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隋乱唐盛三百年:大唐帝国 >

第13部分

隋乱唐盛三百年:大唐帝国-第13部分

小说: 隋乱唐盛三百年:大唐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权的草案,这件工作使他兴趣盎然。
  谯王李重福当然将即位成为皇帝,改元是必然要做的动作,新元号是“中元克复”……给予长安皇帝睿宗皇季淑的称号,温王李重茂则立为皇太弟……长安政权最好以和平手段吸收……任命郑愔为左丞相,张灵均为右丞相……
  在洛阳的郑愔,做的尽是一些一厢情愿的空想。并且和一个叫裴巽的人交涉,以其宅邸作为李重福来到洛阳时的住处。
  行事不够慎重的郑愔,其动向已为洛阳县捕吏所探出,因此,洛阳当局对李重福前来洛阳之事早就有所防备。
  李重福一行人,在洛阳城外天津桥,为留台侍御史李邕所阻挡。原来,李邕早已对各营将兵发出如下檄文:
  谯王为先帝赐罪,理应居于均州,而今无故企图进入洛阳,其目的必在叛乱。此为诸君立功之良机,尚盼勿失获得富贵之机会。
  洛阳城诸门无一不紧关大门。李重福等人的如意算盘是说服左右屯营的将兵,将之拉拢为同党,未料李邕的檄文早已送达这些地方,他们不但没有接受说服之意,更从营内射出如雨般的箭来。
  李重福一行人企图制服留守军队,而留守府邸却大门紧锁。
  “什么!不听天子命令?好!咱们走着瞧!……对!放火烧掉留守府邸吧!”
  李重福愤怒地发令,但左屯营将兵却在此时猛然攻打过来。想获得富贵荣华而抢功的他们,势力当然锐不可当。
  不够周密的计划,结果是全盘皆输。李重福虽然逃往洛阳东北山谷,但第二天就因被穷追不舍,无路可逃,最后只有投水自尽。
  首谋者全数被斩。乔装女人躲起来的郑愔,还是被找到。被五花大绑带到衙门时,浑身发抖的他,连话都说不出来。
  同样被缚在场的张灵均却神色自若。看到郑愔的丑态时,他慨然叹道:“和这种人共同举事,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两人都在洛阳被斩。
  而长安的情形也并不平稳。成为皇帝的睿宗李旦,原本就对政治没有多大的兴致。兄弟两人同样成为母亲武则天的傀儡天子,哥哥中宗之所以很快就被废,他却能长久安居皇帝之位,是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做的缘故。或许是他知道稍一管事就会被母亲严厉谴责,但主要原因却在他生性就是喜欢宁静的人。
  成为皇帝后,他曾经召来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垂问道:“听说,理身无为则高,理国又该如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不想当皇帝的皇帝(3)
爱好清静无为,以此理身则能到达高迈境地——这是睿宗向来的作风。但皇帝必须对国家人民负起责任,道教所强调的“无为”,可以适用于个人生活,对国政却又如何?睿宗对这一点产生疑问,便以此询问道士。
  “国与身完全一样。无私心则天下治。”司马承祯回答。
  就哲理言或许如此。但以“无为”处理现实政治是不可能的事。这是睿宗的烦恼。
  最好尽快把帝位让出去。——他开始有了这个念头。因为他的烦恼全都来自皇帝这个地位。
  幸亏隆基非常成器,政治才能也远胜于我。我早日让位,一方面也是为天下好。——睿宗以真挚态度考虑让位之事,为的是担忧拖得越久,反弹会越大。
  ——以三子为皇嗣,哪有这样的事?
  ——虽然对讨灭韦氏功劳极大,但那是身为皇族应该做的事情啊!
  ——何况长子宋王殿下以前是皇太子。
  ——就嫡系而言,豳王殿下才是高宗的嫡长孙啊!
