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帝国的涅槃 >

第42部分

大帝国的涅槃-第42部分

小说: 大帝国的涅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顺军于四月二十日抵达山海关西南的石河一线,随即投入战斗,直到二十一日晨,大顺军仍未能突破吴军防线。李自成令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在阵前劝降吴三桂,吴三桂大呼:“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又安能为孝子乎?”
  到二十一日中午,大顺军后续部队相继赶到,恰逢吴军主力后撤吃饭,李自成方才击破吴军防线,直逼山海关下,猛攻西罗城与北翼城,同时派出唐通军自九门口绕出长城,从背后包围山海关。
  吴军兵力五万人左右,处于劣势,急向多尔衮求援。多尔衮于二十二日晨移军山海关东北的欢喜岭,以便直接观察战场形势,但迟迟不肯参战。
  李自成已经发现大批满洲部队出现在山海关外,但此时的他,处境极其尴尬。兵力对比上,清军号称有十四万骑,吴军也有五万人,大顺军仅有十万左右,若清军参战,则大顺军将处于绝对劣势。但如果转身撤退,清军和吴军的关宁铁骑都以机动性著称,即便大顺军骑兵可以成功撤离战场,步兵和大量辎重也将全部损失。
  摆在李自成面前的难题是:本来只请一桌人,却来了四桌。当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清军参战之前,迅速解决吴三桂,夺下山海关。
  大顺军不要命地猛攻关城。
   。 想看书来

