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一号问题: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深度解读 >

第1部分

中国一号问题: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深度解读-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并不都是引人瞩目的成绩和速度,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在这诸多问题中,“三农”问题不仅关系着八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更贯穿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农民穷、农业弱、农村落后,构成了当今中国的“最大的国情”,也成为了中国亟需破解的“一号问题”。本书聚焦“三农”问题,通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发布的十四个中央一号文件求解“一号问题”。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内,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是本书论述的主要方面。作者对话权威人士,追踪顶层设计,踏访大江南北,挖掘草根智慧,试图拨开历史烟云和现实迷雾,分辨农村改革的一块块“暗碓”,寻找城乡一体化的最佳“跳板”。
↓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作者简介
    宋振远,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临沂市人。坚守调查研究和公益责任的新闻理念,提出和实践“记者的眼睛+学者的大脑”的报道模式,长期跟踪中国“三农”问题和改革进程,被誉为“专家型记者”。多年参与策划、组织和采写“中国新闻名专栏”——新华社“新华视点”的深度报道,10余篇新闻作品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多篇调研报道引起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重视,对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义务教育改革、征地制度改革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年曾作为新闻界代表,受聘中国农村改革30年百人奖评委。
目录(1)
    中国农民生存和发展状态的真实写照/1

    “中国崛起”绕不开“一号问题”/5

    第一篇中国特色——“一号文件”求解“一号问题”

    一、解密小岗:亿万农民成为“一号文件”主角/4

    中国改革为何从小岗村“破壳而出”/4

    改革“先行者”为何没成为“先富者”/8

    小岗“二次改革”:亿万农民的未来/10

    14个一号文件:中国农民的“改革记忆”/13

    二、高端对话:用“一号文件”求解“一号问题”/18

    分期:农村改革“三大步”凸现“两个黄金期”/18

    主线:保护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20

    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2

    原则:农民的事农民“做主”,基层干部切勿“越权”/24

    未来:中国农村改革还有哪些难题待解/26

    三、改革回声——追踪九号院和中央一号文件起草者/28

    赵树凯:九号院,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部”/28

    袁崇法:九号院,年轻人锻炼的“政治舞台”/32

    “编外成员”包永江:改革“统派统购”背后的交锋/38

    九号院,退出政治舞台的历史思索/40

    那些中国农村政策的“看门人”/43

    四、改革开放以来14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48

    第二篇亿万农民——和平崛起面临的“最大国情”

    一、改革起点:农民在社会阶层中是老几/57

    首位是农民,“末流”也是农民/57

    “三把剪刀”:剪出来的“农民真穷”/60

    从“重农之力”到“重农之利”/64

    二、农民工体制:“糟糕的日子”正在减少/66

    农民工讨薪杀人,社会学家为什么求情/68

    农民工子女:“我是谁”的追问与希望/72

    温岭调查:“工资谈判”制度的改革范本/78

    农民工:从集体“失语”到代表“发声”/83

    社会组织维权,比政府效率更高/87

    三、希望在前方,“拐点”在哪里/90

    “同命不同价”终结:打开城乡二元体制的缺口/90

    农民收入增速13年首超市民,“拐点”到了吗/93

    打开农民向上流动的“社会空间”/96

    四、尊重亿万农民的“三个基本要求”/99

    农民的“政治要求”:民主自治落实“四权”/99

    农民的“经济要求”:增收致富扭转差距/101

    农民的“社会要求”:公正平等国民待遇/103
♀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目录(2)
    第三篇粮食!水!——中国离“现代农业”还有多远

    一、谁来养活中国——仍在求解的“一号问题”/109

    “饥荒情结”:三姑为何坚守“存粮上万斤”/109

    粮食崇拜:从《狗日的粮食》到《天下粮仓》/112

    历史镜鉴:“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多少人/118

    粮食安全:中国为什么选择“紧平衡”战略/122

    丰收隐忧:农民“被动种粮”与干部“上热下冷”/125

    世纪之忧:世界会爆发“粮食战争”吗/128

    二、重提“农业现代化”:几代人理想为何没实现/132

    理念交锋: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132

    “谁抓农业谁落后”是传统农业理念/135

    “家庭承包”能支撑“现代农业”吗/136

    对话李忠新:从“章丘探索”看现代农业路径/141

    三、“贫水大国”的新觉醒/148

    从“农业真危险”到“农业真传统”/148

    “母亲河”累了,她需要休养生息/153

    从“为石油而战”到“为水而战”?/159

    用4万亿打造“水产业”,会给中国人带来什么/164

    第四篇不进则退——新农村建设还要“过大关”