  睿宗知道人们在宫殿角落或街头巷尾,如此悄声议论。若说这是人民的心声,未免过于众声喧哗,甚至可以嗅闻出人为制造出来的气息。
  什么人在推动这样的民意,这个根源大概察觉得到。
  “太平未免过于逞强……”睿宗叹息着如此独语。对皇太子李隆基产生对抗意识的,除睿宗之妹太平公主之外,没有第二人。
  这个妹妹太像母亲了……
  太平公主确实与武则天最为相似。不仅相貌,连性格都十分酷似。晚年的武则天,有时候会凝望着女儿的脸,静静摇头。
  太像我了,或许会带来不幸的。——虽然没有说出口,武则天常如此担忧。意志薄弱的睿宗裁决政务时,常会先问如下的话:“这件事情和太平商量过没有?”或“这件事情三郎知道吗?”
  辅佐皇帝的是妹妹太平公主和皇太子李隆基两个人——这一点谁都知道,朝臣也因而分为太平公主和皇太子两派。皇太子派的优越处在于即将成为下一代皇帝这一点,而太平公主则为了削弱对方的力量,不断放出废立皇太子的“舆论”。
  被列为有可能取代李隆基的人物,为其长兄宋王李成器和高宗嫡长孙豳王李守礼。李守礼就是怀疑被武则天所毒杀的章怀太子李贤的长子,由于父亲是高宗实际上的长子,因此,李守礼算是最为正统的嫡系。
  睿宗深以这些传闻为念,因而有意派李成器和李守礼为地方长官,使他们远离国都。
  “远离长安的,与其是两王殿下,毋宁为太平公主。尚请皇上拿定心意,请公主移驾洛阳。”有风骨的宋璟和姚元之都如此进言。
  “太平是朕唯一的妹妹呀!”睿宗不是做得出这种事情的人。
  “但这样下去,天下一定会大乱。无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作为,这是天子的宿命。”宋璟以凛然语气道。
  “朕知道。朕正在考虑有一番作为。”睿宗准备表现的作为,是完全出自于他的个性的方法——让位。
  早日把帝位让给皇太子,废立皇太子这等无谓的传闻自然会消弭——这是睿宗的想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太平公主失势(1)
大平公主有如母亲武则天的翻版,对政治迷得要命,在个性上更是绝对不认输。她不断央求身为上皇的哥哥,把自己派系的人逐一置于要职。
  睿宗让位给皇太子,是在太极元年(公元七一二年),他在位仅仅两年。
  本来以为这样就能解决争端,未料事实并没这么简单。派阀抗争时,纵然主角有意松手,周遭的人却已经跑得太远,因而刹不住车,势成骑虎,这是常有的现象。
  如果憧憬无为之境、性格温和的睿宗继续就象征性的皇位,说不定较能保持均衡,政情因而得以安定。
  皇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这两派势力,就宫廷上的位阶而言,后者显然较为优势。
  皇太子派以参加讨灭韦氏政变的下级官僚以及青年将校为中心,韦氏灭亡后,尽管他们获得晋升,但依然只占上阶层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太平公主则由于曾经以母亲武则天的秘书身份长期身处宫廷,因此人脉极为丰富。七名宰相中,有五名是太平公主派的人。身分等于禁卫师团长的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和李慈,以及左金吾将军李钦等高级军官,都属太平公主派。
  皇太子即位后,太平公主派当然产生了危机感,团结之心因而愈趋坚固。退位而成为上皇的睿宗,每五天引见群臣一次,就三品官以上的人事及死刑事宜做裁决,因此,新皇帝玄宗李隆基能决断的,便只限于这以外的事。也就是说,玄宗在这个时候,还不算是真正的皇帝。
  就以自称而言,上皇继续使用“朕”自称,玄宗则以“予”称呼自己。世界上可以用“朕”自称的人只有一个,这是原则,新皇帝对此当然不敢有所冒犯。当然,这只是过渡期的措置,一切权限,迟早会交到皇帝手里的。
