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献帝与曹操三女 >

第15部分

汉献帝与曹操三女-第15部分

小说: 汉献帝与曹操三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彧:“皇上要是一定要去祭奠王允,当然是什么时候都是可以的。”
  刘协:“朕要文武百官陪同祭祀,可以不可以?”
  荀彧:“皇上颁旨,百官陪祭,当然是文武大臣都要去的。”
  刘协:“你去请曹公一同去,可以不可以?”
  荀彧:“曹公军务繁忙,如若不能去,也请皇上见谅。其余事情,微臣都会妥善安排的。”
  刘协:“你去向曹公说一下,到时候他若真不能去,也就算了。”
  荀彧去向曹操汇报了这件事,曹操说了一个字:“去。”
  夏末六月,仍然是骄阳似火。清潩河水滚滚南流,呜呜咽咽,好似在为新近迁葬在它西岸的王允司徒哭泣,又好像是在唱赞歌,谁也说不清楚。
  献帝刘协圣驾到坟前举行御祭,百官陪祭,曹操也亲自来了,场面非常热闹。许都百姓闻讯,十里八乡的人们也都赶来看热闹,也都是对王允怀有敬意。
  锣鼓喧天,爆竹阵阵。
  汉献帝刘协,亲自宣读祭文。他读道:
  故司徒王允,字子师,太原人。他是朕的恩师。一生光明磊落,廉洁奉公,恬静寡欲,忍辱负重。心存周勃之志,胸怀霍光之心,韬晦寻机,除灭国贼。戮董卓于长安北掖门外,扶王室于危难之中。人皆苟全性命于乱世,唯王司徒置生死于不顾。
  平贼的余波未息,祸水的波澜又起。李傕、郭汜扰乱京师,兵围内庭,深宫一片混乱,内侍请朕宣平门平乱,也唯有王司徒相随。危急时刻,从楼上跳下,横剑贼将面前,血溅凤凰楼,为国捐躯。壮烈情景,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使顽石点头、匹夫起舞,使人惊叹、为之垂泪。
  兹赖曹公迎朕于许都,朝纲稍定,国事日宁,朕思司徒忠烈,迁葬许都,再建墓冢,以慰司徒的在天之灵。愿恩师在九泉之下安息!
  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献帝刘协读完祭文,已是泣不成声。百官与万民齐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献帝刘协一心迁葬王允,并御祭新冢,缓释了他内心时时怀念恩师的沉痛之情,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昭示王允的忠烈精神,给文武百官树立榜样。而曹操也亲自来参加这次御祭,他也要在各诸侯和黎民百姓面前,显示对皇上的尊重,以便更好地“奉天子以令不臣”。君臣的行动,也都迎合了民意。
  当日,曹丕也随父来了。献帝命李武把他喊到身边,问他:“曹丕,朕采纳你的谏议,御祭王司徒,亲拟亲读祭文,你又有何感?”
  曹丕童言无忌,说道:“陛下对王允的评价过高啦。”
  刘协大为恼火,训斥道:“曹丕,朕告诉你,祭文所述,乃朕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亲有所感,而你什么也不知道,休得胡言乱语!”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祭师训丕(6)
曹丕并无畏惧,说道:“陛下息怒,依丕之见,王允有两大过失:一是逼死蔡邕,二是逼反李傕。”
  刘协道:“曹丕,你又是不知内情,口出狂言。蔡邕是大文学家、大音乐家、大书法家,名声很大。朕父皇灵帝在位之时,就下诏让他书写了《熹平石经》,名扬天下。到朕即位,董卓任命他为左中郎将,朕也完全同意。董卓乱政伏诛,大快人心,蔡邕却因为给董卓收尸被王允下狱,不幸自杀。朕与王允都非常惋惜。至于李傕,他见董卓已除,假言愿降,而坚持割据一方,岂是真降!他攻入长安,王司徒舍生取义,朕也身受其害。董卓烧了东京,李傕烧了西京,此贼必诛!你父还将再征张绣,为曹昂等人报仇;朕也将命谒者裴茂借用大司马张扬所率之兵,去###李傕。”
  曹丕:“陛下知道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吗?”
