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激情H文电子书 > 红煤 >

第12部分

红煤-第12部分

小说: 红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的第三个月,就买回了一块手表。他给表配了不锈钢的金属链子,买的也是号称全钢防震防水的手表。他对手表爱惜得很,一点都舍不得把手表震着和沾水。手表刚买时,他还顺便买了一块手绢,戴上手表之后,再把手绢包在手表上。后来他觉得这样不大方便,每次看时间还要先把手绢解开,有的工友也笑话他对手表过于爱惜了,他才不在手表上包手绢。想想也是,买了手表就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别人看的,老是包着手绢,谁看得见呢!有人下井时也戴着手表,宋长玉下井时决不戴。他把手表看成是一件活物,手表的秒针日夜跳,他的心脏也日夜跳,他的心脏和手表的心脏一起跳动。下井换衣服之前,他先把手表取下来,用手绢包好系好,放进口袋里。上井洗完澡,还光着身子,他就先把手表戴上了。在回家探亲之前,他必须让手表保持一个崭新的状态,到时回家探亲,他的手表方能收到晃人眼的效果。买皮鞋的决定,是他今天刚刚做出的。他注意了一下所有学员们的脚,不管男学员还是女学员,他们穿的都是皮鞋,只有他自己穿的是一双运动鞋。以前他觉得有双运动鞋穿就不错了,黄鞋面都刷得有些白了,他还穿着,舍不得买新鞋。以前他对皮鞋并不怎么看好,皮鞋是不是太硬了?穿上会不会有些夹脚?现在不买皮鞋好像不行了,不穿皮鞋就没法向其他学员看齐,就显得不太协调。再者,皮鞋似乎比运动鞋高一个档次,如运动鞋比布鞋高一个档次一样,他得赶上穿皮鞋的档次。他决定买裤子也是一样。他一共有两条裤子,一条黑粗布的,一条米黄色弹力尼的。黑粗布裤子一直放在提包里,他是不打算再穿了。他每天穿的就是弹力尼裤子,从冬天到春天,都是穿它。弹力尼裤子结实是结实,只是穿得久了,前面起了一层小球球,后面腿弯处也打了褶皱,揪巴上去,使裤子变短了。他使劲抻过那些褶皱,想把褶皱抻展。不料那些褶皱像是固定住了,他一松手,褶皱马上弹回原来的模样。裤腿上还有两三个小窟窿眼,不知什么时候烧的。他自己又不吸烟,怎么会把裤腿烧破呢?他天天下井时,工友们不会注意他裤腿上有没有窟窿眼,他自己对窟窿眼也不是很在意。在学习班就不行了,学习班怎么说也是个场面,他就成了场面上的人。在场面上,不光那些心明眼亮的同学会发现他裤腿上的窟窿眼,首先他自己就觉得很别扭,自己就把窟窿眼在心里放大,跟自己过不去。其实他的上衣也只有一件可穿的,就是身上这件黄军装。他有一个远门子堂哥,从部队复员回来带回两套军装。他央求母亲,母亲用一篮子黄豆,才从堂哥那里换回这件军装。为了保持军装不掉色,他不愿意把军装过水洗,更不愿意往军装上打肥皂。领子容易脏怎么办呢?他让姐姐用白洋线钩了一个假领,用摁扣儿固定在领子里面。看到假领有些脏了,他把假领取下来,洗干净,晾干,再摁上。由于他保护得好,上衣的成色还有六七成新,穿在身上还说得过去,暂时不买新的关系不大。
  一回到宿舍,宋长玉关起门来,就把新皮鞋和新裤子换上了。他前看后看,在屋里走了几个来回,感受大不一样,颇有些焕然一新的意思。营业员说他买的皮鞋是牛皮做的,穿上牛皮鞋,好像他自己也变得“牛皮”起来。买裤子时,他把裤子套在旧裤子外面试了试,觉得很合适,就脱下来了。买皮鞋时,营业员也让他试一试。他没有试,只说只要号码对就没问题。买鞋子不穿上试一下,这种情况是很少的。宋长玉为什么不试呢?原来他脚上穿的惟一的一双花尼龙袜子,前面和后面都破了洞,大脚趾和脚后跟都露了出来,他怕一脱运动鞋,营业员看见他袜子上的破洞,会笑话他。既然这样,再买一双新袜子呗,好马配好鞍嘛!他没舍得再买新袜子,一次买两样东西花钱已经不少了。母亲常说,日子树叶儿一样稠,钱还是要省着花。袜子套在皮鞋里头,反正别人又看不见。这会儿杨师傅和孟东辉都不在屋里,正在井下采煤。他走到杨师傅床前,仿佛对杨师傅展示他的新鞋新衣服,说怎么样?还可以吧!他不到孟东辉床前展示,别看孟东辉的床此时只是一个空床,他也不愿意给孟东辉的床以面子。他知道,要是孟东辉看见他的新鞋新裤子,眼里又该下不去了,不知又说什么样的风凉话呢!
