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攀上心中的巅峰 >

第4部分

攀上心中的巅峰-第4部分

小说: 攀上心中的巅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搞好社团、当掉功课
  我也想起以前在中学搞社团的一批朋友,许多人不分昼夜地为活动奔忙,把功课耽误了,甚至弄到留级。
  还有那些在大学搞活动的朋友,先在学校出风头,又被校外的人看上,整天往外面跑,因为旷课太多,有两个居然被“勒令退学”。
  记得当时他们退学,大家还办了欢送会,那两个人也沾沾自喜,认为不是被退学,而是早一步成功,因为他们“已经开始成功”。
  只是后来知道,他们并没有被校外人士继续重用,结果蹉跎了一番岁月,还是想办法“重考”,再回到学校,完成未竟的学业。
  相反的,那些要玩能玩,要读书又能专心读书的同学,一个个后来都很成功。
  如果把整天忙碌搞活动的人看成“热狗”,把书呆子看作“冷猫”。那些能玩又能用功的不就集“热狗”与“冷猫”于一身了吗?
  想通了这一点,我又跑去对儿子说:
  “你上次说我像猫,是不对的。你应该说我像狗也像猫,我是爱动也爱静,是能玩也能认真工作的‘热狗冷猫’。”
  在家工作的条件
  记得不久前,在美国的《每日新闻》报上看到一个统计,大意是说:
  “现在由于传真机和电脑网路的普遍,已经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家里上班。大公司为了减少人事支出,也开始以‘按件计酬’的方式,把事情交给那些‘在家工作者’。”
  统计报告上提出建议:
  “如果你想在家工作,一定要把持得住自己。不能因为没有老板监督,于是看到旁边有电视,就打开来看看;想到冰箱有食物,就抓来吃吃:见到卧室的床,就躺下来打个盹。否则你必定事倍功半、一事无成。”又说:“督促自己最好的方法,是虽然你在家工作,仍然严以律己,对所有的朋友宣告:‘我上班时间,若非急事,请勿打扰’。当然,在你工作告一段落,也可以邀三朋四友,到家里好好聚聚。”
  看这段文章里形容的后者,不正是个“热狗冷猫”吗?
  动与静之间
  我相信成功的作家,一定都是“热狗冷猫”。
  想想,一位作家如果写作时不专心,怎能写出好文章?相反的,终日创作,却不接触外界,又怎能有丰富的灵感产生?
  于是你可以想象在田里跟农夫一起割麦子的托尔斯泰;在海滩为爱妻撑伞、跟孩子玩耍的毕加索;到非洲打猎、古巴冲浪的海明威;经常游泳、长跑,甚至打拳的萧伯纳;还有那位总是参加宴会,且以开玩笑著称的马克吐温。
  在他们生动的画面之后,你更可以想象“荧荧一灯”下的“茕茕一影”。
  把自己拉开
  各位年轻朋友,我为什么说这“热狗冷猫”的故事给你听?
  因为我发现太多年轻人,为了表示自己豪爽、爱交朋友,终日跟朋友们聚会,又不好意思离开,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业。
  如果你作个学生,却把“学习”这件事给忘了,就算你“四海”,又可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吗?
  我们常骂人“忘本”,那“本”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正业啊!
  “假使一个男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自己从女人身边拉开;一个女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自己从孩子身边拉开;一个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自己从电视前面拉开。他们都不可能有杰出的成就。”
  这是我常说的一段话,它可能有些武断,但必然有相当的道理。
  请问:你是“热狗”,还是“冷猫”?又或是既能玩,且知道适可而止,收心工作的“热狗冷猫”?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谈同性恋
如果他恰巧遇到个同性,
  对他有感觉,
  两个人相爱,
  甚至共同生活,
  我们不是应该为“他们”高兴吗?
  如果他是同性恋
  最近有个女生很伤心地对我说,当她高中的时候,在公车上认识了一个男孩子,两人聊得很投缘。为了能跟男孩同一班车,她常在早上盯着公车看,看到那男生,才上车。好几次没盼着,害她迟到。
  两个人也一块儿去图书馆K书,而且幸运地考上同一所大学。女孩兴奋极了,放榜那天,主动找到男生家,约他一起去庆祝。男孩子的父母也蛮喜欢她,眼看就有一段美好的岁月。
  可是,才开学,有一天陪男生出校门,那男生突然站住了,对女孩急急地说:“不要爱我,我是同性恋!”说完就转身冲回学校。
  当性别错乱的时候
  “我恨他!”女孩子忿忿地对我说,“他为什么不早讲?”
  我笑笑,回问她:“那男生说过他爱你吗?”
  “没有。”
  “那么,他讲得并不迟啊!”我说,“想过去的时代,很多同性恋的人唯恐别人知道,明明对异性没有感觉,硬去交个异性朋友,甚至结婚。如果他也这样,挽着你的手,在人前出入,当做挡箭牌,不是会误你半生吗?连大明星洛赫逊,都到临死才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啊!”
  “但我还是恨他,而且一想起,就觉得他好恶心。”女孩子的气,还是没平。
  她的感受,我能了解。在美国就曾经发生过好多起“非同性恋的男孩子,去砍杀同性恋男生”的事件。
  据心理学家分析,青春期的孩子,常会对这种所谓“性别错乱”,产生仇视的心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人各有体”,勉强不来,见识广了,心胸宽了,仇视的心理就会消失。
  人各有体
  “人各有体”,这句话说得很对。
  记得我初到美国的时候,朋友就对我说:
  “在派对里什么都能谈,就是别谈种族和性别。”
  “为什么?”我问。
  “因为这些都是难以改变的事实。想想,如果你是黑人,你能变成白人吗?如果你是女人,你能变成男人吗?如果你是同性恋,你能变成异性恋吗?”
  看我不太了解,他继续说:“同性恋多半是基因造成,他天生对异性没感觉,甚至觉得跟异性*很恶心,他只爱同性,你有什么办法?”笑笑,盯着我问:“请问,他自己又有什么办法?这是天生的!中世纪有个时期,同性恋的人被发现,会被打死,还是阻止不了啊!”
  小心被引诱
  “同性恋”是“爱情”,当然无法勉强,我们怎能勉强一个人爱他没有感觉的对象呢?
  话说回来,如果他恰巧遇到个同性,对他有感觉,两个人相爱,甚至共同生活,我们不是应该为“他们”高兴吗?
  他们活在自己爱的天地里,没有骗异性,也没有害人,我们对他们有什么好苛责的呢?
  当然,任何东西都可能由后天习得,据说每个人在青春期,都有短暂的爱慕同性的阶段,如果在这时被诱导,很可能成为同性或“双性恋”。
  我很久以前,就听说人妖们会领养小孩,然后把小孩教育成人妖。也有些贫穷地区的男孩子,为了赚钱,去充当男雏妓,后来居然也成为同性恋者。
  对于那些把异性恋者,诱导成同性恋的人,则是我们不能不防范的。
  假同性恋的人
  此外,在完全是男人或女人的监狱,或学校宿舍里,因为找不到异性,也容易发展出同性恋的行为。
  曾经有好几位高中的女孩子,对我说,她们多么爱慕同性的朋友,不能一天不见,对方给一点脸色,就伤心得要死。
  更可怕的是,当对方交了男朋友,自己真是气得发疯。
  只是我发现,这些女孩子后来也都交了异性朋友,把以前“同性的爱人”忘得一干二净。如此说来,那“同性恋”只是孤独时聊聊天,厮厮磨磨,搂搂抱抱,使彼此都有些安全感,或产生性联想的“好朋友”罢了。
  阴柔与阳刚的混合
  提到好朋友,居然有不少女生对我说:“那些同性恋的男人,常能跟女生作很好的朋友,因为他们对女人没有邪念。”
  女生还说:“那种男生特别细腻,他们会教女生怎么打扮,甚至示范怎样的举止才像个淑女。别看他女人女气的十分肉麻,交往久了,还真不错。尤其因为他们是男人,比较有力气,常比女性的朋友更能帮助你。”
  我就想:会不会正因为同性恋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触及异性的感觉,所以许多能够兼得“阳刚”与“阴柔”的艺术家,都是同性恋。
  当我到佛罗伦萨,看到米开朗基罗雕的名作《昼夜晨暮》,当我看到梅瑞耶夫仿佛能在空中停驻的舞蹈身影,当我听到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当我看到席德进画的《海棠与少年》,当我读到邱妙津《蒙马特遗书》的时候,都让我有这样的感动。
  只是,我也知道:如果这世上全是同性恋,非但绝大多数浪漫的作品会消失,甚至人类的生命也无法延续。
  如果人类消失了,又如何会有同性恋者出现?每个同性恋的人,都是“异性恋人”生的啊!
  留一块空间给他们
  各位年轻朋友!
  由于总接到你们“憎恨别人是同性恋”或“怀疑自己是同性恋”的信,使我写了这篇文章。
  你们应该庆幸,自己能生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既能拥有自己的看法,又能尊重每个与自己不同的人。
  你们也应该知道,上天必有它的美意,使这世界上有许多不同肤色、不同发色、不同优点甚至不同喜好的人,使人类的文明能变得多彩多姿。
  就生物的角度看,同性恋确实是违反生命繁衍原则的。所以,如果你不是天生的同性恋者,就应该绝对避免被诱导进入那个圈子。
  同性恋的比例很高,所以在你的周遭,常会出现这样的人。他们不能做你的恋人,但可以成为你的朋友。
  你可以不欣赏他们,但要尊重他们。
  这世上既然有了他们,你的心中就该为他们留一块空间。
  当你以平常心接纳他们,你自己的世界也会大许多。
   。 想看书来

