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美国军校的中国男孩 >

第3部分

美国军校的中国男孩-第3部分

小说: 美国军校的中国男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样又在这个机场停留了可能5,6个小时。

“二百五的妈”(2)
我们起飞继续往纽约飞行,飞机上已经除了一顿最后的正餐外,连花生都让大家吃完了,机上洗手间也飘来了异味,终于到了纽约上空,由于积雪还没有完全清除,我们又在上空盘旋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最后终于安全降落。可是麻烦又来了,因为机场的工作人员无法开车来上班,所以等待停机位我们又在飞机上坐了一个多小时。
  就这样,我的第一次美国本土旅行艰辛地拉开了序幕。
  来到美国已经第三天了,母亲还是没有带着我去看任何的学校,我有些着急,就在这时,一台湾朋友告诉了妈妈一个可靠的信息,在这边有一所男子军校,可以录取我,问要不要开车去费城那边参观一下。也许是妈妈知道我是一个自制力差的孩子,对我得有点强制手段,所以一句别的都没有说,我们就踏上了去费城的路。
  这些年来,总是有人问我:为什么当初去美国会选了一所海军陆战队的军校?我也说不清,但是以下的这个故事可能会提供一下线索:
  大约在我上初中时,我妈妈看到报纸上有条“豆腐块”消息:
  北京的一所私立学校和航空协会合作试办一个:“少年飞行班”,消息说保证学生飞行100小时,并有机会获得“驾照”。我妈妈毫不犹豫地打电话给我报了名。
  暑假快结束时,我妈要给我转学,却等不来录取的消息,于是她打电话询问此事,接电话的是一位值班的女士,她没好气地说:“这个班取消了!”我妈问:为什么?她说:
  “满北京就一个二百五的妈给孩子报了名!”
  这些年来,在国内人们常问的第二个问题是:美国的军校怎么会收中国留学生?
  在美国各有几所不同军兵种的军事化管理的中学。象《我是韩国人》那本书中申世庸上的是华盛顿附近的空军士官学校,在我去美国上军校前,一个姐姐送了我一本《我是韩国人》,但是我当时很浮躁,没看就出国了,如果当时看了那本书,可能后来择校时还会有变数吧?不得而知。我还知道我在美国监护人珊地阿姨的儿子曾就读一所海军的士官学校,他们每年都有海上实习课,听说他们学校自备有一条大舰供教学使用,而且毕业生很多都是从事军队和民用的航海事业。而我在费城的这所是海军陆战队的着装。
  这些学校只是实施军事化的管理,完全遵守美军相应军兵种的现役条例,但是教授的文化课程与普通中学没有任何区别,这样的学校都可以招收国际生,一直可以读完相当于大专(大二),但要进入西点就必须是与美国有协议的国家的留学生方可考入,这是后话。
  Valley Forge Military Academy and College(翠谷军校)是个在美国拥有悠久历史的一所私立学校,曾经也一度是一所美国高中界叱咤风云的学校,而学校更把自己称为“The best of this kind in the world”(世界同类学校中最好的)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在许多领域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比如商界中有利兹卡尔顿酒店的创办人,美国强生公司的CEO,美国四星上将,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塞林格(我在后面有专门介绍),参议员等等。虽然这所学校建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丘上,但确实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
  到了费城,我们找了一辆出租车,司机也知道这所名校。勿用多费口舌,他就带我们上路了。并主动介绍当地风光,可惜当时我英语很差,不能听,只能看了。费城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有很多博物馆,充满了文化气息,毕竟这里是美国的第一个首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百五的妈”(3)
车子驶上了高速公路,看着窗外景色的变换,渐渐地我们到了山上,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完美的高尔夫球场环绕着,可见学校占地有多么地大,外围的树木也很多,和一开始的反差很大,学校外面的小镇是一个美国很著名的高档社区,等级相当于好莱坞的贝弗利山庄。在经过了一些曲折的林中小路和越过了一些赏心悦目的田园景色后,最终我们的车停在了一幢古典红楼校招生办公室的外面。
  这里很安静,也许是周末的缘故吧,又是刚下完雪,这里更多的是一份祥和和宁静,偶尔看见几个穿着军装的学生走过,看到有家长或外人参观,孩子们会停下来立正敬军礼。看起来训练有素。
  我的第一印象是似乎所谓的“军校“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会看到连队训练什么的,口号震天,就好象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只有那些在校园里“沉睡”着的美国内战时期的加侬炮,似乎暗示着它的不一般。
  招生办的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简单介绍了学校的情况,他和我们说了说学校有多少在校学生,有多少国际学生,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打了一个电话,不一会儿,叫来了一个当时也是刚从中国来报到的一位大学部的中国学生,见到那个来自昆山的孩子,他当着家长和校方的面儿,显得有点紧张,又有点腼腆,问到学校的情况时,他只是随便地用中文说了一句这所学校“还行”,但是我注意到他似有难言之隐,这个想法也就一闪念,就过去了,并未引起我的注意,当时我的注意力被他那一身帅气的着装吸引住了。可是后来等我上了学校,进入了士兵训练营才发现其实不是这样,或许他只是怕说错话被处罚吧,毕竟当时他也刚从士兵训练营毕业。
  而母亲在见到这里的学生和我说的第一句话则是:“你看这里的校服穿着多神气。”我看到这位学长穿着深藏青色的夹克衫,打着银色的领带,足蹬高腰皮靴,他高高的个子,不胖不瘦,笔挺的身材,看上去是“帅呆了”。不容我多想,我马上明白我妈的意思:“我肯定就送你来这里了,你不要对其他学校抱任何幻想了。”
  言归正传,那个接待我们的招生办老师为了拉近关系他还给我讲他曾经在亚洲的“经历”。
  他参加过越战,给我看了他在越南打老虎的照片。可能他并未意识到,他在越南战场上跟谁在打仗,那时我们举国上下“抗美援越”我相信,他要是弄清了这一层关系,就不会用这个理由来跟我套近乎了。(不过后来我还是和这位老先生成为了朋友)
  学校说因为这个周末放假,所以校园里没有什么人。
  一切看着都很陈旧,五栋宿舍里分别住了不同的连队,大学部的学生们住在山顶上的那栋楼里,而初高中部的学生们住在下面的宿舍楼里,学校一共有两个团,步兵团和机动部队团,步兵团依次为:初高中部的Alpha pany; Br*o pany; Charley pany; 以及大学部的Golf和India pany所谓的步兵团,就是平时在阅兵式时是扛着来复枪走,接下来是机动部队:Delta pany(骑兵部队) Echo pany(卡车拖加侬炮,摩托车) Drum and Bugle(鼓号乐队)以及Regimental Band(学校乐队)。这里我要特别介绍一下学校的乐队,因为每年学校的乐队都会被邀请去参加许多大型活动,比如纽约春季的*,和英国伦敦的*。 。 想看书来