十、山海关前(2)
吴三桂多次派使者去向多尔衮求援,但多尔衮却表示,希望吴将军能够剃头去见他。吴三桂只想借兵帮忙,而多尔衮根本就是要他投降。就这样投降异族,吴三桂是不愿意的,但李自成毫不留余地的猛烈进攻,使吴三桂动摇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吴三桂终于剃头往见多尔衮。多尔衮要求吴军全体薙发,理由是非如此,清军无法区分敌我。
  双方达成协议后,清军立刻出动,在山海关东北的围攻东罗城的唐通军首当其冲,遭到吴军与清军的夹击,几乎全军覆没。清军随即进入山海关,与吴军会师。
  李自成得知清军入关后,将兵力收缩在石河一线,吴军和部分清军出关列阵,双方在此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野战。吴军率先冲锋,大顺军迎击,在双方鏖战正激时,忽有狂风大作,沙尘蔽日。多尔衮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将全军投入战斗,沿右翼包抄,将大顺军往海里赶。
  骁勇的满洲骑兵势如山崩而下。
  李自成在高岗上看见一支完全不同的军队冲入大顺军阵中,顿足道:“此必北兵也,三桂真挟北兵来耶!”他知道败局已定,随即策马撤离战场。吴军和清军一路追杀,大顺军惨败,战士伤亡无数,据说直到三年后,还有未收尽的遗骸。大顺军损失惨重,连权将军刘宗敏也中箭,身负重伤。
  这是决定中国未来三百年命运的一战。
  李自成固然是大败亏输,吴三桂又何尝是赢家?李自成随即杀了吴襄全家以泄愤,这就是吴伟业诗中所说的“全家白骨成灰土”。三十年后,吴三桂又在云贵举兵反清,兵败垂成,他本人忧愤病死,重建的家族也被毁灭。
  兄弟阋墙而斗,又有谁能够胜出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一、九宫山(1)
李自成于四月二十六日仓皇逃回北京,吴三桂与清军紧紧尾随其后。大顺军在北京城的奸淫掳掠和拷饷政策,已经完全失去了民心,这座城池,是无法为大顺朝而坚守了。
  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即皇帝位,追尊七庙,立夫人高氏为皇后,以牛金星代行郊天礼。当夜,大顺军纵火焚烧了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宫殿建筑群,连九门的城楼也未能幸免。次日黎明,大顺军即由齐化门撤退,受伤的刘宗敏躺在一张长桌子上被抬走。
  五月二日,多尔衮率清军进入北京城,随即将顺治皇帝福临迎来,从此,北京城就成为了清王朝的都城。
  李自成撤出北京后,取道保定、真定,由井陉关退入山西境内。殿后的大将谷可成和左光先在庆都、真定被尾追的清军赶上,连遭败绩,谷可成战死,左光先受伤。五月中旬李自成抵达太原,留陈永福率一万人马守太原,自己撤回西安。七月上旬,大顺军发动了一些反击,但随即被清军击退。
  九月中旬,清军攻太原,以重型火炮轰破太原城墙,守将陈永福战死。
  十月,福临在北京正式登基称帝,君临中原。清廷以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吴三桂、尚可喜等人自陕北进攻关中;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南下河南,自潼关威胁关中。
  十二月,李自成误判北路为清军主攻,除以李过、高一功驻守榆林、延安外,又亲率大军北上增援。但在半路上得到清军进攻潼关的消息,又匆忙回援潼关。大顺军与清军在潼关城下苦战了近二十天,清军以重炮轰塌关城,于次年正月十二日占领了潼关。
  李自成随即放弃西安,自蓝田出武关,南下襄阳。此时清军多铎部被调往中原东部准备消灭南明政权,由阿济格负责追击李自成。李自成一路逃跑,沿途没有组织一次有效的抵抗,苦心经营的荆襄根据地也轻易放弃了,部队士气越来越低落。阿济格紧紧追赶,数次击败大顺军。
  李自成打不过清军,对打左良玉还是很有信心的,他于三月上旬抵达潜江,扬言要攻打左良玉占据的武昌。左良玉打张献忠在行,对付李自成就没把握,加之他和南明当权的马士英、阮大钺不合,所以正好借口去南京“清君侧”、“救太子”,率部沿江逃走了。李自成轻易占据了武昌,但也只停留了两天,又轻易把武昌城交给了追来的阿济格,自己沿江逃往九江。山海关和潼关两战,严重地打击了李自成的信心,使得他见到清军主力部队就想逃。
  清军在富池口及九江附近,两度追上了李自成,大顺军败得一塌糊涂。李自成折向西南,在德化县西掉头转入幕府山脉,经瑞昌,入兴国,又沿骑立山、太平山北进入通山县九宫山北麓。清军一路紧追,在九宫山阴,再次追及大顺军,李自成又吃了败仗,部队也被打散了。在这一系列战斗中,大顺军损失惨重,大将刘宗敏、左光先、军师宋献策、李自成的两个叔叔及大批高级眷属先后被俘,牛金星也与李自成失散。
  李自成退入九宫山中。一###五年农历五月初,他带着二十八骑登山观察地形,被一群乡勇伏击,李自成在混乱中被杀。因为事发仓促,随行的李自成的义子张双喜仅得驰马先逃,李自成的近随刘某飞骑追呼道:“李万岁爷被乡兵杀死下马!”大顺军残部满营皆哭。
  这一说法,来自于南明唐王隆武元年,湖广总督何腾蛟的奏报,当时李自成的旧将都被何腾蛟招抚,他们众口一词的说法,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何况,幸存当事人之一的张双喜,此时正长驻在湘阴,随时可供调查。
  清军方面,阿济格也得到了李自成已死的情报,他随即乐滋滋地向老哥多尔衮汇报了这一喜讯。多尔衮立刻告祭天地太庙,宣谕中外。但没过几天,多尔衮又得到李自成逃到江西的情报,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审慎态度,谴责阿济格谎报军情。于是大功臣阿济格由亲王降级为郡王,还额外罚银五千两,还有一些将领也受了牵连——其中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鳌拜鳌少保。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一、九宫山(2)
阿济格吃亏在没有可靠的当事人能提供证词。
  于是几个月后,九宫山民程九百,突然接到当地清朝县官的访问和嘉奖,称他杀死了李自成——至于尸体么,大热天的,自然是“尸朽莫辨”了,腐烂的尸体难以辨认——这难道还有什么疑问么?在县官的鼓励或者说是胁迫下,程九百拎着一个朽坏的人头,以及据说是缴获的珠盔、龙袍去见湖广总督。总督佟军门大喜,委任他为德安府经历,后又选任西安府守备。
  不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的《程氏家谱》中,却老老实实地记录为“(程)安思……字九百……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李延和李自成到底是不是一个人,只有鬼知道。
  也许因为家谱是私修书,没有那么多顾虑吧?
  当然,历史的事实我们都知道,李自成确实是死了。
  所以,一年后多尔衮又亲自签署文件,给阿济格、谭泰、鳌拜等人平反昭雪。
  但这事儿还没完。到乾隆时,皇帝闲来把曾祖父顺治朝《实录》拿出拜读,看完之后还发表评论:“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诳报已死……黜爵实由自取。其子孙前俱降为庶人,削其宗籍。”阿济格又一次倒霉。
  这时,都过了差不多一个世纪了!历史,它一直在静悄悄地改变着未来。
  

