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扬州八怪传奇(下卷) >

第31部分

扬州八怪传奇(下卷)-第31部分

小说: 扬州八怪传奇(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连中松了一口气:“大人,今天晚上微臣请客了。”

  “白吃,当然乐意。”鄂尔泰虚虚地应承道。

  夜幕笼罩了兰山县,但志坚心齐的兰山百姓围着兰山县衙,一个也没走。过节用的大灯笼悬挂了起来。

  东乡的里正大声地喊着:“西乡,西乡的黑狗子!”

  叫黑狗子的西乡里正,一个活泼的年青人拨着人群挤过来:“轮到我们了?”

  东乡里正说:“轮你们乡了!快去!”

  “写万民书,这个主意好!是谁的点子?”黑狗子问。

  东乡里正说:“就是那两个书生。”他指了下在衙门前一张桌子前登记忙碌的板桥和李禅。衙门前,堆积如山的食物封死了县衙的大门,有两条大竖幅贴在大门两旁,上书:“为民清官李方膺”“肝脑涂地陪伴您”

  金农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了过来,一面感慨地说道:“山东的老乡心真齐啊!”

  “夫人那边怎么样了?”板桥急急地问道。

  “没事了。我让她写了封家书。”金农将信函放在桌子上道,“给方膺父亲的,能不能想法子送走?”

  “全乱了套,我们是睁眼瞎子,这儿又全都是老百姓,待会再想法子吧。”板桥见黑狗子过来了,急忙拿笔舔墨。

  黑狗子来到板桥、李禅的跟前大咧咧地:“你们两个书生真真的了不得!真真的了不得!”

  李禅笑道仿山东腔说道:“你们才是真真的更了不得!”

  一句话说得全场哄笑了起来。

  板桥问:“哪个乡的?”

  黑狗子说:“西乡的。从俺黑狗子写起,写好了吧?俺兄弟叫三毛。”

  山东话中的“毛”近似“猫”,板桥听岔了:“怎么都是狗啊猫的?”

  “不对不对。”黑狗子急了,“毛,猫,猫,毛,不是一回事。猫毛的毛,不是毛猫的猫。”

  这个绕口令说绝了,板桥眨巴着大眼,众捧腹大笑!

  一个姑娘上来给李禅和板桥面前的大碗里倒茶水。笑得连茶碗没端牢,掉在地上摔碎了!

  昏暗的大堂里,所有的人口渴肚饥。

  护卫中有人跳出来对蔡明说:“大人,让我们冲出去!”

  “胡闹!”蔡明熊道:“找死!光想着你自己,总督大人怎么办?丢,丢在这儿?!”

  护卫们萎萎地不吭声了。

  “蔡明啊……”躺在椅子上的王士俊有气无力地喊道。

  “大人,小的在这儿。”蔡明连忙跑了过去。

  “按你的主意办……”王士俊微合着眼道,“让他们领头的进来,我要和他们谈……”

  “是!大人。”

  蔡明刚要走,王士俊又喊住了他,用心歹毒地吩咐道:“领头的……你,你给我记住他们的相貌……回头再来算这个账!”

  蔡明闻之,心里打了寒颤,顿时脸色都变了,声音颤颤地:“是。”说着调头走了。

  看见一个人从院墙上冒出了头。人群中有人喊:“有人要跑!在那儿!”

  上了墙头的蔡明刚要说话,石块飞弹一般飞了过来,蔡明慌慌埋下了身子,在院墙里边喊:“乡亲们,你们不要砸,我有话要说!”

  板桥、李禅制止了人群的围攻。

  板桥说:“有什么话,说吧!”

  蔡明颤巍巍地露了点头:“让你们领头的进来,我们总督大人要跟你们商议!什么话都好说!”

  王士俊等不及了,牢骚地说:“蔡明办事太不中用,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商量的?”

