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一千个细节-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儒与道(3)
这让我想起神话当中的女娲造人。《太平御览》七八引《风俗通》说:“俗说天地初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给,乃引绳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贤知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人也。”看来从女娲造人起,就已经有等级之分了。
君子与小人的学说影响到今日,就是所谓的好人、坏人。再根据中国哲学的阴阳学说,君子在阳,小人在阴。君子为阳谋,而小人作阴谋。男主阳,而女居阴,便有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歪理。
那么,君子与小人真的是泾渭分明的吗?其实儒家提出的君子只是个标准,每个人身上都是君子与小人的混合体,正如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于是,也就不存在什么君子与小人之间的阶级之分了。因为人人都在一些时候是君子,一些时候是小人。
而小人和君子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小人可以利用君子,而君子不能利用小人。
当一个人以其小人之心去度另一个人的君子之腹的时候,往往能切中要害。因而,小人往往能驱使君子,君子却无从驾驭小人。《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很多谋略都是小人之谋,或者说,小人才有真谋。写在《孙子兵法》上的阳谋永远也斗不过人情练达皆学问的阴谋。而孔子所推行的君子之道,也只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了。
于是,君子是小人里的君子,小人是君子中的小人。
每个人都有行君子或为小人的一面。做君子时,就是法律、法规、政策、道德;做小人时,便为潜规则、两本账。君子与小人可谓是人的双重人格。
中国为什么抑制商业、贬低商人?一个原因就是商人在儒家看来是小人,喻于利的。亲君子远小人的思想使得中国历来就重文轻商。以文人士大夫为君子之标,而商人实属小人之怀。其实小人也有小人之德,就如盗亦有道。而一群君子,特别容易集合成坛子和圈子。
儒家认为君子是绝对的是,而小人是绝对的非。这样一来,君子不像个君子,小人不像个小人。这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作为一个人的君子或小人,君子小人本来就是寄生在每个人身上的。
不少为政者行小人之道,尤其是内部的相互争斗,哪里有什么君子可言。这使得中国政治不能够透明,因为其中的潜规则与伪善比比皆是。而为政者又必须倡导君子之道,国民才更容易被统治。这,就是政客的虚伪性了。
君子、小人的二元道德世界没能消灭任何小人。俗话说,先小人,后君子。在一个公民社会里,公民是按照契约性的法律生活、交往的。契约的意思就是要用书面的文本来限制对方的小人之为,来保护自己的君子之为。所以,契约是人们假定对方为小人而签订的。这样的契约就是小人之约,也体现了小人之德。监督机制也是用来对付小人行为的。只有当这些都健全之后,小人总是能战胜君子的局面才会改观。君子才可能成为真君子,小人也就没必要做了。
忠的悖论
忠,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忠君,是这一观念的最重要应用。
从大仁大义的角度说,“仁之忠恕”的“忠”该是忠于天下。但何谓忠于天下呢?谁来定义,哪里的标准,怎样解释?都很成问题。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就特别需要一个忠的标准化组织和ISO9001认证。这个标准的认证者最后还是落在皇帝老儿头上了。于是,忠于天下,成了忠于我即天下的“朕”,成了忠于圣上。 。。
一、儒与道(4)
当一个王朝正在兴起时,儒家的忠君观念会受到极大的宣扬。它促进了王朝的稳定与发展。而儒家思想更使得一个稳定的王朝系统达到超稳定。
忠,不仅具有道德价值,而且具有经济价值,是名利双收的好事。但忠臣也会遇到与大奸似忠者的斗争,这会有一些风险,也需要一些勇气。但自始至终,忠臣身上一直也没有丧失掉道德价值,身后的青史还会为此而定价。
首先就是所谓的愚忠,典型例子是岳飞。在他的背后,有一个不值得忠的君王——赵构。但岳飞是在抵御外侮,对民族的忠与对君主的忠还不能算是一个。
虽然儒家教导说要忠君爱国,但孟子也说民重君轻。这里就有个问题,岳飞是该忠于昏庸的赵构呢,还是该遇到昏君就反叛。反叛可能付出社会变革成本,而昏君一样可以使社会付出停滞与倒退的成本。到底哪个更值得、更合理呢?
儒家认为,无道昏君可以被###,但必须依据天时,如武王伐纣。纣刚愎淫暴,武王得天时而诛无道,是以明君替昏王。
但更多王朝的覆灭,是因为叛变与弑君。这些,都是儒家极力谴责的,却也是经常发生的。所谓皇帝轮流做,明朝到我家。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那些奸臣贼子,何曾以“半部《论语》”自我约束,又何曾不以儒学标榜于天下。而他们也正是钻了儒家一个很大很深的空子,才得以成功地改朝换代。
这个空子就是:忠君的悖论。
当旧王朝行将就木,新势力正在崛起,每个身处其间的人都会面对两难的选择:是继续忠于旧的,还是赶紧效忠新的?