谈读书(1)
有个人匆匆忙忙地跑进电梯,
  对电梯管理员说:
  “快!帮我按二楼,我赶着出去打球。”
  让仇人变成爱人
  我的女儿今年刚上小学三年级,她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因为每次都能抱回一摞英文故事书。
  总见她在灯下捧着书看,读到紧张处,眼睛都不眨一下,甚至把脚缩起来,蹲在椅子上看。
  有一天,我好奇地问:
  “你看得懂吗?书那么厚,你不觉得累吗?”
  “当然看得懂。”她头也不抬地回答。
  我凑过去,发现那书写得很深,便指着其中一个冷僻的字问她:“是什么字?”
  “不知道!”
  “不知道?”我惊讶地说,“不知道你怎么看?”
  小丫头居然理直气壮:“猜呀!多看几次就懂了。”
  课本可以是故事书
  每次见她抱着“砖头书”看得津津有味,我便想起自己当年读英文的窘况。
  初中,我拿起英文就头痛;高中,我的英文是补考过关;大学,我的英文重修;到美国上研究所,最苦的就是K书,即使后来用英语教课,我也从来没喜欢过英文。可是,我的小女儿,学英文不过四年,为什么已经能乐此不疲呢?
  有一天,我看到她的英文课本放在桌上,便过去翻了翻。这下子,我懂了,原来她的英文课本写得非常生动,就像一本故事书。
  “看!人家美国教育做得多好,课本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