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激情H文电子书 > 活色生香 >

第248部分

活色生香-第248部分

小说: 活色生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今天不但是华星乔迁,更重要的是,在记者招待会上要宣布华星集团成立后的第一部投拍大戏的相关消息;而今天的易青,也早已成为香港各大平媒关注地焦点——24岁的青年富豪,两年之内,他所创办的华星集团市值超过六十亿港币;一手整垮了香港第一社团地神秘人物;中国第八代导演中最具票房号召力、最具艺术魅力的领军人物;曾经跟刘一菲、周依依等玉女明星以及华星集团前女总裁传出各种绯闻,私生活充满神秘感的风流才俊…… 
  无论哪一方面。这位新晋的华星主席都极具新闻价值,一时之间,想象力发达的香港各大媒体地狗仔队们如苍蝇逐血般蜂拥而来,外间世面上。关于易青的身世、发家史、隐私情史及私人癖好等等话题,已经至少有七八个版本。 
  利用媒体对易青和周依依等话题人物的关注,宁倩华精心策划了这个酒会,高调向社会宣传华星地新戏。一方面,是为将来新戏的开拍宣传造势;另一方面。大量的利好消息的报寻和一片繁荣向好的景象再次刺激了华星股价的上惩。 
  中午一点。 
  华星大厦的大厅里灯火辉煌,衣香鬓影,各路媒体云集。 
  酒会正式开始。华星主席易青导演代表集团讲话。简单的交代了一些场面话之后,易青就开始切入主题。 
  ………今年下半年,华星集团将推出成立后的第一部大戏。这一次,我们要拍地是——《花木兰!”易青语速平缓的说出这句话,底下却是一片哗然。 
  《花木兰早就有好莱坞拍过卡通版的大片了,而且当时全球票房可观。今时今日再拍这个题材,未免有些过时老土之嫌。今天的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会对这个题材感兴趣吗? 
  好不容易挨到了易青讲话完毕。到了记者提问的时间。马上有记者站起来问出了所有人都想问的这个问题—— 
  “易导。请说一下华星集团为什么要投拍花木兰。准备投入多少资金,有什么特殊意义吗?美国曾经拍过这个题材,虽然时隔多年,但是你们会不会担心重复这个故事会使观众有审美上的排斥?” 
  这个问题一问,底下的人纷纷点头。 
  这些问题易青在开记者会之前早就已经预料到了。 
  他喝了口饮料,正色严肃的对着正面拍着自己的几个机器:“在这个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一种文化霸权主义。美国人对于世界各国的文化,可以拿过来就拍,肆意篡改。他们用一种美国式的感情倾向和价值观念,以他们的喜恶好憎为标准,把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遗产削改成他们需要和他们希望的那种样子,然后向全世界传播。无论是印度的、中东各阿拉伯民族的,还是中国和亚洲各国的历史遗产、文化形象,他们都可以轻松的用他们的电影、用他们的高科技镀上一层美国价值的外衣,让全世界的人们在轻松欣赏电影的同时不知不觉的用美国人的思维和价值观念去看待世界。” 
  ………为什么美国人能这样做?因为他们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影技术,能拍世界上最好的商业电影!电影这个东西,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它是用视听语言说话的。图象和声音是最容易被人脑接受,最容易对人的大脑产生形象记忆刺激的形式。因此电影在文化传播和影响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客观优势是其他一切文化艺术形式都不能具备的——说白了,就是一种不知不觉给人洗脑的能力。一部电影,能让其他国家的观众心甘情愿的坐在那里,乖乖的接收你所要灌输给他们的一切喜火爱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谁能最大限度的控制全球的电影市场,谁就能掌握全球的电影市场世界上最强势的文化话语权!” 
  ……自美国版的花木兰,它把我们的女英雄改成一个为了所谓的家族荣誉而放弃婚姻的朋克女青年,在战争中大逞个人英雄主义。这根本就是对花木兰这个人物的歪曲。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核心的灵魂就在于‘替父从军’上。她顶替年迈的父亲出去打仗,立功归来以后既不要荣誉,也不要金钱权势,只想做一个快乐美丽的女孩。她是孝道、勇敢、聪慧、淡泊的象征,尤其是她立功之后放弃荣华富贵,回乡侍奉父母的举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那种淡泊从容、含蓄优雅的文化特质。可是美国人却把这样一个中国女孩,塑造成一个张杨而虚荣、向往外界刺激生活的蠢蠢欲动的肤浅女孩,准确的说,根本就是个美国女牛仔!” 
  ……自此次,我们新成立的华星集团,预计投资五亿港币,投拍这部大型古装历史商业巨片,就是为了以我们中国人的视角、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重新向世界塑造花木兰,向全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国文化形象。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明白,花木兰、以及象花木兰一样的中国女孩,根本就不是美国人所包装的那个样子!《花木兰这部大戏,将是华星集团做为一个中国电影公司,向世界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也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权!” 
  语出惊人,记者们一片哗然,续而大为激动,都觉得真是没有白来,易青和他的创作班底,总是能带来爆炸性的新闻点。华星集团的第一部戏,居然是刻意挑战好莱坞的卡通经典,而且一砸就是五亿!这简直是整个华语影坛历史上最庞大的投资了!听这话音,还有为民族文化、为花木兰正名的意思。记者们最喜欢这种火药味浓郁、矛盾鲜明的事件。 
  上一个世纪,西方列强们用坚船利炮来行使他们的霸权,实践他们的野心,而今天,他们使用的武器则是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他们的电影、动漫卡通、网游……以及其他文化产品。 
  中国人历来对有形的侵略十分警惕,对于无形的渗透,却似乎并不放在心上。于是,在向西方学习的一百年中,我们中国人在学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的同时,也不知不觉的在思想和文化领域,在基础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悄然向西方递了降书顺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在经济上的腾飞,开始有许多中国人发现并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长大越象美国人,西方人?西方的东西都是那么好吗?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是差的、不好的吗?都应该被遗忘吗? 
  一股倔强的反抗的怒火在易青的胸膛里,也在全中国有志正直的青年人胸膛里熊熊燃烧着!五千年中华文明,龙魂不死!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我们要向全世界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何等优秀的民族——我们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历史! 
 
