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法言义疏 >

第34部分

法言义疏-第34部分

小说: 法言义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侃声。”注“论天”至“取也”。按:此亦弘范不欲子云于庄周有所訾议,故特曲解杨语,以阿其所好,而不复顾文义之不合也。注“欲问其义”。按:世德堂本“问”作“闻”。俞云:“李于‘愆’下出注曰:‘欲闻其义。’是‘愆’一字为句,或人问辞也。吴读同。然义实未安。‘愆’字当合下‘语’字为句。愆语,过愆之言也。过愆之言,君子不出诸口,咸曰‘耻言之也’,正得其义。或宋固以愆语连读乎?”按:俞说是也。司马云:“邹、庄淫诞之语,君子所不道也。”则温公固已作如是解矣。

    。。。

 ;。。。 ; ;
九 问明卷第六
    〔注〕防奸必有其统,揆物必以其度,察见至微之理,探射幽隐之情。

    或问“明”。曰:“微。”或曰:“微何如其明也?”曰:“微而见之,明其誖乎?”〔疏〕说文:“微,隐行也。”按:引伸为凡隐之称。经传以为显著之反。问明而曰微,犹问大曰小,问远曰迩,取相反为义也。“微而见之,明其誖乎”者,音义:“誖,布内切。”按:读为“孛”。说文“孛,●也,从●,人色也,从子。论语:‘色孛如也。’”是此。今论语作“勃”。刘疏云:“谓夫子盛气貌也。”广雅释训:“勃勃,盛也。”经传亦以“悖”为之。左传庄公篇云:“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杜注云:“悖,盛貌。”誖、悖同字,俗本作“浡”焉。然则明其誖乎者,谓明其盛矣也。中庸云:“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春秋繁露二端云:“夫览求微细于无端之处,诚知小之为大也,微之将为着也。吉凶未形,圣人所**也。”

    聪明其至矣乎?〔注〕在于至妙之人。不聪,实无耳也;不明,实无目也。敢问大聪明。曰:“眩眩乎!惟天为聪,惟天为明。夫能高其目而下其耳者,匪天也夫?”〔注〕目高则无所不照,耳下则无所不闻。言人高其目,则睹德义之经,圣人之道;下其耳,则闻刍荛之言,负薪之语。〔疏〕“聪明其至矣乎”者,司马云:“聪者,闻言察其是非;明者,见事知其可否。人君得之,为尧为舜;匹夫得之,穷神知命。才之至美,莫尚于此。”按:论语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本书孝至云:“孝至矣乎?一言而该,圣人不加焉。”此亦谓聪明之德,民所鲜能,虽圣人无以加之,故曰至矣乎也。“不聪,实无耳也;不明,实无目也”者,俞云:“两‘实’字皆当为‘是’。不聪,是无耳也;不明,是无目也。非实无耳、无目也。‘是’通作‘寔’,故尔雅释诂曰:‘寔,是也。’‘寔’通作‘实’,故诗韩奕篇郑笺云:‘赵、魏之东,实、寔同声。’然则‘实’亦可通作‘是’矣。”按:俞说是也。司马云:“愚者颠倒是非,反易忠邪,虽有耳目,何异聋瞽!”“眩眩乎!惟天为聪,惟天为明”云云者,音义:“眩眩,胡涓切,幽远貌。”按:说文:“玄,幽远也。”音义读“眩”为“玄”,故音释如此。荣谓“眩”读为“炫”,胡练切。广雅释训云:“炫炫,明也。”司马云:“物之视听,局于形声。天则听于无声,视于无形,发于心者,天必知之,故无若天之聪明也。目高,所以见远;耳下,所以听卑。”按:皋陶谟云:“天聪明自我民聪明。”郑注云:“天之所谓聪明有德者,由民也。”言天所善恶与民同。然则集众聪以为聪,是为大聪;积众明以为明,是为大明。高其目者,自我民视;“下其耳”者,自我民听。惟天能之,故惟天为聪明也。“匪天也夫”,御览二引作“惟天也夫”。

    或问:“小每知之,可谓师乎?”曰:“是何师与!是何师与!天下小事为不少矣,〔注〕巧历所不能算。每知之,是谓师乎?师之贵也,知大知也。〔注〕大知者圣道。小知之师,亦贱矣。”〔注〕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故不贵也。〔疏〕“或问”世德堂本作“或曰”。“小每知之,可谓师乎”者,前文言“微而见之,明其誖乎”,疑其近于小必知之之义,故更设此问。“师之贵也,知大知也”者,音义:“大知,如字。”按:论语云:“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集解云:“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一以知之也。”知大知,即知其元之谓。荀子儒效云:“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谓也,有所正矣。”杨注云:“‘正’当为‘止’,言止于礼义也。”礼义即大知之事。“小知之师,亦贱矣”者,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郑注云:“记问谓豫诵杂难、杂说,至讲时为学者论之。”小知即记问之学。注“致远”至“贵也”。按:艺文志云:“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政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孟坚以小道为闾里小知,与集解以为异端者不同。盖汉儒说论语如此。此注以小知为致远恐泥,与班义合。

