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德鲁克管理经典 >

第75部分

德鲁克管理经典-第75部分

小说: 德鲁克管理经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少每一个组织机构必须回答,要使一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行,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应该做出何种贡献?这就是德鲁克所讲的“使命”、“社会责任”和“企业的定义”。否则,组织就没有存在下去的价值和理由。这种来自于社会及相关组织机构的责任,是先于任何一个组织而客观存在的,组织可以对此做出选择,而不可以忽略。从这个意义上说,代表社会机体存在的工商企业,是先验的,应社会的需要而生;企业组织不能只关心利润,不能把经济绩效理解为利润;利润是企业组织发挥社会功能、履行社会责任之后的一个必然结果。不能把企业目的定义为“利润最大化”,把公司的性质或概念,理解为“生产者”或“经营者”,而应该理解为社会经济和人文活动的组织者,理解为社会组织或社区的管理者。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言(7)
一个组织能否把社会责任落到实处,转变为组织的行为,发挥组织的社会功能,关键在于把组织中的人或工作者当做组织的一个成员,当做一个职工,而不是劳动力或雇工。并按照一个社会的需要,以及基本信仰和道德准则,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使组织成员能够依托各自服务的组织机构,获得社会的身份和地位,履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发挥个人的天赋和才干,提升自身的价值和成就。只有通过这个过程,一个组织才能为社会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生活品质做出贡献,使社会责任落到实处。以往大规模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忽略组织的这个基本性质,忽略工作者的存在,以及他们做人的尊严、归属感、成就感、社会身份、社会地位或公民的权力,是企业组织和产业社会内大规模冲突的根本原因。
  ⅩⅦ德鲁克确信自己的“组织理论”是有价值的,为了把组织理论和价值主张落到组织形态上去,转化为组织的管理实践,他进行了长达30年的努力,写成《管理》一书。《管理》的问世,表明德鲁克已经完成了对社会问题的系统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德鲁克的《管理》是构建在社会发展的蓝图之上的,至少可以说,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理解之上的。《管理》的问世,也表明德鲁克已经把“组织理论”融合到系统的“管理学科”之中,使管理学领域获得了“统一性”,使管理的方法、手段和技术,以及实践经验和商务知识融合在一起了。换言之,离开了“组织理论”的指引,管理领域的景象会显得杂乱无章;进入管理学领域,犹如进入丛林冒险,能否学会,全凭运气。由此而论,德鲁克所奠基的管理学科及其知识范畴,应该更加接近管理世界的真相,更加合乎现代组织的发展趋势,更加具有指导社会实践的现实价值和未来意义。
  德鲁克很清楚,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还很年轻,只能算做一门“新兴学科”,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正等着人们去探索。然而,有人认为管理算不上一门学科,许多知识并未得到科学的检验,只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人们习惯上把德鲁克归入“经验管理学派”。这是令德鲁克担心的事情,他一再强调,《管理》中所囊括的全部内容都来源于实践,是管理实践中最核心的东西;《管理》中的系统知识、方法和技术是有效的,都已经得到了实践的证明和管理专业人士的肯定。
  西方社会经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之后,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基本信仰,主张依靠“科学理性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否认依据“个性权威”获取知识。这对任何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都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这是一件好事。然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真理或正确的知识,源于“方法”的科学性或严谨性。以至于有人把科学定义为一种理解客观事物真相和成因的方法。把科学理解为一种“方法”,而不是科学的内容或“确切的知识”和“经过检验的知识”,并非正确,并非好事。伟大的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就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的范畴,而心灵思辨所感兴趣的一切,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
  管理世界并不是一个独立于人们心灵之外的物理世界;管理世界的真实图像,是由人们共同的自由意志创造的。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本质上是一套有关“社会、组织与人”的公理体系,其中包含着三种“理性”成分,即“科学理性”、“道德理性”和“制度理性”。管理学科的真理性,依赖管理实践的有效性。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阶层的品格、才干和使命感,以及组织全体成员在道德信仰和行为规范上的一致性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似乎永远达不到“自然科学”那种境界。但这丝毫不会影响管理可以成为一门学科,管理学科的确立始于彼得·德鲁克,始于他的著作《管理》。

