活中挑出来。
  当然,父母给孩子的夸奖必须是具体的,越具体越好。如果您只虚情假意地对孩子说“你真聪明”、“你真棒”,孩子听了以后会觉得很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变得更好。而且,对于大一些、已经有了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他们会觉得父母的话很虚伪,因而父母的话也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
  也有的父母会说:“什么是孩子做对的事情呢?我觉得我的孩子太不如人家了,哪里还有什么做对的事情呢?”
  其实,所谓“做对的事情”,是相对于孩子的既定目标而言的。当孩子完成了自己设定的目标,或者和自己相比有了进步,这些都是孩子做对的事情。哪怕您的孩子上次考了20分,这次考了21分,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个进步。您不能因为孩子考试不及格就训斥孩子,而要看到孩子已经取得了难得的一分。如果父母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就很难发现孩子在哪些方面是高于别人的。因为“别人”是一个多数,您的孩子很难永远是所有人中的第一名,总会有人比您的孩子强。这时,父母就会很失落,就会觉得孩子没有优点可以夸奖。 。 想看书来

四 自信心(5)
孩子自信心的树立需要赞美,而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赞扬孩子,您可以参考那位美国母亲在她的###中给大家提供的“一分钟赞美法”:
  1.事先告诉孩子,当他有好的表现时,父母会赞美他;
  2.每天都挑出孩子一天里做对的事情;
  3.具体告诉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
  4.告诉孩子父母对他做对的事情有多么高兴;
  5.静默几分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愉快心情;
  6.做符合自己内心感受的事情,或者告诉孩子您爱他,或者拥抱孩子,也可以两种都做;
  7.请孩子也这样做,当孩子发现父母有做对的事情时,也要赞扬父母;
  8.父母也可以使用一些无声的夸奖,如用笑容、眼神、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做出反应,这也是赞扬的一种好方法。
  清代学者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恩。”父母们,不妨从现在开始换一种眼光、换一种思维看孩子,也许您会觉得您的孩子的确是很值得夸奖的好孩子。
  这里要作一个重要的补充,我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并非说不能批评孩子的错误;恰恰相反,我认为运用批评乃至惩罚的方法教育孩子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这是一个危险的选择,必须用科学的原则做指导。这些原则是:第一,对孩子所犯错误的全部事实及因果关系一清二楚;第二,对孩子给予极大的尊重,使其从内心里产生出足以承受批评乃至惩罚的力量;第三,耐心听取孩子充分的申辩;第四,批评或惩罚实施的结果,应当是孩子明确前进目标并且充满信心。以上四项原则的核心在于,批评或惩罚的前提是尊重,甚至是爱的特别表达。教育不是改造,而是唤醒,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靠自身的力量解放自己。
  (三)不怕失败,愈挫愈奋
  一个自信的人不可能完全避免失败,而失败恰恰是对人自信心的挑战。一个人是否养成了毅力顽强的习惯,关键是看他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
  王蕤,美国国务院特聘翻译,美中友协北卡州地区主席,美国、英国、德国几家著名出版集团的签约作家,22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过小说《寻找的欢歌》、《从北京到加州》、《哈佛情人》、《俗不可耐》和英文小说《LILI》。
  我在1987年写的《青春社会场》一书中写过对她的印象。当时她15岁,在北京读初三。请看她的自白:
  “有人说你怪,对吗?”我问。
  她回答说:
  “是有些人觉得我怪,其实,我并不觉得自己怪。我倒觉得别人有些怪。我口上说的,就是我心里想的,这不对吗?那天,在学通社(即北京中学生通讯社——作者注)活动,有个很爱表现自己的女记者,问我不喜欢谁,我告诉她:‘像您我就不喜欢!’真的,我不喜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