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基业长青 >

第18部分

基业长青-第18部分

小说: 基业长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可能会想:“波音或许只是幸运吧?事后来看,波音的确精明,不过,当初也可能容易走错。”说得好,我们也想同意这个说法。但有一件事我们不同意,因为波音投身大胆而艰巨的挑战,有着长远而一贯的历史。我们回头看看,早在3O年代,波音就有过这种大胆献身的行为。当时波音定出成为军用飞机市场主力厂商的目标,把公司的前途赌在P-26军用机上,接着又把公司的命运赌在B…17空中堡垒轰炸机上。
  这种行为模式在5O年代并未结束,波音把前途系在波音7O7之上,到60年代初期开发波音727时,波音把一家潜在客户(东方航空公司)的要求化为对旗下工程师清楚、精确——而且几近不可能——的挑战:建造一种喷气式客机,可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4-22号跑道(长仅4,86O英尺,比当时既有喷气式客机所需要的跑道短多了)上降落,要能从纽约直飞迈阿密不必落地,而且宽度又够放一排六个座位,还要能够载客131人,又要符合波音坚固耐用的高标准。波音的工程师获得重大突破,制造出了波音727飞机,主要原因是——别无选择。
  相形之下,道格拉斯却反应缓慢,一直到波音727问世两年后才推出DC-9型喷气式客机,使道格拉斯在民航机市场上再度落入波音之后,而且当时波音已经开发出另一种良好的短程客机——波音737。从理论上来说,道格拉斯应和波音一样快速回应东方航空公司的挑战,但是,道格拉斯没有这样做。(此处谈一个闲话,波音对727型客机市场规模的原始估计是300架,最后卖出1800多架。波音727型飞机已成为航空业广为应用的短程客机。)
  1965年,波音做了企业史上最大胆的行动之一,决定进行波音747巨天霸喷气式客机计划。但这个决定几乎毁了波音公司。在做最后决策的董事会会议上,一位董事说:“要是(747 
  )计划不成功,我们总是可以抽腿。”
  波音董事长艾伦强硬地回答说:“抽腿?如果波音说我们要制造这种飞机,我们就会造出来,即使是耗尽整个公司的资源也要造出来!”
  的确如此,就像推动P-26、B-17、波音707、727一样,波音义无反顾地投身制造747——在财务、心理和宣传方面都全力投入,在747开发期间,一位参观波音的人说:“呃,艾伦先生,(波音)在那架飞机上寄托了许多希望,如果第一架飞机在起飞时坠毁,你该怎么办?”艾伦停顿了好一阵子才回答说:“我宁可谈一些愉快的事情——譬如核战争。”
  对手麦道像制造DC-8和DC-9一样,迟迟不投身制造巨无霜客机的计划,再度陷入另一回合苦苦追赶波音的困境,麦道的对抗机种DC…10在市场上的地位迄今没有赶上747客机。
  >>刺激进步的强大机能高瞻远瞩公司如何应用大胆的目标作为特别有力的机制以刺激进步?波音就是典范。我们把这种任务叫做胆大包天的日标。胆大包天的目标不是高瞻远瞩公司刺激进步的惟一强力机制,而且并非所有高瞻远瞩公司都大量应用这种方法(有些公司,像3M和惠普,基本上喜欢依靠其他机制来刺激进步,后面我们会讨论到)。但是,在我们研究的总共36家、配成18对的公司中,我们发现,在14家高瞻远瞩公司里,应用这种机制的证据比较多,相对照的14家公司应用这种机制的证据则较少。有3组配对公司(3M与诺顿、强生与必治妥、诺世全与梅维尔)在运用胆大包天的目标方面分辨不出差异,只有一对(惠普与德州仪器)对照公司应用胆大包天目标的证据比高瞻远瞩公司多。
  所有的公司都有目标,但是,只拥有目标和献身于惊人的艰巨挑战不同。后者就像攀登高峰一样。想想美国在6O年代的登月任务,肯尼迪总统和他的顾问本来可以走进会议室里,拟出“我们要加强我国的太空计划”或其他类似的空洞声明。在1961年时,最乐观的科学评估认为,登月任务成功的机会只有50%,事实上,大多数专家更为悲观。但是,肯尼迫总统在1961年5月2O日声明:“我国要致力在未来1O年内实现送人登陆月球,并且安全返回地球的任务”美国国会同意他的声明,立刻拨出549亿美元,而且同意在以后5年里拨出数十亿美元的经费。就成功的机会来说,这种大胆的目标在当时的确是荒谬无比,但也是使美国摆脱50年代及艾森豪威尔时代造成的虚弱而奋勇向前的一种强大机制。
  明确、动人的目标像登月任务一样,真正胆大包天的目标都明确、动人,是众志成城的重心,经常创造出惊人的团队精神。这种目标有一个明确的终点线,达成目标时,组织上下都会知道;人人都喜欢有一条终点线可以冲刺。
  胆大包天的目标可以促使大家团结一这种目标光芒四射、动人心弦,是有形而高度集中的东西,能够激发所有人的力量,只需略加解释,或者根本不需要解释,大家立刻就能了解。
  登月任务不需要一个专门委员会花费时间,咬文嚼字,把目标化成繁琐不堪、毫无意义、教人无法记得的“任务声明”,根本不必如此。目标本身——要攀登的高峰——易于了解,本身就太动人心魄,所以可以用数百种不同的方式轻易地让每一个人了解。一支探险队出发去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不需要3页复杂的“任务声明”来解释珠穆朗玛峰是什么。想想你们的组织里是不是流传冗长的声明,却不能激发明确动人的大胆目标,不能像登月任务、攀登珠穆朗玛峰或本章所说胆大包天的企业目标一样?我们看过的大多数公司的声明当中,有些虽然有助于保存核心,却几乎完全不能激发勇猛向前的行动。如果你刺激进步,我们鼓励你超越传统的公司声明,考虑胆大包大目标的强大机制。
