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帝国的涅槃 >

第8部分

大帝国的涅槃-第8部分

小说: 大帝国的涅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队会战于云社,大败新莽军,杀数千人,尽获其辎重。随即乘胜克竟陵,转掠云社、安陆等地,大概是为了解决部队官兵的个人问题,绿林军还刻意抢劫了大批妇女,又回到绿林山中过起山大王的日子来。
  绿林中很快就聚集起五万多人,然而好景不长,公元二十二年,绿林山上瘟疫流行,死者近半,绿林诸头领不得已,率部队分头转移。王常、成丹西入南郡,号称“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等人北上南阳,号称“新市兵”。
  新市兵攻打随地,平林人陈牧、廖湛聚千余人起事响应,号称“平林兵”。
  舂陵人刘兄弟也聚众起事,号称“舂陵兵”。
  公元十八年,琅邪人樊崇在城阳国莒县举兵,众百余人,转战泰山一带,自号三老。当时青、徐两州闹饥荒,寇贼蜂起,群盗以樊崇勇猛,纷纷归附,一年内聚集起万余人。樊崇的同乡逄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等,各聚众起义,合兵数万人,听命于樊崇。
  至此,乱世的主角都已登场,大戏开演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绿林好汉(1)
活跃于湖北、河南一带的下江、新市、平林、舂陵这四支部队,都可称为“绿林系”。但论其亲疏,又以下江、新市最为亲近,平林、舂陵则为外围分子。
  然而正是平林、舂陵这两个外围分子,给“绿林系”在历史上的作为大大的添了分。
  平林兵中有位当“安集掾”的小军官刘玄,这就是未来两汉之间的重要人物“更始”皇帝。而舂陵兵中,那位著名的胆小鬼兼老实人刘秀,则是未来的东汉开国皇帝。
  古中国的历史,从来就是成者王侯败者贼寇,有了这么两位皇帝,绿林的风头自然要盖过赤眉了,所以后世只有“绿林好汉”而没有“赤眉英雄”。
  刘玄字圣公,舂陵人,汉朝疏属,出于景帝之后,为长沙王室舂陵侯一系,与刘秀为族兄弟,其母何氏为平林人。新莽中,因犯法逃匿,遂入平林军中为安集掾,在《后汉书》中与另一位草头皇帝刘盆子同传,早期事迹寥寥无几。
  刘秀字文叔,也出于舂陵侯一系,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总之按史料记载是非常有帝王之相。不过性格爱好一点不像他的老祖宗刘邦,倒是颇像刘邦那位以善于治产业而出名的二哥——刘邦年轻时游手好闲不治生产,他父亲常拿他会赚钱的二哥做榜样教育他,等到刘邦当了皇帝,一家子人聚在一块喝酒,他捧着玉杯给老爸敬酒,问道:“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当年你总说我无赖,不如老二有出息,现在我和老二比,谁的产业大?
  为这个,他大哥刘相当瞧不起他,认为刘秀也就是个没出息的田舍翁,常拿“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的典故开他的玩笑。也亏得刘秀脾气好,不但不生气,还陪着大家一块傻笑。
  刘字伯升,他的爱好倒是颇类其祖,好养侠士,经常窝藏亡命徒,整一个好事乐乱的主儿。
  王莽天凤年间,刘秀曾被家里送到长安去学习《尚书》,但没读出什么大出息,半懂不懂地回来了,继续当他的田舍翁。成天干的就是他大哥懒得干的那些琐碎事儿,比如说帮人打官司追要钱粮哪、去大城市里卖米买工具哪、贿赂官吏偷逃税款哪什么的……历代开国皇帝中,数这个汉光武帝刘秀年轻时最没出息。偶尔抒发一下志向吧,也不过就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胃口奇小,浑身看不出一点英雄气概。
  可是这位未来的皇帝,偶尔也有灵光一现。比如说当时有谶言称“刘秀当为天子”,大家都觉得应该说的是王莽的国师公刘秀,可这个田舍翁刘秀也和大家开玩笑:“安知非仆乎?”你们怎么知道应验的不是我?
  公元二十二年,南阳闹饥荒,刘秀家的宾客中,也颇有些人暗地为盗。为这个,当地官吏经常找他麻烦,自然也免不了敲几笔竹杠。被官吏敲怕了的刘秀,跑到新野躲起来,《后汉书》上老实不客气地称为“光武避吏新野”——想想都觉着丢人。不过刘秀到底是个勤于治产业的人,虽然在逃难,但听说附近大都市宛城的谷价高,又跑去宛城坐镇,倒卖庄园上出产的谷物。宛城豪强李通等人意图造反,想拉个姓刘的为号召,于是以图谶游说刘秀,称:“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所谓图谶、谶言一类的东西,论性质有点像谣言——总听见它们飞来飞去,可总也不知道是从谁那里传出来的。自战国末年起,历史上就有谶言的身影,如在楚地流传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谶言。
  因为江湖上流传的谶言太多,所以难免有那么几句碰巧撞对了,于是人们就把谶言当成是天机暗露,有些无聊的人专门研究谶言,甚至搞成了一门学问——当然,我们与其相信这些鬼话是天机,还不如说这是民意,上不得台面的民意。王莽篡汉,就曾在相当程度上借用了谶言的力量,所以两汉之间简直是谶言的黄金时代。
  没有谶言的预示,大英雄们就要胆战心惊,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甚至连到嘴的皇帝都不敢当。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谶言都有相当的力量可以左右政局。在此后的历史中,断断续续还能看见它那诡异的身影。直到明末,宋献策还在给李自成献“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绿林好汉(2)
谶言,实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妖怪。
  直到今天,我们身边还常能发现它在隐约出没。
  刘秀是个相当信谶言的人——直到他当了皇帝,还把这些鬼话当成宝贝,被大臣批评了还闹情绪要处分人,所以李通拿出来的图谶还真让他动了心。
  刘秀倒不是觉得自己有什么帝王相,可是他家有位好养侠士,英雄气概十足的老哥,他就琢磨着没准是说俺家老大呢!加之他又被官吏欺负得惨了,一时冲动,就决定与李通等人同谋造反,把卖谷物赚的钱全拿出来购置武器。
  公元二十二年的十月间,刘秀和李通、李通的从弟李轶等人在宛城起兵,时年二十八岁。连刘秀这样安分守己的兔子,都被逼得造反,可以想见当时是怎么一个世道了。
  刘秀带着这支人马回到老家舂陵,这时他大哥刘已经在当地拉起一支部队造反了。这两支部队会合后,史称为“舂陵兵”。
  刘向来以惹是生非出名,他起事时,把诸家刘氏子弟都吓得够呛:造反,那可是灭族的大罪啊!大家怕被连累,都溜走藏起来。等到刘秀也带着一支人马回来,大伙儿乐了:连这么憨厚老实的家伙都带头造反了,我们还怕什么?
  刘联合新市兵、平林兵等绿林各部,号称“汉军”,攻打周边城邑聚落,部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不过在雄才大略的刘眼里,可怜的刘秀天生不是个造反的料,只肯分给他一头牛骑。于是刘秀就这样骑着头牛造反,直到汉军打败王莽的新野尉,他才得到一匹马。
  高祖芒砀山斩白蛇起事,手里还有三尺剑呢,临到死都在逞英雄:“吾提三尺剑取天下,非命乎?”而他的后人刘秀,却是骑一头牛开辟了后汉两百年天下……
  命运可真是难以琢磨。
  在英雄人物眼中,即便都是皇帝的道具,剑终究还是要比牛更有气概些。想想看,要是李贺把“男儿何不带吴钩”,写成“男儿何不骑黄牛,收取关山五十州”,那得摔坏多少副眼镜?
  所以,十六国时代的羯族酋长石勒,谦虚地说,汉高祖我是比不上的,不过汉光武么,我大概能和他并驾齐驱。
  这大概就是剑胜过牛的地方。
  刘氏兄弟舂陵起事后,联合绿林各部,四出攻城略地,一时间汉军声势大振。
  公元二十三年正月,汉军在刘的指挥下,大破新莽军十万人,阵斩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接着,刘又击败新莽朝名将纳言将军严尤和秩宗将军陈茂,以十万之众,进围宛城。守宛城的是谁呢?未来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岑彭——所以汉军久攻不下。
  这年的二月,绿林系各部,在宛城共推平林军安集掾刘玄为汉帝,以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余诸将都列位九卿将军,老实人刘秀也混了个太常、偏将军。
  在当时,论战功和才干,绿林刘氏宗亲中最有资格成为汉帝的,非刘莫属,而王莽对他也特别重视,悬以重赏,“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还没有哪个绿林赤眉的头头能值到这个价钱。
  刘威严素著,声名赫赫,豪杰猛士也多归于他,隐然凌驾于平林、新市诸将之上。支持刘的主要是他自己的舂陵系和部分下江将领,如王常等人。
  而平林、新市和其他下江将领,则惧刘桀骜难制,纪律严明——众人本是盗贼出身,闲散放纵惯了,实在不愿意被一个严厉的皇帝管着——故宁可拥立无害无能的刘玄。平林、新市诸将暗地里运动拥立刘玄,搞成既成事实后,才派人通知刘兄弟。
  刘对此相当不满,但为了顾全大局,委婉地提出:“诸将军幸欲尊立宗室,其德甚厚,然愚鄙之见,窃有未同。今赤眉起青、徐,众数十万,闻南阳立宗室,恐赤眉复有所立,如此,必将内争。今王莽未灭,而宗室相攻,是疑天下而自损权,非所以破莽也。且首兵唱号,鲜有能遂,陈胜、项籍,即其事也。舂陵去宛三百里耳,未足为功。遽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今且称王以号令。若赤眉所立者贤,相率而往从之;若无所立,破莽降赤眉,然后举尊号,亦未晚也。愿各详思之!”
  

