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从绿到金 >

第3部分

从绿到金-第3部分

小说: 从绿到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企业应自发地做更多工作,不仅限于环保,还应关注众多其他社会问题,包括扶贫、教育以及医疗保健等。对于这些期望是否适当的争议日趋激烈,但当前的趋势显而易见。对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日益关注已是普遍情况。
  大企业所背负的期望则更高。各大跨国公司,因其全球触角以及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受到了比小公司更高标准的要求。获利更多者,大众对其期望也就更多。在其他国家开展经营时,企业必须对将受到的特别严格的审查有所预见。可口可乐的例子对此作出了有力的说明。因为其位于印度喀拉拉邦的工厂的用水问题,可口可乐不得不面对印度国内一浪又一浪的抗议。而与其相距不远的印度本土酿酒厂商翠鸟公司(Kingfisher),尽管所耗用的水量远高于可口可乐,却未招致任何责难。
  新兴经济体中中产阶级的崛起
  仅以一项统计为例:预计到2050年,中国和印度的汽车数量将从现在的1 700万辆增加到11亿辆(没错,超过10亿)。在发展中国家里,新增的数以亿计的中产阶级都在追求西方式的生活质量,他们几乎在每个行业都会引起震动。对那些对此已经作好准备的企业来说,这个新市场将带给他们极为可观的商机。但是,消费方面的增长同样也会带来威胁……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以及对地球造成污染,其后果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持续不断的贫困压力
  尽管中产阶级有了大幅增长,在亚洲尤为显着,但很多发展中地区仍在继续与持久的贫困作斗争。人口的扩张使有限的资源更加紧张。贫困催生了当地的短视行为,进而转化为对环境的破坏。比如,人们砍伐树木作为燃料,而无视这种行为带来的水土流失以及其他负面后果。

第一章 环保优势(6)
因此,在中产阶级扩大消费引发了一系列环保威胁的同时,持久的贫困问题也带来了同样严重的社会与生态方面的挑战,这都是企业界甘冒风险努力想避免的。正如一位身处发展中地区的荷兰银行驻巴西分支机构……荷兰银行里约分行的高层主管所评述的,“在失败的社会中,企业是无法成功的”。
  更先进的科学和技术
  很多环境问题隐含的科学原理正变得日益清晰。但是,伴随着这种透明度而来的,是应对这些问题的必要性的凸显。“生物监测”以及其他更灵敏的测量工具,现在几乎可以识别出环境中的每种微量的化学物或排放物,不论其存在于北极圈的北极熊体内,抑或是在美国俄亥俄州妇女的乳汁中。即便是让人们暴露在十亿分之几级别的污染物下,也有可能触发日益扩张的环境拥护者团体的抗议行动。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纳米技术等新开发的技术能够为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为那些有进取精神的企业创造商机。
  透明度与责任
  “网络改变一切”似乎已经是过时的新闻了,但数码时代泛起的涟漪依然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经济与社会。着名的摩尔定律预测说,微芯片上晶体管的密度每过18个月就会增加一倍。这一趋势已经应验了40年,毫不留情地不断驱使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数码科技成本的下降。对于地球上的几十亿人来说,要获得无穷无尽的各种信息……当然其中可能还有一定数量的虚假信息……仅仅需要点击一下鼠标。
  互联网提供的前所未有的透明度,正在改变商业世界。在博客遍地开花,连公司里也不例外的情况下,企业或者企业供应商的运营中若有任何地方出现任何错误,都有可能几乎同步地暴露在网络上。正如《纽约时报》所说,互联网“给愤怒的声音提供了一个更公开的释放渠道。博客圈里到处都是严厉批评可口可乐、沃尔玛以及其他大公司的帖子,内容从水资源消耗到不公平的雇用行为以及危险的烟囱排放等,无所不包”。而这些并不是科技发烧友的无聊闲谈。博主们开启的话题可能在眨眼之间就从网络上传播到大众中间。
  在这个透明度越来越高、获得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的世界中,何人应为何事负责变得越来越明晰。由于越来越容易追溯到污染和有毒化学物的源头,我们将会知道是哪些人制造、运输、使用并弃置了这些有害物质。毋庸置疑,担当全责是新的标准。
  谁应关注?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新的环保视点是一种变革,将带来崭新的思路、全新的市场、更多赢利,并增加价值。而对于其他企业来说,环保视点会以更为谨慎的渐进方式浮现出来,成为企业战略的另一个重要元素。这些企业不会即刻就从环保行为中得到可观的收益,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中获得长期的、持久的优势。对于大型重工业企业而言,从环保中获益简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较小、较“干净”的企业,也会获得意料之外的收益。
  在当今的世界里,任何企业,无论大小,无论是在本地经营还是跨国经营,无论是从事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如果漠视环保问题,都将无法承受其后果。当然,这股绿色浪潮所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对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也有所不同。在取得环保优势时,大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没有哪种战略或工具对所有企业、所有情况都奏效。但环保潮流的发展已经成为几乎每家机构的日常要素。躲避这股潮流,一味认为这股潮流将很快过去的企业,终将因其百折不挠地持久存在而失望。