  下午,宋长玉是穿着新皮鞋新裤子到学习班去的。因皮鞋和裤子是新的,好像他的脚和腿也变成了新的,行动起来跟往日不大一样,脚显得紧凑有力,腿一阵阵发热。他估计有人会注意到他的新皮鞋,他不说是今天买的,说早就买了,穿过好几回了。然而好像没人往他脚上看,没有一个人指出他穿的是新皮鞋。也许有人看到了,只是装作没看到而已。学习班的人只知道注意自己。
  周老师称得上是一个不错的老师,愿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活跃。他除了分专题讲新闻写作知识,还教学员唱歌。他教的是一首新歌: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荡起小船儿,春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美好的春光属于谁?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周老师的嗓子有些发紧,唱歌的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但他唱得很认真,一副很抒情的样子。学员们都愿意跟周老师学这首歌,歌词容易让他们联系实际,想到自己,唱着唱着,他们就把自己溶入歌儿所描绘的情景里去了,并担任其中一个角色,心潮有些起伏,感情有些激荡。是呀,当时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们都是二十郎当岁的年轻人,人人朝气蓬勃,哪个不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呢!宋长玉一边学唱,一边把歌词记在笔记本上。这个歌真好啊,跟大家一起学唱歌真好啊,他感动得眼睛都快要湿了。他想起了唐丽华,唐丽华要是也来参加通讯员学习班就好了,就可以跟他一块儿学唱歌,学会了,他们就可以一块儿唱。这样想着,他看了一眼广播员小商。小商脸蛋儿圆圆的,眼睛长长的,两个小辫子弯弯的,唱得也很带劲。可巧的是,在他看小商时,小商也斜了他一眼。这是怎么回事?周老师还把课堂搬到野外,带他们去爬山,一直爬到北山顶的雷达站。雷达站的门口有解放军战士站岗,以前他们都没有进去过。周老师拿出自己的工作证跟站岗的战士交涉了一下,战士竟放他们进去了。里面有一个平台,面积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他们在里面看到了高高的铁架子,看到了一个其大无比的锅一样的东西,还看到了战士的营房和营房前面的小菜园里种的葱和蒜。他们一直以为雷达站是个秘密的地方,把雷达站看成了雷池,不敢越雷池一步。到里面看了一圈,他们并不觉得怎么神秘,没有什么让人惊心动魄的东西。但他们看了,别人没看,等下山后跟别人说起来,他们还是愿意说成神秘。往山下走时,因居高临下,他们眼前的坡地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纵目望去,一望无际的麦田青碧连天。油菜花已经开了,这儿黄一片,那儿黄一片,金箔般点缀在麦田之间。一块云彩移过来了,与云彩相对应,下面的一块麦田顿时有些发暗,像笼罩在雨中一样。只是云彩的朵子很小,被遮了阳光的麦田却有很大一片。然而云朵很快移走了,刚才发暗的那块麦田又恢复到明绿的色彩。麦田上空还有一层雾岚,雾岚盈盈波动,似水似烟,像是为麦田披上一层轻纱。周老师在山路上站下了,学伟人的样子双手掐腰,咏叹到:“啊,江山如此多娇,我们的祖国太美了!”学员们颇有同感,也都站下了,向远处眺望着。宋长玉凑到周老师身边,问周老师累不累。周老师说不累。又说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他是既爱爬山,又喜欢游泳。宋长玉问:“周老师,听说您写诗,最近又写了吗?”