  “我们必须趁这段过渡时期,尽可能地发挥。”太平公主派的常元楷,进言采取积极态势。
  太平公主有如母亲武则天的翻版,对政治迷得要命,在个性上更是绝对不认输。她不断央求身为上皇的哥哥,把自己派系的人逐一置于要职。以自派人士控制宫廷后,逼迫玄宗退位——这是她的计策。
  “公主要下定决心。”第一号亲信窦怀贞对太平公主道。
  “这我知道。”太平公主笑着回答。她的笑脸和武则天像极了。
  “废黜皇帝,比起废黜皇太子困难许多。”常元楷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非动兵不可。太平公主笑着回答说,她早就有这个想法。
  “绝不能让隆基察觉我们的动静。”她直呼皇帝的名讳说。
  到现在为止,玄宗李隆基还不是真正的皇帝,只是见习皇帝罢了。不过,他日后会成为真正的皇帝,到时候,将有十足的权力对太平公主派处断自如。玄宗一派,只要等待这一天来到就可以。相形之下,太平公主派颇有时间压力,而且,这段时间为期不长。因此,他们心浮气躁是难免之事。
  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等太平公主派退出后,僧慧范往前走出数步,道:“勿以动兵为唯一手段。我们的目的在于促使皇帝换人。所以,另外的方法也应一并考虑才是。”
  慧范是西域出身的僧侣,有着碧眼、紫发和尖鼻子。
  “你已有所准备,是不是?”
  “我们所剩的时间并不多。举兵当然并非绝对不可,不过一旦准备动用禁中之兵,难免会为对方察觉。而众多士兵中,不免会有思虑欠周者,万一风声走漏,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就实施你的方法吧!不过,在人选上,你必须特别慎重。”
  “这一点请放心,因为这是个绝对能守口如瓶的女人。即使万一事迹败露,她也绝对不会拖累公主的。”
  “是怎样一个女人呢?”
  “她姓元。她的一家人向来由贫僧照顾,绝对不会有问题的。”
  “既然大和尚如此说,我自然就安心了。”太平公主深深点了一下头。
  两人说的“另外的方法”,当然是指毒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太平公主失势(2)
高力士——这个人好像天生就是为了伺候玄宗李隆基的。
  据传,他是岭南(广东、广西)蛮族首长冯盎的曾孙。南北朝时,北燕王冯弘移至南方,与当地蛮族首长结亲,成就巨大势力,到冯盎的时代,由于施政得宜,势力更加庞大。后来,鉴真和尚第五度渡航日本失败漂流时,甚受振州别驾(州次官)冯崇债的照顾,也颇受桂林都督冯古璞的欢迎。这些人都属冯氏一族。
  据说,冯盎有三十个儿子,其曾孙之多,由此可以推算得出。
  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六九八年),岭南讨击使李千里以两名阉割少年呈献中央。宦官之中以南方出身的人居多。种族繁衍是人类的本能,因此,对同族罪人阉割是绝无仅有之事;而南方由于异族甚多,因此成为宦官的主要供给来源。
  呈献给皇室的少年宦官,当然得选择眉目清秀、头脑聪敏而且身心强健的人。少年宦官中的一个被命名为金刚,另一则被起名为力士。
  手持金刚杵,面露忿怒表情的“执金刚神”,在云冈及龙门等初期石窟中多为单身,其后则将金刚力士一分为二,开始站立寺庙左右门前,其中的一尊开口,另一尊闭口,因而被称为仁王、狛犬像。
  成对呈献的这两个人当中的金刚,后来如何不得而知,起码这个人并没有在历史舞台上留下痕迹。两人最初似乎伺候在喜好美少年的武则天身边,但其中的力士因连坐某一起事件曾被逐出宫廷。后来,少年力士成为一个名叫高延福的宦官之养子,开始姓高。然后,由于与武三思结交,因而被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