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 >

第17部分

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第17部分

小说: CCTV栏目历程 :亡者归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边打造的。果然,这个推测被证实了。因为在永济市的周围,还能找到一些规模较小、每炉烧铸一两吨铁器的小炼铁炉。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多么巨大的炉子才能一次烧铸如此大量的铁水?对于炼铁技术并不十分发达的唐朝,究竟是找到了什么办法克服这个困难呢?
  张力:其实,铸造的过程是这样的:在附近的位置上搭建模具,然后用几十个小冶铁炉围绕着模具,搭建一个铁炉群,那么当炼铁炼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先后开炉,一炉接一炉往里面灌。
  这个时候,一个问题在众专家脑中出现。众所周知,在青铜器铸造过程当中,必须要让熔化的液态金属先进入模具中,并保持红热的熔融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模具内的金属与后流进的更好地熔合在一起。
  张力:确实是这样,先铸进去的铁容易变凉了,凉了再跟后来热的连接起来,就没有那么牢固了,甚至压根这两个东西就结不上了。我们就非常奇怪,当年的人们是如何完成铸造过程的呢?后来,考古队长刘永生发现了,在铁牛下面的铁柱上面,就发现了一些黑色的物质,像土一样的东西,仔细一看这个就是当年的木炭。于是,就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当年在浇铸的现场,在模具旁边一直围着高温的木炭,起到保温的作用。而另外一边,就是一炉接着一炉浇进去,不会让它凝固,这样才把一个整体那么大的铁牛,将近六米的一个铁牛,一点点地给它浇铸完成。
  设想一下当年铸造铁牛的场面,该是如何浩大的一个工程:在铁牛模具附近,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炼铁炉都在烧着红色的铁水,在炉子附近,有人吹着羊皮鼓风机,有人不停往里送炭,烧热的铁水顺着各个孔流入铸孔,而在铁牛模具附近,工匠们还在不停地加热。就这样昼夜不休,终于将四头铁牛铸造而成。
  然而,当年的设计师一定面临一个难题,建造这么大型的地锚到底需要多少铁?考古人员利用沙箱从体积上测出铁牛的重量。虽然经过仪器测量证实铁牛内部还残存一些模具,但四头铁牛的用铁总量仍然在200吨左右。再加上铁链和其他铁器的重量,以及没有出土的西岸铁器群的重量,蒲津桥耗铁将近800吨。
  张力:根据当年的记载,唐玄宗时期,国力鼎盛,一年全国的铁产量,也才1000多吨,也就是说它这一个桥,几乎把全国一年的铁产量都用光了。但是这怎么可能呀,因为当时唐朝还要打仗,同时还要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这些都是要用铁的。所以现在推断可能是因为当年国力强盛,在国库里确实储存着大量的铁,是使用多年以来库存的铁,才把铁牛修好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修建之谜(3)
按照历史记载,唐以前的蒲津桥不是用铁造的,最多的时候,在蒲津桥这一带,并列着三座浮桥,规模是非常大的。但是那个时期,一个是冶铁技术和冶铁量,都不能满足造一个铁浮桥,按照史书中记载,都是靠木头作为桥板和舟船,而用竹索作为桥索,两岸也是用一些木石结构作为地锚。所以最初的时候,确实是用竹子、木头、石头搭建的蒲津桥。
  但是令张力和专家们疑惑的是,在水流量很大的黄河上使用竹子、石头建造一座巨型浮桥,能够承受住河水的巨大冲力吗?而且,蒲津桥地处黄土高原边缘,附近并不出产竹子,那么多的原材料该如何得到呢?
  张力:今天来看那个地方的纬度,已经比较高了,它绝对不是竹子的高产地。我们当时也觉得奇怪,这要是用竹子修,得从南方运来多少竹子啊!后来我们到附近转,就在蒲津桥遗址不远的一个地方,居然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竹材市场。而且在蒲津桥遗址不远的一个小村子里面,竟然有一片长势很好的竹林,到村子里一打听,居然还有健在的老人,是非常成熟的篾匠,就是编造竹器的篾匠,从那儿就证明这个竹林绝对不是后来人为种在这儿的,而是古时候遗留的一片竹林。
  既然古代的蒲津桥两岸有大面积的竹林,就很好地解决了来料问题。因为竹子不仅结实,价格也相对低廉。那么,为何唐朝人在修建蒲津桥时不再使用竹缆,而偏偏非要用全国年产量4/5的铁呢?张力和专家们推测,中国古代有许多震惊世界的大工程,像绵延的万里长城、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以及谜一样的秦始皇陵,它们都是出于某种迫切需要而完成的国家工程。用铁量达到古代桥梁之最的蒲津桥也必须具备同样的条件。那么唐朝人到底出于什么原因要倾力建造这样一座桥呢?原来1200年前的唐朝建都长安,当时的长安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具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西北有丝绸之路,西南有千里栈道,东南有运河水路,而东北就是蒲津桥所在的秦晋通途了。
  张力:我们当时就分析,既然这里如此迫切地需要一座浮桥,一定是要运输什么东西,这究竟是什么呢?因为当时没有战争,所以基本可以排除战争运兵的需要,那么这桥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后来我们得到结果了:运盐!因为在山西的南部,有一个城市叫运城,这个城市得名也是因为这个。运什么呢?就是运盐。运城南边正好有一个非常大的盐池,现在还在生产着池盐,当时海盐还不是人们主要的摄盐方式。所以,运城的盐就专门提供给长安,这是一个作用。还有长安当年作为国都,国运强盛,从东边来的货物都要经过蒲津桥运到长安去,所以这个桥的磨损率非常高,可能如果把周围的竹子、松树都砍光了,来维持蒲津桥都难以应付。所以唐朝有迫切需求,在黄河上修建一个一劳永逸、稳固的舟桥。
