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九重紫 >

第187部分

九重紫-第187部分

小说: 九重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派人给您送了张请帖,想请您今天晚上到醉仙楼喝酒,请您务必光临。”



窦世英一听就知道徐志骥多半是有事要求自己。



他向来奉行“与人方便即是与己方便”,可这个时候。他哪有心情和徐志骥去什么醉仙楼喝酒!



他想了想,道:“你去跟送信的人说,我家中有些琐事,不便去醉仙楼饮酒,多谢他的好意。若是他另有要事相商,请他不妨到家里来喝杯茶!”



小厮应声而去。



窦世英继续和窦昭说着之前的话题:“……你有没有特别想去的地方?我让高升陪你们一起去。”



如果不是有舅母,孤男寡女的不方便,过两天是休沐,他就陪着女儿一起去了。



窦昭说了几个地方,又觉得不妥。笑道:“哎哟,这事也不急。等我和表姐商量好了再说。”



窦世英见她心情不错。心里也跟着高兴起来,道:“我记得你最喜欢印石了,小时候到我书房里见着了就不愿意松手,非要抱回自己屋里藏着不行。过几天我陪你去玉宝轩看看,在京都,他们家的古玩玉器做得很有些特色,比我们家积芬阁的货色还要好……”小心翼翼地哄着窦昭高兴。



窦昭那时候心里有气。专找了父亲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哪里是真心的喜欢。现在想起来倒觉得有些好笑。不过,机会难得。能跟着父亲去玉宝轩见识一番也不错。



她笑着问父亲:“不是说我们家积芬阁是天下第一吗?怎么那玉宝轩的东西比我们家的还要好?”



“我们家的积芬阁胜在品种齐全,高中低档的都有,各大州府都有分店,若是在南京分店看中了什么要送到杭州,积芬阁还可以帮着代送,因而名气大。可若是论东西好坏,却比不上玉宝轩的精致……”窦世英正细细地向窦昭解释,那小厮又闯了进来,禀道:“七老爷,徐大人的随从来回话,问今天下午来拜访您可不可以?”



窦世英不由“咦”了一声,喃喃地道:“什么事啊?这么急!”



窦昭忙道:“爹爹,您有事就去忙您的吧!我正好去舅母那里坐坐,问问舅母和表姐想去哪里玩。”



窦世英也不勉强,回了书房。



用过午膳,徐志骥带了个年约五旬的青衣文士来。



窦世英见那文士衣饰光鲜,腰间垂了一块通体无暇的和田玉玉佩,面色红润,小指甲蓄了寸余,一副养尊处优的老儒士模样,不由暗暗奇怪,不动声色地请两人坐下。



没等小厮上茶,徐志骥先告了个罪,道:“没得万元兄同意,就冒昧前来,实在是急火攻心,还请万元兄多多谅解。”



徐志骥所求,恐怕与这青衣文士有关。



窦世英思忖着,笑道:“你我同在翰林院为官,本就应相扶相济,志骥兄言重了。”



两人寒暄了几句,徐志骥把那青衣文士介绍给窦世英:“这是我的同乡,姓陶,名持,字器重,如今在英国公府上做幕僚。早年我来京都参加科举,曾受过陶兄的恩惠。如今陶兄有事相求,我位卑言微,只好来求万元兄帮忙。”说着,起身朝着窦世英长揖,“还请万元兄无论如何也伸手相助。”



那青衣文士见状,也忙起身给窦世英行礼。



“快快请起!”窦世英忙扶了两人,道,“志骥兄,你是知道我脾气的,大家同在京都游宦,能认识已经是缘份,只要我能帮忙的,我义不容辞。”



徐志骥正因为知道,所以才敢带了人冒昧前来。



他赧然地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



原来。这陶器重有个行商的内侄,年前在北直隶的保定府卷入一宗盗窃案,陶器重想请窦世英帮忙给保定府的人打声招呼。



窦世英知道,他们是想他扯着窦世枢的虎皮做大旗――窦世枢是刑部尚书。



陶器重生怕窦世英不愿意帮忙,忙道:“我那内侄向来忠厚老实,家有余资,不可能做出盗窃案来。若是能还他一个清白,定当重谢。”



这种事多了。窦世英不可能为了几个银子助纣为虐,何况那徐志骥乃是两榜进士出身,又在翰林院为官,怎么都能想办法找到人给保定知府打个招呼,既然找到自己这里来,恐怕这所谓的盗窃案不是那么简单的,因而笑道:“说什么谢不谢,我先去问问,若是能帮得上忙自然最好。”



陶器重连忙起身道谢,感慨道:“我原想请英国公打个招呼。没想到英国公却说堂官不便结交外臣,颇多的顾忌。还是我辈读书人好。走到哪里都能遇到相帮相扶之人。”



既说明了他的主翁为何不帮他周旋,又奉承了徐志骥和窦世英。



徐志骥忙咳了一声。



平时说话挺妥贴的一个人,怎么这个时候却犯了这样的错?



既然是求窦世英,好好巴结窦世英就是了,提他做什么?



陶器重也觉察到自己失言了,忙转移了话题,说起京都近日来的一些逸闻趣事来。一时间气氛倒也很是融洽。



茶过几巡,徐志骥见窦世英眉宇间流露出几分倦意,就朝着陶器重使了个眼色。又说了几句闲话,起身告辞。



窦世英客气地将两人送出了书房。



仆妇们正在将贴着双喜的大红灯笼收起来。



陶器重就笑道:“不是知道府上是什么喜事?早知道这样,就应该提前几天来拜访才是。”



窦世英不免有些不自在,简短地道:“是小女出嫁!”



“哦!”陶器重却很感兴趣,道,“不知道令爱嫁到了哪户人家?”