  刘协:“你怎么知道蔡文姬呢?”
  曹丕:“她的父亲是我父亲的好朋友,我的父亲常常提起她。”
  刘协:“朕告诉你吧,她是一个美才女,朕在东逃的途中,还见到了她,后来被羌兵冲散,官兵百姓死伤无数,朕至今万分痛心。从那时起,也就不知蔡文姬的下落了,生死难料。”
  这时,曹操走了过来,说道:“只要蔡文姬还活着,我一定要把她找回来。”
  

妍姣二妃(1)
毓秀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八月,秋分。
  许都皇城西南隅的毓秀台刚刚建成,这是曹操专为小皇帝刘协准备的祭天的地方。
  许都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即皇城,周长九里二百一十九步,约五百亩见方,地面高出平地丈余,是许国古城;外城,约为内城的四倍,这是曹操迎献帝都许后所扩建的。毓秀台位于皇城的西南角,高四丈五尺,占地约六亩。台上的祭祀场所,四周雕栏玉砌,正中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坛庙,叫玉皇殿。庙顶为圆锥形,庙基为方形,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说。殿中有一尊塑像,仪表端庄,叫玉皇大帝,或称天帝,百姓呼为老天爷。传说人间的皇帝就是天帝的儿子,故称“天子”。修建毓秀台,就是专供天子刘协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祭祀天地之用,以祈丰年。秋分祭天,也叫告天,就是人帝向天帝告慰之意。
  曹操实行屯田,给官民带来了丰衣足食,改变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局面,许都地区成了“人心向天子,万民赞曹侯”的天下。城郊四周,花团锦簇,桑林遍地;五谷丰登,碧波涌天,到处是一派繁荣景象。天子刘协登上毓秀台祭天,司空曹操率百官陪祭,站在远处观望的百姓,熙熙攘攘,人山人海,禁军兵士在毓秀台四周认真警卫,保证皇帝和大臣的安全。秩序井然,热闹而不混乱。
  告天的仪式完毕之后,献帝刘协想到城外郊野转一转、看一看,曹操满口答应。小皇帝刘协乘坐辇车,曹操骑着一匹大红马,陪同献帝到郊外视察。这时秋作物都已收割结束,家家大囤满小囤流。农民都在地里整地种麦。有用锨挖的,有用锄头刨的;也有用牲口犁耙的。这种繁忙欢乐的景象,是小皇帝从来没有见过的。他下了辇车走向一位正在干活的老农,问道:“你整理这地,准备种什么?”
  老农正在用耙耧地,就停下耙说:“准备种小麦。”
  献帝问:“到什么时候才能种上小麦?”
  老农说:“现在还不到时候呢?”
  几个青年农民围过来,他们一起背着农谚说:
  秋分早,
  霜降迟。
  寒露种麦,
  正适其时。
  小皇帝刘协不懂这农谚的含义,问老农说:“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
  老农解释说:“现在是秋分时节,种小麦还有点早,等到寒露时节,种小麦正合适,若要等到霜降,再种小麦,那就有点迟啦!”
  刘协与农人告别,来到一条大河边。他登上堤岸,看到大河两边到处都是桑田。片片桑树林里,都有姑娘们在采摘紫红的桑葚,一片欢声笑语。
  就在这金秋晴朗的时日里,献帝刘协却萌动了春心,他想到了在洛阳一条老河边邂逅的两位姑娘。两位姑娘帮他摘的紫红桑葚又酸又甜,时过一年了,那味道现在在他嘴里还能回味出来。正好那时在两位姑娘离开之前,赵兴也赶到了,赵兴也许还记得当时的一些情况。他这时就问身边的赵兴说:“赵兴,你还记得去年在洛阳为朕摘桑葚的那两位姑娘吗?”
  “记得,记得。”
  “你还记得她们姓什么吗?”
  “好像一个姓张,另一个姓潘吧?”
  “你还记得她们的名字吗?”
  “启禀皇上,奴才忘记了。”
  小皇帝刘协记得,他说:“一个叫张妍,另一个叫潘姣,对吧?”
