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帝国 >

第68部分

大秦帝国-第68部分

小说: 大秦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一般了。
  倏忽不到三月,赵偃一改初衷,将转胡仙一举立做了良人。良人,是仅次于太子夫人、美人的第三等高爵嫔妃。依据传统,太子的前三等妻妾只有出身贵胄的女子才能获得。消息传出,大臣们始而一片惊愕,然却终究没有人认真理论,赵孝成王也没有认真追究。毕竟国风奔放,一个老太子纳一市倡,给个名号,虽颇有轻贱之嫌,谁又能如何计较?
  一年之后,转胡倡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赵迁。
  赵偃爱倡入骨。这个生下来又哭又笑的儿子,赵偃看做是天赋异禀,先后三次上书父王:请改立正妻,以“转胡良人”为太子夫人。其时,赵孝成王体弱多病,神志却很是清醒,心知赵偃已经是年近四十的老太子,身边业已绕成一股势力,自己晚年很难再有时日改变朝局;若因太子无行而重新废立,赵国很可能陷入难以预料的乱局危局。反复思忖,孝成王终以先祖武灵王为鉴戒,决意不在晚年乱政。决断之下,孝成王召来赵偃,一番痛心告诫之后,下令赵偃立定了一则誓约:日后得以原太子夫人所生嫡长子赵嘉为太子,不得立新人之子为太子。赵偃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誓约也毫不犹豫地立了。
  

