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职场潜规则 >

第2部分

职场潜规则-第2部分

小说: 职场潜规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事例在职场中随处可见,许多人老怀着各种各样的梦想,试图去改变自己的人生,最后却成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笑柄。那到底是什么阻止了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呢?我想大家听到的理由多如牛毛。比如说想去开个公司,但没有足够的钱;想努力做些业绩,却没有机会;想去跳个槽,但觉得条件还不够成熟等等。这也是许多人的弱点,对于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事业,他们习惯于将它束之高阁,而把每天的时光和精力花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上,最后让梦想胎死腹中。而他们对于梦想的落败,很少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往往都是习惯性地寻找某个外在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一下,舒口气,然后继续过自己平庸的日子,让梦想躺在身体里的某个角落呼呼大睡。
其实,空谈的梦想就像迷药一样,听起来很完美,似乎一下把自己提升到一个高度,好像真的一段时间后就能脱胎换骨,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其实,一个不付诸行动的梦想往往易让人活在一个精神世界里,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高,一些平淡的工作他们已没有兴趣,整天活在自己的梦想里作茧自缚;而且由于看不起身边的平凡工作,最后连个平凡人士也不如。
在北京有一位很有意思的人士,他20世纪90年代毕业于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在那个大学生如天之骄子的年代,他并没有去参加工作,而是去研究自己的一个梦想——城市规划,梦想通过空洞虚无的理论来规划城镇建设,解决各式各样的社会难题;他也不断地在规划自己的人生,梦想在35岁前出版自己的巨著,40岁前娶妻生子,45岁前创立自己的基金,60岁前写回忆录……一生似乎规划得非常漂亮。然而到现在年近四旬,却一分钱也没有赚过,整天靠朋友接济,那本巨著至今还没见个影子。最后他成了被人们嘲笑的人。
所以说,有梦想不一定能成功,它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梦想能否真的将你带向成功,关键要看两点:一是你所设想的梦想是否可能实现,一个空洞的、虚无缥缈的梦想给人只有误导和迷惑;二是美好的梦想你有没有将它付诸行动,没有行动支撑的梦想是空谈,是白日梦;甚至像迷药一样迷惑你的一生。而要让梦想转化成现实,那就需要你的勇气和行动;很多有梦想的人之所以失败,就是他所梦想的和自己每天做的并不一致,脑海里憧憬着梦想,但每天手头上都是做些与之毫无关系的事情,最后让梦想胎死腹中。
3。尝试新环境,发挥自我价值
显规则:许多人认为当前的工作就是他们所能做的工作,当前的薪水就是他们所能得到的报酬,所以,人们往往习惯于一个既定的环境,而很少尝试换一个环境改变自己。
潜规则:不同的环境能发挥你不同的价值,在现有环境中,你可能会显得比较平凡,但如果换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环境,你潜能的发挥就能体现出你真正的价值。
许多职场人士都会面临一个困惑:自己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在一个既定的工作环境中,你的价值取决于你的工作、职位和薪水。付出了多少就该得到多少的回报,这是商品的价值规律,似乎也是职场的法则。很多人认为现有的工作和报酬状况就是他们的价值,他们常常把所得到的回报与自己的工作状况以及周围的同事相比,只要在公平范围之内,他们就乐意地接受,把在公司中升职加薪当作他们的追求目标;所以,人们常常把目光锁定在一个既定环境中职位和薪水的争夺,而很少思考自己的优势所在,自己的潜能是否有效发挥,自然也就无志于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这也是许多职场人士在一个公司中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的根源所在。
我认识一位同事,经济管理专业毕业,2000年本科毕业后就加入现在这家公司,在当年高学历人才稀少的时代,他具有很大的优势。那年公司虽然大,但正处于起步阶段,公司的各种标准体系还是一片空白,所以他把大量的精力耗在了公司品质体系的建设上,他帮助公司建立了ISO体系、COC体系、供应商管理体系和利器管理体系等等,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他为人过于要强,得罪了公司不少高层,所以多年来一直处在主管位置,月薪至今没超过5000元。他一直认为公司亏欠他太多,一直想要回自己所应该得到的待遇,但越是争取,却越受人打压和排挤,导致许多新进来的同事都与他平起平坐,有的甚至成了他的上司,苦不堪言。
这种事例在职场中并不鲜见,很多人已经习惯于一个工作环境,他们往往把时间和精力耗在平淡的工作中,白天上个班,晚上逛下街,过起朝九晚五的日子;有时公司给他升个职、加点薪就激动不已,认为自己比周围的同事优越一些,沉醉在自我满足之中。然而如果有一天,当他走出既定的圈子,去与同行或者同学相比,或许就会发现自己已与他们有天壤之别,有的人或许已经是公司高层,拿着巨额年薪,甚至自己当起了老板,像鹰一样在高空飞翔;而他或许已变成了一只在小树林里跳跃的麻雀。那是什么造就了这种结局呢?那就是处在不同的环境,能展现一个人不同的价值。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如果在肥沃的土地中,它或许能长成参天大树,而如果在贫瘠的土壤中,他可能永远长不大。
有一天,某禅师为了点化他的门徒,给了他一块很特别的石头,让他去菜市场卖。临走时,师父吩咐说:“你只是试着卖掉它,多去问一些人,看看它能在菜市场上卖多少钱。”
徒弟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围着石头想:这块石头可以当作家里的摆设品,也可以把它当作称菜用的秤砣。于是有的人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铜钱。徒弟垂头丧气地回来说:“它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
