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挑战:德国的海洋之路 >

第6部分

大挑战:德国的海洋之路-第6部分

小说: 大挑战:德国的海洋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基地,为弥补这一先天不足,俾斯麦尽可能为德国谋取海外殖民地和海军基地。赫尔戈兰岛是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时从丹麦手中夺取的,这里距离德国最重要的威廉港不到一天的航程,是德国海军进入北海最佳的前沿基地。

    1888年6月,在位仅99天的腓特烈三世去世,其长子威廉腓特烈维克多阿尔伯特继位;1890年,俾斯麦离职时,德国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商船队和繁荣的造船业、航运业,但德国舰队仍然十分弱小。威廉二世上台,给德国希望发展强大海军、扩张海外市场的资本家们带来了希望,因为威廉二世也是一个大海军主义者。

    但是威廉二世对海权所抱的态度远远大于德国的能力,更大于俾斯麦为德国海军制定的发展速度,“如果舰队仅仅代表了一类异想天开的奇思,随之而来的必将是凄惨的战略后果”(霍华德比尔:《西奥多罗斯福与美国之崛起为世界强国》)。最重要的是,当德国开始发展海洋力量的时候,就意味着全球争霸,可能会成为全球强国——这相对于欧洲大陆战略被称之为世界战略——这就会触碰到长期在欧陆维持均势并在世界维持霸权的近邻英国。

    德国的战争思考

    既然决定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改弦更张为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那么德国就必须要考虑可能会爆发战争,并做好战争准备。

    实际上,早在俾斯麦时期,德国陆军就已经考虑如何进行战争了。

    在普鲁士卓越的陆军基础上,俾斯麦时期,在总参谋长赫尔姆特冯毛奇(老毛奇)领导下,完成了近现代军事革命,培养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陆军——这是一个十分完善的军事体系,其军官团队伍、后勤补给系统、战略机动能力等都是世界各国效仿的楷模。同时,毛奇根据大陆政策也制订了两线作战的计划,但总体而言也是防御性的,即核心目的是为了维持现状(也就是维持欧洲均势),用以抵御德国东西两线国家的联合进攻。早在普法战争后,德国军事家们就开始讨论德国两线作战问题,毛奇曾写道:“目前的政治形势迫使我们预见到,最近的将来我们将在两条战线上进行战争。”为此,德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国内铁路建设,以便快速调动军队,“一方面对付随时准备进攻的敌人,另一方面对付动员迟缓的敌人。我们能否调动我们的大部分作战兵力先去对付一个敌人,然后再去对付另一个敌人,仅仅取决于定下决心是否及时。”但是,普法战争的经验后来又使老毛奇很快改变了想法,1871年春他就得出了不能在两条战线上进行速决战的结论,他认为德国“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以一次迅速而成功的进攻摆脱一个敌人,然后再去进攻另一个敌人。我们刚刚认识到,要胜利结束对法国的斗争是何等艰难”。1890年5月,他又一次强调说:“几个欧洲国家将开始交战,它们已空前未有地武装起来了。其中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在一二次进军中被削弱到认输的地步。”不过,老毛奇不能同时在两条战线上进行速决战的警告在后来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米△花△书△库△ ;__
第16节:
    为解决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德国总参谋长施里芬制订的“施里芬计划”(亦称“对法战争备忘录”)提出,利用德国位于欧洲中心的地理,可以先将俄法两国分隔,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计划认为,德国的主要敌人在西线,所以应该把战略重点放在西线,并以速决战和先发制人的手段,集中优势兵力,在4至6周内击败法国,然后利用铁路迅速挥师东进,再击败俄国,争取在2至3个月内赢得战争。显然,“施里芬计划”是从大决战的思想出发,而且必须在战前就拟定好各部队的行军计划、作战任务、攻击目标,甚至每支部队的军官都要清楚每天的行动大致目标,军队在经过铁路转移后,一下火车就必须毫不迟疑地向战场开进,并能立即投入战斗。而且,不论敌人是否发觉德军部队的行动,也不论敌方采取何种防御,都要不惜任何代价执行既定任务,以保证总决战的胜利。“施里芬计划”的核心就是不停地进攻,正如其所言,“现代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他认为,防御不仅与德国的战争史格格不入,而且也不符合德国士兵的性格;相反,进攻可以发挥士气,激励每一个士兵勇猛向前。

    在海洋方面,在俾斯麦时代为避免刺激英国,一直采取低调、弱势、近海防御姿态,不过德国也一直在悄然地谋求向海洋方向发展。早在1864年,当普鲁士通过普丹战争夺取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两个公国后,就着手开凿著名的威廉皇帝运河(即基尔运河)。这条运河开凿成功后,将体现出重大的战略价值——当时德国海军认为,由于波罗的海只有一个出海口,很容易受到英国海军的封锁,当这条运河凿通后,德国海军力量在战时可以迅速在波罗的海与北海之间安全转移,而不必受到斯尔格拉克海峡(丹麦与挪威之间)的限制。另外,这条运河还有利于以弱势的德国海军应对优势的英国海军,因为当英国海军规模只有不到2倍于德国海军实力的情况下,英国海军难以同时封锁海峡和运河两个出海口。

    俾斯麦时期的德国海军防御策略虽然是低姿态的,但却也符合德国的海上安全需要,其海军依托海岸掩护,能够有效保护重要出海口和港口。当然,这时的德国海军还远不具备公海航行和作战能力,不能保护其海外殖民地和打击敌国海上交通线。不过,在海军建设思想以及战略思想方面,德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仍没有形成清晰的、切实可行的海军指导思想,更没有制订出像“施里芬计划”那样明确、切实的作战计划。

