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 >

第19部分

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第19部分

小说: 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山体上有些自然形成的平台,还有人工造出来的平台,把一些建筑建在这个地方。
  古格人选择在山上构筑自己的城堡,看来不仅有军事上的考虑,更有政治上的考虑。将王宫建在山顶,高高在上的王权便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和巨大的威慑力。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这一定是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这些住在山顶上的人主宰着整个王朝,为了巩固对王朝的绝对控制,他们不惜人力物力,构筑了一个铜墙铁壁般的王宫。
  张建林:当时我们在那儿分了八个区,顶层这一块我们把它叫做王宫区。因为它是在整个城堡的最高端,在那个地方整个居高临下,也是整个城堡的一个核心:既在海拔上是最高的,防卫上又是最核心的地方。它在这个土山上处在至高无上的地方,象征它的王权也是至高无上的。
  

高原上的王朝(3)
再往下这块地方是由一些房屋建筑和窑洞组成的一片住宅区和防卫区,通向山顶没有一条明道通上去,它是由一条暗道通上去,所以暗道口一旦把守住,谁也攻不上去。那暗道口很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属于王宫区的山顶区,周围这一圈全都是悬崖峭壁,只通过打在山体里面的一个隧道可以上去,这隧道里面有台阶,当时修筑了台阶,一级级上去以后,通过长达40多米的隧道上去,才能达到王宫区,如果有人想从四周爬上去是绝不可能的。有点像华山那个地方,千尺窗,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一条路可以通上去。
  张建林和同事被古格王朝神秘的建筑风格深深吸引。这个时候,一个问题出现在张建林心中,既然古格王朝是由吐蕃王朝的后裔创建的,那么它的意识形态建设似乎应该承袭着吐蕃的一切。吐蕃曾是个政教合一的王朝,佛教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那么在古格,人们的信仰如何?宗教又处在什么位置上呢?
  张建林:接下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宗教区域。有几个佛殿,保存得比较好的佛殿,都在这个区域里,从上往下数的第三个台地这一块,红殿、白殿、大威德殿,护法神的大威德殿,还有一个度母殿也是在这个台地上。
  再往下是一个缓坡地带,缓坡地带有些小山包,小山包上都有一些碉楼、碉堡,碉堡之间有一些防卫墙,它是作为军事防御的地带,是属于这个城堡最外围的防守阵地。
  从残留的寺院规模上,能让人想象出当年古格王国袅袅香烟、万人攒动的朝圣盛况。可见佛教在古格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它不仅是古格的国教,也是古格百姓的精神食粮。但令人疑惑的是,从古格故城的建筑布局来看;皇宫在上;寺庙在下;也就是说从位置上僧侣并不是与国王平起平坐的,这样的政教关系不同于当初的吐蕃王朝。不过在古格,神的位置还是高于普通的市民百姓。
  张建林:老百姓就在从上面数第三、第四这个区域,这地方都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因为阿里这个地方,海拔比较高,年平均气温很低,很少有树木,所以当时遗址在构建过程中,很多建筑就是用土山上挖的土夯筑起来的,或者用土山上的土打成土坯垒砌起来,最常见的就是窑洞。
  远远望去,蜂窝样的洞穴,布满了札不让山的山坡。这是一座直立起来的城市,令人惊奇的是古格先人是怎样在土山上建造起这座城市的?并且把等级秩序如此直观地呈现在自己的都城建筑上。
  张建林:如果从仿生学角度来讲,这个建筑让很多人想起了白蚁的窝。是自然环境把当地的居民给限制了,他没办法,他只有用这种办法来处理他的居住和其他功能上的需要。在整个青藏高原上也只有在阿里地区,札达县、普兰县、还有日土县,就是当时古格王国管辖这个范围之内才出现这种窑洞。
  窑洞中的生活还是比较讲究的。我们从间数来讲,少的就是一间,我们叫单室洞。多的有4室洞到5室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三室一厅、四室一厅,一进去这个洞往往比较大一点,它是一个家庭里面公共活动的场所,因为这个灶在这儿,在这儿做饭,在这儿吃饭,有些事情在这里商量,而且也是最靠外边,然后里边再套着有一些洞,这些洞可以居住,作为卧室来使用,还有开些小洞来作为储藏室。
  如今古格人的身影早已无从寻觅,但幸好洞穴中留下的人类生活的痕迹还清晰可见,这让后人能够走进当年古格老百姓的生活,触摸到他们的艰辛,感受到在古格,神人悬殊的两重天地。
  那么,一个问题出现在张建林脑中,如此庞大的城堡建筑,如何能保证百姓的饮水供应呢?
  张建林:可以想象,当地的居民在选择地方建立都城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水源。我们发现在东侧和西侧各有一眼泉水,特别是东侧的这个泉水流量相当大,往下就流成一条小溪了。现在住在山底下的札不让村的老百姓,还是用这条溪水来灌溉一些农田,甚至作为他们的食用水。
  在平时情况下,会按照正常道路往上背水,战时会有一个暗道,一个取水暗道。就是说如果这个城被围了以后,他会通过这个暗道下去取水。这个暗道应该是极其机密的,一旦被敌人知道就会切断水源。
  在城堡的建筑设计中,到处都能看到暗道、暗洞。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古格王朝似乎时刻面临着危机。那么这个建立在恶劣环境和动荡中的国度又能有多少居民?
  张建林:札不让这个城堡遗址,实际上是在长达七百年时间里面不断扩大规模形成的一个都城。那么在这七百年里,不断建筑的时候,就有不断废弃的过程,这个窑洞比如说不行了,塌了,就新开凿一个,原来这个就不用了。这个房屋塌了,那么会另建造,但是这些废墟也可能当时也并不经过处理,就搁到那儿了,所以仅仅靠现在残留在地面的建筑遗迹去推测当时的人口,应该不是特别科学的。
