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帝国的涅槃 >

第28部分

大帝国的涅槃-第28部分

小说: 大帝国的涅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道:“……楼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遭争奋搏。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猬交沧溟。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酾酒人人喜。惟有孤臣两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
  张弘范志得意满之余,在崖山勒石纪功,文曰“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若干年后,有大儒陈白沙先生来游崖山,见此碑文,笑道:“这几个字还说不尽他的功德,待我与他添上一字方休!”于是张弘范的碑文上多了一个“宋”字,变成“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这也不算很冤枉张弘范,他原本就是汉人,据说和张世杰还是远房兄弟。然而这也只不过是后人游戏文字而已,于历史本身无所更改。
  那么多个世纪过去了,虽然连刻字的石头都经不起岁月的风雨,在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里被平毁了,但这段悲壮的历史并没有被遗忘。直到我读书的时候,老先生们在课堂上讲什么叫做“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时,还要把这个典故拿出来举例。
  然而丹心有尽,青史茫茫,大宋王朝虽然灭亡了,复仇的种子却被播撒四方。
  话说当日激战中,张世杰将军手下的战舰纷纷被焚毁或击沉,将士们落入海中,大多溺死,只有少数人逃脱。其中一位来自维扬的年轻战士陈某,和几个同伴侥幸游上了岸。当张弘范在刻石头,文天祥在写史诗,杨皇后在痛哭蹈海,张世杰在苍茫的大海上仰天长叹的时候,这帮饥饿的战士却面对着现实的多的问题,他们正在海滩上四处寻找阵亡者身边的干粮和战死的马肉,用一口破锅累几块石头烧着吃。半夜里,激战后疲惫不堪的陈某在迷迷糊糊中被人用棍子敲醒,拖到一条船上。等他醒来时,第一眼看见的是他在宋军中的老上司。
  这个不够勇敢的军官在战斗中投降了,目前不伦不类地跟在元军中。元军统军官本来有令,让把抓到的俘虏统统扔到海里去,但这个好心的军官违规收留了陈某,把他藏在船舱板下,塞了点干粮给他,再不时偷偷透过舱板的缝隙给他滴几滴水喝。然而在狭小的战舰上,这样的秘密是难以保守的,很快被旁人发现。正在这时,一场影响历史的飓风突然袭来了。
  这场飓风毁灭了张世杰将军突围的船队,将南宋最后一点残存的希望埋葬在南中国海的波涛中。然而,同样是这场飓风,却挽救了另一个人,影响了另一个王朝——传统的历史过分地关注了悲剧英雄张世杰,却忽略了这个貌似不起眼的小人物。这场飓风中,一场悲剧和一场喜剧同时上演。此刻,蝴蝶的翅膀已轻轻扇动,引起的紊流即将干扰历史的进程。
  这场飓风相当猛烈,史书称“飓风吹舟,盘旋如转轮,久不能进”,许多船在这场飓风中翻覆,在同一海区的张世杰座舰也未能幸免。陈某所在的船也在风浪中颠簸,船上的人都惶恐不安。收留他的军官知道他会巫术,于是向指挥这只战舰的元军头目建议,不如死马当成活马医,让这个家伙做场法事试试看,没准能有用。于是陈某煞有介事,“仰天叩齿,若指麾鬼神状”,做了一通法事,事有凑巧,风浪随即便平息了。元军头目十分高兴,从此再不提要把他扔进海里去的事。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崖山之后的中国(2)
舰队返航到达通州,陈某便告辞登岸,辗转回到维扬老家。因为怕被抓去当兵,躲到盱眙津里镇,娶妻生子,靠卖弄巫术,看风水,推年庚八字为生,一直活到十四世纪中叶才去世,享年九十九岁。他没有儿子,一生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到季家,小女儿则嫁给邻人朱初一的儿子五四,给他添了一大堆外孙。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等当年的小陈也变成了老陈的时候,他就常常神情凝重地端坐在另一个帝国的夕阳里含饴弄孙,给小孩子们讲那场悲壮而又毫无希望的决战,讲那些忠臣猛士舍生取义的故事,说着说着,便老泪纵横。夕阳影中,他用故事把那个逝去王朝的背影拉得好长,好长。正是这些故事,在小外孙朱重八的心中,树立起最初的英雄形象。又过了好些年,朱重八让手下人把自己记忆中的这些故事整理成文字,将这些口述历史变成了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让我们得以在好几个世纪后穿越历史去回味当年。
  明初大文豪宋濂,做了一篇马屁文章歌颂这位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老战士:“臣濂闻君子之制行,能感于人固难,而能通于神明为尤难。今当患难危急之时,神假梦寐,挟以升舟,非精诚上通于天,何以致神人之佑至于斯也。举此推之,则积德之深厚,断可信矣。是宜庆钟圣女,诞育皇上,以启亿万年无疆之基,于乎盛哉!”
  然而,像这样的故老遗民,在当时不知有多少!这印证了统计学上的一条规律:即便是小概率事件,只要试验的样本足够多,就必然会发生。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在英雄的身后,正有千百万人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下。
   。 想看书来