二  赵迁郭开  战国之世最为荒诞的君臣组合(3)
于是,这个转胡倡成了名正言顺的太子正妻。
  其时整个赵国,只有郭开知道其中龌龊。一日,郭开借理财之名,将韩仓唤进太子府石库密室,严厉追问转胡倡生子究竟是谁的儿子?韩仓满头大汗满脸通红,嘟哝一句太子的儿子自然是太子的了,吭哧着不再说话。郭开大怒,举出两名侍女人证,威胁要立即向赵王举发韩仓。韩仓大为惊恐,长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抱住了郭开的大腿嘤嘤抽泣说,只要不向赵王举发,他终生便是郭开的儿子,任凭玩弄差遣。生平不近女色的郭开,狂暴地在冰冷的石板地上贯穿了韩仓女儿般的身体,还要韩仓咬破食指写下了一幅白帛血誓:自认郭开为假父,终生唯郭开之命是从!从此,郭开与韩仓结成了肉身死党,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宫廷生涯。
  郭开谋划的第一步,是要韩仓斡旋赵偃,请以郭开为公子迁老师。
  这个郭开秉性特异,不近女色,不贪钱财,天生敦厚相貌,善于结交上下同僚,在太子府口碑极好。郭开少学颇有功底,入王城为吏后更是处处揣摩学问,对弄人弄权术更是独有癖好孜孜不倦。征服韩仓之后,郭开尝拥韩仓之身自诩笑云:“弄人之乐,弄权之味,老夫独得其髓也!”几次密室赤身相对,郭开对韩仓条分缕析地拆解王室机密与未来对策。韩仓对郭开佩服得五体投地,决意追随郭开体味一番自己从未咂摸过的权力滋味。于是,韩仓再与赵偃独处时,以独有的柔腻向赵偃诉说郭开的种种才干,悄无声息地诱导赵偃将公子迁交给郭开发蒙。赵偃原本便对郭开信任有加,只不知郭开还颇有学问功底,听韩仓几番娓娓话语,心下已经对郭开中意了。一月之后,赵偃与郭开做了一次密谈,听郭开备细叙说了所读典籍以及对赵国庙堂格局的剖析,对郭开大为赞赏,立即下令将公子赵迁交郭开发蒙。赵偃拍案说,公子加冠之前若能熟诵典籍,足下便做太子傅也非难事!
  谁也没想到,三年方过,公子赵迁竟神奇地通诵《诗》《书》,一时获神童之名。由是,郭开一举晋升中府丞,总掌王室府库内侍,并得兼领公子师。韩仓没有实职,却也成了太子舍人舍人,战国时权臣大官的近侍人物,俸禄不定,赵国蔺相如、毛遂都曾为舍人。,在邯郸宫廷炙手可热。
  未过几年,赵孝成王病逝,赵偃即位做了赵王。
  这是公元前244年,正是少年嬴政即位秦王的第三年。
  赵偃一即位,便要立即下令擢升郭开韩仓等一班心腹为大臣。郭开却及时谏阻,劝赵偃先做几件大事站稳根基。赵偃问,何事为大?郭开答曰,战国之世,战事最大。赵偃问,战事虽大,从何着手?郭开答曰,对秦战事风险太大,莫如对燕,但能大胜,我王方可站稳根基放开手脚。
  赵偃听从了郭开对策,停止擢升心腹近臣,下书起用边军大将李牧、兵家之士庞煖对燕国大举进攻。赵国素有两仇,一为秦国,一为燕国。赵秦之仇在争霸,赵燕之仇在争气。燕国本非赵国对手,却偏偏嫉恨赵国,每每在赵国吃紧的当口在背后袭击,不知多少次使赵国陷入腹背受敌之危局。尤其在战国中期的合纵连横中,燕国非但几次成为秦国的结盟国而对赵产生威胁,且中原战国只要与赵国发生龌龊,第一个便来结好燕国,使赵国如芒刺在背。唯其如此,赵武灵王之后,赵国的用兵目标基本是铁定的三个方向:一对秦国,二对匈奴,三对燕国。及至孝成王之世,匈奴已经对赵国深为忌惮,很少骚扰赵国。赵国的战事几乎只剩下对秦对燕。对燕作战虽不如对秦作战声威之大,然毕竟也是痛击世仇的争气战,举国上下无不嗷嗷奋然。赵人之欢欣,一则在于对燕复仇,二则在于新赵王所起用的李牧、庞煖深具人望,使赵人顿生长城可倚之坚实感。
  此时,李牧李牧对匈奴作战而成名故事,见本书第四部《阳谋春秋》。已经是天下名将,自不待言。庞煖之名,却鲜为人知。
  战国之世名将如云兵家似雨,为后世熟知者或是战功巨大如吴起、白起、乐毅、田单、孙膑等,或是命运曲折,如廉颇、赵括、信陵君等。许多名将兵家则或因为战绩不大,或因为命运缺乏大起大落,而为后世淡忘。这个庞煖,便是后一类杰出之士。若非生逢赵国末世,其人完全可能成为一流名将。庞煖之特异,在于他是一个兼具纵横家、兵家、名将之能的全才人物。庞煖流传后世的纵横家论有《庞煖》两篇,兵书有《庞煖》三篇庞煖书目,见《汉书?艺文志》。。赵孝成王末期,庞煖受孝成王密书奔波列国,欲图趁秦国陷入低谷之时发动六国合纵,一举遏制秦国于函谷关内。历经两三年秘密斡旋,合纵盟约几乎便要达成之际,赵孝成王不幸长逝,合纵攻秦遂告搁浅。此时,新赵王下书庞煖为赵军大将,与李牧两路攻燕,自然深得人心。庞煖一番思忖,断定先行攻燕而后再图合纵较为妥当,当即欣然奉命。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  赵迁郭开  战国之世最为荒诞的君臣组合(4)