  后来我们经过调查,有879个窑洞,将近880个窑洞,这也不是最准确的统计。因为当时我们能统计到的,还有塌陷的一些窑洞,再有就是一些我们没有找到的。总的算起来,我们能统计到的窑洞有800多个。我们按照功能来区分,只有不足1/3的窑洞属于居住窑洞,其他2/3有作为仓库来使用的,有作为佛堂来使用的,还有作为防卫来使用的。那么1/3的窑洞就算它200多座,在阿里地区现在家庭里面一户人,人口也不是特别多,四五口人,如果不是三四世同堂的话,也就四五口人,按五口算也不过就是1000多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高原上的王朝(4)
张建林所估计的是古格都城的人口数量,至于王国全境内的人口数量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至今仍是个谜。但无论人口多少,从古格王国的遗迹中,人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在王权、神权和世俗世界中所有人的行为都被规范在一定的等级上。
  张建林:一般来说,西藏的许多政权都是政教合一的,但是古格王朝相对来说就特殊一些,皇宫和寺庙群是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建筑层位上。
  在这段历史中,古格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地方政权,它的政教还是分离的,所以它实际的统治者应该是国王。尽管他把宗教的事务当作非常重要的事务,古格王朝的政治领导权还是在国王手里。实际在这么长一段时间里是政教分离的,这在整个西藏各地方政权里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王国。不过,从许多地方可以看出来,宗教在当地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
  一点是我们在王宫区发现了几个佛堂,保存得比较好,我们估计这是王室专用的佛殿。从这点可以看出,王室还是非常重视宗教的。
  还有,在古格王朝附近有个寺院叫托林寺,这个寺是古格王国的一个出家的王室成员建立的。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对宗教的重视。
  在古格王国,尽管皇权和神权是分离的,但佛教一直被尊为古格的国教,寺院的僧侣也享受着很高的礼遇。甚至有很多王室成员出家为僧,成为古格的宗教领袖。神权从属于皇权,那么如何协调好这种政教关系,维系国家的安定,这也是古格的神秘之处。
  张建林:托林寺现在已经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一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再一个它保存了大量的壁画。
  我们1997年到1999年配合阿里文物保护抢救工程,在那里做的考古发掘,把早期的那个大殿像坛城一样的一个殿,殿堂里面经过清理发掘,一些早期壁画暴露出来,还有一些佛塔。壁画风格应该看起来是托林寺初创时期的壁画,也就是说可能是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这个阶段,由外边请来的一些画家画的。所以带有非常浓厚的异域风格。
  古格曾经是西藏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但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周边还围绕着其他信仰天主教和穆斯林教的国家。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古格人的信仰是否始终如一,也是一个谜团。当一些西方探险者意外地发现了古格后,人们就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异常神奇的国度,所以古格总是吸引着人们一次次地去探寻。
  18、19世纪时,许多国外探险者曾经涉足过中国西部地区,包括有名的敦煌的藏经洞,那么这些早期探险家们有没有对古格遗址展开研究呢?
  张建林:实际上对古格考察得比较深入的,是一个意大利人,也是被认为是西方的西藏考古的一个泰斗,名叫杜齐。他从1928年到20世纪的40年代,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先后到阿里地区八次。他留下了许多研究资料和成果。
  当时我在整理这批调查资料的时候,也发现了古格王朝的种种谜团,比如古格王朝的早期的建筑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布局,怎么样一个结构;还有王室成员的墓葬、土葬是什么样子的,具体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一种埋葬方式,有什么样的随葬品,等等。直到现在还都是谜。
  从古格王朝的壁画上,后人能看到古格的王后、王妃、王子和国王的容貌。这是一群在古格享有特权,说一不二的人。他们曾经把持着古格700余年,据说其间古格的王位相传了16代。但为何香火在第17代悄然熄灭,当时古格王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
  张建林:实际上每次有考察队到古格去考察,都会去看一个干尸洞,那里堆放着有些残缺不全的尸体。干尸洞里面放的是什么样的人的尸体,是什么原因把这些人埋到这里,也有很多种推测。有的说,是古格灭亡的时候,是在这场战争中死亡的士兵;有的也说,是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一场瘟疫,死了这么一批人埋到里边。
  1985年6月,在高原灼热的阳光下,张建林进入了一个阴森森的洞穴,洞穴中的一切让人不寒而栗。但这些残缺不全的尸体,已经无法讲述遥远的过去曾经发生的一切。
  从文献史料上人们能够看到,古格王朝是在公元1630年消失的,但它消失的真正原因和其中的细节,并没有详细的记载,考古人员只能通过一次次实地考察发掘去寻找证据。人们期望着能有更多新的发现,来复原出一个真实的古格。
  

阳光下的消失(1)
  嘉宾  张建林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长年从事田野考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