  “听谁说的?我以前是写过诗,好长时间不写了,顾不上了。”
  宋长玉想证实一下周老师是不是初中毕业,又问:“您是哪个大学毕业的?”
  “大学?我倒是想上大学呢!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我只上了两年初中,就回乡务农去了。”
  看来唐丽华对周老师的情况的确很了解,周老师真的是初中毕业。而他是高中毕业,至少比周老师多上四年学呢。宋长玉还有问题,比如周老师的水平为什么这样高呢?小商过来跟周老师说话,宋长玉的问题就没有再提出来。小商说,要是有个照相机就好了,大家在这里合一个影多好。周老师说,局宣传部是有两台照相机,他不爱鼓捣那玩艺儿,就没带到矿上来。周老师提醒学员,让学员们注意看他们的乔集矿,说站在高处鸟瞰乔集矿,会产生一种距离感,陌生感,因而也会产生一种美感。学员们听从周老师的提醒,纷纷对山下的乔集矿指指点点。那是井架和井架上的天轮。那是储煤仓和装煤台。那是校园里飘扬的红旗。那是俱乐部。那是办公楼。每个学员都找到了自己所在单位的建筑。宋长玉也找到了自己所在的那座四层楼。那座楼显得有些矮,也有些小,像一副扑克牌一样。但宋长玉以生活区的水塔和食堂的烟囱为坐标,还是把跟他有关系的那座楼找到了。周老师说得不错,站在高处鸟瞰矿区,矿区的建筑错落有致,像是一幅画。这副画最好用木刻的版画来表现,只有版画才显出一种有力度的美。版画也不必套色,只有黑色和空白就行了,白和黑的明暗对比,最能体现煤矿的特色。如果非要套色,可以在红旗那里印一点红,就足够出色。
  在乔集矿西南面方向三四里处,有一座大型水库。一天下午,周老师又带学员们到水库边去了。水库依山势而建,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是用大块的石头砌起的大坝。大坝下面是一片肥沃的盆地。水库的面积相当大,只能用烟波浩淼来形容。水库的水碧蓝碧蓝,恐怕比最蓝的蓝天还要蓝上好多倍。而天空也很蓝,连一丝云彩都没有。蓝天映进水里,仿佛增加了水蓝的深度,使水库显得更加深远。山峰的倒影也映在水里,使人辩不清山峰是直插蓝天,还是直插水底。远处的水面有一条小船,船上有两个人,一个坐着,一个站着。从他们的动作来看,两个人像是在水里捕鱼。据说水库的水很深,最深处达三十多米。水库深部的鱼也很大,捞上来一条小的,也跟牛犊子差不多。由于水太深,鱼太大,要捕捞深水的大鱼,只能请沿海的专业捕捞队。当地打鱼人只能小打小闹,用细网眼的粘网子粘一些浅层次的小白条。有学员把小船上的渔夫喊成了艄公,手握成筒状对着小船喊:“艄公,把船划过来,我们要过河!”一人喊艄公,好几个学员都跟着喊艄公。他们明知渔夫不会理他们,这里是水库,也不是河,喊喊,只是好玩而已。船上的人似乎听见了他们的喊叫,站着的那位冲他们扬扬手,长长地叫了一声“呜喂”,声音贴着水面传过来。这种叫法是渔民往水里哄赶鱼鹰的叫法。难道船上的人把他们这帮男女青年当成会潜水捉鱼的鱼鹰了么!他们沿着大坝里侧用水泥把不规则的大石块勾成的龟背型花纹,向水边走去。他们虽然不是鱼鹰,但谁都喜欢水。有人向水面撩水花,有人在水中捞花石子儿,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