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生设计在童年 >

第21部分

生设计在童年-第21部分

小说: 生设计在童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常常是在小学、中学阶段培养起来的,如果在这个阶段思想被禁锢,各方面的特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长大以后再塑就困难多了。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我从来不让学校教育干扰我的教育。”他说的“学校教育”显然指的是在学校老师的教学范围和压力下,为不感兴趣的科目,为成绩而被动学习涉及面较窄的知识,“我的教育”指的则是自我教育和人生的教育。
  他认为,“我的教育”所学到的知识,远远胜过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
  我认为,教育,就应该是完整的教育,是包括方方面面的,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上有限的知识。
  很多人认为,在美国教育的小学阶段,学校里并没有教多少有用的知识。他们在对美国“基础教育”失望和无奈之余,不知如何应对,虽然有的家长,喜忧参半地让他们的孩子走了跳级的路,但是一个孩子一生中能跳几级呢?以我之见,许多华人孩子即使跳两三级之后,他们的数学还是可以领先的。那么,接下来呢?难道还要不断地跳?
  我倒对人们常常抱怨美国学校“不教”什么东西的现象不以为然。中国的数理化基础看起来很强,奥林匹克竞赛遍地开花,相形之下美国数学教育很差,可是为什么美国的数学家并不比中国少呢?
  我想,学习的问题在于自己,我认为,美国小学里“缓慢”的教学进度反而是可喜可贺的,它给了孩子们充足的空间,让孩子获取更多各自感兴趣的东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拥有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如果学校里的功课极为繁忙,孩子们还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开发自身的思维和潜力呢?怎么能够为自己特定的人生目标,学习和培养某些特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呢?学校宽松的气氛反而给了自身发展以条件,让孩子可以自由挥洒,开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实际上是“坏事”变好事。
  家长应该抓紧孩子的这一阶段,探索孩子的兴趣志向,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为孩子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千万不要荒费这个大好时机!我就是从女儿的学前班开始,直到五六年级这一段最宽松、最重要、最宝贵的时间里,培养了对她产生终生影响的爱好、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锻炼了独立的和较成熟的思维。
  我的办法是,在这个阶段给她大开“小灶”,安排很多课外自学计划,参加校外活动项目。比如,解数学题、练打字、学芭蕾和民族舞蹈、学钢琴、学游泳、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练写作、学习法语西班牙语、背SAT/GRE单词,等等。当然,这都是要好好计划,想办法让孩子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的。
  广泛的涉猎,有意培养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课外学习打下的坚实知识基础,融会贯通成了她的品格,使她从小养成勤奋自主的习惯。从六七年级开始,她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意识就非常强,遇事很有主见。进入大学,考入法学院,直至找到最好的工作机会,都是依靠她自己谋划、自主思考、自我决定的,一路走来,坦坦荡荡。
  绝大多数孩子,包括后来很成功的孩子都不是“天才”,我女儿亦然。如果把她放到中国的重点中学里,在几百人一致的训练环境下,不要说脱颖而出,恐怕保住中游都不易,哪能涉猎广泛的知识和掌握许多技能?她之所以能够全面发展,具备广阔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因为在她关键的童年、少年成长期,拥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了早期的人生设计,并非由于所谓的聪明和“天赋”。
  教育和学习应该是有意义、有目标的,应该围绕人生理想来进行。如果学校的教育无法实现自己的教育和人生目标,就是干扰了自己的教育,就不是好的教育,就要想办法改变它、终止它或者远离它。
  美国有一些家长认为有的学校干扰了他们孩子的教育,于是就不让孩子上学校,而让他们“在家上学”,叫做Home schooling。根据美国###公布的2003年的统计数据,美国有110万名5至17岁的学生是“在家上学”,占全美学生人数的。家长决定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原因各种各样,其中的父母认为,家里具有比学校更好的学习条件。这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在家上学,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教育目标。有位家住加州,名叫莉莲的女生,就是一位全美有名的在家上学的优秀学生。小时因为数学很好,学校没有好的数学老师,加上学校的课程使她没有足够的时间拉小提琴,母亲决定让她在家上学,自己当老师。她4岁学琴,9岁开始在专业演奏会上表演,母亲教她到16岁。此后,她到附近的社区大学上课,18岁时已经修满100个大学学分( 一般大学毕业需要130学分 )。她是专业四重奏的首席小提琴,时以独奏小提琴手的身份与交响乐团协奏,到欧洲巡回演出。1998年她被《今日美国报》评为全美最优秀的10名高中毕业生之一,普林斯顿大学根据她3页长的简历和她妈妈写的推荐信录取了她。2001年,《今日美国报》从全美各大学推荐出的682名大学生中,将她评为全美最杰出的20名大学生之一。她在普林斯顿大学学数学,4年总成绩,没有一个B,2002年毕业时,获得全美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罗德学者,到牛津大学攻读数学专业研究生。这是无数不让学校教育干扰自己教育的典型的成功案例之一。
  