  想想通用电气一类公司面临的挑战。CEO韦尔奇宣称,公司的第一步——在所有其他步骤之前——“是用普遍而清楚的名词界定公司的命运,公司需要一个至关重要、伟大而易懂的讯息。”像什么呢?通用拿出了下面的讯息:“在我们服务的每一个市场中,要成为数一数二的公司,并且改革公司,拥有小企业一般的速度和活力。”通用上上下下的员工都了解,而且记得这个胆大包大的目标。现在拿通用公司明确动人的胆大包天目标同西屋难以了解、不易记住的“远景宣言”做比较。西屋的宣言是在1989年制订的。
  通用电气 西屋电气在我们服务的每一个市场中,要 全面品质 市场领袖成为数一数二的公司,并目改革 科技驱动 
  全球化公司,拥有小企业一般的速度和 重点成长 多元化活力。
  这里,问题不是通用拥有“正确的”目标,而西屋的目标是“错误的”。问题是通用的目标像登月任务一样清楚动人,较能刺激进步。一家公司是否拥有正确的胆大包天的目标?这个胆大包天的目标是否能使大家走向正确的方向?二者并非完全不相关,第一个问题没有抓住根本要点,要抓住胆大包天目标的基本重点,最好是问下面这些问题:“这种目标会刺激进步吗?会创造动力吗?会促使大家行动吗?会让人活力四射吗?他们会认为这种目标有刺激性、冒险性、令人激奋吗?他们愿意为此贡献创造力和精力吗?(请注意:这不仅表示出高瞻远瞩公司追求任何胆大包天的目标,同样重要的问题是:”这种目标符合我们的核心理念吗?“本章后文会详细探讨这一点。)
  以菲利普·莫里斯和雷诺烟草为例,1961年时雷诺规模最大,拥有最大的市场占有率(几乎达到35%),在香烟行业里拥有最高的获利能力;另一方面,菲利普·莫里斯排行业界第六,市场占有率不到10%。但是,菲利普·莫里斯有两点可以追求,雷诺则没有。第一点一定不能忽略,就是菲利普·莫里斯刚把一种鲜为人知、叫做“万宝路牌”的女性香烟重新定位,变成用牛仔做形象象征在一般市场销售,这一步后来证明是惊人的成功之举;第二点,菲利普·莫里斯有一个努力目标。
  菲利普·莫里斯虽遥遥落后,却制定了一个大胆的目标,要成为香烟行业里的通用汽车,在6O年代,成为“业界的通用汽车”,意思就是要成为世界性的首要厂商。当时菲利普·莫里斯投身在这个目标上,从第六大公司进到第五,再从第五进到第四,持续前进,一直到把长期盘踞冠军宝座的雷诺烟草赶下台为止。在这段期间里,雷诺展现的是守旧、老大和臃肿的气息,除了替股东赚取丰厚的投资回报之外,没有其他明确的野心可以激励员工。
  菲利普·莫里斯当然比雷诺容易表现,从后面赶上来推倒业界巨擘,像大卫对抗巨人一样,远比光是保持第一更能激励人心。和巨人作战的确惊险刺激,打败巨人更是让人兴奋莫名。事实上,6O年代有5家香烟公司落在雷诺后面,只有菲利普·莫里斯一家野心勃勃,订下从后面打倒巨人、成为业界通用汽车的目标,并且实现了。有时候我们们用菲利普·莫里斯的状况(经过掩饰,以免泄露底细),给受过良好战略规划训练的MBA学生处理,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认为这家公司应该追求这种大目标;有一位学生说:“‘他们没有适当的战略性资产和能力,他们应该坚守在自己占优势的市场区间。”菲利普·莫里斯当然可能做错,变成早已被人忘却的公司,我们也应该不会在这本书学写它。但同样肯定的是,如果菲利普·莫里斯懦弱地固守它的优势,不向巨人挑战,我们在这本书里也不会写到它。
  胆大包天的目标是一种英勇壮烈的、灰色的目标,这里理智和谨慎心态或许会说:“这样不合理。”但是追求进步的动力会说:无论如何,我们相信可以做到。“此处我们要再次指出,这些不只是目标,而是胆大包天的目标。
  另一个例子是亨利·福特这位企业家。他在 
  19O7年43岁时用“我们要让汽车大众化”这一胆大包天的目标,刺激他的公司奋力向前。福特宣称:(建造)一种供大多数人使用的汽车……这种汽车价格会非常低,低到任何一位薪水还过得去的人,都不会因买不起车而不能在上帝恩赐的开阔大地上和家人一起共享快乐、幸福的时光……每一个人都会买得起一部车,每一个人都会拥有一部车,马儿会从我们的公路上消失,汽生会被当成理所当然的东西。
  福特定下这个胆大包天的目标时,美国有3O多家汽车公司正在激烈竞争,以便在新兴的汽车市场里分一杯羹,福特只是其中一家。在这个混乱的新兴行业里,没有一家已经建立稳固、明确的主导地位,福特只占有15% 
  的市场。这个荒诞不经的野心激励了整个福特公司的设计部门,他们以狂热的步调,海大晚上工作到十点或十一点。设计部门的成员查尔斯·索伦森说:“有一次,福特先生和我工作了大约42个小时,停都没停过。”
  在这期间,通用汽车(本研究中福特的对照公司)看着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从2O%掉到 10%,福特则升为汽车工业的最大厂商。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福特达到汽车大众化的胆大包天目标后,没有再定出胆大包天的新目标,变成自满自适,看着通用定出同样大胆、要击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