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第五项修炼 >

第28部分

第五项修炼-第28部分

小说: 第五项修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效运用潜意识的艺术,包括许多技巧。聚焦潜意识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通过观想和想象。比如,世界级游泳运动员发现,通过想象自己的手增大两倍,并且脚上长有蹼,他们就能游得更快。复杂技艺表演的“心中彩排”(mental rehearsal),已经成为许多领域的专业表演者的常规心理训练。
但是,所有这些方法的真正效果,还是取决于你对“什么最重要”这个问题的理解。没有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潜意识的具体练习方法,就很可能成为机械的技巧,即仅仅是一个新的操控方法,能提高你的效率而已。这并不是一个无聊的担忧。几乎所有精神传统都告诫我们,如果没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真正志向的精进修为,就不能学练增长心灵功能的技巧。
大师们都有潜意识协调力。而开发这种协调力最重要的环节,是一种对我们渴望的成果的真正关怀,也就是一种对值得追求的“正确”目标的深层感受。潜意识似乎尤其能接受符合我们深层志愿和价值的目标。一些精神传统认为,这是由于深层志愿可以直接接触潜意识,或者成为其组成部分。
吉尔伯特·卡普兰(Gilbert Kaplan)在一家一流投资杂志任出版人兼编辑,非常成功,他的故事是一个绝好的例子,说明了真正重要的追求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样的成就。1965年,卡普兰在一次彩排中第一次听到马勒的《第二交响曲》,结果他“无法入睡”。“我又回去听了正式演出,而从音乐厅出来后,我就变了一个人。那是一个漫长的恋爱经历的开始。”尽管没有受过任何正规音乐训练,他却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和个人收入(他雇了一个交响乐团),去学习如何指挥那段交响曲。今天,他指挥的交响乐演出,得到了世界各地评论家的最高赞誉。《纽约时报》把他1988年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交响乐录音,评为当年五佳经典录音之一,而纽约马勒协会(New York Mahler Society)会长,则把它称为“杰出的演出录音”。如果仅仅依靠有意识的学习,哪怕是拥有全世界的意志力,也绝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水平。它必须要依赖高水平的潜意识协调力,而卡普兰能把这种协调力全部倾注到他的新“恋爱经历”当中。
第9章 心智模式(5)
从许多方面来看,开发高水平潜意识协调力的关键,又回到个人愿景的开发和修炼上。这就是为什么在创造性艺术领域,愿景的概念一直非常重要。毕加索曾说:
如果能把作品的各种异化形态,而不是同一幅作品的不同绘画阶段,用照相的方式记录下来,会非常有意思。我们可能会看到意识发现它梦想的结晶过程。但是,真正重要的是要看到,尽管有表现形式的变化,作品图景基本没有变化,原始的愿景几乎保持原样不变。18
自我超越与第五项修炼
随着自我超越修炼的深入,我们自身内部会逐渐发生一些变化。而其中有些变化会很微妙,往往不会引起注意。系统的观点,不但有助于澄清自我超越作为一项修炼有其特定结构和组成部分(比如创造性张力、情感张力和结构性冲突),还能揭示出这项修炼有更微妙的一些方面—特别是理性与直觉的结合、不断深入地看清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慈悲心,以及对整体的承诺。
理性与直觉的融合
古代*教苏菲派有这么一则故事。在森林里有位迷路的瞎子被绊倒了,他在地上摸来摸去,发现自己压在一个瘸子身上。于是,瞎子和瘸子交谈起来,对各自的命运表达了自怜之情。瞎子说:“我在这个林子里迷路不知道有多久了,还是找不到出去的路。”瘸子说:“我在这地上躺了不知道多久了,还是不能起来走出去。”他们坐在地上交谈着,突然间,瘸子叫起来,“有了!你把我背到肩上,我告诉你往哪里走。我们一起就能找到出路。”这个古代故事里的瞎子,原本象征着理性(rationality),而瘸子则象征着直觉(intuition)。无法学会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就无法找到走出森林的路。
直觉被正统管理学界忽视了几十年之后,近来又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承认。现在,有大量研究表明,经验丰富的经理人和领导者,都非常依赖直觉,而不是完全依赖理性的办法分析复杂问题。他们依靠预感,靠识别模式,并且靠直觉的类推和比较,来处理看上去毫不相关的情况。19有些管理学院甚至还开设有关直觉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课程。但是,要在我们的组织和我们的社会里重新融合直觉和理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我超越水平高的人,不去刻意地融合理性和直觉。相反,他们达到的是一种自然的融合。这种融合是他们承诺一切力所能及的资源投入所带来的副产品。他们不可能在理性和直觉,或者大脑和心脏之间作选择,就像他们不能选择只用一条腿走路,或者只用一只眼观察世界一样。
双边互补(bilaterali*)是高级生物进化背后的设计原则。大自然好像学会了成双成对的设计方法,它不但把重复和多余容纳在内,而且凭借这种重复,实现了其他方法不能达到的能力。两条腿对快速灵活的行动是关键;两只手臂对攀爬、抓举和操控物体是关键;两只眼对立体视觉是关键;而两只耳朵对有距离层次感的听觉是关键。那么,理性和直觉会不会也是从这一设计原则而来?是不是只要它们协调工作,就可以开发出我们的潜在智能呢?
系统思考可能是融合理性和直觉的一把钥匙。线性思考(linear thinking)只注重在时空上紧密相连的因果关系,因而很难去把握直觉。结果是,我们大多数直觉都不符合常识—也就是说,不能用线性逻辑(linear logic)语言去解释。
第9章 心智模式(6)
