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陈果夫与陈立夫:国民党兄弟教父 >

第49部分

陈果夫与陈立夫:国民党兄弟教父-第49部分

小说: 陈果夫与陈立夫:国民党兄弟教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艰难进展(1)
在陈立夫的领导下,通过教育界广大人士的艰苦努力,在抗日战争纷飞的炮火中,中国的教育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在艰难困苦中蹒跚前进。
  大学教育方面。
  原有大学内迁后很快复学,顽强地存在和发展。
  同时,为了适应战时对医、工等技艺人才的需要,设立了一些专科学校。
  增设这些学校,需要各种器材设备和建立很多专门实验室,需要大量经费,陈立夫通过各方活动,往往能够筹得巨款,用于新校的创设。
  陈立夫还认识到发展教育,最重要的是师资,因此首先要发展师范教育,他除在几所综合大学设立师范学院外,还创立了男女师范学院各一所,又增设了贵阳师范学院、南宁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等,将西北联大的师范学院独立出来,改称西北师范学院。
  为了训练社会教育人才和音乐人才,还设立了社会教育学院和国立音乐学院。
  为了改变高校内迁后一些地方高等教育的空缺,在江西省设立国立中正大学、在浙江省设立国立英士大学等。
  这些举措,使大学教育能稳步发展。
  中等教育方面。
  ###只是决定政策方针,监督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具体办理,但在战时情况下,也有例外的措施。
  第一,由于战争,当时很多中等学校教师、学生都举家流亡,到内地后,教师失业、学生失学。
  陈立夫认为,必须妥善安置,同时又不能让后方省份增加经费。
  于是,由国家投资,在内地创办了国立中学31所、国立华侨中学3所、国立师范学校13所,安置了大量教师和学生。
  第二,规定各类中等学校划分学区。
  1938年,陈立夫主持制定了《各类中等学校划分学区办法》,颁令各省执行。
  这一办法要求各省根据其人口、交通、经济、文化发达情形,分别划定三类中等学校(即中学、师范、职业学校)校区,分区设置各类学校,以免重复。
  其中学区则注意小学升学儿童之比例;职业学校区则注意配合地方经济之发展;师范学校区则注意区内小学师资之需要。
  这一办法的实行,保证了战时中等教育在区域和比例方面达到合理的分配。
  第三,统一课程与教科书。
  ###对中等学校的课程实行统一,1940年公布了《高初级中学教学科目及时数表》,1941年又公布了各科目的课程标准,要求各地执行。
  其所用教科书也由###统编,交由各书局印制,发放各学校使用。
  以上措施,当时虽有人批评陈立夫“统制思想”,“与民争利”,但在战时特殊情况下,还是值得肯定的,对中等教育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国民教育方面。
  国民教育过去为地方政府所主办,抗战时期,陈立夫领导的###也积极推进。
  新县制实行后,要求每乡设立中心学校,每保设立国民学校,而学校教育要求有儿童、妇女、成人三部分。
  为适应这一变化,###设立了国民教育司,主管义务教育和失学民众的补习教育。
  ###还专门拟定了《国民教育法》,为立法院通过后,于1944年公布执行。
  为了很好推行国民教育,###制定了《国民教育实施纲要》,计划分期实行,最后使入学儿童达到学龄儿童90%以上,入学民众达到失学民众60%以上。
  后仅实施了两期,到1944年,实施国民教育的后方19个省市已设立国民学校25万多所,平均每三保有两所学校,离每保一校之规定,已不太远,入学儿童已占学龄儿童总数70%以上。
  应该说,在战争年代,这一成绩是很可观的。
  社会教育方面。
  陈立夫认为,社会教育虽是无形的,但在日本侵略的紧急关头,社会教育对人心士气的振奋,同仇敌忾心理的激发,是有相当大作用的。
  陈立夫对与社会教育有关的文物十分重视,在高校内迁的同时,他分出很大精力主持文物内迁。
  文物到内地后,陈立夫亲自勘定馆址,指挥安放,要求尽快复馆,对外开放,以资育人。
  除恢复、发展原有的中央博物馆、北平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外,还在重庆创设了中央民族教育馆、国立礼乐馆、中央美术馆等;在兰州筹设西北图书馆、甘肃科学教育馆、国立敦煌研究所等。
  这些机构逐步发展,后来都颇具规模,发挥了社会教育的功能。
  为鼓舞人心,宣传抗战,1938年,###还组织4个巡回戏剧教育队,到各地巡回演出,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教育作用。
  陈立夫认为电影、播音是最有效的社会教育工具,他入主###后,在社会教育司增设一科,专门管电化教育,1942年创设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并成立电化教育巡回工作队,分赴19个省市巡回示范,深受各地欢迎。
  边疆教育方面。
  1939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陈立夫主持制定的《推进边疆教育方案》,1941年,###制定的《边地青年教育实施纲领》由行政院颁布,确定“蒙藏及其他各地之人民,其语言文化具有特殊性质者”,为实施边疆教育的范围。
   。。