窦世英神色间更不自然了,偏偏徐志骥是来喝过喜酒的,想到陶器重在英国公府做幕僚,即便不认识济宁侯也应该听说过,说不定还能因此拉近彼此的关系,笑着道:“窦大人府上的娇客乃开国功臣济宁侯之后,长得一表人才,还没有及冠就袭了爵……”



现在姐妹易嫁的事还没有传出去,窦世英生怕徐志骥再继续说下去到时候惹人笑话,忙说了句“志骥兄夸奖了”,打断了徐志骥的话。



徐志骥见窦世英一副不愿意多说的样子,想着多半是这个女婿不怎么讨窦世英的喜欢,笑着顺势而下,打住了话题。谁知道陶器重却略带几分谄媚地道:“窦大人真是好福气!次女都嫁得如此好,进门就是侯夫人,想必大姑爷也是卓尔不群。不知道大姑爷是哪家的公子?”



窦世英为之气结。



小女,是指我女儿,不是指小女儿好不好?



这个陶器重,到底是不是读书人?



可人家问到脸上来了,他总不能不说话吧,否则岂不是让人怀疑这其中有什么蹊跷!



他只好道:“我膝下空虚,想把长女留在家里,一时还没有许配人家。”



那陶器重一听,两眼发光,忙道:“那窦大人是想把令爱留在家里招婿呢?还是准备遇好人家就嫁出去呢?”



窦世英听着这话中有话,不由得心头一跳,寻思着莫非这陶器重有适合的人选不成?



他缓缓地道:“正是没有拿定主意,所以才一直没有给长女说亲……”



陶器重听着兴奋地道:“窦大人,我想给令爱做个媒,不知道窦大人意下如何?”笑容十分的殷勤。



第二百一十七章说媒(加更求粉红票)



窦世英有片刻的心动,但他很快就抑制住了这种感觉。



这陶器重谈吐儒雅,相貌周正,看似谦谦如玉的读书人,却不时流露出几分谄媚之态,可见人品不怎么样。此时他分明是为了巴结自己才提出要给女儿做媒的,谁知道他看中的人家是怎样的德性?



总不能因为寿姑年纪大了,就随随便便地把她给嫁了吧?



他呵呵地笑了几声,把这件事给搪塞过去了。



陶器重见状也没有多说,和徐志骥一起告辞。



窦世英回书房里看了会书,小厮却跑进来道:“七爷,刚才和徐大人一起来拜访您的陶先生又折了回来,说是有要紧的事见您,请您无论如何也见他一面。”



他心中虽然不悦,但他性情温和,还是见了陶器重。



陶器重一见到窦世英就长揖到底,满脸羞愧地道:“窦大人,人要脸树要皮,当着徐大人的面,我实在是说不出口。我那内侄,并不是偷了别人的东西,而是因在保定府开银楼,和常叫了铺里师傅去打首饰的保定知府家的一位小妾有染,那保定知府有所察觉却寻不到证据,就胡乱找了个理由把他投了大狱。我在英国公府做幕僚,和英国公也算得上是宾主尽欢了,这件事,也曾求过国公爷,当时以为不过是场误会,国公爷还特意派人给保定知府送了张名帖过去,我们这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是那保定知府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国公爷也不好出面说情了。我没有办法,这才求到窦大人名下。



“他犯下了这等龌龊之事,我们也无颜给他求情。只是他上有六旬老母,下有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若他出事,这老母幼子只怕就没了生路,这才斗胆请窦大人出面,留他一条性命……”说完。陶器重再次一揖到底。



这还差不多!



窦世英思忖着。



只要能留下一条命,这陶器重再从中周旋,三、两年也就放出来了。



既然知道这是私怨,他就更慎重了,斟酌道:“我帮你问问再说。”



陶器重感激涕零,忙道:“我说要给贵府的大小姐保媒,却是真的。男方就是我的主翁英国公府的世子爷,今年十六岁。长得一表人才不说,骑射六艺,样样精通,生下来刚刚足月就承皇恩,封了世袭四品佥事,五岁承世子爵位,如今在金吾卫前卫任指挥使,正经的三品武官。家中又只有一个胞弟,几房远亲,清静得很。若不是定国公府出了事。蒋夫人又去世,世子的婚事怎么会拖到现在……”



定国公的事。人人皆知。



士林中多认为定国公死得很冤枉,不仅不认为他是个罪人,反而把定国公和关公相提并论,觉得他是曾贻芬和叶世培博弈的牺牲品。



宋墨是定国公的嫡亲外甥,无疑出身显赫。



窦世英立刻就动心了,窦昭若是能嫁出去自然比留在家里好。



他忍不住道:“此事当真?”



“怎敢骗窦大人!”陶器重端容,严肃地道。“我在英国公府十几年,在国公爷面前也是说得上话的人,断然不敢在这种事上口出妄语。”



虽说很多大户人家的公子小姐都是由家中信赖的仆妇牵的媒。可陶器重一副十拿九稳的样子,好像只要他一提,这件事就准成似的,反让窦世英生出狐疑来。



既然那英国公世子这么好,怎么会相中寿姑?



倒不是他枉自菲薄。而是勋贵和文官,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圈子。英国公府名声煊赫,就连他这样不怎么出去交际应酬的人都知道,而他不过是个从四品的翰林,堂兄虽然贵为内阁,却根基尚浅,两家又没有可以互相帮衬的地方,像英国公府这种屹立百年的簪缨之家,未必就看在眼里。



陶器重像看出了窦世英的心思似的,笑道:“实不相瞒,英国公府自蒋夫人病逝后,就一直没有主持中馈的人,国公爷无意续弦,就想为世子找个能当家理事的人,最好是能大世子爷几岁,持重大方,贤淑明理,温柔敦厚。谁知道选来选去,都没有合适的人家。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