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扬州八怪传奇(下卷) >

第4部分

扬州八怪传奇(下卷)-第4部分

小说: 扬州八怪传奇(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禧拿起书案上的一封书函:“扬州乃是非之地,太杂太乱,我看板桥在那里也无法静下心来攻读诗文,下届京试他凭什么应试啊?我意将他召来京城,住到碧云寺去。”

  “为何到碧云寺?”鄂尔泰道,“住到我家去不就是了?”

  “不。”允禧说,“碧云寺是清静之地,又是我和板桥相识之处,再则,也免去两位的不必要的是非之嫌。碧云寺的方丈是我的老友,我已和他说好,板桥的一应开支由我担当。”

  “亲王……”李禅刚要说什么,被允禧挡了回去。

  “你们什么也不要说,板桥是我的兄弟,我不安排谁安排?届时,板桥到京,你们负责多照应便是。”允禧道。

  “亲王,到时你不在京?”李禅问道。

  “正是。皇上要安排我出京,何时动身尚且不知。早早将此事托付给你们,免得没有后应。”

  5

  繁华的扬州城,一如继往地呈现出她经济发达的勃勃生机。

  一个州府的信差穿过热闹的画市,往板桥的画铺上走去。板桥的画铺关了门,信差擂起了门。邻近的黄慎见状,放下手中的活走了过来:“差爷找板桥有事?”

  “哟,是黄师傅。郑板桥他人呢?”信差道。

  “这不写着的吗?”黄慎指着门板上的一张告示说。

  门板上贴着板桥的留言,上面这样写道:闭门思过,概不接画,存心索墨,静待来年。

  信差为难地嘟哝道:“这上哪去找他的人?”

  “你找不到。”黄慎说,“他不在扬州,到焦山的别峰庵闭门念书去了。”

  “哎呀,这怎么办?”信差自语道。

  “板桥有信,交给我就是了。”黄慎说,“扬州不时有画友到焦山去,顺道带给他便是了。”

  “也行,那你给我写个收条。”信差显得格外的谨慎,“这可是朝廷的信函,掉了我担戴不起。”

  “没问题。”黄慎道。

  黄慎接了京城的来函,邀了金农、高翔、汪士慎同行,去小东门外沿“河下”乘船到焦山寻板桥。

  小东门是扬州新旧城的南通道。扬州的城池自汉唐开始,因为战事频频,兵家争夺激烈,屡建屡毁。宋朝以前,历朝的城池都建在蜀岗上下,到了宋代中期,扬州城就大了,不但在原来的唐城旧址上筑了罗城,还在蜀岗南坡的原来的新唐址废墟上,扩大城池范围,建筑了南至今日的福运门,东至今天的东关,西至保障河东河沿,北至蜀岗南坡下的宋大城,又在罗城与大城之间,建了一条通道,名为甬城,将山上山下一大一小两个城池连为一体,时人称为宋三城。这宋三城在北宋末年,又被金兵一把大火,化为灰烬。南宋以后,经过元朝直到大明,古城扬州只剩下原有的一座旧城,方圆不到五、六里,住户不足五千家。但到了明代中期,这里的经济再度繁荣,旧城不敷应用,才在旧城河东岸,从南、北两城墙尖向东伸展,直至东关口,扩建了一座新城。新城扩建以后,原来旧城的东城河,就成了城中的内河。新旧两城的交通,北走大东门,南走小东门。这条内河的南头通古运河,接长江。

  “焦山我从来没去过,拖上你们正好上山一解乏意。”黄慎边走边说道。

  金农说:“你没去过焦山,去去没错,那地方太美。板桥选中那个地方埋头读书,自有他的道理。”

  高翔想起什么,说:“那里是佛家妙地,板桥的表妹在那儿修行,板桥会不会……”

  金农不无伤感地笑了一下说:“板桥早断了凡心,你就别往人家头上扣屎盆子了。”

  汪士慎大眼瞪着高翔道:“怎么,一姐在那里修行,你告诉他了?”