  蔡明这种时候也不听王士俊的了,他怕死,面对这么多的人众,一句话不对路子,排山倒海的人流就会压过来,到那时,你就是再大的官也没用了。只要能让他离开兰山这鬼地方,现在你让他做什么他都会答应的。

  大门被人群堵死了,板桥、李禅、金农与各乡村的里正、族长只好从院墙上翻过去,随蔡明进了大堂。

  板桥等众在王士俊周围坐下了。王士俊拿眼静静地巡睃了下,缓缓地道:“谁是领头的?”

  “我们没有头。”板桥笑了一下道,“百姓们推举了我们几个来和大人交涉。”

  “你是一个聪明人。”王士俊阴阴地笑了,“老夫不会拿你们怎么样。说吧,你们这样取闹,目的是什么?”

  “如果大人这样跟我们谈话,我们只好走了。”板桥说着就起了身。一见板桥起身,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

  “慢慢慢,有话好商量嘛。怎么说走就要走呢?”蔡明赶快出面打圆场道,一面紧张地在在王士俊的耳边嘀咕了起来。

  王士俊无奈地听从了祭明的忠告,叹了一口气道:“说吧,你们有哪些条件?”

  板桥说了大伙事先商议好的条件:“一、兰山不烧山毁林;二、放出李大人、苏大人;三、立即将兰山的万民书八百里送皇上。”

  “没了?”蔡明问道。

  “没了。”板桥道。

  蔡明看着闭目不语的王士俊,小心地“大人,大人……”

  王士俊睁开了眼:“都应了。”

  4

  乾隆打开了一级督抚王士俊八百里火急传递到京的特用报匣,一见万民书和奏折,莫名心火“腾”一下就上来了。他扔开这些东西,立起身来,在养心殿的屋子里没方向地乱步串动。

  乾隆的躁动不宁,令前来呈送奏折的内奏事处官员颤瑟不已,他将眼睛乞求地抛向了御前宠臣安宁。

  安宁小心地趋身说道:“皇上,有什么惊扰龙心的事,您先搁下。《英华殿菩提树诗》石碑用满汉两种文字已刻好,工部、礼部请皇上前去御览……”

  “这种非政务的事不要……”乾隆刚要发火,但他抑制住了:“堂堂一个封疆大臣被区区一个小县的百姓围了起来,说出去真叫人大牙都要笑掉!”

  安宁再也不敢多言了。

  乾隆稳住了神,下旨道:“传朕的旨谕,河南总督王士俊携兰山县县令李方膺速速到京听候审处。”

  内奏事处的官员领旨退下了。

  乾隆处事下语是非常精确的,他在旨谕中没有一处用到过激的或者胁迫性的措辞。

  乾隆的御旨一到,李禅知道事情有了转机。不管后果如何,至少李方膺的脑袋暂且保住了。事情到了这一步,冲突不能再扩大,他和板桥、金农动员百姓们给传旨的御林军让开了道。

  着皇袍马褂的传旨太监进了兰山县县衙大堂,宣旨道:“河南总督王士俊、山东兰山县知县李方膺听旨——”

  王士俊、李方膺双双跪曰:“臣王士俊听旨。”“臣李方膺听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河南总督王士俊推行烧林垦荒新政,朝野议论颇多,兰山受阻非乱民滋扰。着河南总督王士俊、山东兰山知县李方膺速速到京,听候审处。钦此。”传旨太监宣读乾隆圣旨道。

  洞开的县衙大门里,传旨太监与一队御林军领路,将李方膺、王士俊带了出来。

  当李方膺一瘸一瘸地出现在大门口时,全县的百姓呼喊声地动山摇。

  板桥、金农、李禅与陆娟在人群中呼喊着李方膺。陆娟的高声频越过喧闹的呼喊声,让李方膺的目光投向了他们这边。

  见到这帮冒死相救的亲人和友人,还有这些与他血脉相通、休戚与共的山东父老,李方膺双手报拳,泪水长流……

  审案之前,乾隆在养心殿事先召见了王士俊。王士俊进殿跪曰:“臣王士俊叩见皇上。”

  乾隆不吭声。

  王士俊不敢抬头。

  李方膺立候在军机房丹墀西槐树下等候觐见,他抵抗新政的事已在朝野上下成为议论中心。大学士朱轼、包括等大臣、王爷从此路过,朱轼指着李方膺给他们说:“看到槐树下的那个年青人吗?他就是劝阻王士俊烧林垦荒的兰山知县李方膺。”

  众王爷、大臣驻足而望,欲见而挤不上前的大学士包括以手掩额远望道:“就是那个瘦而长,眼睛很有神的那位吗?”