第一章 环保优势(7)
小企业为何应该关注?
  那么对于小企业来说又怎样呢?它们可以对此袖手旁观吗?一句话,绝不可能。这有5个原因。
  以往只针对大企业的法律也渐渐开始用来规范小企业。就连面包店和加油站现在都必须遵守空气清洁法。
  谋求改变个人的消费选择从政治上来说仍存有难度,但环保组织却完全可以要求小企业控制其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尽管个人车辆不会受到非政府组织的攻击,但出租车或货车的尾气排放却是相对来说更受关注的目标。
  信息时代降低了跟踪小规模行动者的成本。新型传感器、信息系统和通信技术,使得追踪污染以及监控法规遵守情况的成本日益下降。即便是极小的企业,现在也会发现难以逃脱各种监控。
  大客户也会对其小供应商施加压力,要求它们遵守环保标准。纽约一家很小的软件开发商发现,他们必须回答东京一家*的严苛的问题,这家*对其供应链有着严格的审核程序。要保持其优选供应商的身份,这家小公司必须实施环境管理系统……如此大的系统远远超过小企业的使用范畴。
  与规模更大的竞争者相比,小企业的运作更为灵活。富有进取精神的小企业会迅速行动,利用情况变化的时机满足利基需求。Q Collection是一家“可持续发展型”家具公司,他们生产的沙发、桌椅等产品均不使用有毒漆料,所用的木材也全部取自可持续开发的林区。虽然产品定位于高端市场,价格高昂,但他们找到了希望使用自然材质的室内设计师顾客群。另外,夏威夷的Kona Blue公司也推出了环境友好型渔场,以满足消费者对无激素、无抗生素喂养的鱼类日益增长的需求。
  追求环保优势的企业有何表现?
  在4年的调研过程中,我们研究了数十家企业,其中有数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思维方式上鲜有进步。对于法规,他们是牢骚满腹,遵守起来也是勉勉强强。
  谁最应关注?
  尽管我们认为任何对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企业感兴趣的人,本书都会有所助益,但很显然,有些企业需要比其他企业更加关注这些问题,而有些企业已为获得更多潜在利益作好了准备。我们认为,具有以下特点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与回报:
  品牌曝光率高。具有良好商誉和大量无形价值的企业,如可口可乐、宝洁以及麦当劳等,都面临着特殊的挑战。
  对环境有很大影响。采掘业或重工业企业,如英国石油、埃克森(Exxon)、美国铝业(Alcoa)、拉法基(LaFarge)等,必须对受到愈加严格的监督有所预期。
  依赖自然资源。销售鱼类、食品以及林产品的企业,如嘉吉(Cargill)、雀巢和国际纸业(International Paper)等。在社会面临真正的自然资源限制的时候,它们很可能会首当其冲。
  目前受到监管。尤其是对于要处理有害物质的企业,如杜邦(DuPont),或者从事公用事业等受严格监管的行业企业,如美国电力(AEP)。对这些公司而言,环保战略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
  未来受到监管的可能性更高。汽车厂商和电子产品制造商(如福特汽车和英特尔)正面临着欧洲有关产品回收制法律的新挑战,回收制要求制造商负责对顾客使用完的本公司产品进行处置。
  对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从事服务业或“新经济”的企业,如花旗银行、英特尔、微软等,其主要资产就是人才,如果员工不满意公司的价值取向,他们可能抬脚离开,因此这类企业必须时刻密切关注环保问题。

第一章 环保优势(8)
市场势力小。依赖于大客户的企业,可能因客户开始提出环保要求而被迫采取环保措施,大多数中小型B2B公司都属于这种类型。同时,那些处于竞争极为激烈的行业的企业,如小型废弃物处理企业,迫于巨大压力也不得不推出环保计划以领先于竞争对手,而这些计划可能会增加成本,或长期来看可能无法赢利。
  在环保方面声誉良好。那些有历史问题的企业将会受到更多监督。而过去有良好纪录的企业则会有更大余地,而且可能会因其良好声誉而在商场上受益。其他企业开始看到做得“比监管要求更进一步”所带来的商机,其中一些已经着手于大胆的新计划,以为世界环保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例如,通用电气计划销售可再生能源、高效发电设备、水净化设备等。
  掌握了环保与商业如何“对接”的企业,已经着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即“环境足迹”,同时产生可观的利润以及持久的环保优势。这样的企业并非“千企一面”。它们规模不一,从全球性的财团到特殊用途纺织品制造商都有。不过,我们发现了某些模式。那些引领潮流的企业,其行为比仅仅遵守法规更进一步,它们减少废弃物,运营更高效。它们将环保思维贯彻于运营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它们会:
  设计创新产品,帮助客户应对环境问题,甚至创造新的环保定义市场空间。
  推动其供应商更好地为环保服务,甚至以此为标准选择供应商。
  收集数据以跟踪环保绩效,并建立标准评估工作的进展。
  与非政府组织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以了解并找出环境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
  通过建立富有雄心的目标、奖励、培训和各种工具,让所有员工都拥有共同愿景,构建环保优势文化。
  对于顶级公司来说,在开始的时候,环保管理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今天已不再如此。它们已将环保管理视为日常工作,致力于从环保战略中挖掘财富。
  环保战略、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有很多种方式来谈论它们处理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方法。有些将焦点放在“三重盈余”的业绩或可持续发展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