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因缘际会-走进EMBA >

第11部分

因缘际会-走进EMBA-第11部分

小说: 因缘际会-走进EMBA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素,时间要素,人才要素,资金要素,原材料要素。第一个时间要素就是我们过去讲的先机。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往这儿一坐,别人要想再坐这儿,是不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等我们是不是也是代价?时间是有成本的。同样谁先占领市场,谁就占有优势。过去我们往往不注意先机的问题,中国人的时间是可以随便浪费的。第二个就是人才要素,一个企业一定要有很好的人力资源,但是,都是当CEO的不行,必须有人当秘书。第三个就是资金,能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而且成本要最低。第四个就是我们做钢铁行业一定要提供物美价廉的原材料。  第四,机制。国有企业也好,民营企业也罢,根本的差距在机制上,就像我们大厦的结构一样,结构不好,装修得再好也没用。一样的道理,我们国企差就差在机制不行,没有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人积极性的调动不光是管理的问题,机制也很重要。过去100%用精神因素来调动,干活时的积极性也不高,而现在是哭着喊着要活干,为什么?涉及自己的利益了。  第五,管理,我认为国企的管理一点都不差,制度规章都很严格。  那么企业单位也好事业单位也好,你有没有竞争力是五大要素的综合,少一个都不行。我们现在给企业做咨询,已经上升到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这个层次了。我们每次都讲,每个企业不一样,定位不一样,技术不一样,先机不一样,资源不一样,管理不一样,必须个性化分析,而不是统一模式。这个原理可以应用到每个人,当时我进规划院的时候,大家并不看好我,短短几年时间,都改变了,大家基本都信服我,为什么?因为我从未放弃过学习,“学习是生存第一需要!”国企真的没希望了吗被问到到国企的原因时王涛说:国企是做企业的人一种无法回避的经济体制。我要了解国内各类企业的运营模式,就只有走进去。  经过了自主创业、外企上市的阶段后,我来到了XX…一个典型的国企。转瞬已有一年,这期间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国企会步履维艰。  在这里,我看到从高层到中层,乃至大多数员工,大家都认为每天最大的工作成绩,不是做成功一个项目,不是开发一项优秀的产品,而是维系了一张无比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在这里,我看不到最起码的制度,大家做事只凭着一种模糊的感觉。从每个工作人员身上,我感受最深切的,不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特区速度”,而是“对内推脱,对外含糊”、“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生存哲学。企业如同一盘散沙,你甚至很难在有5个以上工作人员参与的讨论会上达成共识。  更令我吃惊的是,如此庞大臃肿的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管理却非常滞后和薄弱,宛若死水一潭,该出的出不去,需要的进不来。每年通过分配、企业间交流进来的少数新鲜血液,也从进入企业的第一天就被老员工们“培训”出了少年世故。每每看到新来的工程师年纪轻轻就熟练地推诿、扯皮,在工作中勾心斗角,我感到无比痛心。  你问国企真的没希望了吗?不。平心而论,XX作为一个国企,拥有同等规模的民营企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资源…且不说国家给予的雄厚资金支持,仅在人才储备、资源积累方面,这个企业就如同坐在一座金矿之上。只是因为没有现代管理理念,更没有系统化的制度与培训,这种资源所拥有的优势没有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动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变为昏昏欲睡的状态。只要管理上去了,它的面貌一定会大为改观。  首先是建立管理制度,打破原有的部门建制,明确每一个小组的工作目标;从第一领导人开始,要学会授权,真正的授权,明确责权利,强调执行,以目标实施效果为衡量标准,淡化人际关系。  企业领导应该是最大的销售人员和市场人员,而不应该是一个汇报链的最高端。由于利益关系,各个层次都会有利用人性弱点阿谀拍马的机会主义者。如果只是听取单向反馈回来的汇报,久而久之,领导就很容易陶醉于被赞美。所以他应当多接触最下层员工及客户,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的具体效果,这会形成一个企业健康循环的信息链。  还要改变经营理念,改变以往以科技为主导的观念。企业不是研究院,它应该是以市场为主导。仅靠技术是无法使一个企业生存的,虽然仍然要以技术实力为后盾,但一切都必须与市场接轨,调整资源配置。  同等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培训,要使每一个员工都具备“合作”的观念,以工作为共同目标,交流协作,减少内耗,共同追求团队的高效率。  在中国的环境下,团队合作精神并不容易实现。我们的文化取向,一方面崇尚人与人之间“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另一方面又向往我自横刀立马,出人头地,“宁做鸡头,不做牛后”,缺乏合作意识。怎样打破这种局面,使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干成一件事必须通过团队合作,进而使他们投身于一个团队中,这在中国将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话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国企老总的心声(6)
在培训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激发员工个人的进取意识。他们在国企环境下的工作生活学习已经被格式化。他们认为环境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热衷于人际关系中的圆滑而不是工作能力的施展提高。但我深信,即使是在一个暮霭沉沉的氛围中,每一个人生而有之的对成功与自由的追求同呼吸的本能渴望一样,是能够被唤醒的。要使每一个人意识到消极不仅会给团队带来损失,更会给个人带来损失。懒散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加无能无用。生命的时光是短暂宝贵的,任何便宜都补偿不了虚度的光阴。积极的行动既有利于他人,更利于本人积累才智,走向成功。  人是为创造奇迹而生的。当每个员工都希望通过工作培养自我、挑战极限时,国企焕发生机的时候就到来了。  