  总的来说,第一是有需求,第二是唐玄宗那个时期,也有这个能力了,有这个国力和技术。因此,唐朝时期动用全国年产量4/5的铁修建蒲津桥几乎毋庸置疑了。
  然而,元曲《西厢记》中的一句唱词却让张力和专家们产生了疑惑。戏中把蒲津桥唱成“竹索缆浮桥”。为何在唐朝之后的元朝人见到的蒲津桥是竹索而不是铁索呢?那么到底在唐朝时修建蒲津桥的桥索,用的是竹还是铁?
  张力:这个疑问很快就有了一个合理的推断,因为元曲《西厢记》是元代的王实甫写的,但是他是依据唐朝的大诗人元稹的一本《会真记》,又叫《莺莺传》为蓝本改编成元曲。所以,在元稹生活的时期,可能铁索桥还没有修好。因此他就记载了当时的情况。但是,元曲《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他是元代的,在那个时期的蒲津桥,已经失去了它浮桥的作用,可能已经消失了,所以王实甫也不太了解,唐朝时期的蒲津桥到底是铁索还是竹索,或许在元代的时候,铁牛还在呢,那么这个桥虽然毁了,临时又在铁牛的位置,又搭起来了,可能用的就是竹索。
  最终,专家们从史书中找到可靠证据。公元724年,唐玄宗下令重修蒲津桥,以铁牛、铁人、铁山、铁柱作为浮桥地锚。当时黄河蒲津段被沙洲一分为二,沙洲上有一座小城中,正好成为蒲津桥的天然桥墩。于是,这座“一桥锁三城,连接秦与晋”的铁索浮桥建成了。它是古代黄河上规模最宏伟、工艺最精良的“第一桥”。然而令张力和专家们疑惑的是,这座神奇的、被当作永不沉没的大浮桥为什么在建成500年之后,还是付诸东流了呢?
  关于这点,历史上能找到比较明确的记载是金元战火。1222年,蒙古铁骑南下,攻打蒲津地区,与驻守的金朝军队展开激战。蒲津桥就这样消失在战火中,自那以后,蒲津桥就再也没有恢复元气。
  然而,历史上的蒲津桥曾经多次毁于战火,却屡毁屡建,越修越庞大。七百年前那场战火之后,蒲津桥却为什么没有重建呢?何况铁牛、地锚并没有烧掉,重建浮桥并非难事。蒲津桥的毁灭似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张力:为什么没有重新修复、重新使用,当然我们推断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可能就是社会原因。我们都知道,长安是中国的历史古都,文化名都。但是唐朝以后中国几大名都,都跑到东边来了:北边是北京,往下有洛阳、开封,往南还有南京、杭州,都是在东边,那么也就是说文化、经济中心逐渐东移。长安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那么蒲津桥作为经济往来、军事往来的一个通道,它可能也没有像原来那么迫切的需要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修建之谜(4)
然而,蒲津桥真的就此衰亡了吗?皇帝虽然搬了家,却并没有忘记蒲津桥。一千年前的宋朝皇帝就曾经亲临蒲州“渡河桥,观铁牛”,还下令植树造林,加固堤岸。可以看出,当时蒲津桥仍然很受重视。那么,到底是什么毁灭了蒲津桥呢?
  张力: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恰恰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有一句古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为什么这么说,就是说黄河河道,由于洪水泛滥,经常来回来去变。你今天可能是在河东呢,但是这个河道一变迁,可能你人站在这儿没动,却是跑到河西去了。
  一座桥,即使它是一座浮桥,没有那么好的机动性,因为两岸地锚,那个铁牛都是非常沉重的,它固定在这儿了,你不能说我河道今天变了,我把桥搬那儿去,我河道回来了,你又搬回来。
  那么河道变来变去,就导致了这个桥,逐渐逐渐就失去作用。还有一个考古依据,就是在蒲津桥使用最频繁的三百年间,我们根据当年的气象资料去研究,就是那三百年间,黄河中游没有发生过大洪水,所以那会儿,那个蒲津桥相对就是稳定的。但是到了后来,洪水现象就比较频繁了,宋代以后,洪水就非常频繁了,当然这里边,也不是完全没有人为因素,比如上游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气候的变化。
  实际上都说人创造了历史,但是在很多时候,气候、自然对历史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既有人世间的时世变迁,也有大自然的翻云覆雨,蒲津桥终于在洪水中消逝了。但是它却留给后人许多未解之谜。在出土的四头铁牛中,张力和专家们发现南面两头铁牛有厚厚的底座,北面两头牛的底座却薄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人认为是因为缺少足够的铁,只好舍弃底座。这种推测虽然有理,但这样的大工程显然需要精心的设计,如果有缺陷,唐朝人会仓促动工吗?此外,史书记载蒲津桥地锚有“铁柱十六”,而出土的铁柱只有七根,加上四个柱形铁墩,也不过十一根,其他的铁柱哪儿去了呢?如果它们是协助铁牛牵拉铁索的,为什么只有北侧铁牛身后有七根铁柱而南侧铁牛身后却没有呢?
  张力:这一路,对大河浮桥研究下来,跟拍下来,虽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也解决了不少疑问。但是关于这个1200年前的大工程,还是有大量的问题没有解决。不过我们还是要对破解这些疑问抱一点希望,因为在河的对面,还有一组铁器群没有挖出来,如果能把对面的文物出土,应该为大河桥的许多不解之谜提供丰富的研究线索。但是,正如以前所说,那边的铁牛已经找不到了,早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经淹没在洪水中,再也没有人有幸目睹了。所以寻找起来将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工程,这是其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