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提升领导讲话魅力的10大谋略 >

第24部分

提升领导讲话魅力的10大谋略-第24部分

小说: 提升领导讲话魅力的10大谋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子的名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善假于物”常被人用于工作和学习中,其实在领导的讲话中,巧妙地“假于物”,也会收到奇妙的效果。
  善借,就是要善于借用古人、名人、有权威之人的至理名言、事例来增强说服力。旁征博引的讲话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能引起听众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
  一位善于讲话的领导者,肯定是个善于旁征博引的人,在他的讲话中,经常会引用一些事例、典故,或者穿插一些历史知识、名言警句。通过引用,讲出来的话就形成一种博古通今的气势,增强感染力。
    1.借事
  有些道理,要纯粹从理论上来说明,用口号来呼吁,不但很困难,而且会让人感觉枯燥无味。而如果通过举一些事例来解释和说明,则既能有效地阐述观点,说明道理,让听众信服;又能让讲话内容充实,形式活泼,让听众感兴趣。
  借用事例,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也包括一些名人的事例,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确定主题,简单明确地说出观点之后,再选择能够支持观点的事例来展开论证。这里,列举几则借事的例子:
  而去年美国最大的超市就是沃尔玛,它是对美国贡献有2%GDP的首富公司,在它的6000多个供应商里面,有5000个是来自于中国,占所有供应商的80%。现在美国人学中文的急切的程度超过去学法文,以往我们讲电影,是美国文化的代表。但现在,中国的电影明星却向美国输出,在大陆有张艺谋,在台湾有李安,章子怡更是大家都认识。
  所有的数据和事实都说明中国正在快速地崛起。15年以前,美国认为浦东的开发是不可能的事,但现在却是亚洲金融的中心。欧美的经济学者都认为,以这种干劲和快速发展的程度,中国经济的实力在2015年将超过日本,而且在2039年会超越美国,这将是了不起的愿景和共同成就。
  这里,借沃尔玛80%的供应商在中国、美国人学中文超过学法文、电影明星向美国输出,来论述中国的崛起,增强了说服力。
  规划是城市的灵魂,有什么样的规划,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城市,城市化程度越高,规划的作用就越明显,规划理念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世界上的许多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城市都是某种规划理念的产物,意大利的罗马是“形式追随历史”的结果,美国的芝加哥是“形式追随功能”的结果,法国的巴黎是“形式追随艺术”的结果,德国的慕尼黑是“形式追随美术馆化”的结果。我们深圳这些年在规划方面,也有不少大手笔,也局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相形之下,仍然缺乏新理念,有的甚至走向“形式追随利润”。特别是特区外,规划的作用很弱,道路、建筑无序蔓延,城市化水平很低。
  这里,借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德国慕尼黑的城市建设,论述“规划是城市的灵魂”,感染力很强。
  在讲话中借用事例,需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具体。不能引用自己都不清楚、不完全了解的事例。更不能断章取义,为了拼凑事例而将一些完整的事件切割开来。同时,事例应该是具体的,不能是抽象的,应该有时间、地点、人物及部分细节描写。这样,可以让听众有如身临其境,去经历、去感受、去思考,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如果事例失实或本身就很难理解,听众不仅会对讲话产生怀疑或失去兴趣,影响讲话效果,而且对讲话者本身也会有所看法。
  2.新颖生动。生动才能吸引人,我们所引的事例应该新颖生动,离人们的生活很近的事,以使听众对材料感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所举事例应侧重于普通人普通事。因为伟大的人、伟大的事固然感人,但这毕竟与普通人的生活离得较远,引用过多不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如果举些凡人凡事,用群众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对听众更有说服力,效果会更好。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九、巧借(2)
尤其要避免老生常谈。有些事例几乎都成了论证某些观点的套话,比如谈到身残志坚就说说张海迪,谈到助人为乐就说雷锋,谈到秉公执法就讲包拯。这类的事例虽然不错,但不能每次必讲,用得太多太滥,反倒可能起不到论证效果。
    2.借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的历史、文学、寓言、成语、故事、传说等典故数不胜数。这些典故或优美感人,或朴实动听,或言微旨远,能给人以无限遐想,给人启迪,发人深思。典故以其特有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深刻性,对于论证观点,说明道理,吸引听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典故虽然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仍有极强的生命力,甚至还能散发出时代气息。在过去,我国士大夫在著书立说、闲谈交往中,如果不引经据典,将完全被人瞧不起,可见典故的重要性。
  典故的说服力是无穷的,因为它们都是千百年来历史证明了的事实,比如要说明“兼听则明”的道理,还有什么比引用唐太宗从谏如流,比唐高祖广纳众议的典故更具说服力呢?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就有这么一段: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天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当然,引用典故也不是毫无节制的,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要贴切。引用典故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观点、深化内容,所以要恰到好处,贴切自然。不能过于频繁,更不能生搬硬套,以免东施效颦、弄巧成拙。
  二要适当加工。有时在引用时可以根据讲话需要,进行适当的修饰加工,或者取其某个意义,找出该典故与所论述内容的结合点,并进行必要解释,以达到讲话目的。
  三要有来源。说明典故的出处,就会给人真实可靠的感觉。有时,还需对典故产生的背景作出必要交待。
    3.借言
  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有着较强的说服力。因为这些名言名句,或是他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或是他们智慧灵感的闪现,往往富有哲理,发人深思。有些名言名句,不仅极具艺术价值,而且极具影响力。在讲话中引用名言名句,无论是对于增强说服力,还是增加讲话的感染力,都是很有帮助的。如某领导在讲无私帮助的问题时,引用“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进行论述,简洁明了,说理深刻,并且给人美的感觉。有位领导同志在“企业评政府”的讲话中引用了《梁史》中“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这句古语,简洁、深刻地说明了“企业评政府”、“下评上”的意义,与会者听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运用“引言”,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引用原文。如薄熙来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所讲党课中有这样一段:
  怎样看待人生?曹操讲,“人生苦短,对酒当歌”。苏东坡有句话,“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在时空两大维度中都是非常渺小的,转眼就过去。人生观正确的人,一辈子可以活得很充实,很积极,可以干出很多有意义的事。如果在人生观问题上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稀里糊涂就过去了,最后什么也不是。
  