  高翔似乎有些委屈地翻了一下眼:“我给他说这个做什么?今天怎么啦,我说错了什么,你们都冲着我来了。”

  “好了好了,话不都是你引起的吗?”金农笑了:“没说不就没说,大伙不就是担心漏了风声,怕板桥他分心吗。”

  他们在小东门城内沿着城墙向桥下走去,到了河边沿。

  “焦山那边,板桥有熟人?”黄慎问道。

  金农道:“这你还不知道,板桥的禅学很地道,所以他有一大批你平常见不到的佛门朋友。”

  “哦。”黄慎道,“没听说过。”

  “这次他到焦山隐居读书,就是焦山别峰禅师邀请的。”金农一面说,一面对河下招手喊道,“来呀,过来一条船!我们要到焦山去。”

  河边停靠了好多只小船,好象是有事先约定俗成的一样,载客先后是按秩序来的。

  一个在船头洗米的姑娘喊道:“阿雪,该你的了!”

  其中一条船上那个被唤着“阿雪”的女子应了声:“哎咿,来啦”说着丢下手中的书本从船尾站了起来,用竹篙头子支着河床,将船稳定,准备让客人上船。

  此时黄慎的眼睛一亮:这女子这么象她!他的口中禁不住自语道:“梅子?”

  但没等黄慎有更多的反应,撑船过来的女子突然掉头撑船飞驰而走。

  黄慎跟往岸下跑去,口中连连急呼道:“嗳,嗳!梅子,梅子!”

  他的脚踏进了河水中。

  其它小船上的姑娘见之开心地笑了起来。黄慎的失态,在友人间引起小小的震动。

  金农嗔怪道:“阿慎,你发了什么疯?哪里有什么梅子?”

  黄慎指着远去的船影:“刚才那个船上的撑船女就是梅子,没错,就是她!”他急急地拉住一个近前船头上的姑娘,急切地问道:“你说,刚才突然走开的那个姑娘是不是叫梅子?你说,她是不是叫梅子?”

  姑娘格格地笑了:“什么梅子不梅子?她叫阿雪。”

  姑娘们又笑了。

  黄慎痴痴地说:“不对,她就是梅子!”

  是的,黄慎没有看错,那个女子就是梅子,梅子是打临工来帮人撑船的,没想到在这里会遇上黄慎。梅子谨记阿祥老伯的嘱咐,在扬州这个地面上,她不能再抛头露面了,免得节外生枝。你说她见了黄慎他们能不开溜吗?

  可怜了黄慎一片痴心,呆呆地望着远去的小船。

  “好了,好了,你别见人就是仙,想梅子想开了岔。”金农善意地取笑道。

  另一条小船撑了过来,金农催促道:“阿慎,上船了,别再瞅了,眼睛瞅出了毛病,那人也不在了。”

  船娘见客人坐稳了,举篙击水,船身一动,便在幽深娴静的内城河向北移动而去。

  小河的一个隐蔽处,梅子多情地望着黄慎的小船走远。她的耳畔回响着阿祥老伯的嘱咐:“听着,孩子,碰见任何你熟悉的人,你都要赶紧躲开,不能让他们认出你来,要不,还会有人上门来找你的麻烦,千万千万……”

  不能与心中的有情人见面说话,梅子痛苦不堪,泪水静静地淌下了她的面颊……

  焦山是镇江著名的风景胜地,与金山、北固山合称为“京口之山”。焦山原名谯山,因东汉末年焦光曾隐居于此,而改称焦山。一山飞峙,屹立江心,满山苍翠葱茏,宛如一块翡翠碧玉,随着江水的涨落而浮动,故又称“浮玉山”。山上有定慧寺、观澜阁、华严阁、百寿亭、别峰庵、吸江楼、东升楼等古建筑,掩映在松竹云烟之中,若明若暗,宛如海上仙境。山上碑刻很多,著名的“瘗[注1]鹤铭”摩崖刻石就在这里。南宋杰出诗人陆放翁曾携友来游,在山上留下千古不磨的题名石刻。

  此刻,板桥正伫立在陆放翁的石刻前与别峰禅师谈诗论佛、掩卷究学。

  别峰微闭眼帘,手里捻着佛珠道:“寒山问石得曰:‘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陷我,如何处置乎?’”