  “就是他。”

  “李玉宏这个儿子真是有出息啊!”

  养心殿里,憋了一肚子火的乾隆终于发了话:“说吧,堂堂一个封疆大臣,竟然落到如此丢人的地境。怎么回事?”

  “李方膺违抗圣命,带领百姓聚众抗上,臣不得已将其拿获……”王士俊一面说着一面偷察皇上的脸色。

  乾隆突然想起了什么,说:“朕印象中他是福建按察使李玉宏之子,会作画,朕赐他赴山东任职,是这个李方膺吗?”

  “是,陛下。这就是他讥讽新政的画作。”

  王士俊将李方膺所作的《齐鲁清艳图》递呈了上去。

  安宁接过,在乾隆面前展开了那幅图。乾隆缓缓读起了画上的那首诗:

  幽忿灼灼横风吟,

  但闻啼声无啼人;

  山光水色蒙浊时,

  谁能解我画中情?

  “好,好啊。画在人在,忧政忧民之情跃然纸上了。”乾隆不见此图便罢,一见反而对王士俊的新政有了谴意:“齐鲁就是被爱卿治理得这般清艳吗?”

  王士俊委屈地说道:“皇上,臣推行烧林垦荒的新政是报请皇上恩准的……”见到皇上的神色,他收口不敢再往下说了。

  “朕就是让你这样烧林垦荒的?”乾隆反问道。

  王士俊慌了神,口齿不灵地连连辩解:“臣误解了皇上的圣意,臣该死。皇上,臣为了治理一方,用尽苦心,臣推行烧林垦荒的新政李方膺的一幅画子就……”

  “一幅画子?”乾隆鄙视地瞄了下王士俊,浅浅笑道:“画乃心成,你没见人家没比你少费心?”乾隆的话说得极有分寸。

  乾隆的话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令王士俊无所适从,自知言多必失,干脆闭口不语了。

  “李方膺现在何处?”乾隆问道。

  王士俊回应道:“微臣已将他押解来京,正在军机处门外等候圣裁。”

  “今日就不召见了,明日朕要亲审此案。”乾隆轻弹手臂道,“好了,跪安吧。”

  翌日,乾隆御驾紫禁城乾清门,亲审李方膺一案。

  所有在京的王公大臣都上了朝,似乎一个不缺。乾隆强作轻松地说道:“朕今日亲自过问山东兰山百姓围攻河南总督一案。传山兰县令李方膺进殿。”

  安宁唱喏道:“带兰山县令李方膺——”

  李方膺进殿叩曰:“山东兰山知县李方膺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乾隆也没发话让李方膺起身,便说:“王士俊……”

  王士俊慌慌出列应道:“臣在。”

  乾隆不紧不慢地说道:“你和李方膺是谁说啊?”

  王士俊作礼道:“皇上,此案由臣的新政引起,臣先陈述了。烧山垦荒是臣……”他想说此事禀报过皇上,得到过恩准。但他多了一个心眼,昨日皇上的微词他已领教过了,倘若暗中与皇上较上了劲,岂不是自掘坟墓吗?于是他话锋急转改了词道:“这是臣自作主张在山东推行的新政,山东连年缺粮闹饥荒,烧山垦荒可解决燃眉之急。”

  “皇上,山东不缺粮。”李方膺禀道,“缺粮只是有些人伸手向朝廷索要救济的藉口。就以兰山一个县来说,每年强行谎报缺粮上万石,臣历年拒报,但收到的朝廷报文仍然声称缺粮万余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