看官须知,赵偃之所以命李牧、庞煖并为大将,赵国军制使然。由于赵国多匈奴之患,边军历来自成一体。自李牧大胜匈奴稳定边地之后,虽为名将,却不是统领赵国全军的上将军(后为大将军)。赵国边军之外的主力大军,此时仍然没有深孚众望的统帅。赵偃此前曾想召回廉颇,为的便是统帅边军之外的赵军主力。就名义而论,统帅腹地赵军的统帅一般是上将军或大将军,有辖制边军之权。在赵国的历史上,此时还没有过边军大将做大将军统帅举国大军的先例。正因为如此,原非雄才大略的赵偃,自然不会想到破除既定格局而擢升李牧为大将军的路子上去。
  李牧奉命,大军先出,一战攻克燕国武遂、方城武遂,燕地,今河北武强西北;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两地。正在李牧大军要乘胜进击的时刻,匈奴骑兵南下阴山草原。李牧军剽悍灵动,一得警报,立即回军云中,暂缓了对燕攻势。
  赵国腹地大军远不如李牧边军快捷。庞煖尚在聚集大军之时,燕军已直扑邯郸北部要塞巨鹿而来。原来,在李牧边军攻下燕国两城之后,燕王喜大为惊恐,召集大臣紧急会商对策。已经是白发苍苍的上大夫剧辛奋然应对,提出燕军胜赵,须得避亢捣虚,直攻赵国邯郸!剧辛说,赵国腹地大军统帅是庞煖,自己曾与庞煖共图合纵,深知其用兵弱点,攻取不难,自请率军十万,南下攻赵军必获大胜!燕王喜大是振奋,立即下书如是行。剧辛大军未到巨鹿,庞煖五万兵马已经兼程赶来。两军会战于巨鹿之外河谷山峦,不消半日,燕国兵马一败涂地,战死两万余。庞煖亲率精锐冲击剧辛中军,剧辛眼看大军崩溃,不堪大言之下惨败之辱,羞愤自裁于乱军之中。
  对燕战事两大胜,赵国气象振作,赵偃得到了朝野拥戴。
  庞煖趁机上书赵偃,请重新发动六国合纵攻秦。庞煖在上书中慷慨激昂道:“目下秦国正在主少国疑之时,合纵攻秦,此其时也!若错失良机,秦国度过危局,六国命运未可知也!夫赵为山东屏障,若不奋然鼓呼,其时天下固无列国,焉得有赵独存哉!”赵偃心下不定,问策于郭开,郭开对曰:“合纵之士论天下,天下时时皆危。何也?无天下之乱局危局,则无纵横家功业也!四代先君着力于六国合纵数十年,赵国血流成河失地无算,未尝一见功效,反引来列国猜忌,燕国屡为黄雀在后,岂非铁证哉?我王若图赵国安稳,当适可而止。”赵偃皱着眉头道:“国人之心正在势头之上,庞煖上书不无道理,何辞得以推托?”郭开一脸敦诚地说:“合纵抗秦乃是大道,自然不能推托。我王之策,只不全力而为,为赵国留下退路便是。”赵偃欣然认可,于是下书庞煖:赵国参与合纵,但不做纵约长国,若能达成合纵,出兵数额届时议定。
  庞煖得如此下书,心中很是郁闷,本当再次上书力请,却接李牧副将司马尚密书。密书言,目下赵国朝局多有隐患,能为则为,不必力争,公自参详。庞煖心知这一告诫极可能是李牧之意,便不再力争,只立即南下联络合纵了。因赵国与燕国新战成仇,庞煖没有先游说燕国,而是直下楚国,说动春申君黄歇共同斡旋列国。不到一年,在春申君与庞煖的鼎力斡旋下,除齐国偏安东海不愿卷入外,楚、赵、魏、韩、燕五国秘密达成合纵攻秦盟约:以楚王为纵约长,以庞煖为联军统帅,立即聚兵攻秦。
  赵偃即位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41年,五国合兵三十万,从魏国故都安邑渡河出少梁山地,南下猛攻秦国故都栎阳地带,联军进至蕞地栎阳、蕞地,均为秦国故都地带,在今陕西临潼一带。,被蒙骜统率的秦军一战击退。自来合纵,五国联军只要一次战败,便各自保全实力撤军,从来没有过整军再战之说。这一次也一样,无论庞煖与春申君如何力主再战,联军都呼啦啦散了。秦军为了惩罚魏国借地攻秦,大军一举出关,攻下了魏国河内重镇朝歌。魏国震恐,立即对秦国单独议和撤出合纵联军。秦军掉头南下,楚考烈王大是慌乱,立即接受一班###的“避秦迁都”对策,将国都迁到了寿春寿春,楚国后期都城之一,今安徽寿县一带。,都城名字仍一如既往地叫做郢都。
  

二  赵迁郭开  战国之世最为荒诞的君臣组合(5)
战国之世的最后一次合纵,在秦国最低谷的时期悄无声息地瓦解了。
  合纵战败,赵偃并没有严厉处治庞煖,一则是赵军伤亡不大,二则是赵偃原本便对此次合纵没抱奢望。于是,庞煖功(胜燕)罪(合纵战败)相抵,不升不黜,依旧做着名义上的赵军大将,却始终没有大将军实职。从此,庞煖在赵国终无伸展,直到赵悼襄王(赵偃)的最后一年,庞煖又对燕国打了不大不小的一仗,夺得两城之地。同年,赵悼襄王死去,赵国进入最荒诞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