有经验的经理人,通常都对复杂系统有很多直觉的把握,但是又不能明确解释。直觉告诉他们,因和果并不在时空上紧密连接,一些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实际是弊大于利,而短期应急方案,将会产生长期弊端和问题。但是,他们无法用简单的线性因果语言来解释这些概念。最后,他们只能说:“就照这个法子做,肯定管用。”
例如,在目标或标准受到侵蚀时,许多经理人会感到危险正在降临。但是,他们不能充分说明,为什么这种侵蚀会引发过低投入的倾向,而过低投入反过来又加强了这种侵蚀。这还成就了一个自证预言,即市场增长的潜力是无法实现的。再如,经理人可能感到,他们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很容易测量的绩效指标,却掩盖了深层问题,甚至还可能在加剧这些问题。但是,对于那些绩效指标为什么不合适,他们却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他们也不能说明其他替代指标如何就能改进现状。如果能够了解背后的系统结构,那么,这两种直觉把握就都可以解释清楚。
直觉和线性的非系统思考之间的冲突,已经造成一种成见,即理性本身就是和直觉对立的。这种成见明显有误,因为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理性和直觉的协同。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用理性思考完成任何发现。”他还曾经描述自己是如何发现相对论原理的:他想象自己乘一束光线在空中疾行。然而,他还能够将自己杰出的直觉把握,转变为简洁的命题,以便用理性来加以验证。
把系统思考作为一种替代语言来掌握,经过一段熟悉和运用之后,经理人就会发现,他们的许多直觉现在可以得到解释了。我们可能逐渐发现,系统思考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重新融合理性和直觉。
看清我们与世界的联系
我的儿子伊恩六个星期大的时候,似乎还不知道他的手和脚。我猜想,他虽已经意识到了手和脚的存在,但并不能清楚地理解那是他的手脚,也不知道他能够控制其运动。有一天,他被困在一个很糟糕的正反馈环路里。他的左手抓住了自己的耳朵,看上去表情痛苦,右手捶打越来越使劲儿,很是躁动不安。但他越是躁动,就越使劲儿揪耳朵;越是揪耳朵,就越是躁动不安。如果不是我把他的手从耳朵上拿开,哄他安静下来,这个可怜的小家伙就会这样折磨自己好一阵子。
由于不知道他其实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手,于是他把他的疼痛不适看做是外力所致。听上去很耳熟吧?伊恩的处境,其实和第3章啤酒游戏中的角色没什么两样。啤酒游戏的角色对供货不及时的反应,就是把它当成外力所致。再有,第5章(心灵的转变)里,军备竞赛的参与方对对方增加军备的反应,也是把它看成是由自己无力改变的外力所致。
伊恩的故事让我开始思考个人成长中一个被忽视的方面,即“闭合回路”(closing the loops):学会不断辨别出,看似外在的作用力其实是与我们自己的行为相联系的。伊恩很快就学会了辨认自己的手和脚,并控制其运动。后来他还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姿势—如果躺累了,他就会翻过身来,让背部得到休息。再后来,他还学会辨别体内状态,比如体温;并且意识到,通过调整和热源的距离,比如离妈妈或爸爸的身体远近,可以影响体温。逐渐地,他还意识到,他可以影响妈妈和爸爸的行为和情绪。这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他都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内心对现实图景的理解。随着他更多地把自己的反馈行为也理解为生活条件状况的一部分,这种现实的图景也会不断改变。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9章 心智模式(7)
然而,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闭合回路的过程,在早年某个时候就被中断了。随着我们长大,我们发现的速度降低了,我们越来越少地看到自己的行为和外力之间的联系。我们把自己锁在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之中,与小伊恩没什么区别。
幼儿的学习过程,为我们所面对的学习挑战提供了很好的比喻:要不断放开和拓展我们的意识,提高我们的理解力;要越来越多地看到,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现实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要越来越多地看到,我们和周围世界的联系。也许,我们永远不能完全了解我们影响自己现实的各种方式,但是,只要对这种可能性保持开放的心态,就足以帮助我们解放思想。
爱因斯坦曾这样解释学习的挑战:
(人类)对自己、对自己的思想和感觉的体验,好像是与其余的世界相分离的—这其实是我们意识中的一种光学幻象。这种幻象错觉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囚禁,它把我们局限在个人的欲望里,并把我们的感情局限在最近的几个人身上。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自己从这个囚禁中解放出来,而方法就是通过扩展我们的慈悲心的范围,使之包容所有的生命,包容整个大自然,及其内在之美。
爱因斯坦所描述的,增长与他人连通的体验,是自我超越修炼中一个最为微妙的方面,也是最直接地源于系统观点的一个方面。他的“扩展……慈悲心的范围”则是另一个方面。
慈悲心
观察相互关联的修炼,会逐步改变责怪和内疚的旧心态。从这里开始,我们认识到大家都陷入了结构性的局限:这些结构来自我们的思考方法,也来自我们生活中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这样的认识,会逐步纠正我们下意识地相互指责的倾向,进而使我们更加深入地领悟和理解我们身处其中的各种影响力。
这不是说,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