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二战风云 >

第75部分

新二战风云-第75部分

小说: 新二战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沃尔霍夫附近的战况令楚思南不满之外,其他战线的进展还是不错的。如今,德军战略收缩的目的已经很明显了,他们的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越来越消极,而向后撤退的步伐却显得越来越急促。如今的局面,就像是真正的雪崩,如崩雪之势的苏军部队,在整条战线上疯狂的冲击着德军的防线,打压着德军部队连连后退。
    在几天前,楚思南同扎波罗热茨仔细的研究过,他们达成了一致的见解,那就是目前德军的退缩只是其指挥部采取的一项战术,他们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逐步的削减苏军的冲击力,同时,收缩兵力以图在相对狭小的区域内,重新组织起坚固的防线。
    毫无疑问,从目前的情况看,楚思南和扎波罗热茨的看法是正确的,在屈希勒尔的作战思维上,他的确是在感受到危机的时刻,便决定收缩防御,而这条防御线,他选定的是从卢加到柳班,再到基里希的狭长地域。通过前一阶段的战斗,德军在这一战线的损失不可谓不大,在季赫温,一个整编的德军师被苏军合围,而在布多戈希,虽然投入战斗的几个德军师都成功的突出了苏军即将形成的包围圈,但是其各自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在这一地域作战的五个整编师,现在没有一个满编的。而在小维舍拉、诺夫哥罗德一线,德军在这一阶段的战役中,也损失了将近一个半师的兵力。
    从北线突进作战开始以来,整个北方集群已经在这一线上损失了数万兵力,而获得战果,却仅仅是全面战场的崩溃危机。当然,在这一阶段的战役中,苏军的兵员损失肯定是更加的大,但是屈希勒尔不认为这对自己来说是个优势。俄国人在这一线上,尤其是在布多戈希的城市攻防战中,明显就是大批量的投入新兵,以原本就没有多少战斗力的新兵兵员,消耗自己的有生力量,仅从这一点上说,屈希勒尔认为德军根本就耗不起。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屈希勒尔就不支持大本营方面提出的所谓“冬季作战”计划,在他看来,俄国人的军队才是最适合在冬季条件下发动攻势的。而德军的士兵对这里冬季酷寒气候条件极其不适应,同时,以汽油机为动力、窄履带为行进依托的德国装甲部队,也会在冰雪密布的作战环境下受到极大的限制。
    按照屈希勒尔的考虑,德军如果在入冬之前不能攻下列宁格勒,那么就应该积极组织战线防御,以防止俄国人趁着这个对他们相对有利的时机发动攻势。可是大本营方面根本不考虑这些现实情况,元首似乎更喜欢用他的凭空设想,来决定整个战场的进攻与防御。还有戈林,那个肚子里装满了黄油的蠢货,只懂得一味的拍马屁,却对战争这个东西没有丝毫的了解,可遗憾的是,元首竟然对他信任有加,任凭这个草包对前线的战事指手画脚,这真是帝国最大的不幸。
    这段时间以来,令屈希勒尔感到忧郁的事情,绝不仅仅是他所指挥的北线战役陷入困境,对于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来说,局部战场的暂时失利并不能代表什么。老实说,到目前为止,尽管北线德军在俄国人的凶猛攻势下连番退却,而且损失也不小,但是就总体来说,整个北方集群的总体实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按照屈希勒尔的构想,如果自己能够在基里希、卢加一线上稳住阵势,抵挡住俄国人的后续进攻,把这条狭窄的通道维持到冬去春来的时节,那么自己和自己所率领的部队,就还大有可为。
    而同这方面的战况相比,屈希勒尔更加担心的,是自己后方的局势。
    在大本营准备发动对俄国人的攻势之前,包括屈希勒尔自己在内的众多德军高层将领,就曾经向元首提出过建议,即将对俄国人展开的战争,将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消耗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想增加赢得这场战争的几率,那么帝国就必须做好战争全面动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把大量民用工业进行转型,转化为军事工业,从而彻底为整场战争服务,与此同时,也要限制石油这种重要的战争资源被用到其他途径上去。
    但是踌躇满志的元首,拒绝了这些建议,他乐观的认为俄国人不堪一击,这场战争可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结束掉,所以,根本不需要做这种可能会招来国民反对的事情。
    如今,对俄国人的战争进行了数个月,而在这阶段的战争中,俄国人已经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向帝国证明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与艰难性。到现在,恐怕再狂妄的人,也不会认为这场战争会在短期内结束了。
    可即便如此,元首仍旧反对实施战争的全国动员,而没有了这方面的准备,东部战线上巨大的战争损耗就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再看俄国人那一方,他们显然没有这方面的顾及。说实话,屈希勒尔很羡慕俄国人的工业实力,的确,俄国人在一战后才建立起来的国家工业成长的历程还很短,他们绝对算不上是什么工业强国,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却绝对是名副其实工业大国。他们的工业虽然没有多么令人称道的先进工艺,而且技术等级也相对较低,可是人家所具备的,却是帝国所绝对无法比拟的庞大规模。而在另一个方面,也就是战争资源的拥有量上,帝国也远远及不上俄国,俄国人的钢铁、石油等等的储备量,绝对在帝国的数倍之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帝国在这一线的战争不能尽快结束,以至于让双方的作战进入相持阶段,那么,缓过起来的俄国人将会给帝国军人导演一场终生难忘的噩梦。
    屈希勒尔甚至感觉这场恶梦现在就已经开始上演了,俄国人的武器装备生产速度太快了,有消息称,那令人生畏的T…34坦克,生产出来只需要七千至八千个工时,这是个什么概念?这又意味着什么?
    如果大本营不能尽早做出决断,屈希勒尔真得很担心,有一天帝国军队一向引以为傲的装甲军团,会被完全淹没在俄国人的廉价钢铁洪流之中。
    屈希勒尔的忧虑,恰恰是楚思南的信心所在,现在的他,同样不得不佩服苏联的庞大工业实力,他们的工业技术的确不够先进,生产出来的东西也相当简单,甚至堪称是简陋。可是谁都不能不承认,他们的生产速度很快,而且那些简单的武器装备,也的确非常实用。
    就在楚思南赶赴沃尔霍夫前线的时候,在他的身后,正有一支规模庞大的装甲部队向这一区域集结,这支装甲部队中,竟然配备有T…34型坦克一百九十三辆。在这一批T…34坦克中,有一百四十七辆是刚刚由科诺莎“共产国际”兵工厂下线的,与以往同种型号的坦克不同,这些刚刚出厂的T…34,是经过改进的。而在其各项改进数据中,最令楚思南感到满意的,就是无线电联络员的配备。
    楚思南觉得自己有理由相信,这一批驰援而来的装甲部队,将是他应对德军坦克攻势的杀手锏。
   