现实中的管理方式(1)
企业健康与否的鉴定派工作组进入到老大难单位调整,确实是一个好的建议,依据心理学医生的经验:越是问题大的人,心理越不健康,治疗起来也就越困难。然而心理问题不严重的人,不是简单的治疗心理的问题,而是更容易改变他们的身体状况。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如果希望了解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如何,就静心聆听一下企业内部人员抱怨的内容。经营不善的企业,你会听到最底层的抱怨内容…比如工作环境很差啊,为何这里热啊,为何不付我工资啊?对于健康的企业,抱怨声也会有,而抱怨的内容超越个人的焦虑,是更高层的内容,比如这里的安全设施要加强,我觉得自己的能力没有全部发挥,这些工作为何要从这里开展等等。  实际上,我们不是因为自己的失败而进步,而是因为别人的失败提醒了我们。“我再也不会这样做,我再也不会重复这样的错误了。”实际上,一个人能不重复第一次的错误就是最聪明的人,而我们大部分人是犯了再犯,这样才悲哀。为什么说别人的失败可以提醒自己呢?你是否发现,你获得成功的时候,大部分人是不能与你分享的,无形中你会更加孤独和被人莫名其妙地攻击和妒嫉。因为你的成就让其他人特别是与你同行的人看到了他们自己的失落。然而你跟别人谈及自己的失败,会得到许多人的同情。别人不仅会因为你的失败而找到知音,而且还会从中看到自己不愿意证实,或者自己没有发现的教训。  中软副总经理徐洁说:“我的同学个性鲜明,有绝对的优点,也有绝对的缺点,反差巨大。”同时也让我想起一位上市公司的老总对我说:“那些对领导阿谀奉承的人,往往会对下面的人发狠。”为什么?因为人们的生存必须在一个支点上平衡,不然就会失衡。一方面的极端必然造就他另一方面的极端。比如一个举重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发达肌肉和力量,使人不能像体操运动员那样灵活和优美。一个人天生丽质,会给她带来比别人来得容易的机遇和机会,也必然让她在成长过程中忽视对其他能力的历练。  人力资源中最实用的四种管理方式一、100只雄狮计划听了惠普人力资源案例介绍如何最有效运用企业的人才,李建业的企业采用了惠普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实施了“100只雄狮与10只绵羊”计划。具体做法是:把公司几百个员工整体做比较,挑选出100个最优秀的员工,再挑选出10个最差的员工。对前100只雄狮,公司给予最好的重视、训练与培养。对那10只绵羊呢,公司采取淘汰制度。这样下来,整个企业的综合素质就提升了。  二、人力管理ABC身后有一个大企业的台胞黄明泰认为,老板的工作就是创造资源及分配资源,创造资源就使资源更合理更充分地得到利用,所以要不断创新;在资源分配上,ABC考核计划是使他受益很大的一项管理方法。什么是ABC人事考核制度呢?黄明泰把员工按照A类20%,B类70%,C类10%分开。淘汰10%的不合格者,将企业创造出来的利润奖励20%的优胜者。在招聘过程中,黄明泰很看中自己的直觉。他认为发现每一个人的动力、热情起源于何处非常重要。如果把人生看做一个舞台,一个演员太看重来自台下观众的掌声和反应,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一个演员努力尽职,即使被别人挤到了舞台下面,还会给自己打气鼓励,自己给自己掌声,其来自于内心的动力、激情源源不绝,这样的人就是强者。就比如盖房子,在太阳暴晒下每砌一块砖头都认为自己在流汗、在受煎熬,如果一生从事这个行业,我们会早早地被累死、压死。但是如果每砌一块砖头我们就想到我的父母、我的老婆孩子、我的亲人们就快有房子住了,多砌一块砖头离盖好的房子就近了一步。当我们的境界升华时,人就会变得快活,尽管同样辛苦,你已经开始在享受过程。  三、被忽视的定律:80/2080/20定律让张富淳受益匪浅。他把这个定律应用到市场,应用到客户,应用到自己企业的管理方式中。什么是80/20定律呢? 这要回溯到1897年,名叫维尔佛雷德·帕雷图(Vilfredo Pareto)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在考察19世纪的社会财富和收入布局状况时发现一个现象。顺着自己的好奇心,他开始从多个领域中采样论证自己的发现的准确性。如果说他发现了财富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并不稀奇,而他由此提出了两点重大的意义。  1。 用数学关系中的百分比来测量人口总数中得到财富的人数的比率,与他们在社会上所占财富的比率呈现一致性。简单来说,社会上相当于20%的人口占有全社会80%的财富。意义并不在于这个百分比数字,而是这个定律可以预见出社会财富分布状况,就如:10%的人掌握65%的财富,5%的人掌握50%的财富。  2。 让帕雷图激动的是,他的发现不仅适用于意大利,而且他对欧洲几个不同国家进行的测算,结果都吻合。  然而帕雷图的发现并没有得到世界经济学界的重视。直到1949年哈佛哲学教授乔治·K·齐普夫(George K。 Zipof)在论文中提到后,才引起注意。齐普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