  赵兴说:“对对对,皇帝记性真好,一点不差。”
  刘协又问:“她们的长相你总该还记得吧?”
  赵兴说:“记得,记得,张姑娘是个瓜子脸,潘姑娘脸形稍微圆一点,反正两个人长得都很好看。”
  刘协又问:“你看清楚她们脸上长有黑痣吗?”
  赵兴说:“那时只有一会儿工夫,奴才怎会看得清楚呢?再说当时皇上一直瞅着她们,奴才也就不敢多看。”
  刘协说:“张姑娘眉心上有一颗黑痣,潘姑娘下巴有一颗黑痣,真是巧合,我无意中一看就记住啦。”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妍姣二妃(2)
曹操这时听得有点不耐烦了,他说:“皇上一直和赵兴说这两位姑娘干什么?咱们回去吧。”
  刘协说:“我想——我想——”
  曹操看出小皇帝刘协还有心事,就说:“皇上有话请讲,不要吞吞吐吐。”
  刘协说:“朕想见见那两位姑娘。”
  曹操说:“皇上是不是想纳她们为妃子呢?这好办,让赵兴亲自去传圣旨给洛阳令,寻觅这两位姑娘就是了。”
  刘协说:“多谢恩公。”
  刘协对曹操真的产生了由衷的感激,产生了一种儿子对父亲那样的依托之情。他想:要在适当机会告诉荀彧,司空曹操,事实上已经代理大将军、代理丞相,那就干脆让众人称呼他曹丞相好啦。
  合欢
  曹操顺从献帝刘协的心意,派人去洛阳,要求洛阳令尽快找到张、潘两位民女。洛阳令按图索骥,很快在蚕户中寻访到了居住相邻的张、潘两家。两家正在合作煮茧缫丝,各家的老人都不同意让自己的女儿进宫,担心不能相见。洛阳令派主簿去说,两家老人仍然是不吐口答应。
  洛阳令又亲自去劝说,张妍和潘姣两位姑娘,经过商议,提出了三个条件,皇上答应,才同意进宫。一是进宫之后能随时回来看望自己的父母;二是进宫后两人同住一宫,不分开;三是进宫后能在宫中养蚕。
  洛阳令听了之后,自己不敢做主答应这些条件,也就不敢怠慢,迅速派人把情况报告到许都,尚书令荀彧接到报告,又去向曹操请示。曹操问道:“在许都宫中能养蚕吗?”
  荀彧回答说:“古代天子诸侯必有蚕室,在许都宫中建一座蚕宫,也是可以的。”
  曹操说:“那你就奏明皇上,看他自己的意愿吧。”
  荀彧把张、潘二位姑娘提出的三个条件奏明了小皇帝刘协,刘协说:“她两个人要住在一起,那方便吗?”
  荀彧说:“皇上,那有什么不可以的?如果她们以后感到不方便,她们自己还会提出分开嘛!”
  刘协说:“那就请尚书令辛苦一趟,带着赵兴同去洛阳,他能认出两位姑娘。认准确实是张妍和潘姣两人,就把她们接来吧。”
  荀彧和赵兴带着册封张、潘两位姑娘为皇妃的诏书及聘礼,到了洛阳,迎接张、潘二妃到许都。曹操在皇宫中为小皇帝刘协举行了隆重的婚典。
  皇宫一片辉煌,笙弦高奏,歌舞升平,许都皇宫一派喜气洋洋。红毯铺地的甬道上,文武百官各带随从肩抬贺礼,鱼贯而入,拥向金銮宝殿。
  最后当曹操和夫人卞氏的贺礼呈上时,人们都惊呆了。他的贺礼既不是珍珠宝石,也不是绫罗绸缎,而是一棵绿叶红桑。那紫红的桑葚,所有的人都辨不出真假,情趣高雅,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为婚礼增添了光彩。献帝亲自口谕这棵树为“珍珠桑”。
  曹操修建了颍阴相府,更扩建了许都皇宫。宫中与府中,下有地洞相连,上有官道相通,来往也极为快当。刘协在皇宫中的一举一动,曹操都了如指掌。就连刘协与张、潘二妃洞房之夜的情景,他都了解得一清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