不要让学校干扰教育(2)
有的学校虽然很“好”,但是,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好学校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提供最合适的教育。相反的,有时候正是“好”学校干扰了学生的教育,干扰了学生真正应该接受的多姿多彩的教育。
  有一位驻纽约的中国外派人员,听了我的建议,把他的孩子送到一所教育要求比较低的高中,使他的孩子能够不受学校课程的“干扰”,集中精力,在短时间内准备“高考”,终于考出了较好的“高考”SAT成绩。国内有位教育界朋友的孩子,目标是进军美国名校,我分析了他的情况,认为他上重点学校不但没有好处,而且一定有害。因为学校的高压教育、应试教育会干扰他的全面发展,其结果一定与美国名校的价值观相悖,难以达到他既定的留学目标。他最后退出了全市第一的重点中学,转到一般的学校,终于被几所美国著名大学录取。
  很多非常“好”的学校,由于全校整齐划一的课程,加上高强度的训练,使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特长的空间,创造性和学习自主性受到强烈的压抑,这样的教育实际上起了“干扰教育”的作用。
  学校如果不能满足家庭和孩子自己的教育期望即人生目标,反而干扰孩子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设法改变它,终止它或者离开它。不能达到自己教育目标的学校教育,就不是好的教育。无论是“好”学校还是“差”学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干扰实现自己教育目标的现象,这种情况在美国有,在中国也有。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教育目标,进行具体分析,采取措施,把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让孩子成为全面的人才。
  千万不要让学校教育干扰了自己的教育。
   。。

从小写简历,产生巨大内动力(1)
写简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接受新挑战、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个人简历也可以让人入迷,它能够频频更新“升级”。从小写简历,可以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激励孩子自我奋斗,频频萌发迎接新挑战的强烈欲望。其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积极的。
  我写第一份简历,是过了而立之年。
  女儿写第一份简历,刚过12周岁。
  我当年为了联系出国,没完没了打磨了两三个月,才勉强写成一页简历和一封联系信,当时为自己这么没出息感到十分沮丧。好在材料寄出后,不过10天时间,就有位教授托人挂来越洋电话,邀请我去美国工作,确实非常令人意外。这事给我一个经验,只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就一定会得到回报。当时虽然出国手续很繁琐,但是,只用了4个多月,我就落地美国。这个“神话”故事,在我工作的研究所里流传了好几年。
  女儿记住了我的故事,读六年级那年,要我找出那份老简历,她只花一天时间,就自行“研制成功”她自己的第一份简历。她写这份简历,是为了申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天才少年中心”一份2 000多美元的奖学金,飞到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参加为时3星期的夏令营。
  中国孩子常常在数学比赛中得奖,学钢琴、提琴,等等,我认为,这些成就一般都不会成为很大的亮点。
  她的简历表明了她在那个年纪,是一个学习超前,具有较深刻思考能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外向型,全面发展的学生:10周岁半就参加SAT“高考”,数学相当于全美高中生的前22%,英文优于29%的高中生,可以说明智商较高;获选参加数理及工程强化班夏令营,说明是个数理科优秀的学生,在女生中尤为难得;读古典文学、使用大学教材自学,说明已经进入高一层次的水平;参加大学国际学生会活动并获得表彰,说明是个性情活泼、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孩子;获得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的奖学金,参加专门为六年级女生举办的职业讨论会,同样说明这个问题。这个讨论会邀请成功的职业女性、名人为学生们举办讲座,解答有关职业与教育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她所在学校只有一个名额。
  全美600人竞争25份“天才少年中心”的奖学金,最后,她成了“幸运儿”。
  其实,只要看了这份简历,就不觉得意外。
  这份简历,成了她人生的里程碑。
  这次成功大大鼓舞了她,从此,她再接再厉,更加发奋学习,积极参加活动和比赛,为更新自己的简历创造更多“亮点”。这看起来好像很功利,但是,很多人的成功不都是这样“刻意设计”出来的吗?
  六年级以后,她有了不断更新简历的习惯:得一个奖,把简历更新一次;参加一个活动,也更新一次;担任了新职务,又更新一次。她上八年级时的简历就比六年级的第一份简历多了11个奖项。到高中毕业时,已经有了几十上百种版本、多种格式的简历。这些简历用于参加社会上的,全州乃至全美的评奖、论文比赛,申请各种活动、奖学金、夏令营,找工作,等等,直至最后申请大学,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在美国,写简历不仅是一种很重要的技能,而且是一个表达自己的重要方式,各种机构的负责人对一个人的主要评价和判断几乎都来自于各人自己写的简历。好的简历在求学、求职、寻求种种机会时常常起到影响成败的关键作用。
  很多人以为,写简历主要是为了申请进入大学、找工作。其实不然。在美国,精明的学生刚进入高中,甚至从初中开始就有简历了。
  从小写简历有很多好处,可以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及时总结,激励自己参加更多活动,取得更大“成就”。趁着资料还在手边,近期活动记忆清晰时,及时更新、记录相关信息,既准确也省时间。
  一两页简历看起来容易,真正写起来很花时间。在办事讲效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