  板桥对答道:“石得有云:‘只得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别峰又道:“寒山又曰:‘更有何诀?’”

  “石得说:‘我曾看过弥勒菩萨佛偈云:’老衲穿衲袄,淡饮腹中饱。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跪倒;涕唾我脸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板桥答道。

  别峰睁开了眼睛:“阿弥托佛,板桥先生能对出此段寒山与石得的论佛精言,可见板桥先生深谙佛禅之理。佩服佩服。”

  “别峰禅师过奖。”板桥笑道,“佛理归佛理,人世纷乱嘈杂,到时候也就不能自己了。”

  “透脱儒书千万轴,遂令禅事得真空。”别峰浅浅笑了一下,意味深长地说道。

  板桥合十作礼:“谢大师点化教诲。”

  别峰这时才兜盘说出了他邀请板桥的真谛:“别峰久闻扬州沸沸扬扬,板桥一直不能摆脱厄运纠缠。老衲生怕你不能左右,生出灾祸来。”

  板桥挺了下胸脯,笑道:“这不挺好的吗?板桥天生无有害人之心,天不灭我也。”

  别峰也跟着笑了起来。

  “大师有心,板桥无以为报,此次焦山之行,定当静心修学,来日金榜得名。”

  “阿弥托佛,那是你们尘世的事,老衲不闻不问。只求板桥平安无事。”

  两人说笑着往回程而去。

  板桥此次来焦山,心境颇是看好,《四书》、《五经》及八股制艺一套东西,在他早已烂熟在心,无非温习而已。心境是入境之先要,板桥精神振奋,这是来年中榜的好兆头。

  焦山别峰庵座落在焦山山北半山腰的一个幽静地处:坐东向西,俯视长江,景色别样的清幽雅静。板桥借居的僧舍门前数竿修竹,翠影婆娑,令人心旷神怡。

  金农领黄慎来到此处,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啊,太美了!在这读书治学,上哪去寻这等恬然雅境?”

  黄慎仰面迎风,畅快地:“到此涤荡浊气,吐故纳新,别是一番滋味。啊,啊”他高兴地放开嗓子叫了起来。

  他们走近板桥的住所,透过窗户往里窥望。

  屋子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一应治学用具,只是不见人影。

  金农轻唤:“板桥,板桥”

  没人应,金农遂大声喊了起来:“板桥!板桥”

  一个小僧静悄悄地走了过来,合掌礼道:“请施主勿要大声惊扰。”

  黄慎与金农对视了一眼,意识到犯了山规,连忙道歉致礼:“对不起,失礼了。”

  金农礼道:“请小师傅进去禀告在此治学的板桥,就说扬州他的老朋友来了。”

  小僧说:“板桥大师不在,他与别峰禅师到石刻崖谈诗论佛去了。两位施主请随小僧到庵内歇息等候。”

  “我回来了。”板桥老远听到了小僧的说话声,人没露头,声音就到了“是谁来啦?!”

  板桥与别峰禅师从竹丛里走了出来。发现是金农、黄慎他们俩,惊喜异常地大喊道:“冬心!黄老瓢!”

  三人激动地拥抱了起来。

  这边热闹,那边小道上又出来两个:汪士慎和高翔。

  “板桥,别忘了和我们俩也亲热亲热哪!”

  板桥这时才发现还有两位老兄拉在后面,高兴地:“阿祥!士慎!”他过去擂了两人各一下道,“你们两个皈依了佛家,吃素不食荤!我与他们亲热是荤事,佛家人是来不的!”

  这种半荤不素的玩笑把兄弟间才有的那种性诙谐调到了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