    孟子疾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或曰:“亦有疾乎?”曰:“摭我华而不食我实。”〔注〕华者,美丽之赋;实者,法言、太玄。〔疏〕“孟子疾过我门而不入我室”者,少仪郑注、楚辞惜诵王注并云:“疾,恶也。”音义:“过,古禾切。”孟子云:“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赵注云:“人过孔子之门而不入,则孔子恨之。独乡原不入者,无恨心耳。以其贼德故也。”按:子云解此,与邠卿异义。摭我华而不食我实,以草木为喻;则过我门而不入我室,以宫室为喻也。论语云:“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又云:“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过我门之云“门”,即不得其门之门;不入我室之云“室”,即未入于室之室。过我门,谓尝附弟子之列;不入我室,谓不闻微言大义。乡原自以为是,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为其自弃,故不以其不入室为恨。外此,则凡行束修以上者,无不欲其由文章而进于性与天道之学。其有中道而废,则孔子以为憾。憾焉者,非憾其人,乃自憾启发有未至也。此自圣人悔人不倦之意,若以为所居之室,则过门者之不入,是其常事。古人相见之礼,先之以介绍,重之以辞令,无过门便入之理。及阶及席,事止升堂,更无无故入室之理。以此为恨,殆非人情。然则邠卿此注,实乖经旨。子云以为取譬之辞,于义允矣。但此孔子之事,而云孟子者,语见七篇,遂以为孟子之言。犹汉人引论语所记诸弟子之言,皆以为孔子。盖当时引述之例如此。“或曰:‘亦有疾乎’”者,司马云:“问杨子亦有所恶乎。”是也。“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者,音义:“摭我,音只。”说文“拓,拾也”,重文“摭”。按:“拓”或为“摭”,犹“跖”或为“跖”,今专以“摭”为“拓”,而以“拓”为“●”,音、义皆别矣。“华”谓文辞,“实”谓义理,“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谓但赏文辞,不研义理。“实”与“室”为韵。司马云:“皆谓小知浮浅之人,不能穷微探本。”注“华者,美丽之赋;实者,法言、太玄”。按:弘范解此,义极明憭。音义云:“不入室者,孟子疾之;不食实者,杨子疾之。近人注法言,误以‘孟子疾’为句绝。”音义所见法言注,未知何等。而此文宋注则云:“门与华谓法言,室与实谓太玄,言孟子七篇与法言为教一也,但无太玄尔。”其意殊不可晓。至吴司封乃解“亦有疾乎”为孟子亦有所短乎,遂以“摭我华而不食我实”为子云讥孟子之语。谓孟子与子云俱游于圣人之门,而不与同入室,孟子不言易,而子云准易,是以谓之。此则谬以千里,又不仅如音义所讥者矣。

    或谓“仲尼事弥其年,盖天劳诸病矣夫”?曰:“天非独劳仲尼,亦自劳也。天病乎哉?天乐天,圣乐圣。”〔疏〕“仲尼事弥其年”云云者,司马云:“弥,终也。言仲尼终身栖栖汲汲,未尝无事,盖天劳苦之,亦困病矣。庄、列之论如此”。按:说文:“沵,满也。”经传多以“弥”为之。汉书司马相如传:“弥山跨谷。”颜注云:“弥,满也。”“事弥其年”,谓年促事繁,事溢于年也。庄子大宗师云:“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曰:‘丘,天之戮民也。’”列子杨朱云:“孔子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民之遑遽者也。”皆天劳仲尼之说。“天非独劳仲尼,亦自劳也”者,司马云:“天日行一周踰一度,未尝休息。”按:易干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虞注云:“天一日一夜过周一度,故自强不息。”本书孝至云:“天道劳功。或问‘劳功’。曰:‘日一曰劳,考载曰功。’”是天亦自劳也。“天乐天,圣乐圣”者,于穆不已,天之所以为天也;学不厌,教不倦,圣之所以为圣也。各乐其道,何病之有?

    或问:“鸟有凤,兽有麟,鸟、兽皆可凤、麟乎?”〔注〕言凡鸟、兽之不可得及凤、麟,亦犹凡人不可强通圣人之道。曰:“群鸟之于凤也,群兽之于麟也,形性。岂群人之于圣乎?”〔注〕鸟兽大小,形性各异;人之于圣,腑藏正同。〔疏〕“鸟、兽皆可凤、麟乎”者,孟子云:“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然则万类之中,各有卓绝。谓人皆可以为圣人者,是谓鸟皆可以为凤,兽皆可以为麟也。“群鸟之于凤也”云云者,鸟、兽者,羽虫、毛虫之总称,凤、麟特其中之一种,形性各异,非圣人于民之比,不得以群鸟、兽之不可为凤、麟,证群人之不能为圣也。司马云:“圣人与人,皆人也,形性无殊,何为不可跂及?”注“言凡鸟、兽之不可得及凤、麟,亦犹凡人不可强通圣人之道”。按:世德堂本“及”作“而”,“凡人”作“凡夫”,“强”作“强”。注“腑藏正同”。世德堂本“正”作“并”。

    或曰:“甚矣!圣道无益于庸也。圣读而庸行,盍去诸?”曰:“甚矣!子之不达也。圣读而庸行,犹有闻焉。去之,抏也。抏秦者,非斯乎?投诸火。”〔注〕斯,李斯。〔疏〕“圣道无益于庸也”者,荀子修身云:“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杨注云:“庸,凡庸也。”此因世人以五经为禄利之路,虽日习圣人之教,而无裨于身心,故以为喟。“圣读而庸行”者,音义:“庸行,下孟切,下‘庸行’同。”按:渊骞云:“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彼音义亦云:“秦行,下孟切。”然李注云:“欲读仲尼之书而行苏、张之辩。”是弘范读“行”如字。谓孔子之书是读,而仪、秦之术是行。则此圣读而庸行者,亦谓圣人之经是读,而凡庸之习是行也。“行”字不必读去声。“盍去诸”者,音义:“去诸,丘莒切。”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