 
 
  
第四集 第三十二章 纽约来客
 
  世界上有两种电影,一种是好莱坞电影所代表的世界电影,是电影霸权主义,它覆盖全球。它除了资本和科技强大之外,还攫取全球所有国家的题材。以前是改编欧洲,俄罗斯、法国、英国……《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有美国版。你骂它面目全非也好,你说它偏离原作精神也好,它都照改不误。后来好莱坞又把手伸向亚洲,伸向中国。像《花木兰》,题材一到迪斯尼就变成纯美国化的了。 
  还有一种电影,相对世界电影的,被称为民族电影。它以各国尤其是各发展中国家本民族的文化特质为归依,一般仅立足于本国市场,传播本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可是这类电影往往出自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或者是出自一些弱势民族,他们的电影即使是在本国也无法和美仑美焕的好莱坞电影媲美,更不用说在世界上同美国竞争了。一种连自己国家的观众都不乐意接受的电影,怎么可能有话语权,怎么可能发出属于自己民族的声音? 
  观众毕竟是拿自己的血汗钱买票进电影院的,电影的品质不好,要老百姓为了爱国、爱民族文化而去看电影,恐怕是行不通的。毕竟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韩国、伊朗民众那样的精神,可以为了自己国家的电影工业万众一心。 
  夺回中国人自己在世界地文化话语权、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电影工业,首先是要积蓄自己的力量。要让中国电影首先成为本国观众认可和接受的高品质文化产品。然后才能谈得上冲击世界电影霸权。 
  这一点,是孙老爷子当年一直反复教导易青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孙老爷子对易青地“人本主义”观念一直非常欣赏,进而使他老人家当年萌生了收这个孩子为关门弟子的想法。 
  易青在香港苦心经营了两年多。就是为了完成资本积累后,掌握这样一个机会。《花木兰》如果成功,对整个中国乃至全亚洲的电影业,都是一个巨大的垂范作用,对好莱坞的全球市场,也是一个冲击。所以他一下子就砸上公司现有能调动的全部资金,五亿港币的手笔,显示了他的决心和魄力。 
  听易青这样说完,酒会现场上的记者们个个都兴奋了起来。今天回去这份新闻稿可要好好动点心思才行,趁着有时间赶紧多问几个问题吧! 
  于是记者们七嘴八舌的嚷嚷了起来。一时间好不热闹。 
  “易导,你们这部新戏还是用周依依小姐作为主演吗?” 
  “易寻,听说你们会向社会集资拍摄电影。那请问将来地票房利益如何分配?如果电影无法收回投资赔本了,请问你们如何向股民交代?” 
  “易寻,香港的电影公司还没有拍摄大型古装片的先例,请问你们这部电影是在大陆选景拍摄吗?还是去张一谋那样去国外拍?” 
  “易导,外界传闻你和孙茹小姐已经秘密结婚。所以她才肯将华星公司地控股权转让给你,请问是真的吗?” 
  “易导,有记者拍到一位酷似周依依小姐的女人深夜出入你的私人寓所。请你对此事发表一下……” 
  ……每次记者会到最后都要变成这样,疲于应付这些无聊透顶的毫无营养地问题。易青和依依、孙茹等人恨不得全身上下长上八张嘴。 
  一个成功的民族电影模式,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力量和技术保证;另一个,是电影的民族性。 
  就在依依不断向宁倩华使眼色,想让她干脆终止提问,结束这个记者招待会时,突然易青在人群中听到了一个比较有质量地问题。 
  他指着人群的一个角落大声道:“这位先生,您请说。请站起来说!” 
  听易青这么说了,其他记者只好悻悻的静了下来,东张西望,在人群中寻找发问的人。 
  “易青导演,您好!我是北京《新电影周刊》的记者徐未明,感谢你接受我的提问。”这个记者声音清朗,不疾不徐,让人听了就有好感。 
  易青点头微笑,示意他继续。《新电影周刊》是2008年创办的一本新电影杂志,易青在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就经常去报亭买来看。这本综合性的杂志可谓融学术与商业娱乐于一炉,既有各种娱乐八卦人有各种非常专业地影评和最新鲜的电影观念论述,在通俗畅销的基础上又不失有浓厚的学术气氛。 
  徐未明认真的回应了易青的目光,用吐字清晰的普通话问道:“易导。请问,在世界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今天,您大力排斥以好莱坞为首的外来文化,是不是有思想保守、观念倒退之嫌?请问您对借鉴和学习外来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