    从全球地缘政治来看,德国和整个欧洲国家处于欧亚大陆西端,地缘政治学称之为内新月形地带,也叫大陆边缘地带。这种地理环境是陆上强权和海洋强权争夺的中间拉锯地带,对当时德国影响最显著的是两大因素,一个是强邻环绕,二是潜力巨大。决定了德国外交的复杂局面和德国的复杂命运。

    在俾斯麦的外交策略中,防备俄国和法国始终是重中之重,基于英国与法国和俄国在全球殖民地利益中存在深刻矛盾,因此德国与英国就存在合作的可能。在俾斯麦看来,他认为如果政治、经济的强制因素注定了法国和俄国是德国的两个敌人,那么德国就应该尽一切努力来与英国结盟。但是,俾斯麦也担心英国的自由化思想会影响德国内部,他曾说:“帝国内部的一种自由主义化的发展,是可能从德英合作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在他执政期间,并没有将德英合作作为重点加以努力。
第17节:
    为了不触怒英国,俾斯麦执政期间拒绝了国内海军派要求建立远洋舰队的主张,只保持近岸防御型海军,直至19世纪80年代,德国海军只装备了少数铁甲巡洋舰,主要力量是鱼雷舰和海防舰艇。但是威廉二世时期制订如此庞大的殖民计划,当然要依靠强大的海军——威廉二世曾说出豪言壮语:“我不把我的海军建设到和我的陆军同等水平,我绝不停息。”首相比洛也说德国必须要成为一个海上强国,这样,德国才能自由地保护我们的海外利益,既不受其他海上强国的影响,也不管它们有何选择。因此他主张建立一支能够发动攻势,而不是单纯防守海岸的强大舰队。1894年,他写道:“没有一支能够发动攻势的舰队,德国就不可能发展世界贸易、世界工业,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公海捕鱼、世界交往和殖民地。”

    但是,德国应该建立一支什么样的海军呢?

    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海军热潮,德国出现了很多海军著作,但是大多数都是平庸之作,能称之为“德国的马汉”的只有曾任基尔海军官校校长的马特查恩中将,在其所著《海军战争》中认为,“现在所有文明大国都必须仰赖全球性的商业,而且即令是大陆国家也已日益暴露在海战的威胁之下”。但他认为巡洋舰在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后已经被证明作用被夸大,只有在掌握绝对的制海权之下,巡洋舰的威力才能得到发挥。在其海权思想中,与马汉有相同观点的是,他也认为海战是掌握制海权的核心,换言之,他的理论是要求集中舰队与敌国进行具有决定性的战役,“无论何时何地,或为何种目的,制海权本身都值得一战”,所以,他的结论就是:“海战实为海军战争整个系统的基石。”马特查恩的理论成为威廉二世与提尔皮茨建设大海军的理论基础,但是,其理论明显是马汉海权论的“德国版”,并无过人之处,也没有更适合德国这个陆权国家的海权思想诞生,这实际上表明德国没有稳定、可靠、能真正指导海权和海军建设的思想。

    受19世纪中叶法国思想家的影响,德国海军主义者中还有一个“青年学派”,该派并不主张与主力舰占有优势地位的舰队进行决战,而是认为应当倚重外海的巡洋作战。所谓巡洋作战实际上就是一种利用劣势舰队与优势舰队进行非对称作战的战略。这种战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未曾得到实践,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曾经策划了“大西洋巡洋战”,实际上就是这一学派理论的应用。

    德国海军思想家沃尔夫冈魏格纳中将在其理论中提出衡量海军力量的标准。魏格纳曾在公海舰队中担任炮术官,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已经是第一战列舰分舰队首席参谋,后调任轻巡洋舰“雷根斯堡”号舰长。魏格纳曾经写过3份备忘录,这成为其理论的基础,后来以《世界大战中的海军战略》为名正式出版,成为海权论中的经典著作。魏格纳认为,海权应该包括三大要素:其一,战略位置,也就是地理因素;其二,舰队,这也就是攻击力因素;其三,一国进入海洋的战略意志,也就是国家战略因素。对于德国而言,其战略位置不利,但是按照理论,可以通过国家战略意志改变,也就是建造大海军,从而挫败敌人。不过威廉二世时代末期的参谋长冯勒维措夫海军上将对魏格纳的理论嗤之以鼻,称其为缺乏进攻精神、对地理学鬼迷心窍的“吹毛求疵者兼中学教师”。但是,这位“中学教师”却指出了英国对德国的海权优势:“在战争爆发时已然处于最佳战略位置。它的贸易生命线位于大西洋,从易北河口出发的德国舰队对此鞭长莫及。另一方面,英国人却可轻轻松松地在英吉利海峡和苏格兰外海切断德国(通往大西洋)的贸易航线英国的制海权得到了饱和状态”。因此,他称北海为“死海”,因为英国海军可以通过封锁把北海变成一个毫无战略价值的、英国的内海。德国打算通过控制北海来达到控制大西洋,就像是通过四面环陆的里海控制大西洋一样。
第18节:
    魏格纳认为,德国实际上有3个选择:其一,只满足于控制波罗的海,这样可以获得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资源,同时可以压制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因为俄国在此地的舰队远不如德国舰队,而且水域狭窄,即便通过陆军也能够控制。但是,这一选择等于放弃大洋,那么德国远在非洲、中国山东以及太平洋岛屿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