第三十八章 沃尔霍夫坦克会战(2)


    苏梅斯切尔,沃尔霍夫以南五十公里处的一个小镇,目前,这里已经是苏军别洛耶湖区方面军的指挥部所在地,楚思南和他的作战参谋们,如今就聚集在这里。
    说实话,楚思南对把指挥部安排在这个地方,是极为不满意的,对他来说,这里距离前线的位置太远了,他认为不能有效的掌握他的部队动态,同时,也无法及时地获知战事进展。如果按照他的想法,这个指挥部应该设在前线的位置,而且要在相对突出的部位,他觉得只有这样,他才能按照战事的发展,及时调整策略。
    不过楚思南的这一想法,根本得不到指挥部其他参谋的同意,而他的警卫员卢科昂基同志,也在这个问题上立场坚定。就在上次返回莫斯科的时候,卢科昂基作为楚思南的贴身警卫员,就先后受到了布柳赫尔、科涅夫等人的严肃批评,而这其中,自然更是少不了他的顶头上司——吉尔尼洛娃。这些人的论调几乎都一致,那就是楚思南在前一阶段的战役指挥方面,过于的冒险、过于得不注重自己的安全了,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他这个贴身警卫员自然要担当干系。
    正因为如此,这次离开莫斯科赶往沃尔霍夫前线的之后,卢科昂基就坚决反对楚思南把自己的指挥部设立在最前线的位置上,同以往相比,这次卢科昂基似乎是铁了心了,不管楚思南怎么吹胡子瞪眼,他都寸步不让。卢科昂基的办法很简单,他翻过来掉过去就是那么几句话,“我这是在执行我应尽的责任,”“要不你撤掉我,要不就听我的。”最终,一位将军同一位警卫员之间的斗争,已警卫员的最终胜出而宣告结束。
    除了对指挥部设立的位置感到不满意之外,楚思南还对目前沃尔霍夫一线的战事进展更加不满意,同前两天相比,现在的情况显然更加恶化了。
    据苏斯洛夫从洛杰伊诺耶波列传来的消息,前阶段进抵至斯维里河一线的德军坦克第四集群,通过一场指东打西的突击作战,迅速的甩脱了斯维里河沿岸苏军的纠缠,然后全线退出了战斗。很明显,迫于目前的战局,德军第四坦克集群已经全线回防了。
    如果仅仅是一个第五十六装甲军,那楚思南还有把握凭借自己手中所掌握的部队,把他们拦截在沃尔霍夫一线上,可如果是第四坦克集群,那别说是把握,估计连希望都没有了。就目前来说,最好的同时也是唯一的办法,那就是必须赶在德军装甲大部队之前,夺下沃尔霍夫以东地区,同时毁掉沃尔霍夫大桥,完全封堵住坦克第四集群回撤的道路。
    不过要实现这一作战目的,绝对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这一线上,德军的抵抗异常顽固,而且在靠近沃尔霍夫大桥的位置,原本就有苏军所设立的坚固防御工事,如今,德国人把它们很好的利用起来,反倒成了一道令苏军难以逾越的壕沟。
    如今之际,最好的攻坚办法,莫过于调集炮兵部队,先对该区域的德军阵地实施炮火打击,然后以相当数量的装甲部队为依托,掩护步兵实施突击。这类诸兵种配合作战的方式,是最利于撕开敌人防御阵线,实施纵深突击战法。
    如今的楚思南或许还没有认识到,他自己在指挥作战方面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朱可夫的影响,那就是残酷而又冷血大炮兵策略:每逢大战之前,总是设法调集规模庞大的优势炮兵力量,对敌人阵地实施密集的炮火开路。他的这种战法,无疑是最符合苏联实际情况的,苏联的炮兵之强大,一向是举世公认的,而强大的炮兵实力,使得他们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调集到规模足够庞大的炮兵部队。
    只不过这一次楚思南似乎有更大的优势,他下辖的部队除了规模庞大的炮兵部队之外,还有一支很上档次的装甲部队,只不过后者目前还没有运动到可以直接投入作战的位置,楚思南还需要等待罢了。
    “报告!”就在楚思南正和指挥部参谋们,研究下一步作战计划的时候,门口一个声音传来。
    “进来,”楚思南扭头看了一眼,却发现一名通讯兵正站在门口,他的手里还拿了一份电报纸。
    “楚思南同志,前线刚刚发回来的紧急战报。”通讯兵快步走进来,将手中的电报递给了楚思南。
    楚思南接过电报,草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