明朝末年可说是一个关于忠诚与背叛的很有意思的例子。
那时候有三股政治、军事势力。一个是奄奄一息的大明及其皇帝崇祯,一个是雄踞东北的气势汹汹的大清及其皇帝皇太极,一个是起于草莽的农民起义军及其首领李自成。那么现在要讨论的,就是崇祯手下的那些大臣对他和大明的忠诚与背叛都意味着什么。
继续忠于明,是儒家的要求。崇祯也不是个无道昏君,他励精图治想有中兴。然而国将不国、世事难济。怎么办?是杀身成仁,还是忠诚到底,抑或投降强敌。崇祯吊死煤山,南明小朝廷还想做山外青山楼外楼的美梦。大明臣子们的内心中无不激荡着这样的矛盾。
袁崇焕,军事天才,曾任蓟辽督师,屡次打败皇太极的进攻,被视为其克星。此人忠心耿耿,一直活跃在抗清前线。虽没有兑现复辽的承诺,却能始终保证锦州防线不溃。后来,皇太极绕过辽锦直取京师,袁崇焕回援至北京城下,依然能打败清军。但崇祯还是认为其有谋逆之心,将其冤杀。
吴三桂,其家世代宗亲,为山海关总兵。李自成破北京后,他就投降了,仍镇山海关。李自成部下刘宗敏霸占了他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他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迎清兵。清康熙时,他在云南叛清而起,战败而亡。
侯朝宗,桃花扇里留了辫子的大才子,当初也是明朝的名流,和江南名妓李香君相爱。一朝天地巨变,竟也剃发投清。李香君刚烈重义,即刻与侯朝宗拜拜了。
袁崇焕、吴三桂、侯朝宗、李香君这四个人对于忠于君上、忠于民族、忠于天下显然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应用。他们的内心都是相当矛盾的,该不该忠,该对谁忠,该怎么忠,什么时候可以不忠。自欺、欺人、心理暗示、自我安慰、自沉青楼、清风不识字、借古讽今、聊以诗词、看励志读物……。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儒与道(5)
是该如袁崇焕那样死忠到底,还是像吴三桂那样三姓家奴;是像侯朝宗那样要风流不要名节、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是如李香君那般不仅忠于爱情更忠于民族。他们的心思正是当时天下人的心思、正是当时那么多默默无名的其他人的心思。
还有明朝那些汉族遗臣,他们是继续忠于南明的福王朱由崧,还是投降到满清的怀抱呢?老主子还在,就是远点,在南边,南明的福王。新主子近,在跟前,但是是外族,大清八旗。到底忠于谁才好呢?
如果说儒家也有这样的教导:一旦臣子换了主子,就必须对新的主子忠诚,那么这样的忠诚也不会持久,因为还可以再换,不断地换,一天换仨,可以忠诚三次呢。那个时候的人实在很苦恼啊!
当一个旧体制行将崩溃、一个新王朝即将诞生,当一个末代君王还在高举忠字旗而臣下各怀心思,当一个民族没落而被另一个民族征服,当传统的道德价值面临几百年一次的新轮回……
到底,“忠”为何物?
儒家虽然给出了忠于天下和忠君的大致道德轮廓,却没给出更加细致的机理,导致出现了相当多的矛盾与死结。
如:
本民族与外族的不同,
民族与天下的不同,
国与国之间的更不同,
而国与天下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儒家和儒学是土生土长的汉族货色,主张与推崇的也是所谓的民族英雄。如岳飞之抗金,文天祥的伶仃洋之叹。他们都是忠于大汉民族的,都是在抵御外族入侵中丹心照得了汗青。这里,就有一个比忠君更大的概念,忠于民族。但是,是否投降外族就是汉奸呢?金占领了北宋的北方,元统治了南宋的疆域,那些还在这北方与南方土地上生存、生活的汉人是不是都是汉奸了呢,是不是都该以死相拼、誓死捍卫民族尊严呢?
这又回到了我曾在《汉语的双重人格》中里所说的,既然有杀身成仁,也就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见,儒家的价值体系并非是绝对的,或者说,并不是汉族人安身立命的唯一。如果一个民族的人都拼光了,那还谈得上什么忠于民族呢?连民族本身都灭掉了。
于是,在元灭宋之后,大量的汉人入蒙古的大帐里成了朝臣,并也自命要忠于朝廷。到了清朝,更是如此。但汉人始终以蒙、满为异族,也是事实。忠君,自有儒家体系的移植。不忠,也可有儒家的观念在。反清复明,就是要把忠于民族的大义举起来。也正因为如此,元朝才很快亡掉了。于是后来的清,就更加注重弘扬汉族文化,树立儒家伦理,试图把自己的异族特色减到最小。
从明到清,就可见忠于民族不一定是忠于天下。
当王朝更替时,忠于民族及忠于民族之主(皇帝)的意识就特别强烈。清兵在南方屠城的时候,也是反抗尤为激烈的时候,也是忠字旗飘扬得最高的时候。
有些人因此成了英雄,有些人因此成了变节者,有些人因此郁闷无助,有些人因此应用了“汉语的双重人格说”……
到局势稳定之时,到剃发留辫之时,到康熙坐在太和殿之时,忠的对象已经发生了逆转。该忠的不是明,而是清。忠的对象依然是皇帝,只是姓氏变了,只是民族成分变了,只是做派变了。清依然可以把儒家的那套观念拿来使唤,却不必管这样的转变里到底有怎样的玄机。
一个不该忠的对象成了要求被忠的人,一个以策反别人为手段的人成了要求他人忠诚的人。忠,竟然变得如此实用起来。
一、儒与道(6)
这时候,“忠于天下”就出现了。何谓天下,天下又是谁的天下,忠于天下的标准是什么,天下兴亡时匹夫的责任又是怎样的。当明清交替之际,汉人就应当以挽救明抵御清为己任,等到了清,似乎又该以平息反清叛乱为要义。所谓的为了天下太平,无非两种情况,一是无价值标准地忠于现任统治者——清,二是推翻现任统治的清声称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忠于天下的标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英雄》最后一段无名没有杀掉秦始皇而找的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