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

第13部分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第13部分

小说: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言》里写道:“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挤’我看了几种科学的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并且因此译了一本蒲力汗诺夫的《艺术论》,以纠正我——还因我而及于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1930年3月,在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李立三的号召下,在鲁迅、夏衍、冯乃超、蒋光慈、冯雪峰等人的积极响应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告正式成立。成员包括“创造社”和“太阳社”的同仁,以及一批受鲁迅影响的年轻无产阶级文学作者,还有从日本回国的茅盾、周扬等人,都陆续加入“左联”的行列。“左联”的理论纲领是:“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稳固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作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此后,鲁迅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坚强战士和主帅,率领左翼文艺队伍,同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文化“围剿”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鲁迅还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反帝反战同盟。  

鲁迅小传(7)
鲁迅一生作诗不多,但每首诗都是有感而发、饱含真情、意味悠长。正如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中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现在能看得到的鲁迅诗作,共有78首。其中旧体诗63首、自由诗3首、讽刺诗3首,民谣体讽刺诗4首。他的这些凝练、隽永的诗也同他的小说、杂文、散文一样,充满了革命的、战斗的激情,不但是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战士的思想写照,更是他同敌人进行不懈斗争的一个侧面的反映。如他的七律《无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1931年2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秘密杀害中国共产党员、“左联”青年作家柔石、殷夫、胡也频、李求实、冯铿,同时遇害的还有其他中国共产党员,一共23人。噩耗传来,鲁迅怀着巨大的悲愤心情,连夜写下上面这首诗,以悼念自己的同志和朋友。除此,鲁迅不顾个人安危,还先后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对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和血腥屠杀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和控诉。另一方面,他十分注意关心和培养青年文艺工作者。多年来,他一直不遗余力地发现和帮助那些有为的青年,使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显示,如冯雪峰、柔石、胡风和著名翻译家孙用等人,都曾得到过鲁迅热诚的关怀。而鲁迅对祖国木刻艺术的贡献,更是意义深远。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木刻运动非常敏感,千方百计加以镇压。30年代左右,爱好木刻的青年们组织了一个团体:一八艺社,当时,该社经费紧张,鲁迅便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钱,托冯雪峰送去。他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的弟弟是一个美术专家,鲁迅特地请他给一八艺社的成员讲课,自己义务担任翻译,并与郑振铎合编了《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两本中国水印木刻笺纸选集,还同曹靖华收集了苏联现代木刻家作品,取名为《引玉集》出版。  从1930年起,鲁迅先后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巴尔底山》与人合作编辑过《萌芽月刊》、《十字街头》、《前哨》(第二期起改为《文学月报》)等刊物。“左联”作家们就是利用这些文艺阵地,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轮又一轮文化“围剿”予以强有力的回击。其时,以胡适、梁实秋、陈西滢、徐志摩等为代表的新月派,于1928年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沦为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文化“围剿”阵营的急先锋,他们打着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文艺旗号,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大肆进行攻击和诋毁。对此,鲁迅陆续撰写了《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加以猛烈还击。紧接着,鲁迅又发起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左联作家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对王平陵、朱应鹏、傅彦长、叶秋原等一批反动文化掮客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斗争和批判。1931年至1932年间,以胡秋原、苏汶等人为代表,自称是居于国民党反动派和左翼文艺阵线外的“自由人”、“第三种人”,鲁迅、瞿秋白、周扬、冯雪峰等人起而撰文,从理论上和思想立场上揭露他们在“创作自由”掩盖下真正的反人民性的阴谋。此外,鲁迅还创作了一些历史小说及一大批极富战斗力和艺术性的杂文。在鲁迅眼里,形式活泼、短小精悍的杂文一向是“匕首”和“投枪”,他便熟练地操起这一利器,同国民党反动派、同法西斯、同戴着各种面具的反动文人们作战。这些作品分别收集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故事新编》等专集里。这一时期,鲁迅还翻译了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毁灭》、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等外国名著。  到1934年8月,鲁迅的肺病已经非常严重。但他拒绝住院或出国治疗。次年底,随着“左联”的解散,引发一场革命文艺界内部关于文艺为抗日斗争服务问题的争论,即“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争论。简称“两个口号”的争论。这场尖锐深刻的论争,对明确抗日斗争时期文艺的服务宗旨和建立文艺抗日运动的统一战线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早在1932年,鲁迅即针对当时革命文学的表现方式出现的一些偏颇,撰写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一文,严肃地指出了某些无产阶级作家片面树立“横暴”的形象的错误。他认为,我们不但要批判那些死心踏地的“资产阶级走狗”,还要同那些站在路边观望的、哪怕是只能同走几步路的人都要团结起来,一同前进。1936年开始,鲁迅的病情极度恶化,体温常常持续在摄氏37度半并继续往上升,体重只有37公斤。但他一直不愿去医院治疗,希望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做点工作。他身边的亲人、朋友,甚至国际友人们,看着他脸上病态的红晕,听着他那痛苦的哮喘,无不忧虑而心痛。6月5日,宋庆龄专门致信鲁迅,信中说:“我恳求你立刻入医院医治!因为你延迟一天,便是说你的生命增加了一天的危险!!你的生命,并不是你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为着中国和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体的必要,因为中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 在病情如此严重的时候,鲁迅始终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一边同病魔作坚决斗争,一边继续举起锐利的革命思想武器,挺立在反封、反帝、反资产阶级第一线,为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阵地废寝忘食、呕心沥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鲁迅小传(8)
就在他去世的前两天,即10月17日,时值日本作家鹿地亘在胡风的协助下,在上海将瞿秋白编的《鲁迅杂感选集》译成日文,翻译中遇到难题。鲁迅得知,便拖着病体从家中来到鹿地亘处热心地帮助解决,晚上回来后,又连夜继续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文章还未来得及写完,过度疲劳加上白天出去受了风寒,鲁迅的肺病又发作了。高烧伴随着剧烈痛苦的哮喘,从18日凌晨开始无情地侵袭着鲁迅,尽管经日本医生须藤的全力抢救,仍控制不住病情的急剧恶化。  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鲁迅永远地阖上了那双深邃、智慧的眼睛。享年56岁。23日,鲁迅的灵柩被人们缓缓从上海万国殡仪馆抬出。他的遗体上,覆盖着一面上书“民族魂”三个大字的锦旗。自动汇集的成千上万的人流,默默地伫立在灵柩两旁。在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在宋庆龄、沈钧儒等人的筹备下,鲁迅追悼大会隆重举行。鲁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必将永远传承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催促、鞭策后来人奋力前行。  

