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春秋战国史之男人的鸡汤 >

第11部分

春秋战国史之男人的鸡汤-第11部分

小说: 春秋战国史之男人的鸡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差非常高兴,扩大了姑苏台的设计,使吴国更加劳民伤财。勾践又施美人计,为夫差的姑苏台选送美女。其中有一叫西施的,不仅美貌无比,且有才识,是由范蠡在芋罗山上选得,并经过了训练。夫差从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二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吴国开始走下坡路。 

  伍子胥早已察觉勾践所作所为意在复仇,多次劝谏,不仅未被夫差接受,反而引起夫差的反感和怀疑。公元前485年,夫差为争霸而北上伐齐,伍子胥不赞成,指出越国才是心腹大患。夫差不听,继续伐齐,在艾陵之战中大败齐军,获胜而归,夫差十分得意,不久又听信了伯嚭的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死前说:“把我的眼睛挂在城东门,我要看着越军打进来”伍子胥死后,吴王将政事交给伯嚭管理。勾践得知伍子胥已死,拟起兵伐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还需等待。 

  公元前482年春,吴王夫差率全国精锐部队北上黄池会盟诸侯,国内只留下太子友和老弱兵卒守卫。越王勾践想乘吴国国内空虚之机出兵攻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他分析说:“吴王率精兵北上会盟,国中空虚,太子留守。但吴大军出境未远,闻越乘虚而入,会很快回兵击我”,因而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之后,估计吴军已到黄池,遂促勾践出兵袭吴。勾践乃率5万大军攻打吴国,命范蠡率师一部沿海溯淮断夫差归路;自率主力由陆路北上;歼吴守军,攻破吴都,吴军大败,太子友阵亡,焚姑胥台。这时,夫差打败齐国,正约晋、卫、鲁等国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会盟,当上了霸主。接到消息,十分懊丧,只好派伯嚭向越求和。勾践和范蠡认为吴国还有实力,一时消灭不了,答应讲和,退兵回国。 

  公元前478年,范蠡、文种乘吴国多年灾荒又遇大旱,仓廪虚,百姓饥饿,多就食于东海之滨的机会,再次建议勾践乘隙攻吴。战于笠泽,越军以两翼佯动、中央突破、连续进攻的战法,突破吴军江河防御,乘胜连续追击,夺占吴国大片土地,三战三胜,大败吴军于笠泽(今苏州南),从根本上改变了吴、越力量对比。 

  公元前475年,再次伐吴,对吴都吴(称姑苏,今江苏苏州)实施长达三年的围困,吴王夫差被越军长期围困,力不能支,遂派王孙雒袒衣膝行向勾践求和。勾践于心不忍,正要应允,范蠡上前说:“大王您忍辱受苦20余年,为了什么?现在能一旦抛弃前功吗?”转头又回绝王孙雒说:“过去是上天把越赐予吴国,你们不受;今天是上天以吴赐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王孙雒还要哀求,范蠡毅然鸣鼓进兵。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求和不成就自杀而死,临死时说:“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勾践葬吴王而诛太宰伯嚭。终于勾践二十四年(前473)一举灭吴雪耻。 

  随后又乘胜率兵北渡淮水,会中原齐、晋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向周元王致贡。周元王命使臣赐句践胙(送来祭肉),封勾践为“侯伯”,晋伯位。自此,越军横行江淮一带,诸侯尽来朝贺,勾践的霸业完成。于是迁都琅琊,称霸中原。为春秋霸主最后一位霸主。 

  勾践死后,子王鼫与立。

  作者笑表:卧薪尝胆虽无恨,夫差怎得见祖宗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魏文候姬斯传记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公元前445年,继魏桓子即位。魏斯为魏绛的七世孙,是春秋时晋国魏氏家族又一位显赫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比和戎的魏绛更为重要。公元前403年,韩、赵 、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后来的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魏文侯拜子夏为师,把儒的地位提到了从来未有的高度,达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后世帝王尊儒笼络知识阶级的始作俑者。魏文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策略,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经验是中华帝国的一个经典样本。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魏文侯继承的家业是魏桓子在三家分晋时建立的魏国。在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最多,魏、韩得到的要少一些。赵氏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魏氏与韩氏笼罩在赵氏的南边,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地正压在魏氏的脑门上,魏氏很压抑。魏国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国,东边是新兴的韩国,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三门峡渑池、陕县和灵宝地区)。魏国被紧紧地裹在晋东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晋东南,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很不巩固,难以建成战略基地。魏国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东部是王屋山,黄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国的西部和南部。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但也容易被压迫封锁。魏文侯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强、不被列强吃掉,然后是打破封锁、向外发展。 