序言(8)
ⅩⅧ包政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推荐序五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
  大师中的大师——永远的德鲁克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管理著作,是第一套管理全书,也是第一套全面探讨管理的著作,让管理变成可以系统学习的学科,更可以成功执行出来。到目前为止,这套书仍然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入门工具。相信若干年后,这套工具书仍将历经百年而不坠,成为管理与管理学的经典*。
  自从1954年11月6日德鲁克提出“management”(管理或管理学)之后,遂改变了这个世界。“管理”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创新,也使德鲁克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
  德鲁克,190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他是发明(或率先提出)最多最具影响力的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大师,更是许多管理概念创见的先驱者,例如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效能与效率、能动管理、营销与创新、坚守本行、多元化经营、跨国经营、世界采购中心、知识工作者、知识产业及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等。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生涯中,德鲁克总共出版了三十多本著作,平均每隔一年半就有一本新书问世。另外他又写了两本小说,真可说是一位既长寿又多产的畅销书作家。
  德鲁克是一位冷静旁观的务实人物,兼有开明与保守的传统个性,平日直言不讳,自认不善于外交手腕,厌恶别人给他“管理学之父”与“大师”的封号,甚至认为那是“吹牛”。他坚持向学生学习,比较喜爱人们称他为“社会生态学家”。
  这本旷世巨著原文是“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为读者特将其依内容与属性分成一套三本,分别是《使命篇》、《实务篇》、《责任篇》,读者可以随兴趣与需求阅读。
  对人正面评价,对事负面评估
  管理学基本上是以“人”为主体的学问,毕竟人的判断力、价值观及人的理想性,才是最关键的因素。为此,德鲁克一贯主张:“对人要以正面评价,对事要以负面评估”,意即对人要用其所长,使其短处变成无关紧要;对事采取高标准绩效的要求,且应该承担正确的风险。
  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项崇高的使命,它能让组织实践成效,达成经济绩效的目的,而且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管理也是一种实务,因为唯有通过实践的工夫,才能获致预期的成果。若要使一群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也唯有通过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才可实现。因此,管理是一种实践的科学,是知行合一的综合体。
  ⅩⅩ最重要的,管理更是一种责任。德鲁克认为,责任可分为内在责任与外在责任。内在责任指的是“承诺”(mitment),亦即对自己所选择的绩效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以实践自己的承诺。而外在责任是指对整体的绩效负责。唯有能承担内、外在责任的工作者,才是真正的“自由人”。因此,德鲁克期勉知识工作者:“一个人不论其职位多高,如果仅仅是勤奋,如果老是强调自己的职权,那么他永远只能算是别人的属下。反过来说,一个重视贡献以及对成果负责的人,尽管位卑职小,他还是可以列于高层管理者,因为他以整体的绩效为己任。”。 最好的txt下载网

序言(9)
管理是一种崇高的使命,是一种实务的综合,更是一种责任的承诺,使得组织能永续经营。
  做对的事情
  20世纪管理最重要、独特的贡献,就是制造业将劳工的生产力提高了50倍之多。21世纪管理所能做的相似的贡献,就是提升知识工作与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德鲁克如此描述和期许着。
  1959年,德鲁克在《明日地标》(The landmarks of Tomorrow)一书中发明“knowledge worker”(知识工作者)这一名词。他写道:“身处这种知识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都必须是负责任的决策者,都必须把自己看成经理人。”而经理人的正确定义则是:“负责知识的应用与绩效表现的人。”
  有别于过去的体力工作者,知识工作者强调的是效能而非效率,体力工作者是以体力为主的工作者,但知识工作者却是脑力工作者。按德鲁克的诠释,体力工作者注重效率,是“把事情做对”;但知识工作者注重效能,是“做对的事情”。
  以效率取向的体力工作者可以用数量、成本来界定,以效能取向的知识工作者是以成果来衡量的。因为知识工作者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而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唯有通过另一位知识工作者,将这类产品当做“投入”,转换为另一种“产出”,才会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在工作上,也将是毫无意义的信息。
  ⅩⅩⅠ创造绩效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使命篇)》读者可以分成三部分研读。第1章到第14章是以“经济绩效”为主轴。设立目标不是仅有一个利润目标而已,正确的做法应包括八个经营领域:营销、创新、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物质资源、生产力、社会责任及利润等八个目标。但在设定目标时,要做三项平衡:目标必须依据可达到的获利能力取得平衡;目标必须在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之间取得平衡;各目标之间必须相互平衡。
  其次,德鲁克提出三个经典问句: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我们的业务将是什么?我们的业务究竟应该是什么?
  “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是由顾客来定义的。要问顾客是谁?顾客在哪儿?顾客认定的价值是什么?顾客会通过何种渠道购买?这是营销而非推销的做法。
  “我们的业务将是什么”着眼于顾客未获得满足的欲望予以创新,不论是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或是管理的创新及社会创新,无非以创造顾客为目的。
  对“我们的业务究竟应该是什么”企业必须有计划地舍弃。例如:我们究竟应该舍弃哪些现存的产品线及事业?应该跨入哪些新业务?
  界定企业目的与使命是件困难、痛苦且具风险性的工作。但是,唯有这样,企业才能设定目标、发展策略、集中资源、有所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