师父听了笑着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试着卖一卖,看看能值多少钱。”从黄金市场回来后,徒弟兴奋异常:“这块石头好值钱,有人乐意出到5两银子!”
师父听了又微微一笑:“现在你去珠宝商那儿,看看它又能值多少钱。”到了珠宝商那里,徒弟简直不敢相信,有的人竟然乐意出5两黄金,他不愿卖,人们就继续抬高价格——他们出到10两、20两,甚至有的说:“你要多少就多少,只要你卖!”他简直感觉这些人疯了,他自己觉得黄金市场的价已经足够了。
回来后,师父拿回石头对徒弟说:“我并不打算卖掉它,我只是要让你明白,如果你是生活在菜市场,那么你只有那个市场的理解力,你就永远不会认识更高的价值。”
处在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眼界,你也能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如果你处在一个不适合你的环境中,你只能表现出平凡的一面,正如古人所说:骐骥,千里马也,驱以扑鼠,还不如跛猫。只有找对了环境,你才能发掘出你的真正价值。一头驴子和一匹马到某磨坊去应聘推磨工作。结果,驴被选中,马遭淘汰。一年以后,这匹马被伯乐相中,成了远近闻名的千里马。磨坊的主人闻讯以后,后悔不迭地跑去对千里马说:“你如此能干,当初我居然没有聘用你,我真是有眼无珠呀!”“幸亏当初没被你聘用。”千里马说,“不然,我现在就不会成为千里马,而是变成一头推磨驴了!”
其实你目前的职业或许并非你真正理想的职业,你所待的公司也不是真正能发挥你价值的公司,那么,你应该找到你的优势和对工作的兴趣点,发挥你的潜能。例如,你做人力资源工作,却很有口才,你或许应该去尝试一下市场开发、培训方面的工作;如果你经验丰富、能力比较强,你应该及时跳槽到一些业绩、待遇好的公司,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现处公司每年几百元钱的加薪上。很多职场成功人士就是在跳槽与职业转换中不断地挖掘出自己真正的价值;要知道,生命源于运动,而不是在一个地方永久地静止。
4。今天的选择决定了你的未来
显规则: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只顾现在,很少考虑未来;他们认为今天的选择只是当前的事,而与未来没有多大的关联。
潜规则:人生是一个过程,今天的选择已经决定了未来的职业发展路线,自然也就决定了你的未来。
人的一生可能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可真正决定你职场命运的往往就那么几次,而对于这几次关键的选择,如果把握失当,可能会对你的未来产生莫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过程,今天的选择已经决定了明天要走的路线,既然路线已经定了,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你的轨迹和成就基本上也限定了,当你意识到你已经选错路的时候,你已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已经牺牲了许多优势和机会,这好比考试写语文作文一样,写了一大半了才发现跑了题,这时候想把整个作文的架构调整过来,那是不可能的。这也正是人们所说的那样: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始之前做好正确的选择,也就自然走上了成功的大道。
有三个人,分别为美国人、法国人和犹太人,同时被关进一家监狱里,要在里面服刑5年。出于人道主义,监狱长让他们每人提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就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喜欢浪漫,于是要了一个美丽女子作伴。而犹太人要的却是一部能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五年转眼过去了,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他手里抱着一个小男孩,身后那位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那位犹太人,只见他紧紧地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谢谢你的那部电话!这五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翻了好几番,为了表达谢意,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的确如此,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也是我们以前的选择所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选择也将决定我们以后的生活。职场生涯也一样,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同学聚会时会让很多人感到惭愧和伤感,大学时代的专业、起点基本上是一样的,内心的感觉也是彼此平等的,可是工作几年后再聚首,有的已成了政府官员,有的成了科学家,有的成了企业家,而有的却还在别人手下打工,过着平庸的生活。看似天壤之别的差距,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毕业后各自的追求与选择不同,你选择了什么样的职业,几年后你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记得我导师曾给我讲过他的一段经历:
几年前清华大学的一次校庆,他的清华同学一半多回来参加了校庆。几十年不见,虽大家都有点两鬓霜白,但不少已是当今社会的佼佼者,有的成了市长,有的成了院士,有的成了大企业家,唯有一个在湖南工作的同学惭容满面,郁郁寡欢。在吃完聚首会餐后,有人提议每人捐一万元给母校,那位在湖南工作的老同学跳出来反对说:“凭什么要我把一年的工资捐献出去?”原来他还在湖南的一个乡政府工作,工资至今还是800元一个月。当年毕业时,许多同学选择出国或去企业,而他选择了回家乡的乡政府工作,在一个狭小的发展空间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
现实就是那么残酷,等到了结局的时候才反思自己的选择错误,那一切为时已晚。所以,对于刚步入职场的人士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