  魏国山多地少,人口密集,粮食生产勉强维持国内的需求。但是,魏国境内有当时著名的盐产地盐池(今山西运城解池)。盐池产的盐销往周边的国家,获利颇丰,是魏国的重要收入。魏文侯决心用盐业收入建立一支精锐的常备军。这支军队就是著名的武卒。 

  魏文侯在武卒建设中采取精兵原则,考取武卒的条件很苛刻。魏文侯要求武卒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驱百里。到达战场后,武卒能立即投入战斗。武卒还要具备高超的格斗技能。国家对入选的武卒给予很高的物质待遇,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武卒凭军功获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魏国的武卒建设非常成功,逐渐地演变成为魏国的建军制度和军功贵族制度,对后来吴起在楚国变法和秦献公、秦孝公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魏文侯重用卫人李悝,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为了平衡粮价,李悝还实行了平籴法。在丰年的时候,国家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在灾年的时候,政府把国家粮仓储存的粮食以适当的价格卖给市民,使市民不致买不起粮食而流离失所。这样,魏国很好地平衡了农民与市民的利益,国家储备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国家抵抗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稳定,国民安居乐业。 

  李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法律,来规范魏人的行为。晋国是一个有着法治传统的国家,国民对依法办事都很拥护。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成文法在魏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君、贵族和官员在实行政事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家的法律。由于魏文侯的带头遵守,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地实施。这套法律后来也被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所采用,并一直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魏国的周边国家中,各有各的特产。秦国的家畜、皮革、玉石,赵国的布帛、枣栗、家畜、皮革,楚国的鸟兽、橘柚、茅竹、丝绸在当时都很有名,魏文侯鼓励魏国百姓从商,参与各国土特产贸易,魏国获得了大量的商业税,国库充实了。

  魏国所处的周边环境很复杂,魏文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围攻,面临亡国的危险。赵献侯想联合魏文侯消灭韩氏,赵、魏平分韩氏。韩武子想联合魏文侯消灭赵氏,韩、魏平分赵氏。对于赵、韩的提议,魏文侯均给予了明确的拒绝。 权衡利弊提出了联合发展策略,赵献侯与韩武子都表示同意,但如何联合,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如何分利,三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通过这次会谈,三家出现了难得的和平局面。赵、魏、韩暂时放弃了内斗,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 

  由于赵氏在北,韩氏在东,韩氏的发展方向是魏氏、韩氏南面的郑国,魏文侯便把发展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国。 

  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魏国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筑城,建造进攻秦国的军事据点。秦军对魏国的入侵进行反击。经过几番较量,渡河的魏军占住了少梁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秦军一面围攻少梁的魏军,一面在黄河沿岸建造防御工事,阻止更多的魏军渡河。 

  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荐卫人吴起,魏文侯对吴起的指挥才能很欣赏,任命吴起为魏军攻击秦国的主将

  吴起上任后,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魏军节节胜利。 

  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吴起率领魏军在西河战场战胜秦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随后,吴起直扑秦国进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郑(陕西华县),秦国举国震怖。如果吴起攻破郑,进入渭河平原,就等于控制了秦国的粮袋子,渭河平原是秦国的粮食基地。渭河平原无险可守,吴起可以向西一路平推,如入无人之境,兵临秦都雍(今陕西凤翔),秦国就会有灭国的危险。吴起攻秦的目的是灭秦,这让秦人十分恐惧。 

  秦简公一方面调集重兵防守郑,一方面派遣使者请齐、楚出兵攻击魏国,减轻秦国的压力。齐宣公和楚简王见魏国的主力集中在西线攻秦,便向魏国的几块飞地进攻,连连得手。秦简公见齐、楚得手,便命令西河防线的秦军切断吴起的退路,与驻守郑的秦军夹攻吴起。 

  魏文侯对于齐、楚对魏国东方肥地的进攻,没有理睬,督促吴起继续攻秦。 

  吴起在郑与秦军展开决战,魏军大胜。魏太子击趁秦军西河守军主力围攻吴起防守空虚之际,指挥黄河东岸的魏军渡河。太子击率军攻破了秦国西河防线的军事重镇繁庞(今山西韩城东南),秦国的西河防线被魏军彻底突破了,大批的魏军进入秦国。 

  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国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魏国的领土大大扩张。吴起向北还夺取了戎狄少数民族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设置了上郡(今陕西境内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子长以南)。魏国又占领了陕(今河南三门峡西),控制了西方与中原交通的黄金通道。秦国被压迫在洛水以西,沿洛水西岸构筑防御工事。魏文侯在洛水的东岸修筑了一条长城,南端越过渭水与阴晋相连,北端到达雕阴城(今陕西甘泉南)以西。魏国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八十年,使秦国不得与中原交通,魏国独擅关东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垄断地位控制秦国同中原的交流,从中攫取暴利,秦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