十二、尾声(1)
乾隆十九年清明节,有一位牛次张先生给自己的先人立了一块墓碑,通过这块墓碑上的文字和相关记载,我们能透过历史的迷雾,读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牛金星的儿子牛佺,在富池口之战中被俘投降,随即被阿济格任命为清朝第一任黄州府知府。
  牛金星在九宫山阴和李自成离散,李自成随即死去,大顺军群龙无首,或投降,或自相杀伐。牛金星对此感到心灰意冷,偷偷逃回了老家河南宝丰。然而清军此刻正在清剿流贼、土寇残余,他在老家熟人太多,也呆不下去。当得知儿子在黄州当官后,牛金星逃到黄州投靠儿子。他大概死于顺治六年末,享寿约五十八岁。临死叮嘱儿子道:“赖弥缝之巧,得不膏荆棘可,幸要不可恃也。吾死必葬吾香山之阳,闭门教子勿再出。”
  牛佺听从了父亲的话,再没出去做官。于康熙九年,五十五岁时去世,埋葬在父亲的墓边,到他夫人去世时,家里已经穷得不能营葬了,拖了五十年,只是“涂殡”而已。
  到乾隆七年,才由他的孙子牛次张将祖父母移葬到祖墓,只留下牛金星自己孤零零地守在香山之阳。又到了乾隆十九年,牛次张以家中凋败,恐后人找不到祖宗坟茔,于这一年的清明在牛佺墓前立了这块碑文。
  宋献策被俘后,下落不明。有说被杀害了,也有说满洲人看重他的相术,日子过得很好——那本是个天翻地覆的时代,谁知道真假呢?
  刘宗敏被俘遇害。
  田见秀在顺治二年的七月接受南明何腾蛟的招抚,八月又北降清将佟养和,李过南下后,他又率部归附李过。顺治三年初,他再度投降清军,多尔衮随即下令“降叛反复者俱斩”。反正,此后再没见到过他的名字。
  李过和高一功接受了南明的招抚,与清军作战。一###九年,李过病死。高一功遭到张献忠余部孙可望的袭击,也战死了。
  李来亨率领大顺军余部继续转战在四川、湖北交界处的山区,号称“夔东十三家”。一六五九年,清军大举南下攻西南的南明永历政权时,他们还一度围攻重庆,替南明分担压力。
  一六六三年,清康熙二年,清军大举围攻夔东十三家。李来亨拒守茂庐山上的九莲坪,清军依靠叛徒带路,从后山攀上山顶。李来亨见大势已去,将老母亲送走,自己阖家自焚而死。
  就这样,一个时代结束了……
  在这篇文章里,我全然没有谈到李岩(原名李信,起义后改名为岩)这个人。
  因为他相当可疑。
  传说他是杞县人,可清初的杞县县志根本不承认有过这么一个人;
  曾亲身参加大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