五、绿林好汉(3)
这话说得很有策略:
  我刘反对现在立皇帝,不是因为大家没立我(这个也实在说不出口),而是因为时机不到。我们能立刘氏宗室为帝,赤眉也能立宗室,这样王莽未败,绿林赤眉就要先打起来了。况且先举兵称号的,多半没有好结果,陈胜、项羽都是这样的反面例子。如今不如先称王,缓称帝,看赤眉的动向而定,这样更能把握主动权。
  这话一说,倒也有不少人附和,形势一度出现逆转。
  最后,支持刘玄的下江将张拔剑击地道:“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于是刘玄称帝之事就这样草率定论。
  对刘这一段话,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是“舂陵系”在发泄不满,事实上刘玄称帝,确实大大吸引了王莽的注意力,战略上是很失策的。
  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寡击众战例“昆阳之战”爆发了。
  

六、昆阳之战(1)
当时,新莽朝面临着北方的赤眉与南方的绿林两大反对集团的挑战。
  起初,王莽将赤眉军作为主要镇压对象,相继派出多支主力部队围剿。而对南方的绿林军,就不那么重视了,甚至连严尤这样的名将,所统率的也只是仓促拼凑的地方部队和临时招募人员,每次行军作战还必须上报,否则就有“弄兵”之罪。
  然而当刘玄称帝的消息传来,王莽才意识到绿林军的威胁更大,立刻转移战略重心,调集各郡兵力集结洛阳,准备与绿林军进行战略决战。
  王莽对此战相当重视,以他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