二、开河变钞祸根源(1)
元末人陶宗仪的《南?##「肌分校幸皇住蹲硖健沸×睿朗牵骸疤锰么笤樨ㄈā?颖涑龈矗呛旖硗蚯А9俜ɡ模谭ㄖ兀杳裨埂H顺匀耍虺卧T糇龉伲僮鲈簦煊尴停г湛闪!弊髡咝彰巡豢煽迹馐仔×钋兄惺北祝诘笔惫阄鞔熬┦σ灾两希巳四艿乐!?/p》那是元帝国末年忧患的缩影,在作者看来,开河与变钞,则是造成祸乱的根源。
  公元一三四四年,元至正四年五月,黄河中游连下暴雨二十多天,由于河堤年久失修,黄河暴溢决口,平地水深两丈多,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造成特大水灾,沿河郡邑如济宁路、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县、沛县、定陶、楚丘、成武,乃至曹州、东明、巨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均遭到影响。溢出的河水涌入运河河道,又造成运河决口,使济南路、河间路的一些州县遭到水灾。
  这次大灾影响严重,到八月份,山东已经出现人吃人的惨景。而且祸不单行,旱灾、蝗灾、瘟疫也相继发生,许多人死亡,侥幸活着的人也朝不保夕。
  大都的蒙古贵族们,固然不怎么关心汉民的存亡,但大水灾“坏两淮司盐场,妨国计甚重”,对他们的个人收入造成了影响,这个他们还是很清楚的。至正九年冬天,元末干臣脱脱重新出任丞相,力主治理黄河流域的水患,顺帝遂召集廷臣商议,交通部水运司司长贾鲁(其实是“都漕运使”)到底专业对口,提出了两套具体的修治方案:或“修筑北堤以制横溃”,或开凿黄陵岗一带的白茅新河,再堵塞缺口,使河水经徐州东会淮河入海。前者“用工省”,但只是权宜之计;后者虽然“功费甚大”,但能够较长时间地解决黄河水患问题。经元廷再三斟酌后,决定取后一案,以求一劳永逸。元王朝这个决定,虽然功泽于后世,却为其本身的毁灭埋下了伏笔。
  至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一三五一年,朝廷以贾鲁为建设部部长兼治黄委员会主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征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共十五万人,以庐州等十八翼两万多军队进行监督,调往黄河流域治河。一时间中原民众扰攘不已。
  这就是所谓“开河”。
  我们知道,自从秦汉以来,中原帝国一直坚持着“铜本位”制度,主要使用铜钱进行国内贸易,只在对外贸易上,才使用贵金属如金、银等——这和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普遍使用贵金属作为通货是有所不同的。元朝自漠北入主中原后,信用来自西方的色目人,以其主管国家财政。这些色目人也就将贵金属金融体系引入了中原。因此元朝不甚铸钱,而以贵金属为主要通货,普遍地使用银两,使中国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的“白银黑洞”。
  然而中国并不是个大量产银的国家,当时大航海时代尚未开始,美洲的主要银产地还没有被纳入文明世界体系,因此当庞大的中国市场骤然改用贵金属银为通货,立即导致了世界性的银荒。对于通货紧缩的危机,元朝政府的应对措施是:拼命印发纸币。
  纸币的印刷和使用,早在北宋朝就有记录了,在印制的技术层面上是相当成熟的。但那时候的人们对现代金融知识缺乏概念,没能真正掌握纸币流通的潜规则,在流通中总是出问题:私人发行吧,信用难以确保;国家发行吧,动辄又把钞票印多了。所以纸币一直不能完全替代金属货币。
  到了元末,由于统治阶层挥霍无度,用作货币的贵金属金银等入不敷出,财政也渐趋拮据。为了转嫁这一危机,至正十年,顺帝下诏:“以中统交钞一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准至元宝钞两贯,仍铸至正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以实钞法。至元宝钞,通行如故,子母相权,新旧相济,上副世祖立法之初意。”但铸造铜钱显然比印刷钞票来得麻烦,所以元王朝趋简避繁,偷工减料,铜钱没铸多少,钞票倒印了一堆。《元史·食货志五》称为:“每日印造,不可数计……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至于汇率兑换,朝廷规定交钞对宝钞为一比二,等于是硬生生地把老百姓手中的票子贬值了一半,与打劫无异。这还不算,由于交钞印刷毫无节制,很快造成通货膨胀,“行之未久,物价腾贵,价逾十倍”,在京城五百贯交钞,还买不到一斗小米。
   。。

二、开河变钞祸根源(2)
这就是所谓“变钞”。
  元王朝这些举措,让失掉了国家、失掉了饭碗,天天在奴役中挣扎的老百姓,怨气高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假神之名
在暴风雨的前夜,天下已不宁静。到处有人在宣称弥勒佛出世、明王出世什么的,并借此发动起义。当时广为传播的,是一种含混不清的多元宗教。你可以说它是明教,也可以说它是白莲教,甚至还可以说它是弥勒教什么的。其中既有来源于摩尼教的明暗二宗思想,也有佛教净土宗的多种教义,反正老百姓喜欢听什么它就宣扬什么,常宣扬的是弥勒佛、明王降世除恶。
  南方与北方,都有人在利用宣扬这种宗教迷信思想,为改朝换代准备力量。
  当时在南方活动的是彭莹玉,这是个神秘的人物,历史上关于他身世和下落的记载,都是很模糊的,他作为多次起义的领袖,却又从来不自居第一把手——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以至于有人怀疑历史上到底是不是有过那么一颗划破天空的流星。传说他是江西袁州人(也有说是湖南浏阳人、江西万载人),十岁入慈化寺为僧,十五岁便以南泉山泉水为人治病,据说疗效显著,当地人事之如神。于是他便借此以行医为名,暗地里传播白莲教,徒众很多。
  公元一三三八年,元顺帝至元四年,他和徒弟周子旺在袁州造反,周子旺自称“周王”,还改了年号,聚众五千多人。其徒众都在背心上大书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