作者点评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作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但他所经历的战斗却比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更残酷、更惨烈。因为他面对的,是祸害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是凶残野蛮的帝国主义、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资本主义、是制造白色恐怖的国民党反动派,以及防不胜防、用暗刀子杀人的小人……等一切恶势力。  1936年10月19日,他逝世的消息,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了延安。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联名从陕北发来唁电和《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及《致国民党与南京政府》两份电报。唁电称:“鲁迅先生逝世,噩耗传来,全国震悼。本党与苏维埃政府及全苏区人民,尤为我中华民族失去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的领袖、共产主义苏维埃运动之亲爱的战友,而同声哀悼。……”《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这样写道:“……他的笔是对于帝国主义、汉奸卖国贼、军阀官僚、土豪劣绅、法西斯蒂以及一切无耻之徒的大炮和照妖镜,他没有一个时候不和被压迫的大众站在一起,与那些敌人作战。他的犀利的笔尖,完美的人格,正直的言论,战斗的精神,使那些害虫毒物无处躲避。……并且他的伟大,使他的死敌也不能不佩服他、尊敬他、惧怕他。……他唤起了无数的人们走上革命的大道,他扶助着青年们使他们成为像他一样的革命战士,他在中国革命运动中,立下了超人一等的功绩。”  ###在鲁迅诞生11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他向全国提出“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的号召,要求学习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坚韧的战斗精神和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代表全中国人民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也是鲁迅精神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毛泽东评点郭沫若
郭沫若兄:

  收到《虎符》,全篇读过,深为感动,你做了许多十分有益的革命的文化工作,我向你表示祝贺。  毛泽东  一月九日延安  ——摘自《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21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绍萱、燕铭同志:  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同志们致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  敬礼!                       毛泽东  一月九日夜  ——摘自《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2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