    一、新农村:几亿农民也要过“体面的生活”/171

    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方位”/171

    城镇化是方向,为何还搞“新农村”/177

    “变味”的新农村建设:警惕5个误区/182

    “三大现象”考验中国“城乡统筹”战略/184

    二、邯郸调查:“以工补农”如何补“以城带乡”如何带/189

    330个示范村:“四难”当路,新农村建设怎么办/189

    白寨模式:一个新农村建设的“中国样本”/198

    对话王孟堂:让更多农民由“无产者”变“有产者”/210

    三、中国农村“草根民主”的喜与忧/216

    在中国,最有“民主素养”的是农民/216

    从“替民做主”到“让民做主”有多难/221

    两个“体制性矛盾”仍然待解/224

    群众上访:多看看硬币的“正面”/226

    四、三大问题事关未来——重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32

    党员干部应该如何对待农民群众/232

    如何让农民“科学有序”组织起来/234

    如何“积极稳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238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资料/246

    后记从“记录者”到“瞭望者”/248
前言(1)
    “中国崛起”绕不开“一号问题”

    在一次重大战役性报道中,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曾对笔者说,新闻是“易碎品”,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具备历史穿透力。因为,深入地了解历史,才能清醒地分析现在,进而相对准确地感悟未来。

    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笔者多次向朋友发问:中国的“一号问题”是什么?

    这是一个现实和历史交织的重大国情问题。如果你长期跟踪中国改革和发展历史进程,答案就不会是中美关系,不会是石油供应,一定是“谁养活中国”的问题,一定是亿万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

    把“中国崛起”与“三农”问题连在一起,也许会引起争议。但从现实和历史的坐标看,其中确乎有着巨大的关联性。

    “中国崛起”近年来成为全球性“话语”,一些西方政要和学者不断谈论和制造一系列“中国概念”——G2、“中美国”、北京共识、金砖四国、利益攸关方……讨论“中国崛起”时,不少人把目光投向大国关系、军力对比、台湾问题、政治体制等。很少有人谈到国内“三农”问题。

    诚然,中国要成为一流大国,解决上述问题一个也不能少。但必须看到,“中国崛起”主要靠内因。

    曾有一批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预言,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有两大进程,一个是新科技革命,一个是中国城镇化。这实际上将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看做“世界级难题”。

    “三农”问题是中国的“一号问题”,因为:从农民看,8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乃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从农村看,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太大,大到农村城镇化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在全球史无前例。从农业看,解决“谁养活中国”和农业现代化问题,是“百业之基”,将始终贯穿中国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一个叫“旭日阳刚”的农民工歌手组合火了,起因是他们光着膀子、叼着烟头在工棚里高唱《春天里》——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为什么是外来农民工唱红了“春天里”?并非因为专业歌手(歌词作者)汪峰唱功不好,而是因为中国农民背负了更多的人生困惑和发展包袱,激发出了全社会的共鸣。

    想想吧,当人过中年时,国家已是“烂漫的春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但展望未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却感叹“老无所依”:城市只要他们的青春和血汗,却把贫病之躯退回农村。
前言(2)
    必须正视一个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约10%,但农民的绝对数却没有减少,大体仍有8亿之多。

    农民真穷、农业太弱、农村落后,构成中国“一号问题”的现实写照。其体制根源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固化。具体而言,主要是劳动力、资金、土地等发展要素被从农村“抽离”。8亿农民收入水平过低,导致国内消费不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一号问题”要用“一号文件”来求解。改革开放30余年,中央一号文件已14次聚焦“三农”问题。

    30余年的经验教训显示,中国农村改革有一条主线:保护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什么时候偏离了这条改革主线,社会矛盾就会加剧。↙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笔者追踪采访了“一号文件”的多位起草者和见证人,在与陈锡文、段应碧等名家交流中,深切感受到历史的深厚、发展的忧患,更体会到新老“当事人”的责任担当和民生情怀。他们是中国农村政策的“看门人”。

    未来20年仍是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其间,如果不能落实“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转型战略,妥善解决“一号问题”,后果很严重:中国不仅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现代化进程出现停滞和滑坡,政治社会格局也可能出现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