“二百五的妈”(4)
一切的一切都很安静,很祥和,我完全没有想到真正在这里的生活会是那么的与这份宁静格格不入,当然这都是后话。
  来到学生宿舍,每个房间住两个人,一个房间差不多10平米,两个书桌,两个衣柜,一个上下床。学校不准学生把自己的衣服放在衣柜里,所有的个人物品都要交到“仓库”去保管。衣柜的摆设也有规定,比如挂衣服的位置最右边要放雨衣,然后依次是一件平时穿的外套,出学校时穿的外套,迷彩服上衣,迷彩服裤子,冬季迷彩服大衣,几件校服衬衫,礼服上衣,礼服裤子,校裤。
  在放衣服的格子边上,还有一个个的小格子用来放内衣裤,袜子等这些物品的摆放也有规定,对于所有学生来说,这个柜子里的东西一般是不会去动的,因为平时有检查,而且收拾起来麻烦,所以从年头到年尾,这些东西是不会被使用的。
  看完面上的东西,再看床下,学校规定所有的鞋要穿规定的,除了运动鞋可以自己买(但是必须是深色的,最好是黑色的),鞋子的摆放也和柜子里的衣服一样,有规定。
  参观完宿舍,我们去了学生食堂,刚好是中午,我们也想“考察”一下学校的伙食情况。
  学校餐厅还挺大的,四周都挂着全世界各国的国旗,(我注意到没有中国的国旗,我知道, 我来了就会有了。)两侧是饮料机和自取麦片的大盒子,正中间是沙拉和熟肉,学生可以自己做三明治,最前面一排是热食,每个连队都有自己安排的座位。我清晰地记得那天的午餐是什么。当时因为已经过了午饭的时间,所以热食的餐盘里只剩下了一些“剩菜残羹”。我们过去看了看,只看到一些煮的油油的肉末还有一些面包(后来我才知道那天也算是我们运气不好,这是学校里公认的‘难吃’食物叫做Slapy Joe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从来不吃任何西式快餐的母亲,在看到学校的午餐后,当时就对所有人说“走,我们出去吃麦当劳去!”。
  能把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母亲都难为住的食物,说明这确实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了。
  后来,当我在这所学校生活了几年以后,我才知道,那天的饭菜还真的是我们学校里做得最难吃的东西,就刚好让母亲碰到了。
  参观完毕后,我忽然对这种井井有条的生活有些感兴趣,再加上男生爱面子,所以就决定来这所学校上学。
  回到北京的一个月,生活很无聊,每天无所事事也不上学,就是准备签证的东西和收拾行李,颇有一种“破釜沉舟”之势。当时我北京的同学们都在准备会考的事情,所以我也没有经常去打扰大家,但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所有人都会说“太羡慕你了”,为什么?也许是我能够逃离高考吧。的确,当时我想过,如果在美国不能坚持下来的话,那么一边在国内没有文凭,在美国也混不出来名堂。我不彻底玩完了?成功与否,全都要靠自己了。
  去美国大使馆面签的日子临近了,可是似乎我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准备好。
  到了大使馆,因为我要独自一个人去美国,家长没有申请签证,就不能陪我进美国大使馆,我把自己打扮了一番,尽量穿的“正人君子”样儿,给签证官一个好印象,我的想法是:美国再时髦,也不会欢迎嬉皮士留学生的,因此我在秀水街买了条正儿八经的西裤、衬衣,按照大使馆的要求,用透明的塑料袋装上自己的资料,(以防止携带炸弹)手机、书包什么的都不能带,使馆区周围有很多小型的服务代办商,可以寄存小件物品,进大使馆的日子是事先约定好的,约定的办法是通过到中信银行,购买专用的电话卡,打电话咨询相关留学的程序,一张要54元钱,常常由于不懂打一个电话不明白,时间用完了,再买卡,再打,花了不少冤枉钱,可是签证官看了看我的材料,没说一句话拒绝了我的签证申请。
  我被“拒签了”!有想去美国的人都知道拒签意味着什么,美国大使馆的拒签是不需要理由的,或者说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怀疑你有“移民倾向”。我的心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