九、巧借(3)
奥斯特洛夫斯基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这段话家喻户晓,当年所有的年轻人都抄在本子上。雷锋有一段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当时年轻人都将此奉为经典。马克思十七岁时就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先哲、英烈们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应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这里引用曹操“人生苦短,对酒当歌”、苏东坡“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来谈人生意义,说理性很强。
  2.善于用自己的话陈述。如一位县委书记在县委县政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敢抓敢管,就是我们的领导干部首先自己要硬起来,要挺直腰杆,敢于得罪人。现在有一种老好人的作风和心态,不敢抓,不敢管,怕得罪人,驴粪蛋八面光,我觉得这是为政之德的大问题,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的原则性问题。如果我们的干部都怕得罪人,都去卖人情,那我们就谈不上对党和国家的利益负责,就谈不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我们不敢于得罪一小部分应该得罪的人,就会损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我看了《郑培民》这部电影,其中郑培民的一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有人劝他,湘西那么大地方,你一个人努力能算什么,郑培民说,如果大家人人都努力一点,事情岂不是好办了。同样的道理,引申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如果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行动起来,敢抓敢管,尽职尽责,就没有那么多需要你去抓、去管的现象和问题了,也就没有那么多需要得罪的人了。作为配套,我们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奖励和保护那些敢抓敢管,敢于得罪人的同志,弘扬正气,形成正确的导向。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下基层时也有一段讲话:
  要获得群众的信任,主要靠平时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好群众工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