艰难进展(2)
规定边疆教育由###主管,过去由中央政治学校,蒙藏委员会,中央组织部办的边疆学校,一律划归###主管。
  陈立夫深感责任重大,花了很大精力来促进边疆教育的发展。
  第一,派员考察边疆各地。
  除零星派员到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考察外,###还组织了一个大型的西南边疆考察团,从1939至1940年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考察,了解情况,提出建议,最后由###形成措施,进行施行。
  第二,开展边疆学术研究。
  在中央大学、西北大学设立边政学系,在其他一些有条件的大学设立边疆建设科目及讲座,1944年还设立了边政学院,对边疆历史、文化、社会等进行研究。
  第三,译印教材。
  由于边疆地区经济落后,没有条件自印教材,陈立夫指示###置办文印机件,用蒙、藏、回文译印小学国语、常识课本,分发边疆各地应用,后来逐步将其他教材译印,同时编印蒙藏辞典及其他补充读物。
  这样,边疆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
  在发展教育的同时,陈立夫担任###长期间,极力加强国民党对学校的控制,想尽办法将CC力量渗透于学校中,以实现其党化教育的宗旨。
  1939年,陈立夫主持制定了《大专学校组织要点》,共12条,确立了国民党领导的“以党治校”体制,规定学校领导人必须加入国民党,并在各校设立国民党区党部和三青团分团部,1939年起还在各校增设了训导处。
  “要点”规定国民党区党部“协助学校行政”,党部书记“得列席校务会议”;三青团分团部“协助学校训育”,训导处执行党部或三民主义青年团之委托事项。
  这就使学校置于国民党的直接领导与严密控制之下。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控制,陈立夫主持制定了《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青年训练大纲》、《训育大纲》等,规定学生要“耳听心唯,时时刻刻心领袖之心,行领袖之行”,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等。
  1939年,由陈立夫主持的全国教育会议确定以“礼、义、廉、耻”四个字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训,并将训练国民党员的《党员十二守则》来要求学生,即要学生做到忠勇、孝顺、仁爱、信义、和平、礼节、服从、勤俭、整洁、助人、学问、有恒等。
  总之,国民党的党义加上中国封建社会的旧道德,就是所谓训育的主要内容。
  陈立夫还指使CC特务在学校大肆活动,对有进步思想或抗日论的师生,进行严密监督,甚至实行绑架、逮捕、杀害等。
  陈立夫在主掌###时,虽然有所成绩,但他在教育界势力的膨胀也引起蒋介石的不安和国民党其他派系的不满,特别是在学校实行的思想强化政策和特务政治,激起广大师生的反对。
  于是,在抗战即将胜利的1944年底,蒋介石重调朱家骅任###长,陈立夫只好将教育大权归还于朱,黯然离开了教育界,此后,再也没有涉足。
  对于在抗日战争非常时期担任###长的这段经历,陈立夫是十分留恋的,他认为自己在主掌###时,还是做了不少的工作,也颇有一番政绩。
  1984年,已经84岁高龄的陈立夫写了一篇《回忆抗战期间的教育》,追思往事,他不无得意地总结道:“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起到三十四年八月日本投降的八年抗战期间,我整整地担任了六年十一个月的###长(二十七年一月至三十三年十二月),主持战时教育行政。
  在这几年中,抚辑流亡学生,重振后方弦歌,扩展各级教育,改进并创建教育制度、厘定课程标准,收回‘文化租界’,创设训育规范、发扬民族文化,发起建教合作制度,征调及训练10万学生为青年军直接参加抗战工作,确实做了不少的事”。
  

进侍从室(1)
陈果夫与陈立夫虽然控制了国民党的党务,但并非在国民党内具有可以处置一切的大权,每有大事,须呈报蒋介石批准,而在蒋介石与二陈之间,还隔着一个十分特殊的机构——侍从室。
  所有一切面呈蒋介石的报告、公文须先送侍从室,再由侍从室分门别类、分轻重缓急先后转呈蒋,并对有些文件,还可自行处理,机构虽小,地位极高。
  二陈对这个凌驾于国民党各部门之上的侍从室位置一直十分觊觎。
  另外,二陈当时只是控制了国民党党务,而对政务和军务,特别是对其人事权无法过问。
  蒋介石对人事权一直控制很严,凡属中央和地方各行政单位的高级军、政主管人员的任免、升降,他都亲自核定,再交主管部门发布命令。
  对人事主管权限,有个大概的分工,一般行政人员的考核、选拔由考试院主管,而高级行政人员的储备、考核、挑选、任用,蒋介石则责成侍从室二处第五组主管,这是一个相当重要而又权力很大的部门。
  这自然会引起二陈的无限兴趣。
  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二陈一直处心积虑,寻找时机,想尽各种办法以进入侍从室。
  二陈通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后,终于有了办法。
  1939年下半年,陈果夫专程晋见蒋介石,在谈到随着中日战争的发展,国民党党政军各方面需要很多新干部这个问题时,陈果夫不失时机地向蒋介石提出了“由党(国民党)培植掌握新干部”的计划,并提出建议,成立一个独立单位,专门办理高级行政人员的人事调查、登记、考核的业务。
  正好,蒋介石也考虑到高级行政人员的选用、考核需要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工作量大,且业务范围涉及面广,情况也比较复杂,单靠侍从室二处第五组主管,已经是难于应付了,而这种工作又是十分重要的,成立一个独立单位,扩大人员编制,使之严格规范化,势在必行。
  所以,蒋介石听了陈果夫的建议后,没加什么考虑,便同意了,而且很快批准了他的“由党培植掌握新干部”的计划。
  当然,蒋介石并不希望这个独立单位独立性太大,为了便于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